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圍殲戰

字數:5261   加入書籤

A+A-




    1933年8月10日上午10點大樓戰場打響了,紅軍以優勢的兵力展開了圍殲戰。

    日軍是一個輜重大隊,有900多人,非一線的戰鬥兵,戰鬥力較差。可是,輜重兵也是兵,並非搬運的夫役力工,也是有士兵的基本訓練的。

    紅軍在圍殲戰場第一線的是紅2師,實際上就是兩個團。他們是野戰部隊,人員相對充足,每個團1000多人,加上師部不到3000人。從人數上說,紅軍的一個師相當於東北軍的一個團。

    不管編製如何,3000對1000,人數是絕對的優勢。從裝備上看,紅軍那幾十門炮是巨大的優勢。其它的,從步槍到機槍、擲彈筒、小鋼炮,紅軍的裝備反倒比日軍輜重兵強一些。

    總體上紅軍是絕對的優勢。

    日軍在山穀中,紅軍在山坡上,在地理環境上紅軍居高臨下占據著地利優勢,火力得到發揚。那麽圍殲戰是四麵包圍嗎?不會的,絕對不會四麵包圍。紅軍的兩個團全部在山溝南側的山坡上,北麵沒有部隊。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這不是大刀長矛的冷兵器時代,俗話說:槍子不長眼!若南北對麵都是紅軍,開槍就有了顧慮,射擊稍有偏差不就打了自己人嗎?所以紅軍的部隊都在同一個側麵。

    兩軍狹路相逢,特別是日本鬼子的頑固不化,死戰不投降,所以最終解決戰鬥還要靠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另一方麵,此地居於日軍強敵的“後方”,從東西兩個方向上都可能有敵人的援軍,這就需要速戰速決,不給日本鬼子救援喘息的機會。

    經過一輪一線的火力攻擊之後,擔任主攻的兩個團,六個營都吹響了衝鋒號,戰士們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躍出陣地,向山坡下衝去。一時間山穀中喊殺聲四起。最激烈的白刃戰就此展開。

    33團一營二連連長曾慶茂,人稱“曾猛子”。戰前他對全連戰士們說:“我們現在的裝備好了,但是紅軍的近戰、刺刀見紅的光榮傳統不能丟,這次作戰我們要用手榴彈、刺刀和小鬼子幹,讓他們死也不能死囫圇了!”

    戰場上吹起了衝鋒號,曾猛子一把奪過警衛員手中的長槍,率先衝了出去,他揮手指揮全連衝向山下的大道。他的警衛員拔除20響駁殼槍緊緊跟上,追隨在猛子身邊。

    東北軍支援紅軍武器,也就把東北軍的長槍介紹過來,紅軍本來就有使用紅纓槍的習慣,對這種笨重的長槍也頗有青睞,於是紅軍的各部隊都裝備了一批長槍。現在要進入白刃戰了,長槍是首選的好武器。連長是一個連的軍官,指揮的責任重大,按說他不應該親自操長槍上陣,可猛子脾氣火爆,在戰場上就是猛張飛,所以他不顧警衛員的阻攔,硬是舉著長槍上了戰場。

    接近敵軍時二連投出一批手榴彈,在手榴彈爆炸的掩護下戰士們鑽進煙霧裏,往前跑,往前爬,往前滾。終於,他們衝到了山溝底部,殺入敵群,同敵人展開了白刃格鬥。隻見長槍飛舞,刺刀閃光,喊殺聲,爆炸聲,攪成一團,不少鬼子兵鑽到了汽車、馬車的底下躲避勇猛的紅軍戰士。

    在七八裏長的山溝裏到處都是白刃戰。

    小鬼子善於拚刺刀,殘餘的日軍也都端著上了刺刀的三八步槍迎戰。可是他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幾十支兩米五長粗苯的長槍,小日本認識這個武器,在中國,與日本鬼子交戰的部隊差不多都有這種長槍,小鬼子見了就膽寒。

    東北軍手中的長槍有三米長,可南方人個子小,就要短一點了。像廣西的桂軍所用的長槍也是兩米五左右。這個槍分量重,前麵的三棱刺有兩尺長,頭部是窄小的扁平頭,可以打磨的很鋒利,後麵的三棱粗苯,有分量。這樣的武器讓人看了就膽寒。

