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東海艦隊出擊
字數:5095 加入書籤
上一回說到南京政府的喉舌報紙“國民日報”上登載了一篇題目為:“儒將吳佩孚和趙三本”的文章,引起世人的關注。這是怎麽回事?
這份報紙在東北發行量不大,吳佩孚、趙三本未必能看到。但是他們乃當事人,當然會有人及時告知。
這種伎倆太低劣,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在詆毀誌願軍的高級軍官屍位素餐,在作戰的前線附庸風雅,談論風花雪月,不幹正事。
事情本身半真半假,趙三本的字寫得好,平時自然會經常書寫練習。在中國,有地位的人喜歡寫詩聯句,這很正常。因此,趙三本的確給吳佩孚寫過條幅。這條幅定然會懸掛於明處,供人欣賞。於是被有心人撲捉到了這個機會,製造事端。
吳佩孚對趙三本說道:“此事用心險惡呀!我們的名譽乃個人之事,無所謂。可誌願軍的任務尚未完成,還要繼續。這就為我們後麵的做事帶來很多的麻煩和阻力。”
趙三本說道:“吳老說的對,這種事情還無法辯駁,越辯越黑。別無他法,隻能泰然處之。吳老就任此位置,還要大度一些,多擔待呀!”
吳佩孚哈哈大笑,說道:“我一個過了氣的人物是無所謂的,可惜你年紀輕輕的還跟著我背黑鍋。”
吳佩孚不懂趙三本的心。趙三本這種人,最怕的就是引人注目。被人誤解是無所謂的,有時候恐怕還要自我塗抹一些汙點,做平常人是最安全的。“出頭的櫞子先爛”,對於趙三本來說,就要加個“更”字,需要慎之又慎啊。他確實太特殊了。
......
日軍把赤城號、龍鳳號、龍驤號這三艘僅有的航母都調到了朝鮮前線。光州登陸的日軍在艦隊和海軍航空兵的掩護下,第12師團耗時兩個月終於全部登陸,並且上岸了部分重裝備。
怎奈形勢突變,南北朝鮮的戰爭嘎然而止,日軍的登陸太晚了,成了馬後炮。可是,在明顯不利的情況之下,日軍依然沒有考慮後撤,而是采取向光州以及光州以北地區進攻的策略。日本人真是不知死活了。
其實就算想撤退也很難,原因很簡單:下船登陸不容易,上船回國同樣不容易。南朝鮮的大軍將至,豈容他們從容撤退?
原來守衛光州的有第2、8、10、14,四個師,其中第2師是主力部隊,第14師是新組建的部隊,並且吃了一次敗仗。這一次集結於光州地區的部隊有第1、3、5、6,一共四個師,全部是主力部隊,此外有蘇軍的一個重炮團,和一個裝甲團。不計算蘇軍,人民軍的兵力是八個師,六萬多人,是日軍的三倍。此時朝鮮戰爭剛剛結束,各部隊都減員嚴重,編製不足,如果滿編就應該是十萬人了。
北部的南北分界線還是要守衛的,守東線的是:第4、第11師,還有在江陵的蘇軍部隊。守西線的是:第6,第7,第9師。其餘的第12、13、15、16四個新兵師充當地方守衛部隊分散於各地。
日軍不但向光州進攻,也企圖調動部隊向北部滲透,在光州以西向北進攻,包抄光州的側後。在南部戰場雙方展開了激戰......
對於朝鮮南端的抗日戰爭,東北軍一方也是有所動作的。因為東北軍總是把日本人看成頭號的敵人,日軍如果在朝鮮半島取得戰果,則會直接威脅東北,威脅中國。日軍入侵朝鮮半島,不光是南朝鮮一家的事,事關中國的切身利益,東北軍能不關心,不過問嗎?
可是東北軍的幹預有很多困難,與南朝鮮,與蘇俄的關係都不能允許地麵部隊直接參與,物質援助也是有限度的。唯一可使用的力量就是海軍。從海軍的力量來說,東海艦隊離不開陸基空軍和近海作戰的魚雷艇的支援,否則對日軍艦隊就處於下風了。這也是東海艦隊的活動範圍始終局限於黃海和東海局部地區的原因。因此,東海艦隊的出擊就倍加小心,活動的範圍都是經過仔細計算的。
1933年的1月底,東海艦隊向濟州島方向移動,目的就是尋找機會協助南朝鮮人民軍的抗日行動。幫助南朝鮮,那就把人民軍看做友軍了,可是人民軍方麵認可嗎?這個戰場上各方的關係就顯得複雜詭異了。
麻煩還不僅僅限於戰場,東海艦隊向南朝鮮的出擊動作如果被國內的人知道了還會有想不到的麻煩,甚至是阻力。國人都習慣於非友即敵的概念,南朝鮮,乃至蘇俄都明顯是中國的敵人。誌願軍、東北軍打日本人沒錯,可是幫南朝鮮,幫蘇俄的行動絕對無法理解,搞不好就會引起軒然大波。所以東北軍的上下對於這次行動那是絕對保密的,泄露出去麻煩可就大了。仗打完了的時候,不拘勝負,還是要保密,宣揚不得。
東海艦隊經過這幾年的建設也擴充了不少,但是從傳統的海上炮戰的角度去看,與日軍的艦隊比較還是太弱小。因為東海艦隊沒有戰列艦,一艘都沒有。第二就是缺少大型、巨型的軍艦。遼寧號航母是三萬噸級的,在這個噸位以上的艦隻僅此一艘。
東北軍沒有造戰列艦的計劃,也沒打算買。戰列艦簡直就是吞金獸,製造和使用維護都需要巨額的資金。在這個年代裏沒有導彈,戰列艦的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但是具備現代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戰列艦將很快走向沒落。所以東北軍隻有建造航母的計劃並且正在加緊實施,卻沒有建造戰列艦的計劃。可是航母的建造工期很長,日本國在二戰時期平均建造周期在三年左右。這也是由於這個年代裏沒有複雜的電子裝備,此時連雷達都沒有。可是東北軍的建造計劃是五年的周期,這主要還是由於中國造船工業基礎薄弱,從船廠裝備、配套工業體係、工業規模、經驗等等諸多方麵有較大的差距所致。所以直到1936年才能完成自己建造的第一艘航母。有了第一艘的基礎,相信後麵的幾艘會加快速度。
東海艦隊組成到現在才兩年多,時間不長,但也添置了不少的艦船,從當初不足20艘艦船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艦船總數有三十多艘。
這次執行重要任務,東海艦隊集中了全部的艦船順著朝鮮半島的西海岸向南行進。東海艦隊司令王兆麟,遼寧號艦長薑鴻滋站在遼寧號的艦橋上看著自己的艦隊心中也是充滿了驕傲,在當今的中國,中央軍也沒有這樣的海軍啊!
