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英美抗議

字數:4835   加入書籤

A+A-




    在長江流域東北軍說了算數的就一個宜賓,現在那裏當政的是齊恩銘。其他的地方充其量有中投行支持的大型企業,如武漢和安徽的馬鞍山鋼鐵企業,在官府的眼裏企業再大也是平民,沒什麽話語權的。這可不是現代裏的情況,什麽師地級的工廠,縣團級的和尚。你再有錢,企業再大也是平民百姓。那麽東北方麵怎麽施加影響,達到預防水患的目的呢?隻能是宣傳了。

    宣傳的辦法無非是報紙、電台,當然不能說今年要有大水災,那不是成妖魔啦?而隻能說預防水患常備不懈。也可以借鑒曆史,說防患做得好可以降低損失。1931年那次水災民黨不是還拍了電影嗎?現在拿出來縮減篇幅來個十多分鍾的剪輯,免費分發給長江沿岸的電影公司,讓他們作為電影正片之前的加片播放。

    看過老電影的人都知道“加片”這個名詞,那時候沒有電視,當然不會有新聞聯播,加片多數屬於新聞性質的短片,是政府權威機構製作的,觀眾也都愛看,這是一種宣傳手段。但是從經濟上講這是賠錢的買賣,是做宣傳應有的付出。

    這種宣傳不是沒有用,首先是幾個水患要害的城市得到了響應,開始檢查維修堤防,組織搶險隊巡視大堤。地方的官僚們有那麽負責任嗎?他們這麽做也是有道理的。首先,長江上的確水患不斷,大小水災也是常態,每年到汛期都要例行公事的防洪抗災,財政中也有這一筆預算,那麽今年提前一點,增加一些投入,用心一點也不算過分。第二,此時的官員還沒有過分的腐化變質,為官的責任心尚存。第三是民意不可違,雖說是專製獨裁的軍閥,他們也要維護社會安定,也要收買民心,哪怕表麵的功夫也要做。第四,如果真的發生重大水災,受損的不光是平民百姓,官府的稅收損失也很大,它還要撥款救災。這個經濟賬是明的。

    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之下,終於也引起了南京政府的重視。不說別的,四年前的那場水災不但財產損失巨大,政府的威望也嚴重受損,假如今年再次的出問題,國民黨政府將如何向國民交代呀?國民黨獨裁不假,可是國內有多少派係呀?個個的那都是瞪大了眼睛等著挑毛病的主,一旦再次失誤,再次因為政府不作為造成嚴重損失,國民黨的地位必將受損失,各個軍閥群起而攻之也是可能的。南京政府不能不顧慮。

    抗天災,減少損失是國民之幸,國家之幸。為此我們不由得想到了現代的長江三峽工程,我們可不可以拷問一下:當初是怎麽論證決定的呢?此工程的功能是用於防災嗎?是利於長江航運嗎?灌溉農田嗎?廉價的水電嗎?改善生態嗎?比如說防災:當初說好了的,可以抵禦千年一遇的洪水,後來改口說百年一遇,當麵臨著洪災無能為力之時又說“不能過高估計三峽的抗洪能力”;當初說好了的,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供電價格......後來呢?

    跑題啦,這是多餘的話,就此打住。

    ......

    日軍入侵越南,露出了進犯南洋的企圖,在南洋有“權益”的英美等國不安了,他們的不安也就紛紛表現出來。在南洋地區擁有殖民地的有英國、法國、美國、荷蘭和葡萄牙。

    葡萄牙是最老牌的帝國主義者了,他們曾經占有不少的殖民地,我國的台灣北部(基隆、台北一帶)就曾經是它的殖民地。隨著其他殖民帝國的興起,他們的殖民地也逐漸地萎縮。現在隻剩下中國的澳門和南洋最南部的帝汶島,並且還是半個帝汶島——東帝汶,都是彈丸之地呀。

    葡萄牙之後興起的是荷蘭,他們同樣搶占了大片的殖民地,東印度群島(大部分屬於現代的印尼)是它最大的殖民地。

    到了近代就是英國和法國了,他們後來居上,印度是英國在亞洲最大的殖民地,也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號稱英王皇冠上的明珠。在南洋地區他們占領的主要是馬來半島(含新加坡)和加裏曼丹島的北部,這也就是現代馬來西亞的疆土。馬來西亞這個國家就是這麽形成的。法國占據了中南半島。美國人是最後到來的,他們占據了菲律賓群島,那個時期我們稱之為呂宋。菲律賓是美國曆史上唯一的殖民地,現代菲律賓國家就是這麽形成的,包括它的疆域。所以在現代的菲律賓,英語是它的官方語言之一,英語的普及率非常高,風靡亞洲各國的“菲傭”她們都會說流利的英語。

    美國與英法等同屬於西方國家,同樣是憲政民主國體,並且他們相互間比較友好。但是美國與英法等歐洲國家還是有不小的區別,因此導致美國的外交政策與英法等歐洲國家有不小的差異。之所以存在區別,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一般西方國家都是殖民者,絕無被殖民的經曆。相關的分析我們暫時略過,以後遇到機會再給予說明。建議讀者在讀曆史的時候特別注意一下,這也是很有趣的。

