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山本五十六
字數:4914 加入書籤
在我們的故事中,某些曆史事件被改變了。不同的故事背景演變產生不同的效果,背景的變化也就改變了曆史的走向。比如說,在原本的曆史上,1936年、1937年正是日寇擴大全麵侵華戰爭的年月。而我們的故事裏,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沒能在中國找到機會,被徹底趕出了中國大陸的主要地區。這個背景使得耗費日月時間又耗費物資和軍事力量的日本侵華戰爭沒能如期發生。這就迫使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提前把目光轉向了南洋,也就引發了日本國與西方列強的直接爭鬥,因此就有可能讓太平洋戰爭提前爆發。
在歐洲,另一個戰爭的策源地——德國,也有可能提前發動戰爭。這是因為蘇聯正在內戰,而且內戰越打越大,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這兩派的戰爭已經波及到蘇俄的全國(歐洲部分)範圍。在西部還有安娜女皇的西伯利亞國,在遠東已經被中國收回了大片的領土,原本強大的蘇俄四分五裂了。希特勒的目標中原本就有入侵俄羅斯,那麽德國就不能不抓住這個良機,希特勒會趁機發動對蘇俄的戰爭。也就是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可能提前爆發。
對於判斷德國何時準備發動戰爭的動向,東北軍手中有個現成情報來源,那就是位於喀什的空軍基地裏有德國的空軍部隊,他們一旦有回國的動作,那就是麵臨戰爭啦。
目前在喀什的德國空軍已經有了兩個軍級單位,其中的一個是完整的,另一個正在組建,它們都是三個師的編製(德國、蘇俄和中國的軍製基本一樣)。每個師大約有100架各種飛機,並且德國人還在積極地擴建中,也就是說現在他們已經有超過500架飛機了,規模可觀。他們的飛行員、地勤等人員都是從德國零散秘密來到中國的。德國人也試圖雇傭中國人,被東北軍婉言拒絕了。東北方麵告訴德國人,可以雇傭中國人,但是隻能在新疆的基地服役,不能隨軍返回德國。這當然是趙三本的主意啦,德國是戰敗國,趙三本當然是知道的,怎麽能讓中國人跳這個火坑呢?
這裏有個順帶的問題:德國在中國製造了那麽多的飛機,裝備了那麽多的空軍部隊,這都是要花錢的,當然是德國政府投入資金,東北軍可沒有那份國際義務。東北軍不但不花錢還要賺錢,要大賺特賺。
飛機組裝廠、發動機廠、槍炮廠等主要的工廠是中德合作的,可是為製造飛機配套的工廠成百上千,這都是中國的民族工業。工廠裏就業的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人,解決了數十萬上百萬人的就業。這一批人富裕了就帶動了市場的繁榮,就算是德國的員工他們的消費也是在中國,也會為中國的經濟做貢獻。
在喀什的德軍也需要各種補給,從軍火油料到被服糧食等等消耗的都是中國的物資,這又是一筆不小的生意。
所以說德國組建的這支部隊就是西北地區的搖錢樹,對西北的經濟貢獻不容小視。
......
陝北的劉部在原本的曆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現在他們又有了新的出路,那麽更正牌子的中央紅軍呢?廣東的局麵如何呢?總體上說他們局麵不錯,根據地穩固,經濟富足,武器彈藥也不缺,除了廣州平原那個核心地帶以外都是紅軍的天下了。美中不足的是他們還沒有徹底地趕走日本侵略軍,這個原因在於軍事力量的對比。日本國畢竟屬於世界列強之一,軍隊的素質,武器裝備還是很強的,特別是紅軍還缺乏重武器,在平原地帶日軍的優勢明顯,所以廣東省的核心地帶,大城市還都在日本人的手中。
東北方麵支援的軍火以輕武器為主,像什麽步槍、機槍、擲彈筒、小鋼炮、彈藥等是最主要的,最重武器就是步兵炮。
炮兵是步兵中的技術兵種了,文盲肯定幹不了,指揮官都要專業的軍事學校培訓學習,為此東北軍還派出教官幫助紅軍培養炮兵。如果給紅軍大口徑的重型火炮,那除非東北軍派出自己的炮兵部隊。至於坦克裝甲車等就更不用說了,這些技術兵種紅軍暫時沒有能力,再說現在的運輸方式也解決不了。
紅軍沒有重武器日本人可是有,日軍有重炮也有坦克,江河裏邊還有軍艦炮艇。在平原上,在大城市周圍作戰就不是小打小鬧的遊擊戰了。打遊擊戰是趕不走日本人的,還要大兵團作戰才行。
曆史上可是有現成的例子:抗日戰爭結束後,解放軍的部隊進入了東北,部隊的來源以山東為主河北為輔。你想想看,這些兵員昨天還是遊擊隊,到了東北就成了兵強馬壯的四野!攻打錦州的時候火炮上千門,坦克車也開出來了,這可能嗎?答案是充分地利用了俘虜兵,有滿洲國的“國軍”也有日軍,在加上蘇俄的紅軍支援。這可是有根據的,不信你查一查,日本國曾經有“四野老戰友聯誼會”,還有38軍聯誼會,他們還曾經組團訪華呢。打住,又說多了。
除了士兵的素質還有重武器的運輸問題,比如紅軍有沒有大型的機械化碼頭來裝卸重型武器呢?畢竟廣東沿海還是日軍的天下,大型港口能保住嗎?東北幫助他們建立了簡易的兵工廠,可以製造手榴彈、地雷,維修槍械,但是重炮的炮彈可不是簡易工廠能夠製造的,重炮炮彈的補給也是問題。最後就是經濟賬了,重炮的炮彈價格很高,我們說過幾次了不再重複。紅軍的經濟狀況好轉,可畢竟是農業經濟,對軍費的負擔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的這些條件都限製了紅軍,他們還不能擺開戰場與日軍大決戰,所以就形成了現在的局麵。日本人占著核心地帶,西邊(廣西那一側)是桂軍。但是桂軍作戰不夠主動,桂係的原則是保住廣西即可,不主動出擊。廣東的東部、北部山區都在紅軍的控製之下。