從噸位上說,遼寧號小於日本國的加賀號和赤城號,可是,由於采用了美國的技術,艦載機的數量是70架,比日本的加賀號、赤城號單一艦船的容量要大一些(二戰開始後,經過改裝,它們的艦載機數量都達到了七八十架,但現在它們隻有50架的容量)。從飛機的數量上說,日本艦隊擁有一百多架飛機,可是從性能上,東海艦隊以bf-109為主要機型,要先進的多。所以空中的力量東海艦隊具有優勢。這也是東海艦隊敢於出擊的主要依仗。
薑鴻滋說道:“王司令,我們距離朝鮮海岸小於200公裏了,需要調整航向。”
王兆麟:“嗯,可以。按照少帥的命令執行,不要接近南朝鮮的海岸。”
“是!”
張學良的這個命令是為了避免與南朝鮮不必要的衝突麻煩,畢竟表麵上與南朝鮮還是敵對的關係,艦隊此行是為了抗日,行動不能受別的幹擾。此時艦隊已經接近了濟州島,在朝鮮半島的西南麵。
王兆麟問:“潛艇二分隊有消息嗎?他們在什麽位置?”
東海艦隊有兩個潛艇分隊,第一分隊在南洋執行破交任務,第二分隊在黃海和東海活動,這一次也把他們調來參戰,他們目前的任務是偵察敵情。第二分隊有三艘u2艇,它們的舷號是:715、716、717號,分隊司令是李潤青上校。
薑鴻滋:“王司令,潛艇第二分隊已經到達濟州島以南的海域,正在偵察,尚未發現日軍艦隊的蹤跡。”
“讓他們仔細搜索,查清日軍特遣艦隊的情況。”
“是!”
就在此時,航母上的兩架教-19飛機起飛了,馬達聲轟鳴,航母上的水兵也前後忙碌著。艦上有四架教-19飛機(機庫裏還有備用的),它們是執行艦隊巡邏偵察任務的,總要保持一架以上的飛機在艦隊上空巡邏。此時還沒有雷達,艦隊周圍的情況完全靠飛行員目視觀察。因此,飛機的巡邏與潛艇的前出偵察就是艦隊必不可少的了。
此時在朝鮮南部戰場上,南朝鮮正在調兵遣將,大軍向光州以南的日軍壓來,大戰在即,他們雙方都緊張的要命。趁著這個檔口,東海艦隊悄然來到了戰場。
......
2月2日的中午,潛艇二分隊的715艇上。
“報告!717艇來電。”
電報通信兵遞過來一張電報紙,是717艇發現了日軍的艦隊。電報說,日軍艦隊的艦船數量在30艘以上,並且大型艦隻至少五艘。在這個海域,這種規模的艦隊就是日本的特遣艦隊了。
首先要解釋有關無線電報的技術問題。因為潛艇距離敵艦隊這麽近,還采用電報聯絡,不怕暴露目標嗎?
暴露是肯定的,有無線電波,日軍的電台就有可能監聽,但是測定方位有難度。就是說,日軍能知道附近有敵方的艦船在發報,但是距離多遠?方位在哪裏?搞不準確。無線電波的監視、定位、測距等技術還要等幾年才成型,它也是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使得電器設備小型化的結果。目前利用定向天線測定方位的辦法笨拙,如果目標的信號時間短,則難於定位。所以潛艇之間使用無線電報,隻要敵方不能破譯密碼,電報開機時間短一點,還是比較安全的。
另一方麵,潛艇都是獨自行動的,各艇之間的距離很遠,他們之間隻有無線電可以聯絡,否則就失聯了,沒辦法,這是他們通信聯絡的唯一手段。要麽不聯絡,聯絡就要發報,沒有其他的選擇。當然還需要把天線升起到水麵之上才行,在水下,潛藏就隻剩下聲呐探測了。
目前東北軍的潛艇就是靠升起潛望鏡來觀察,用無線電聯絡,在此時也算比較隱蔽了。如果是現代的技術,他們早就暴露了。潛艇對軍艦,暴露目標是及其危險的。因為潛艇航速特別的慢,跑不掉,隻有魚雷發射器這一種武器,自衛的能力很差。(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