    當前英國是世界的老大,針對日本國第一個表態的當然就是它。在1935年的2月,也就是諒山要塞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英國政府正式照會日本國,堅決譴責日本國對越南的入侵,要求日軍退出越南。在日本國入侵廣東的時候英美等國家曾經以國聯的名義譴責日本國,從而導致日本國退出了國聯。現在日本國已經不是國聯的成員國了,所以英國就用國家對國家的名義表示譴責和抗議,而不能用國聯的名義了。

    隨後美國、荷蘭也發表聲明,譴責日本國的入侵行徑。美國號稱中立,荷蘭已經衰落,基本上也是中立國的樣子,可他們不得不抗議呀,利益所在,這可是真正的唇亡齒寒。

    也有例外的,那就是葡萄牙,它沒出聲。在日軍進攻廣東的時候我們說過這件事,葡萄牙人捏住了日本這條毒蛇的七寸,就是南美洲大批的日本移民都在葡萄牙的統治之下。葡方的一個驅逐日本僑民的政策就會讓日本人就吃不了兜著走,所以葡方斷定日本人不敢對他們的殖民地下手。

    以史為鑒,現代裏我們大批的官員、精英的家屬後代都移民美國等西方國家了,這要是有個風吹草動的,人家隨便找個借口,比如清查資產什麽的當如何呀?老美不是什麽好東西,啥事不能幹呢?嗬嗬,閑話,我這是杞人憂天。

    對英美的抗議日本國還是要認真對待的,特別是號稱中立的美國人。也正是因為美國中立的政策使得美國龐大的海上力量沒有在歐洲,而是在太平洋上。一旦南洋遭到攻擊,美國的艦隊就會毫不猶豫地開赴南洋戰場。美國是中立國不假,可是這個中立國不是弱小的瑞士,它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

    河內平原上成了戰場,可日軍沒有投入更大的兵力,法軍也沒有能力大反攻,中國軍隊就是固守諒山,也沒有主動出擊的意思,日軍則固守河內以南的清化一線,從此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狀態。

    1935年4月6日,日本國內閣召開會議,議題是南洋的形勢和日本國的對策。會議的起因還是西方國家的抗議,這表明了英美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日本國擴張的阻力。

    會議室中除了內閣的閣員,還有不少的軍人,當然都是將星閃耀的高級將領,所有的人都表情激憤。

    日本國名義上也是憲政國家,那麽內閣成員必須是文官,可是今天的會議來了不少的軍人。軍人多自然因為是軍事會議,另一方麵,日本國正在向瘋狂的軍國主義邁進,軍人的勢力越來越大,即便是內閣的文官也有不少實質上是軍人,隻不過脫下軍裝而已,表麵上像個文官。

    “上一次帝國進軍廣東就是英國人挑頭抗議,英國佬就是我帝國的絆腳石,早晚要收拾他......”

    “是啊,帝國退出國聯還不是應為英美的抗議......”

    “這些白種人沒一個好東西!”

    ......

    各種聲音吵個不停,哪裏像嚴肅的內閣會議呀。這些話可以說毫不負責任的,這也反應出當前日本國的情緒,那就是:瘋狂、焦躁,容易暴怒!

    “安靜!安靜!”也有砰砰敲桌子的聲音,會場的這種情況是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情緒造成的,內閣會議居然還要敲桌子!太不像話。

    說話的是首相田中義一,他說話聲音有氣無力的,顯然身體狀況不佳。原本的曆史上他在1929年就死了,早死與他的政治上的不得意有關。在我們的故事裏皇姑屯事件他不但沒有承擔失敗的責任反而因為激進軍人的冒失失敗而讓他得分,雖然中間有暫短的下野,可由於他的威望又能很快的恢複首相職位。但是身體狀況不佳也逐漸地顯露出來。

    日本國的首相換的勤這是眾所周知的,是什麽原因呢?是他們的製度、體製。日本國是憲政國家,執政的是內閣政府。他們的製度是:首相必須擁有議會的多數。那麽在議會的選舉中如果執政黨失去了多數,首相就要下野。還有,首相必須是執政黨的黨魁,那麽黨內的選舉中,如果黨魁換人首相就要換。再加上首相任期到了就要進行全國大選,選舉新的首相,這就有三種情況能夠更換首相了。這三種選舉不斷的出現,於是就不斷的更換首相。在二戰結束以前,日本的天皇權力還保留不少,如果首相失去了天皇的信任,那麽他就要辭職。還有一種情況,在二戰期間,日本國的軍部影響力很大,左右了國家的政治,那麽當軍部不滿意首相的時候,他們也會迫使首相辭職。

    總之,決定首相換人的因素太多了,從而導致首相換人頻繁,像走馬燈,這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算是日本特色吧。

    日本國的“軍部”一詞還要解釋一下。實際上日本國並不存在“軍部”這個單位,它屬於虛擬的概念。我們換一種解釋辦法就更容易理解了,中國有“幹部”一詞,這是從日語引入的詞匯。“幹部”可以理解為官吏的集合體,或者辦事員的集合體。從“幹部”一詞來理解“軍部”一詞就找到了這個詞匯的真諦。

    麵臨英美的抗議,日本國在南洋的擴張將麵臨困難,在這關鍵時刻,日本國的內閣會議能決定什麽方向呢?且聽下回分解。

    ---511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