廣東的紅軍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經濟上富裕了,不再是缺吃少穿,也不缺少槍支彈藥。這一方麵是因為廣東乃富庶之地,氣候好物產豐富,另一方麵是他們修正了政策,更注意保護地方穩定和發展經濟,這也與消除了蘇俄的影響有關。當前的國內雖然軍閥派係林立,可各派都是悶頭治理地方,悶頭發財,國內這種形勢能不影響紅軍嗎?經濟富裕了也會反過來影響政策,因為沒有錢糧的壓力,不需要靠搶劫土豪的財產過日子了。再說也不是打了土豪就走人,而是需要長期地治理地方,就不能不考慮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這些因素都導致政策的變化。新政策能團結了士紳階層,民眾的基礎就更廣泛更紮實了。好的政策就更是促進經濟的動力,這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環。
有好的經濟狀況,又有東北的軍火支援,讓紅軍的地位穩固。紅軍暫時沒能力進攻大城市,沒能力徹底驅逐日本侵略軍,可是日本鬼子也沒能力進攻山區的紅軍,雙方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對峙局麵。
廣東的局麵讓日本人很無奈。他們入侵華南的本意是進一步向湖南湖北發展,最終還是想進入中原腹地。沒成想廣東就成了他們的泥潭,幾年過去了還是進退不得。後退,就徹底地退出了中國,他們舍不得,再者說,廣東本身的物產也夠豐富。
在1935年的時候日本國首相田中光榮退休,海軍大將廣田弘毅繼任。推動田中下台的目的就是要擴大南洋的戰爭,這就必須麵對西方列強,這對於日本軍國主義者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何為是不得已呢?
日本國侵略中國的廣東,英美等國就對日本國發出抗議,要求日本撤軍,從而導致日本國退出國聯。日本國侵略中南半島(越南),法國對日宣戰,英美更是強烈抗議,要求日本國退出中南半島,並且開始對日本國執行經濟製裁,就是縮減貿易,對某些具有戰略作用的物資禁止貿易等等。這給日本國的經濟造成很大困難,當然就更不利於日本對南洋的軍事行動。在軍國主義分子看來,這就是逼迫日本國對西方列強宣戰!
......
1936年的2月中旬,日本東京南邊不遠的橫須賀軍港中停泊著幾艘軍艦,其中一艘輕型巡洋艦是“名取號”,在日本國眾多的軍艦中它是一艘中小型的軍艦,不是很顯眼。在這艘軍艦上的一個不太寬敞的艙室裏兩個軍官正在談話,其中一人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山本五十六。
山本說:“謝謝官森君你能常來看我,給我帶來食物和酒,還有我更需要的消息,讓我不至過於閉塞。謝謝了!”
來者也是一名海軍軍官,名叫官森連,他說道:“山本君太客氣了,你我是至交好友,不要外道了。”
山本的名字很怪,叫個“五十六”,這是因為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五十六歲,所以得此名。因為他是曆史名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我們就不詳細的介紹了,知道他是職業的海軍軍官就行了。
他為什麽生活在軍艦上呢?簡單地說,他是在避禍,是為了安全。在軍港中選中這一艘不起眼的中小型軍艦,暫時居住於此。
他躲避的是什麽禍事呢?是日本國軍政界的派係之爭。此時的日本國處處焦頭爛額,軍事、外交、經濟等等的都不順利,問題太多,這就讓軍國主義分子們焦躁暴戾起來,不同的派係之間吵架動手是常態,暗殺也時有發生。山本是海軍中的精英分子,當然引人注目,也是敵對方暗殺的對象。為了自身的安全,他就隻能躲一躲了。橫須賀在東京灣的南端,距離東京不算太遠,也就是說,他不能脫離政治中心,還要發揮他的作用。他的好友官森連就起到了聯絡和通風報信的作用。
他們還沒說幾句話外麵噪雜的聲音傳來,一陣高過一陣。他們二人都知道,這是民眾又來示威遊行了。現在的日本國上街示威是常態,幾乎天天發生。他們二人不由得走出艙室,來到船舷欄杆處舉目觀望。天上下著小雪,他們看到在碼頭區域外邊示威的人群有五六百人的樣子,人數不是很多,顯然,示威的主要目標就是港口,也就是海軍基地。能看到人們手舉著大大小小的牌子,牌子上麵有字,可距離遠看不清,人們的額頭上綁著白布,那上麵的文字就更看不清了。口號喊得震天的響,可距離遠隻能聽個大概,他們呼喊的是“......南洋......”
山本他們二人很清楚,這些示威的人群就代表了當前日本國民意的主流,那就是:“向南洋進軍!”而日本海軍充當了民意的靶子。海軍的精英們不是不想進軍南洋,而是擔心英美還有中國的海上力量,海軍的主張是:首先要對付英美中這幾國的海軍,並且區別對待,逐個的擺平解決之後才能圖謀南洋,否則就是失敗,而且可能是慘敗。
未完待讀。
---527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