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夠列強嗎
字數:5159 加入書籤
誌願軍總部,北韓的延山。
1933年的2月9日,這一天是農曆的正月十五。因為過年,趙三本的媳婦五小姐年前就從奉天趕過來看望夫君。正所謂久別勝新婚,小兩口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春節。
按照規矩,趙三本的官職是可以把家屬帶在身邊的。可是五小姐也有自己的事業,她把電台辦得紅紅火火的,眼下的東北之聲電台堪稱中國之冠,電台的信號把中國的主要地區全部覆蓋了。這個年代沒有聽眾數量的統計,如果有的話,東北之聲的聽眾數能有南京官方電台的幾倍。因此,電台的廣告收入也是不得了,順帶著,五小姐也就成了大富婆。也正是因為這個,五小姐是個事業型的人物,不能做趙三本的專職太太,隻能不斷的過來探親,不能常住。
今天是正月十五,按中國人的習慣,過了今天才算過完了年,五小姐明天該回奉天啦。為此他們準備了家宴,把吳佩孚和他的家眷請來,歡聚一堂。家宴已畢,五小姐招待吳佩孚的家眷。所謂的家眷就是吳佩孚的三姨太,這在民國時代也不足為奇,有地位的人物那個不是三妻四妾的。
由於趙三本與吳佩孚的特別身份,就是閑談也難免牽扯公務,於是就來到了外間,那是趙三本辦公的地方。前線嘛,一切從簡,何況平時趙三本隻有獨自一人,他隻住兩間房子,臥室兼做辦公。他所在的這一排房子都是總參謀部的各種機構。五小姐親自泡茶,由著他們閑聊,到內間陪客去了。
到現在,朝鮮戰場可以說大事已定,軍務也就輕鬆下來,他們的談資也就山南海北了。
趙三本問道:“吳老,烏迪鐵路那邊可有什麽消息?快完工了吧?”
烏迪鐵路就是烏裏雅蘇台到迪化的鐵路,到誌願軍這裏任職之前,吳佩孚是這段鐵路的工程總指揮,現在離職了,消息總還會有的。
吳佩孚說道:“原計劃幹兩年,到去年(1932年)年底完工。工期有些拖後,但現在也收尾了。我聽說年後(春節)可以竣工通車了。這條鐵路對新疆的國防太重要了,兵力、軍火物資都可以方便的調動了。比如說,緊急的時候,中原的大軍在十天之內就能調到西北邊疆!意義非同一般啊。”
趙三本:“不會是因為鋼軌緊張,拖了工期吧?”
前兩年修的幾條鐵路,往往都是因為鋼軌緊張而拖延工期。現在好幾條鐵路都在建設,比如吳忠到蘭州的鐵路也即將竣工,到處都需要鋼軌,所以他才這麽問。
吳佩孚:“這條線路的鋼軌、鋼材都不缺,工期拖延是地形和氣候所致。在高寒的山區施工難度比較大。哦,提到鋼材,我真是沒想到,在哪邊遠之地能夠供應充足,真是不容易。由此可見東北的工業潛力很大呀!中原的南京方麵絕對沒有這個能力。”
趙三本:“是啊,這幾年變化很大。回想1928年發生皇姑屯刺殺案的時候,我國中原地區、東北地區的鋼產量是多少?吳老能有記憶嗎?”
吳佩孚:“知道的不太準確,大概情況還是知道的。不算東北,中國的鋼產量兩千噸吧?主要出在上海和武漢,那還是李鴻章和張之洞留下來的底子。實際上武漢鋼鐵廠的一多半股份在日本人的手上,算中國的產量已經很勉強了。東北地區要好的多,據說有十幾萬噸,但是也有不少是日本國的產業。中國比較像樣的還有山西的閻老西,差不多有一萬噸。哎,中國還是落後啊,與日本國的200萬噸相比,我們就等於沒有鋼鐵產業啊!”
吳佩孚作為一代梟雄這些基本常識還是有的,隻是他的數據不算特別的精確。
中國的鋼產量兩千噸?這個數字太可憐了吧?實際的曆史上還是有過曾經的輝煌。
漢陽鐵廠是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創建於1891年,1894年建成投產,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它的規模在當時的亞洲首屈一指,不比日本國差。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並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在辛亥革命前夕,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擁有工人7000餘人,鋼鐵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
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鋼鐵價格急劇下跌,漢冶萍公司在經濟杠杆的作用下迅速衰落。可餓死的駱駝比馬大,漢冶萍公司的規模依然雄踞中國第一。徹底摧毀了中國工業的還是內戰,民國的曆史就是內戰的曆史,始終沒有停止。所以說挑起內戰,就是削弱中國,對日本這頭野狼,就是引狼入室。
內亂的破壞作用不得了啊!不可低估。
說到張之洞,有一段曆史不得不提:
1966年,紅衛兵掘了他的墓,曝屍荒野,遺骨被孩子們踢著玩。他可是中國重工業奠基人啊!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高等師範學堂。他將武漢打造成中國重工業基地,創建了中國首家係統完備的軍工廠,讓“漢陽造”聞名天下。他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一生清廉,死後喪葬費都是由親朋門生籌措,這就是張之洞!
清朝很腐敗,可身為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死了沒有棺材本!可以想象嗎?
......