    曾猛子體格強壯,兩米五的大槍他揮舞自如,突刺砍砸威風凜凜,真如猛虎入羊群一般。“殺!”猛的一聲吼,大槍刺出,小個子日本兵忙用三八槍格擋,可是那裏擋得住?那槍頭依舊向前,說時遲那時快,長長的三棱刺已經穿透了鬼子的前胸後背。猛子用力拔出槍頭,另一個鬼子兵已經到了近前。猛子來不及收槍,大喝一聲“嗨!”便揮舞著長槍橫掃過去,這長槍就成了狼牙棒。粗苯的槍頭吧小鬼子的腦袋,連著鋼盔一起砸爛。

    威猛的猛子不但讓鬼子兵膽寒,他旁邊的戰友都禁不住喝彩:“好!猛子連長!真英雄!”

    戰場上很混亂,突然間“噠噠噠!”的機槍吼叫起來。日本鬼子也不顧武士道精神了,那邊隱藏在馬車下的一挺歪把子機槍猛然開了火,掃向了戰場。二連的隊伍被掃開了一條血路,十幾名士兵倒下了,當然倒下的也有日本兵,戰場混亂嘛。按照日軍的操典,拚刺刀時步槍要退出子彈的,機槍掃射更是不允許,那會誤傷自己人的,可今天日軍什麽都不顧了。曾猛子也身中數彈倒在了地上,他的長槍也被打成了兩節。這還虧了警衛員給他擋子彈,否則,猛子也是一命嗚呼了。

    隨著機槍掃射,衝出一隊鬼子兵把曾猛子這個連衝散了,搏鬥的場麵更加慘烈。猛子負了傷,他掙紮著站了起來,身上也到處是血,傷勢不清。形勢危急,猛子顧不得傷,掙紮著繼續投入戰鬥。

    在激烈的搏鬥中,負傷的曾連長揮舞著半截長槍,勇猛依舊,又刺死了三個鬼子。但是畢竟身體不靈活,他又添了幾處新傷,流血過多,他已經站立不穩。就在此時,三個鬼子向他逼近,他轉身四下裏一看,幾十米之內就他一個人,情況危急了。英雄的曾猛子拔出兩顆手榴彈,同時拉火,手榴彈的尾部冒出了煙,已經逼近的日本鬼子嚇得紛紛後退。曾猛子強挺住受傷的軀體,向前猛撲過去,手榴彈響了,我們的英雄與日本鬼子同歸於盡。

    他的壯烈犧牲,鼓舞著二連的戰士們。二連指導員也多處負傷,但他依然堅持,接替連長指揮著二連繼續戰鬥。此時的二連隻剩六十人,卻仍然死戰不後退,他們眼睛都打紅了,與日本鬼子頑強地拚殺!刺刀斷了就用槍托,槍托折了就用石頭砸,有的戰士和鬼子兵抱成一團扭打......打到最後,英雄的二連隻剩三十多名戰士。

    日本鬼子進退皆無路可走,日軍的殘兵也是拚了命了,企圖搶占道路北側高地負隅頑抗。前麵我們說了,北麵山坡上紅軍沒有布置兵力,這就成了日軍的一個機會。

    對於殘餘的日軍尋找高地負隅頑抗,紅軍方麵事先是預計到了。道理並不深奧嘛,哪能想不到呢?想到了,可是依然沒有在北坡安排兵力,這是疏忽嗎?不是!這也是為了更便於打擊日寇嗎?道理何在?

    看看這裏的地形:山溝很窄,那就是說南北兩麵的山坡相對,且距離不遠。紅軍的一方,機槍火炮俱全,彈藥充足,日軍如果向北麵的山坡上爬行,那不剛好是紅軍各種火力的靶子嗎?就相當於排隊槍斃了,是殺敵的好機會。如果紅軍安排一支自己的部隊守衛北坡,那反而投鼠忌器,不好發揚火力了。當然了,這一切都基於紅軍有優勢的裝備。如果紅軍缺槍少彈藥,這個打法就不成立了。

