第375章:打仗要講政治

字數:5904   加入書籤

A+A-




    12月8日,誌願軍空襲江陵之後蘇軍就麵臨著嚴峻的局麵了。目前蘇軍在東線的部隊有第43師、第216旅和第211坦克旅,外加一個南朝鮮人民軍的第5師,總計三萬六千多人。每一天需要的輜重補給要200噸左右。缺少了江陵的海運補給,將困難重重。如果再考慮到誌願軍空襲他們的運輸線,考慮到蘇軍習慣於使用密集的炮火,需要大量的炮彈,那麽問題就更加的嚴峻了。

    布柳赫爾可不是曆史上的那位大胖,他還是有理智的,麵對如此局麵,他知道應該收縮兵力了。原設想的戰略目標既然達不到,那就退而求其次,能保住南朝鮮的半壁江山也不錯嘛。

    前線部隊展開幾十裏寬,這還是因為元山的喇叭口地形局限的,否則會更寬。在這麽寬大的戰場上收縮並撤出部隊也不是容易的事。

    ......

    淮陽附近的山林中,有一處營地,地處一個小山溝,很隱蔽,山坡的一個製高點上還有隱蔽的觀察哨。在這裏駐紮休息的是誌願軍組建的偷襲江陵的小部隊。這也是趙三本所說的,精選的偵察小隊,一共八十多人。他們的成員都是在誌願軍各部隊中挑選出來的偵察員,此外還有從韓國第一軍選來的三位朝鮮族偵查員,在朝鮮的土地上這是必須的。看這些人的服裝就有點可笑了,他們穿的都是朝鮮族農民的衣服。民族習慣差異太大,漢族的士兵們還真是穿不習慣。

    簡單地說,朝鮮服裝褲子又肥又大,上衣短小。在冬季裏,或者比較鄭重的場合,會穿上長到膝蓋的袍子,袍子又太長了一點。長的太長,短的又太短。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白顏色的成分太多。即便是冬季裏,短小的上衣基本都是白色的,褲子、袍子也有白色的。除了白色就是黑色,顏色太單調,可是女人的衣服顏色又過於鮮豔了。當然了,這支隊伍裏邊沒有女偵察兵。

    現在是冬季,又是山區裏,天氣很冷。為了隱蔽,天氣冷也不敢生火取暖,也是很艱苦啊。可是中國人的習慣吃飯還要熱的,吃冷飯會生病。沒辦法,事先也考慮到了,部隊帶有木炭,木炭生火的煙氣就小多了,再技術處理一下,山穀外麵基本看不到。

    戰場形勢變了,他們的任務也就有了變化,從偷襲江陵變成了偵察舊邑裏的敵情,當然也包括沿途的敵情啦。這支小部隊也異常的活躍,這不,他們抓到三個俘虜,其中的一個還是少尉軍銜,是個小軍官,正在一個窩棚裏接受審訊。

    擔任審訊的自然是韓國第一軍的朝鮮族人啦,中原來的誌願軍士兵最多隻能做打手。這種審訊都是老套子了,過程略去,我們隻說審訊結果。這個結果太重要了。

    東線的戰場上,在元山以南的這個局部有兩條南北走向的主幹道,這兩條路到元山就匯合到了一起。偵察隊所在的位置是淮陽,處於西邊的一條路,這條路向北到“高山”(地名)然後到元山。這是次要的公路,東邊的一條路沿海,是主幹道。山間的道路當然是按照山脈的走向啦,也就是說,這兩條路之間就是一道山嶺。

    西邊這條次要的路上就是南朝鮮人民軍的第5師,為了加強火力給他們配了一個蘇軍的重炮營。東邊沿海的道路上是蘇軍的主力部隊。

    當前蘇軍的各路部隊都在收縮後撤。

    審訊完了,該吃飯了。俘虜也不能餓著嘛,也給他們端來一份飯。那是一碗熱乎乎的玉米大碴子飯。“大碴子飯”就是玉米豆碾成小米大小的顆粒做的飯,東北人叫苞米大碴子,味道很香,比大米飯好吃。菜是白菜土豆片的燉菜,還有幾片肉。飯菜很普通,是東北地區的家常飯。可是俘虜們一看心裏就明白了,知道了這夥穿著朝鮮人服裝的人的身份,他們是誌願軍!是中國人!偵察隊忽視了這個細節。

    為什麽一碗飯就暴露了身份呢?