在現代,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都習慣於看看gdp是多少,gdp的中文含義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可是在民國時期人們最關注的是鋼產量。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軍事潛力如何,都要看這個國家的鋼產量是多少。這也是有道理的,鋼材是國家搞建設的主要材料,應付戰爭所需要的武器彈藥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鋼材的多少。我們形容先進國家打仗常用“傾瀉鋼鐵”這個詞匯也是這個意思。鋼鐵的確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國力。
筆者不太讚同大量的使用類似“gdp”、“wifi”這種詞匯,文字的目的是讓人看懂它,大家都看不懂的文字為何還要堅持使用呢?這個話題筆者說過了,離題太遠,不再重複。
查民國時期中國的經濟數據都不包括東北地區,所以數字就要區別東北和中原。到了抗戰前夕,中原地區有所進步,才一萬多噸。這也是內戰不斷的結果吧,1930的中原大戰把半個中國都給打殘了,損失巨大呀!還談什麽建設?“中原大戰”對中國的危害巨大,在中國的近代史上不要低估了它的破壞作用!
中國的鋼產量水平的確很淒慘啊!
曆史上日本國在二戰前有200萬噸左右的年產量,二戰期間維持在六七百萬噸的水平上(包括中國東北的產量,還有朝鮮)。中國的那點鋼太少了,所以,槍炮子彈都要靠進口。可是買軍火都是要花大價錢的。
作為比較我們再看看美國,1930年美國的鋼產量是4135萬噸!到了二戰結束時,產量是七八千萬噸!不得了呀!要不說日本人太狂妄呢,他們敢向美國挑戰,那不是自取滅亡嗎?日本人太瘋狂!
趙三本說道:“吳老的記憶力很好,這些數據都記得清楚。”
吳佩孚:“三本不必誇獎,這幾年變化很大,新情況就了解不多了,三本給老夫指點一下?”
趙三本:“吳老客氣了,指點可是不敢,我把東北的情況大概說說吧。從28年起,東北的鋼鐵業發展很快,說突飛猛進也不為過。東北的產業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是東北軍體係和東北民間資本所有的企業,在28年的時候這一部分的鋼產量大約是十萬噸。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我們東北軍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軍火工業了,也就沒有了抗日的物質基礎。當年的東北的確不弱,比如銅冶金工業就比日本國強。銅可是軍火工業的重要原料啊。第二部分是日本人在東北的產業,這一部分也很龐大。現在打跑了日本人,這些產業就被東北軍政府沒收了,成了國有產業。後來引進美國、英國還有德國的資金技術主要的也是這一批工廠礦山,發展最快的也是這一部分。以上這兩個部分的廠礦分布在東北管轄的各省區,規模比較大的有遼寧的奉天、鞍山、本溪、撫順,熱河的阜新、承德,寧夏的烏梁素海(包頭)。規模小一點的更多了,各省都有。全部綜合起來,到去年的年產量達到了200萬噸左右。除此之外,我們的鋼鐵業還有一個大的基地,在我們北韓的租借地清津,使用茂山的優質礦石,年產量接近100萬噸。所以東北地區的鋼產量是300萬噸左右。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日本國。”
吳佩孚問道:“幾年前日本國的鋼產量就是200萬噸,現在是多少?我們能超過它嗎?”
趙三本答道:“如果日本國能夠正常的生產經營,他們現在應該達到約500萬噸的水平。可是日本人窮兵黷武,到處發動戰爭,並且是到處吃敗仗,丟了中國的東北,丟了武漢和長江流域的工業,也丟了朝鮮。他們國內經濟更是嚴重的危機,原料短缺,所以他們這幾年的鋼產量就徘徊在200的水平上。這還是日本本土的工廠企業有所擴大的結果,沒有減產就不錯了。”
吳佩孚:“中原地區這幾年也有起色,上海、武漢、南京(馬鞍山)這幾處都有大型的鋼鐵廠,也是幾十萬噸的產量了,當然這也是得益於‘中投行’的資金投入啊。中國終於強盛起來了。三本,你說我們現在也能算是列強嗎?”
趙三本:“吳老,依我看我們算得上是強國,但不夠列強的水平。”
吳佩孚:“嗯?這話聽著繞叨,什麽意思?”
趙三本:“中國很大,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就是大國。正所謂身大力不虧嘛,大國本身就強,小國輕易不敢招惹。如今我們有了基本的鋼鐵業,有了像樣的工業,可以自己製造槍炮軍械彈藥,誰還敢小看中國?也隻有小日本狂妄,不斷的試圖向中國挑戰。
吳老,要說保衛家鄉我們中國的各路軍隊現在都不含糊,都可以一戰,廣西的桂軍就是很好的例子。可是,我們的軍隊能打到日本國去嗎?恐怕沒有這個能力,多數人想都不敢想這個問題。這就是我們與列強的差距,所以我說,我們眼下的中國是強國,並且很強大,每人敢招惹。但是,絕對不夠世界列強的水平。什麽時候我們可以開著艦隊登陸日本本土,開著裝甲車占領東京,我們的軍隊甚至可以開到南亞、西亞、非洲、歐洲。我們的鋼產量起碼要超過千萬噸,達到英、法、德、俄等國的水平。到那個時候,中國才算列強。”
歐洲這幾個二流強國在二戰期間的鋼產量都是一兩千萬噸的水平。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曾經提出鋼產量達到1700萬噸,趕超英國,也是類似這樣的目標和考慮。(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