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情況不明
字數:4750 加入書籤
時間進入了5月初,執行攔截日軍迂回部隊任務的藍軍到達了粵贛邊境的連平,就地集結並派出多個偵查組探查日軍的動向。偵查結果顯示日軍尚在150裏以外,至少還有四五日的行程,藍軍來早了,事實證明抗聯軍的判斷是正確的。
戰爭中事態千變萬化,日軍未必能夠按常規到達這條官道的連平附近,他們的行軍線路也是隨時可能變化。也就是說藍軍不能傻傻地等在連平,他們需要偵查掌握日軍的行蹤,隨時準備移動到其他的地點。
日軍的行動為什麽這麽慢?大約400裏的路程走了十天了才走了一半多一點。前邊我們說過,主要原因是他們行進的方向與山體的走勢不一致。讓我們看看此地山體走勢如何?
從龍川到江西的官道是南北走向的。眾所周知,山裏的路都是沿著山溝河流而行的,由官道的方向就可以判斷此地的山脈是南北走向。日軍的行軍方向是從西向東,正好與山體走向成九十度的直角。也就是說他們需要不斷地翻過一道道山嶺。此地氣候溫和雨水多,山上的植被就茂盛,這就是所謂的熱帶雨林。翻越大山還要克服茂密的熱帶雨林,其艱難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不幸迷了路恐怕就死無葬身之地了。也幸虧是山地不是平原,否則,熱帶雨林中的沼澤就不知道會吞噬多少士兵的性命!日軍選這條路就有點愚蠢了。或許是他們不熟悉異國他鄉的自然環境,也許有各級軍頭們的“官僚主義”,剛愎武斷。
由此可知,他們十天走了兩百多裏應該是不小的成績了,也幸虧日軍士兵的頑強,否則極可能被困於深山之中。
......
藍軍的大部隊來到了偏僻的山區,這裏人口稀少,想住民房就不可能了,隻能露天紮營,好在天氣已經很熱了,並且雨季已經過去,雨水不多,簡易的帳篷,樹枝搭建的窩棚也勉強遮風擋雨。在這方麵抗聯軍有裝備的優勢,士兵都有帳篷住,盡管帳篷很簡陋,總比樹枝的窩棚要好。藍軍的一師一旅和抗聯軍的一個炮兵營就這樣分散露營於山溝裏。
在不太高的半山腰有一處民房,這裏是藍軍的指揮部。本次出擊很重要,第一軍團的軍團長林虎也親自來到了前線指揮部隊。現在的民房中正在召開軍事會議。
第16旅的旅長呂聚奎說道:“軍團長,我有個想法,我們大軍不能就這麽等著啊?我建議主動出擊,到山裏去打鬼子。山中地形複雜,我軍打遊擊是家常便飯,是不是更有利呢?”
是啊,藍軍的隊伍幾乎都是打遊擊出身,各級將領們打遊擊都是行家。敵軍就在山裏,大軍在此坐等是不是太窩囊啦?他的這個說法隱含著不大客氣,是的,林虎的臉色馬上就沉下來。
一軍團的參謀長祝卓全接過話頭說道:“呂聚奎同誌不要性急嘛,情報說日軍是一個大隊,依我看可不止,起碼是個混編的大隊,哪有兩千多人的大隊編製啊?所以對這樣一股強大的敵人還是要慎重,要妥當謀劃,不可毛躁。”
日軍一個步兵大隊的標準是一千一二百人,兩千多人顯然不止是一個大隊。軍隊出擊不一定完全按照編製,按需要調配是完全可能的,有時候還需要不同的兵種,所以打亂編製也是常有的事。
對於他們的對話林虎似乎有些不滿,臉色不太好,他說道:“什麽慎重不慎重的?我們的部隊都是遊擊的行家,遊擊怎麽回事你們不知道嗎?遊擊戰就是藏在暗處打黑槍,敵人在明處隻有挨打的份。一明一暗,明處的就吃虧,這道理還用我說嗎?可是,如果我們出擊圍剿這股日軍,那裏的環境是山高林密,在這種情況下誰在明處呢?我們進攻就在明處了,被圍剿的日軍在暗處。明暗顛倒,誰吃虧呢?還用我教你們嗎?”
也難怪林虎生氣,呂聚奎是個旅長,基本常識搞不明白就有點不像話,祝卓全是軍團參謀長,說出話來也是不疼不癢的是什麽意思嘛?這隻能說明有私心,有派係,人有遠近之分,說話就看人下菜碟了。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了,能分辨不清利害嗎?在複雜地形中誰主動進攻誰就吃虧。論打遊擊,少數的遊擊隊能把多數的敵軍玩的團團轉,可是,如果不知道輕重,向敵人發起進攻那就是不自量力了,隻有吃虧。
祝卓全受了搶白也不生氣,他說道:“還是軍團長講得透徹。不過我覺得呂聚奎同誌的話也有可取之處,我們不如派出幾支小部隊去騷擾日軍,同時也有偵查的作用,一舉兩得嘛。”
林虎發完了火氣也平了,宰相肚裏能撐船嘛,他說:“嗯,也可以,祝參謀長看著安排吧。現在的重點還是要摸清日軍的行動路線,但願他們能知難而退。這一帶有三個山口,之間的距離也有上百裏了,日軍能出現在哪一處現在還難於估計。敵情不明,在這種情況下咱們的部隊還是就地駐紮的好,算是以逸待勞吧!還有,祝參謀長,你辛苦一下,問問抗聯的炮兵能不能進山,我看眼前的這個山口地形還不是特別的複雜。”
祝卓全:“是!”
