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海參崴保衛戰
字數:5114 加入書籤
東北軍政府發起的新航母的命名投標中,投標數額最多的是寧夏,他們投250萬元。一方麵是寧夏的財政富裕,二是他們更加心情迫切。寧夏的說明報告是省長翟文選親自寫的,他說:“寧夏地處偏僻,在國內的知名度不高。因此就特別的需要借此機會提高知名度,擴大寧夏在全國的影響。如果新航母命名為寧夏號,對於寧夏省有著特別的意義,希望軍政府和大帥府成全。另外,寧夏的工業知名度很低,這主要是因為寧夏工業的絕大部分是軍事工業,並且屬於高技術,因為保密的需要不為外人所知。實際上寧夏的民用工業產品也很豐富,希望打開更大的市場。”
翟文選所說的屬實。寧夏是全國最小的省,隻有十幾個縣,僅相當於其它省的一個專區(西北人口密度小,從麵積上說,不比中原的省小多少)。也正是因為小,人口少,它現在的工業又屬於高技術的尖端。所以寧夏的經濟狀態最好,財政最富裕,寧夏工人、職員、商人等,他們的收入水平目前也是東北治下最高的省份。
投標的通知中既然設定了額度範圍,那麽超過額度範圍的,按規矩就要作廢。但是這次不能這麽辦,因為通知還要求各省說明理由,也就是說,理由那一條很重要,是主要的依據。投標的最終解釋權在軍政府,所以還是軍政府說了算。那個80萬的最高限額還是有效的。所以最終裁定選中寧夏省,讚助款為80萬元。80萬不多,但用於改善新艦隊官兵的生活也不小的福利,大帥府采納了楊宇霆的意見,這筆款子就用於新艦隊,並且是軍事裝備之外的開銷。
這就確定了原美國的蘭利號航空母艦命名為寧夏號,舷號013。這裏重複一下寧夏號航母的主要技術指標:標準排水量2萬噸,艦載機50架。
蘭利號航母沒有升降機,因此原艦載機數量隻有30架。這次經過改裝後艦載機擴充到50架。主要的辦法是擴展甲板,增加停機坪的位置。這樣一來船舶的自重增加了,吃水深度也會增加(對應的,船體就要改造),所以標準排水量就增加了,已經接近兩萬噸,所以我們說它是兩萬噸級的。
......
這艘蘭利號航母是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他是美國第一艘航母(世界第一艘航母在英國,可第一個下水的是日本國的鳳翔號),蘭利號誕生的這段曆史還是很有啟發的,為此我們要說一說它。
美國之所以在製造和裝備航母上沒有落後,並成為世界航母俱樂部的第一梯隊,這裏有個關鍵人物,他叫做米切爾。此人參加過一戰,因戰功被任命為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副司令。我們可以認為他是美國的杜黑(杜黑,意大利人,製空權論的創始者)。米切爾認為奪取了製空權之後,就可以用飛機把敵方的戰艦幹掉,進而奪取製海權。他這種超前的理論招來不少嘲笑,都說他異想天開。
同樣的,杜黑說:“如果造500架轟炸機,組成一個龐大的航空隊,輪番對敵人的陣地進行轟炸,就會取得戰爭的勝利。”於是人們就說杜黑是個瘋子!
嘲笑米切爾,嘲笑杜黑的人也不完全是笨蛋,他們也是有道理的。因為那個時候的飛機還是初級階段,都是雙翼的,簡陋,體積小,重量輕,幾個人就能抬著走。飛機座艙四麵透風,也沒有舷窗。杜黑所處的年代還是一戰的時候,空戰時飛行員一邊開著飛機,一邊用手槍射擊,也有扔手榴彈的。這種飛機能決定戰爭的勝負?這不是鬧笑話嗎?
米切爾說:飛機這玩意兒能炸戰列艦!大家當然不信啦,戰列艦是啥?那可是海洋霸主啊!米切爾說,我們炸炸試試不就行了嗎?對,這就是美國人的思維邏輯,行不行,試試看!
隨後,美國軍方做了一係列的實驗。炸潛艇、炸巡洋艦,最後炸了一艘半新的,22000噸的戰列艦,美國人也真下本錢呀!這一試,海軍興奮了,這飛機還真行啊!真能把戰艦炸沉啊!當然了,做靶子的船上沒有人,也不會動,船漏水了也沒有管損人員維護,這些與真正的戰場還是有差距。
從此就有了美國的航母,第一艘就是運煤商船改造的蘭利號。所以說蘭利號對於美國海軍具有重大的意義。
......
東北軍以寧夏號航母為核心,選撥了二十幾艘艦船組成了新的日本海艦隊。可是由於東北軍與日本是敵對的關係,東北軍的上下對於“日本海”這三個字從心理上就排斥。所以經過研究,軍政府確定“日本海”更名為“北海”,在地圖上就改過來,不叫日本海了。因此,新的艦隊就叫做北海艦隊。任命薑鴻滋少將為艦隊司令,馮濤上校為政訓官。
薑鴻滋原任遼寧號航母的艦長,現在由方念祖上校繼任遼寧號艦長、
“北海”作為地名另有兩處,一個是廣西的沿海城市的名稱,今後它就要叫做“北海市”了,不能簡稱。另一個是北京城裏的小湖泊有南海、中海和北海,內陸的小湖泊一般不會誤解。因此,改日本海為北海,在地名上沒有衝突。
北海艦隊組成了,也進駐了濟州島。但是新航母寧夏號還需要磨合訓練,暫時不具備作戰的能力。即便如此,一個有航母的艦隊擺在了日本國的家門口,對日本也是極大的威脅。
......