    實際上也正如這種設想,北坡攀爬的日本鬼子,對於南坡的紅軍來說暴露無遺,無處躲藏。紅軍的機槍咕咕的叫,對小鬼子挨個的點名。就是躲在岩石背後的日本鬼子也逃不掉,小鋼炮(60迫擊炮)專打死角。登上北坡的日本鬼子傷亡更加慘重。

    可是,事有意外,日軍的飛機來了。

    日軍的聯隊一級是配有電台的,大隊一級沒有,可這是個輜重大隊,他們有電台,隻要電台沒有打壞,他們就可以呼叫援軍,日本人的飛機就是他們求援的結果。

    日軍的六架飛機來到了戰場上空。來的飛機是雙翼飛機。日軍在廣東有更先進的三三式,但日本人知道紅軍沒有空軍,老式飛機就足以應付了。日本人的飛機上缺乏通訊設備,也就無法與地麵部隊建立直接的聯係,他們對地攻擊就全憑飛行員自己判斷了。避免誤炸自己人是日本飛機的關鍵。

    飛機到了戰場上空就降低了高度,圍著戰場盤旋,這是在觀察地麵的情況,選擇攻擊地點。

    紅軍沒有飛機,但是有高射機槍,也有高射炮。高射機槍作為常規裝備,配置到營一級,它不但可以打飛機,還可以打坦克,當然隻是對付這個年代的薄皮坦克有效。紅軍的高射炮不多,整個一軍團才有三門高射炮,今天就帶來了兩門,還是為了這次作戰特意派過來的。高射機槍數量不少,在今天的戰場上就有十幾挺。

    日軍的飛機降低了高度也有1000多米,高射機槍的射程有2000米,可是太高了殺傷力不足,有點勉強。為了保護地麵部隊,紅軍的防控武器就開火了,十幾挺機槍打出的子彈也很密集。鬼子飛行員吃了一驚,為了躲避,隻好拉高。

    不過戰場上的形勢是明了的:大道上正在混戰,雙方攪合在一起,飛機是無能為力的。但是紅軍的重武器都在南側的山坡上,這點非常明確,這也就成了飛機攻擊的目標。

    兜了一圈的日軍飛機對準了南側的山坡開始俯衝投彈和掃射,它們列著隊從天空衝下來,俯衝轟炸和用機槍掃射。紅軍的防空武器則全部開火,猛烈射擊。地麵的其它人員、武器都尋找隱蔽物躲避空襲。

    飛機上投下來的炸彈沒有那麽多,比炮擊要少,可是它個頭大,最小的也是幾十公斤,落地爆炸就是十幾二十米的大坑。有飛機帶著它,想投到哪裏就飛到哪裏,這個威脅也是蠻大的。官道南側的山坡上頓時就是此起彼伏的爆炸聲,躲藏不及的就連人帶機槍都飛上了天,人就化作一團血霧,屍骨難存啊。戰場就是這樣,活下來就是運氣好,運氣差就光榮了。

    可能日軍的飛行員水平也不高,六架飛機,依次俯衝,路線變化不大,這就給防空武器以機會了。也難怪,日本國在對中國的作戰中,那一次不是損失了大批的飛行員?現在,在天上飛的,菜鳥居多。

    高射炮威力大,可隻有兩門,並且射速太慢。真正的防空主力還是高射機槍,十幾挺機槍形成了一道彈幕,日軍飛機第一輪俯衝就給打下來一架。那飛機冒著黑煙,歪歪斜斜地向地麵墜落,一朵傘花打開,飛行員跳傘了。不過這個地方跳傘那也是九死一生啊。

    六架飛機被打下一架來,日軍也是慌了,再不敢俯衝投彈。可戰鬥機又不是轟炸機,機翼下麵掛的炸彈有限,不可能有覆蓋轟炸的效果,放棄了俯衝,其攻擊的能力銳減。也就是應付差事,把炸彈投下去完事,效果當然不會有了。草草交差的飛機,晃晃翅膀飛走了。可是鬼子飛機的攻擊還是奏效了,對麵的日軍,借此機會,迅速地搶占了北麵山坡的兩處高地,他們設置防禦陣地,用機槍火力支援和掩護殘餘的日軍向北部山坡集中,準備負隅頑抗,這就使得殲滅戰出現了曲折。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408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