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撤退

字數:4930   加入書籤

A+A-




    迂回的一路日軍被擊退了,這個情況對戰場還是有影響的。對日軍來說,一個大隊級別的分支戰場上的勝負可能不算什麽,但是這意味著迂回沒戲,那就老老實實地正麵進攻吧。此時的日軍在廣東依然不斷增兵,第16師團也到了東部,先期到達的第13師團已經全部集結於龍川一帶。日本國有決心在中國的華南打開局麵,目的還是牽製中國的力量,為的是日本國向南洋進軍的大戰略。因此,他們的陸軍、海軍和航空兵都會向廣東增加力量。

    5月20日,前線的偵查顯示日軍的部隊調動頻繁,多日不見的日軍飛機也來了,但日本人的飛機很保守,遠遠地兜圈子隨時準備跑路的樣子。他們也的確要小心,日軍的飛機隻要一出現,東北軍的機群很快就會過來,無論是數量還是性能日本航空兵都處於下風。

    前線緊張,抗1師的師長區守念來到前線指揮所,12團的團長李士林上前迎接。

    “李團長,情況怎麽樣?”

    “報告師座,日軍動作異常,可能會有大的行動。小鬼子的飛機也來了。”

    “哦,我們的空軍馬上就到,已經起飛了。小鬼子的飛機不敢猖狂。前沿怎麽樣?”

    “一切正常,部隊都在防炮。”

    現在抗聯軍的防炮做得比較認真了,前天日軍的大口徑榴彈炮來到了前線,已經有好幾次炮擊,顯然是為了對抗抗聯軍的重炮。

    日軍有重炮嗎?有。

    日軍在師團一級都有炮兵聯隊,所配置的火炮種類不盡相同,較普遍的有75毫米榴彈炮(俗稱山野炮),120毫米重迫擊炮、120毫米重榴彈炮,這都是比較常見的種類。其他的還會有速射炮、高射炮等。第13師團是甲種師團,火炮配置就要高一些,120榴彈炮就有12門。

    見過軍艦資料的都知道,大炮的口徑幾乎是無止境,兩百毫米的火炮在軍艦上算小口徑,三百、四百也稀鬆平常。由此看來120毫米的榴彈炮根本就不算什麽。陸軍的大炮也有155毫米口徑的,更不要說岸防炮了,兩三百毫米口徑的也有。那麽我們為什麽稱呼120毫米榴彈炮為大口徑重炮呢?

    這是作戰條件決定的。首先陸軍是在陸地上不斷運動,遇到的地形也是多種多樣。那麽口徑越大的火炮體重自然就重,笨重就不利於運動,這是常識。權衡下來120毫米是個分界線,比它更大口徑的就不利於運動。這個“運動”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作戰時能否快速轉移。這個性能決定了火炮的生存能力。

    舉個極端的例子:現代的雷達技術和計算技術可以在一分鍾之內鎖定敵方火炮的位置,如果你10分鍾20分鍾還沒轉移那就等著吃炮彈吧。

    其次要看陸軍的作戰需要。攻克堅固要塞堡壘的戰鬥是有的,這個時候120榴彈炮的威力可能不夠,需要更大口徑火炮才能摧毀目標。可是從作戰頻度上說,遇到這種情況不多,那麽陸軍中少量裝備155毫米榴彈炮以備不時之需就夠了,更多的常規火炮120毫米也夠用。

    最後一點還要說到經濟,口徑大一點,炮彈的價格可是翻番地往上漲。比如說120毫米與155毫米的普通炮彈價格要差幾倍。在現代用人民幣來說,155毫米的炮彈一發就是一兩萬元,120毫米的炮彈,一發約一千到三千元之間。差價很大。打仗本來就是消耗錢財的事,就更需要精打細算,否則,你沒錢買炮彈了,那個炮還有什麽用呢?從這個角度說迫擊炮的炮彈最便宜,單單從經濟性上說,裝備迫擊炮是最劃算的。

    這就是陸軍以120榴彈炮為標準配置的原因。

    特例總是有的,大家都知道朝鮮有一種名叫“穀山大炮”的大口徑火炮,它的口徑是170毫米,這種炮是朝鮮邊防陸軍的常規裝備,據說有上千門之多。朝鮮人是不是太誇張了呢?的確有點變態。

    其裝備這種火炮的原因第一是需要,朝鮮需要它,應該說是政治需要。這種火炮的第一突出特點就是打得遠,它最大射程有43公裏。可以從朝鮮境內打到漢城。並且他們後來又搞出了火箭增程彈,把最大射程又增加了,能打54公裏。這就把漢城周邊地區全部覆蓋了。漢城(即首爾)是韓國最大的城市,是政治經濟的中心,用火炮直接威脅漢城的政治意義不可低估。話就到此為止,朝鮮是怎麽回事?它為什麽希望威脅別人的首都?其實它並不是真的要打,這些話太長就不說了。

    有一點還是必須說的,其實韓國方麵也沒有把這個炮太當一回事,沒看做是多大的威脅。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這種炮有個致命的弱點:射速太慢!慢到什麽程度?它最快射速是三到五分鍾打一發!還不僅僅如此,把這個炮拉出來準備射擊或者收炮轉移位置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二十分鍾,這是架設火炮的時間,沒計算運動的時間。也就是說它太笨重,自動化程度太低。現代的衛星雷達那麽先進,這種體積龐大的火炮恐怕沒等它擺放好就被清除掉了,更別說有老美罩著呐,更先進的辦法還很多,所以韓國人不太在乎它,隻不過北朝鮮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