    這些誌願軍的偵察員們沒有在意,或者他們不懂,朝鮮人很少吃熱飯,冬季也是如此。朝鮮人常吃的是飯團,吃的菜一律是積菜、鹹菜。先說飯,朝鮮人喜歡吃大米,煮熟了的大米飯放到石槽中用木槌打。知道朝鮮打糕嗎?也是這個製作方法。團成一團一團的,叫做飯團。對了,日本人也喜歡這麽吃,吃飯團,朝鮮、日本他們誰學誰咱們就不知道了。打一次飯團能吃好幾天,吃的時候,那飯團是涼的,也不加熱。積菜、酸菜、鹹菜,品種非常多,一頓飯也能拿出來好幾種,但都是不需要加熱的,隻有菜湯是熱的,可經常是沒有菜湯。朝鮮人也炒菜,但是很少吃熱的炒菜。民族飲食的習慣差距很大。

    所以,熱飯熱菜一端上來,這些朝鮮俘虜就明白了,俘虜他的是中國誌願軍。

    ......

    對於取得的情報,偵察員們懂不懂很難說,但是對於指揮員來說就太重要了。通過電報,這個情報就逐級地上報到了誌願軍的指揮部。趙三本非常重視,連夜找到吳佩孚商議。

    趙三本說道:“吳老,如果能夠抓住這個第5師的話,朝鮮的戰局就會有根本性的變化。”

    吳佩孚問:“三本,你所謂的‘抓住’是何意?”

    趙三本:“吳老,對待南朝鮮人,殺傷不是目的,並且殺戮太重會傷害我們與南朝鮮人的感情,埋下仇恨,這不符合我們中國的利益。我們不但需要與北韓之間的友好關係,也需要與南朝鮮之間的友好關係。友善的鄰邦才符合中國的利益,即便不友善,起碼不能是仇敵。所以,如果抓不住他們,則寧可放走,也不能造成他們過大的傷亡。”

    吳佩孚說道:“你的意思是抓俘虜嗎?”

    趙三本:“對,就是這個意思。把他們團團圍住,讓他們處於絕境,不投降就沒有出路。這是最佳結果。有了這批俘虜在手,後麵的事情就好辦了。”

    吳佩孚:“戰場上千變萬化,如果抓不成呢?”

    趙三本:“那就放開口子,讓他們走!雖說是作戰,可殺掉幾千人也是太嚴重,傷感情,這種結局是不能允許的。”

    吳佩孚心中感慨,這個年輕人不簡單,打仗首先考慮的是政治。不懂政治,軍事上贏了,也不見得是好事。南朝鮮的人口也不少,如果打成了仇敵,作為鄰居,能有好結局嗎?

    一個師應該是一萬多人,但眼下的南朝鮮人民軍第5師隻有七八千人了,他們戰鬥減員很嚴重。還有蘇俄的一個炮兵營,估計也能有500人左右。

    吳佩孚說道:“把誌三師和誌五旅調上來,組成南下兵團,調樸炳珊任總指揮,從元山出擊,往南壓。把120炮兵團也配備給他們,告訴空軍全力配合。三師的107團是桂軍的部隊,他們善於走山路。讓他們沿著偵察隊走過的路線直插到淮陽,在那裏堵住口子。這樣一來,除了個別逃進深山的,敵軍第5師的大部分就被堵在山穀中了。哎,某事在人,成事在天啊!結局如何還是不好說。”

    樸炳珊是誌三師的師長,軍銜少將,是東北軍的軍官。看名字就知道,他是朝鮮族人。誌三師是多路軍閥部隊組成的,師部就由東北軍組成。

    趙三本:“吳老,打殲滅戰用兩倍的兵力是不是單薄了?南朝鮮的第5師雖說減員嚴重,可畢竟也是主力部隊呀。能不能把駐防元山的第21師也調過來,三倍的兵力更有把握。”

    吳佩孚:“也好,第21師的裝備好,可以發揮一些特殊的作用。”

    第21師屬於北韓第一軍,而北韓第一軍是按照東北軍的標準裝備訓練的,比如它有一個裝甲突擊營,是汽車改裝的那種裝甲車。誌願軍的部隊裏都沒有。

    趙三本:“還有,我們的空軍也全部投入到這個戰場,要用絕對的空中優勢打好這一仗。”

    就這樣組成了誌願軍的南下兵團,總指揮為樸炳珊少將,轄誌三師(師長樸炳珊)、誌五旅、第一軍的第21師和120炮兵團,已經在淮陽的偵察隊也劃歸南下兵團,統一指揮。

    ......