情況不明,部隊隻能等待,盲動就可能出錯。
山脈的“脈”字,就是脈絡的意思,從地圖上看,山脈就是一條一條的。當人們需要翻越比較高比較陡的山脈到大山的另一邊,就要尋找相對低矮和地形較平緩之處才容易翻越,這地方就叫山口。可以翻越的山口不是哪兒都有的,所以山裏的路經常是兜圈子,繞好遠的路。本來直線距離十幾二十裏的,可是為了翻越山脈往往需要繞路走上兩三天,走幾十裏才繞過去。日軍的路線沒有按照山脈的走向,需要不斷的翻越,於是就走了不少的冤枉路。他們還有因為沒找到好的向導而走錯路的可能。
如果沒有像樣的道路,炮兵翻越山脈的確有難度,這就要看現場的情況了。如果炮兵過不去那就隻能在射程之內支援作戰了。120榴彈炮的射程一般是十幾公裏,這當然沒法跟現代的去比,現代的榴彈炮打個三四十公裏的也有。120迫擊炮的射程就更近了,但是迫擊炮的總體重量要小得多,能夠翻越山嶺的可能性就更大。這一切都要看具體的地形情況,因此才需要參謀長去核實。如果不能翻越山脈就限製了火炮的作用。
......
在距離連平七八十裏的山區,疲憊的日軍在山間小道上艱難行進,士兵們不時地需要修整道路以便於馬匹通行。山路難行,他們沒有帶車輛,數十匹馱馬載著他們必要的輜重,每前進一部都很艱難。
“嘟!嘟!”哨音急促地吹響。“防空!防空!”
天空中已經傳來飛機的馬達聲,人員馬匹都就地尋找隱蔽處躲藏,此地山林茂密提供了天然的隱蔽所。
時間不長兩架飛機就過來了,都是雙翼老飛機,德國製造的ar68,這是雙翼戰鬥機中的佼佼者了。五色的標誌表明這是東北空軍的飛機。這種老機型在東北空軍中已經逐步淘汰,退出一線,但是在部隊中依然裝備不少。在空軍部隊裏,它們執行偵查等輔助任務,在陸軍配置的小航空隊裏這款飛機還是主力機型呢。
兩架飛機在山穀中飛過去了,時間不長又飛回來了,然後就聽到兩聲巨大的爆炸聲,這是飛機發現了可疑目標在投彈轟炸。ar68飛機的載重量不大,可以外掛兩枚航空炸彈。
飛機走了,日軍繼續前進。在他們側麵的山中,傳來幾聲槍聲在山穀中回蕩,抬眼望去有紅有綠的信號彈飛上了天空。對此日軍沒什麽反應,繼續他們的行軍。日本人知道這是中國人的哨探在打信號,這是避免不了的,無可奈何,也習以為常了。在他們紮營休息的時候,遊擊隊還會襲擊他們的哨兵呢。
戰場上決定勝負的因素很多,獲取掌握真實的信息無疑是最重要的。可眼下的日軍在異國他鄉,又是不熟悉的敵人控製區。在這種情況下飛機應該是比較好的偵查手段,可遺憾的是日軍喪失了製空權,特別是在中國軍隊控製區域內,日軍的飛機毫無機會。這些原因就使得日軍處於信息不靈的被動地位了。沒有正確的戰場情報指導,情況不明,任何行動都是盲動,這就讓日軍的指揮官心中恐慌。
這一股日軍的確有兩千多人,是第13師團第104聯隊下屬的第二大隊,大隊長名叫山下晉文。除了一個大隊的步兵之外,他們還增加了一個炮兵中隊,擁有10門迫擊炮,同時機槍等步兵火力也得到了加強,他們竟然還有一個騎兵中隊,這是做為偵查隊來使用的,另外還有一個工兵中隊和一個輜重隊。這麽雜七雜八的人員總數就超過了兩千。
晚間部隊紮營休息了,勞頓了一天的山下大隊長還顧不得休息,他催促著通信班架設天線進行電報聯係。他昨天發出了報告,請求取消這次行動,現在還沒有結果。
天線架設起來了,一個士兵騎坐在一個長凳子上,雙手快速地搖動發電機。這是簡易的供電係統,手搖發電機固定於凳子上,人力搖動發電,用以驅動電報機。經過機器預熱,滴滴答答的電報聲就響起來了。山下隊長倒背著雙手,在通信班的帳篷外麵來回渡步,等待著上級的命令。
在他焦急的等待中上級的電報來了,他急忙拿過來看。電報說:龍川前線正在準備大規模的進攻,但是因為沒有製空權,日軍的進攻會很艱難。因此命令山下大隊不要猶豫,堅決執行命令!要加快速度,盡快實現包抄的效果,以配合前線主力的進攻。同時命令他多派出偵察隊,偵查敵情,避免失誤。
山下一邊看電報,一邊打立正,嘴裏不停地“哈伊!哈伊!”
可是哈伊歸哈伊,山下依然擬寫了一份報告,稱他的部隊時刻被支那人監視,行蹤完全暴露了,迂回動作已經失去了突然性,此去凶多吉少,他再次請求終止本次行動立即撤退。
未完待續。
---578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