    日軍的三架飛機還沒有表演,他們看到十幾架飛機的機群就趕緊撤退了。東北空軍在戰場上示威似的飛行一圈也走了,天空恢複了安靜。

    就在師長區守念和12團的團長李士林正在觀察前線的時候日軍方麵傳來隆隆的炮聲。

    “這是120榴彈炮啊!”李士林脫口而出,都是軍人,從炮聲就能區別。日軍一開始就拿出自己的重炮也說明日軍的迫切心情,他們想盡快取得龍川這個關鍵點,現在迂回的部隊沒指望了那就要全力以赴地進攻。

    重炮的確不一般,臨時的野戰工事不過是就地取材的樹木石頭構築的,普通的步兵炮還勉強抵擋一下,重炮的炮彈是抵擋不住的,隻要被擊中就徹底摧毀。

    這一處陣地已經打了半個多月了,地形等等的基本情況早就摸清了,所以日軍也不用搞什麽試探,上來就是大隊級別的衝鋒,雙方都拿出實力來拚搏。日軍一個大隊有一千兩三百人,抗聯軍在陣地上是一個團,有兩千四五百人,兵力二比一。武器方麵抗聯軍占優勢,單說士兵手中的步槍有一半是半自動,這就讓日本鬼子吃不消。

    對於日軍來說遇到半自動步槍今天不是第一次,抗11團最早出現在這個戰場上還是一個月以前,所以今天進攻的鬼子兵是知道這種步槍的。這是在對日作戰中這是半自動步槍的首次亮相,從此讓日本人知道中國已經有了這種武器,並且已經裝備了部隊。有戰鬥就會有繳獲,在此地日軍就繳獲了兩支半自動步槍,其中有一支基本完好,這個樣品被迅速送回日本國內。

    普通軍人不一定是武器專家,但是日本國內肯定有相關的專業人員,日本國又是善於搞情報的,所以兵器的專家一看就認識,這是仿造的美國m1918步槍。但是這個情報依然很重要,起碼說明中國已經批量裝備部隊了。

    日本國早就知道有這種半自動步槍,他們也不是不能製造,但是日本國資源短缺,與其他列強國家相比日本國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並且多年來一直處於經濟危機之中。經濟狀況就決定了日本國暫時不能發展自動步槍(俗稱衝鋒槍)或半自動步槍,原因就是不能承受太多的子彈消耗。

    ......

    這場進攻戰中,抗聯軍守,日軍攻,抗聯軍一方人多武器好,訓練也不差(當然還要承認日軍的訓練素質比較高),所以說日軍占不到便宜。由於地形所限,更多的兵力難於展開,現在一個大隊的衝鋒已經是極限了。要想擴大規模,除非采用滾動式的進攻,也就是一波緊跟著一波的進攻,讓對手沒有喘息的時間。

    這一波進攻讓日軍看到了希望。在日軍的進攻中抗聯軍一方,火力明顯減弱,在日軍看來這就表示守軍傷亡很大,減員嚴重。比如說,日軍的迫擊炮、擲彈筒和機槍的攻擊效率很高,防守方的火力點經常被清除掉,從外表看來就是啞火了。其實這其中有表演的成分,抗聯軍表演給日軍看,他們主動撤下部分被進攻的火力點。兵不厭詐嘛,抗聯軍就是在麻痹日軍,欺騙日軍,讓日軍覺得自己很強大。

    這樣一來日軍的進攻差一點就奏效了,已經攻到了幾十米的位置,日軍的感覺是再加一把勁就上去了。很遺憾,日軍被一陣手榴彈、擲彈筒和迫擊炮加機槍給打下去了。本次進攻失敗,可是日軍很不服氣,馬上換一個大隊再次組織進攻。

    敗陣的一個大隊剛剛撤下去,日軍成批的炮彈就準確地砸向抗聯軍的陣地。炮擊來得太快,抗聯軍的士兵還沒能完全撤下去,陣地就被炮火籠罩了,可以想象得到,抗聯軍損失不小,重要的火力點被摧毀好幾個。而日軍第二波次進攻的隊伍已經出發,他們要搶在炮擊完成之前進入三百米的距離內,以便縮短攻擊的時間。

    打了幾次了,日本鬼子知道抗聯軍自動武器多,火力猛,所以他們也增加了機槍的數量。炮火一停,已經到了三百米距離的日軍的兩側有好幾挺機槍同時開火,盡情地傾斜彈藥。鬼子射擊準確度高,抗聯軍的士兵傷亡很大,很多士兵被密集的子彈封鎖在戰壕裏抬不起頭來。有的戰士試圖強行射擊,可隻是打了一兩槍就被日軍的子彈穿透了身體。鬼子兵在強勁火力掩護下快速突擊前進。

    這一次日軍的進攻節奏緊湊,進攻犀利,完全是不要命的架勢,蜂擁而上,很快日軍接近了抗聯軍的前沿。就在此時,從抗聯軍陣地裏飛出來成群的手榴彈,在相對密集的日軍中間爆炸。都說手榴彈就是士兵手中的炮,一點不假,這一波手榴彈的攻擊讓日軍承受了不小的傷亡,也讓日軍進攻的鋒芒受挫。等到日軍重新整理隊伍,帶著準備白刃戰的心理,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衝上抗聯軍陣地的時候,他們發現陣地中空曠無人!日軍很驚愕,中國人怎麽會跑了呢?

    他們猜的對,最後堅守的抗聯軍,打了一批手榴彈之後就撤退了。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585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