    在淮陽的偵察隊得到了命令,他們再一次改變任務,終止對舊邑裏的偵察任務,停止前進,在淮陽就地選擇地點,建立防禦陣地。並派出向導,接應107團。

    12月12日,誌三師107團出動了,在偵察隊的指引下,他們走山路小道直奔淮陽。這個團唯一欠缺的就是重炮,誌願軍有重炮,但無法在山道中急行軍。這個團的火力差,這就隻能依靠空軍協助了。

    這條路直線距離七八十裏,山道繞來繞去的就是100多裏了。誌願軍指揮部給他們的命令是兩天趕到,時間還不算太緊。

    一個滿編的團就是兩千六七百人,大部隊的行軍就不能與偵查小隊相比了,保密的難度很大。更何況這裏是朝鮮的土地,雖說屬於北韓的地盤,但畢竟他們與人民軍同為朝鮮族人,所以南朝鮮人民軍的情報消息還是靈敏的。誌願軍的這個行動讓已經處於緊張收縮狀態的人民軍第5師更加緊張。蘇軍一方必然加緊後撤的動作,第5師趕緊派出先頭部隊向南探路。他們大規模的撤退行動開始了。

    人民軍對於向南撤退更積極,與蘇軍比較他們的心情不同。半島的南端有入侵的日軍嘛,蘇俄人不急朝鮮人心急呀。

    戰場上,中朝雙方開始了與時間的賽跑,大家的目標都是淮陽。

    ......

    12月13日,就是誌願軍第107團出動後的第二天,南朝鮮第5師的先頭部隊一個營到了淮陽。偵察隊如果沒有暴露目標,放他們過去還是可行的,放走一個營也不算什麽。可現在已經建立了防禦陣地,是擺在那裏的,一看便知,放他們過去就絕無可能了。偵察隊人太少,並且連一門炮都沒有,最重的武器就是擲彈筒和輕機槍,搞不好就會被南朝鮮人吃掉。

    他們趕緊電報請示,指揮部的命令是堅決阻擊!但是也補充了一句:危機時可以撤入深山。要保持聯絡,隨時報告敵情。這個命令給偵察隊留下一線生路。

    偵察隊的隊長名叫史文生,是中央軍的,廣東人。他的日子就不那麽好過了。

    他這個偵察隊有84人,按人數說也就是一個加強排吧。一水的美械裝備,隊員中一半是1衝鋒槍,輕機槍有六挺,擲彈筒六支(這個是東北產,算日製裝備)。重機槍、迫擊炮都沒有。要論遊擊隊或者土匪,這個裝備水平不低。可是,打正規的陣地戰則火力水平太差。

    他們手中還有三名人民軍的俘虜,也要用上。沒辦法,人太少了。如果不用俘虜,至少還要派一個人看押吧,這就去掉了四個人手,太劃不來。於是,史文生給他們每人一支步槍,20發子彈,三五枚手榴彈,往戰壕裏邊一趴,後麵放一個督戰的,這也能當士兵使用。中國的軍閥部隊幹這種事是門清,軍閥的兵大部分都是抓來的壯丁,沒有自願當兵的,就是塞給他一條槍,就上戰場。對於這種兵,管理的辦法多得很,都是成熟的規矩。

    武器還算將就吧,彈藥也不缺。史文生把小部隊安排在陣地上,接下來就是搞動員講話。本來是個偵察隊,現在硬拉上去打硬仗,這個講話應該很悲壯,大體上是什麽拚個你死我活什麽的。可是史文生站在隊伍麵前大聲宣布:“首先我要向你們道賀!在這裏遇上這麽大的一場阻擊戰,也是我誌願軍來到朝鮮的第一場大戰,這是最光榮的任務,打好了,立功受賞都沒的說,總指揮吳將軍說了,賞金從優。我們誌願軍已經把南朝鮮的一個師牢牢地抓在手裏了,能讓他們跑了嗎?”

    “不能!不能!”

    動員有點效果,下麵的戰士們都會吼上幾聲。

    史文生又說道:“打阻擊戰,就是不能讓敵人跑了,可敵強我弱,我們的兵力太少了,所以各位必須嚴守軍紀,我先把醜話說到前頭,戰場違紀者,殺無赦!”(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