日本鬼子入侵東俄羅斯已經打了一個月了,這裏的天氣已經算是入冬了,氣溫下降,逐漸的寒冷,但是港口還沒有冰封。讓我們看看,在東俄的抗日戰場上雙方打得怎麽樣啦?
日軍登陸的地點叫捷爾涅伊,海參崴在它的西南邊約400公裏。日軍的第一目標當然是海參崴啦,因為此地是遠東地區的首府,是政治、經濟、工農業的中心,拿下海參崴就是占領遠東地區的標誌。
海參崴的港口也有冰封期,可時間不長,因為它是遠東地區的最南端,地理位置相當於沈陽。有資料說海參崴是不凍港,這個話不確切。
遠東地區地廣人稀,日軍進軍的這一路上沒有幾個城鎮,也幾乎沒有東俄的主力部隊。118師團拿出主力部隊三萬多人一路向南猛進,如入無人之境,勢如破竹,幾天的時間就到了海參崴的外圍雙城子一帶。到此為止日軍才遇到像樣的抵抗。日軍是急於求成,恨不得一兩天就拿下海參崴,因此攻勢淩厲。日本人不能不著急啊,此地已經進入了初冬季節,海港很快就要冰封。港口冰凍就等於斷絕了後勤補給,時間很緊迫。
兩軍交戰的前沿炮火連天,日本鬼子下了大力氣,幾十門大炮加上十幾輛坦克開路。東俄軍的外圍防線很快被突破。
日軍第118師團是得到了加強的甲種師團,除了挽馬製師團所轄的36門75毫米野炮,12門120毫米榴彈炮之外,又特意的加強了一個野戰重炮兵聯隊,它擁有16門105毫米加農炮(加農炮就是炮管很長的哪種炮)。合計下來,75毫米以上的大炮就有60多門。它還有一個戰車聯隊有16輛輕型坦克。
守衛海參崴的是東俄軍第216旅和第211坦克旅,他們裝備不錯,可惜人數不多,兩個旅才一萬五千人。兵力嚴重不足,東俄政府也進行了緊急的戰爭動員,又臨時組建了一個師,兵員都是海參崴地區的民眾,也有不少戰區逃過來的難民。目前海參崴這個小城也是人滿為患,北邊各地躲避戰爭的人太多了。
海參崴有個衛戍部隊,是團級單位,也就是站崗放哨維持治安的輕步兵。這個新組建的師就是以衛戍部隊為骨幹,選擇精壯男子一萬三千多人組成的,其中半數以上是退伍軍人,兵員素質還算不錯。它被命名為近衛第1師,可謂是布柳赫爾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近衛師的裝備不行,都是倉庫裏步槍、機槍、迫擊炮,沒有重裝備。年齡和軍事素養也參差不齊,能達到治安部隊的水平就不錯。東俄還是人口太少了,戰時動員的能力不足。此外,倉庫裏的武器也不夠用,真正的捉襟見肘啊。
近衛一師稍事訓練就拉上了戰場,這近乎殘酷了,這些人純屬於炮灰。
10月中旬,在海參崴前線,日軍的部隊在逐日增加,並且都是重裝備的主力部隊。東俄軍不但不能增兵,反而戰損減員嚴重,戰鬥更加殘酷了。東俄一方的陣地不斷的被突破,被迫收縮,縱深隻有十幾公裏了,日軍的重炮已經可以炮擊海參崴的城內了。
從戰場上看,城市的北麵形成了幾十公裏寬的戰線,日軍包圍了海參崴,東俄兵力不足,他們依仗堅固的工事和坦克反突擊能力,頑強地阻擊了日軍。可是東俄幾次企圖用坦克突破日軍防線,都被作戰頑強的日軍堵截回來,戰車損失慘重,東俄軍沒有建樹。這也有山地地形不利於機械化的客觀原因。
東俄羅斯就這點部隊嗎?其他的都在哪裏呢?
在戰場上還有一支東俄的部隊,是第43師,一萬兩千人,他們從伯力地區出發,向日軍的側後展開進攻。這樣算下來,戰場上的東俄軍總數四萬多人,還是兵力不多啊。
東俄現有正規的地麵部隊約12萬人分散在各地,因此,他們也在到處抽調兵力,緊急地調過來,投入到這個戰場裏。但是調兵也要時間啊,所以未來十天之內可以到達戰場的還能有兩個師和兩個旅,這又是四萬多人的部隊,合計就是八萬多了。這算盡了最大的力量了,也差不多是東俄全部可以機動的部隊了。
日軍方麵呢?
首先登陸的日軍是第118師團,這是日本的甲種師團,並且得到了加強,有四萬多人。隨後第25師團也登陸進入東俄。25師團是乙種師團,有三萬多人。這就是七八萬人的兵力了。日本人還在積極地調兵遣將,第51師團已經動員完畢,正在運輸之中,預計半個月後就可以投入作戰。到那時日本的兵力就達到12萬人了。
除了陸軍,東俄也有不弱的空軍。他們有兩個航空隊,每個航空隊有四個大隊,服役的飛機總數接近200架。從機型上看,戰鬥機明顯老舊了,比日本國的三三式新機型差的太遠。但是轟炸機並不落後。因為他們沒能夠歸順東北軍,當然東北的先進飛機就不能給他們啦。
相對於日本侵略軍來說東俄的空軍還是強大的,日軍的加賀號航母上隻有50架飛機,力量不足。為此,日本鬼子就調動了一個陸軍航空隊進入到他們的占領區,這個航空隊擁有飛機70多架,其中包括了24架三三式戰鬥機。這樣一來,日軍在飛機數量上比不上東俄,可性能占優。因此,他們雙方的空軍旗鼓相當。
總的說,雙方的力量對比,現在是四萬對八萬,不久的將來是八萬對12萬,日軍占有很大的優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