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別無他途

字數:4645   加入書籤

A+A-


    *簡短告知:本章更新之後因故暫停,到11月初恢複更新。敬請讀者原諒!

    ......

    時間到了1939年,歐洲的局勢已經非常緊張了。在西方主要國家綏靖政策的縱容之下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氣焰囂張,年初的時候就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並且在侵占的土地上建立傀儡政權國家,成為德國的保護國。隨後,同為軸心國家的意大利也乘機入侵了巴爾幹半島國家阿爾巴尼亞。

    意大利和阿爾巴尼亞是近鄰的國家,他們隔著亞得裏亞海峽對麵相望,最短的距離隻有七十多公裏,船隻一個多小時也到了。

    歐洲的局勢讓同屬於軸心國的日本國焦躁不安起來,由於中國的崛起讓日本的擴張野心屢屢受挫,不得不把目光轉向了南洋。可是在那裏有他們另一個勁敵——美國,強大的美國艦隊就在太平洋。與英法等歐洲列強不同的是,美國並沒有把艦隊調到歐洲,美國執行的孤獨政策讓他們置身於事外,對歐洲的衝突抱著隔岸觀火的態度。緊挨著台灣的菲律賓是美國在亞洲唯一的殖民地,不用說了,菲律賓就有美國的軍事基地,也是太平洋艦隊長期駐紮之地。所以說日本國要想征服南洋,美國是他們繞不過去的坎。菲律賓在南洋的最北端,對於日本國來說那就是進入南洋的大門,這個大門隨時可能被關上!

    雖然在南亞擁有殖民地的不止美國一國,還有英法荷蘭。荷蘭的海軍不值得一提了,英國的海軍很強大,現在還是號稱世界第一。可是歐洲的亂局讓他們無暇東顧,英國在印度隻有一個很小的艦隊{唯一的航母是東北軍的}。所以日本國的唯一對手就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了。

    兩年前日本的艦隊曾經有一次偷襲太平洋艦隊的母港:珍珠港的作戰行動,但是那一次很不幸,被美軍發覺而不得不半途終止。現在的局勢又讓他們重新審視如何對付美國艦隊,想來想去最便捷的還是要偷襲珍珠港,這還是最佳的方案。

    為此,在3月底日本國內閣再次召開會議討論這一作戰方案。大家都知道,日本國的首相換得勤,此時的首相是近衛文麿{麿,做名字的讀音為“抹”}。參加會議的除了內閣的閣員外還有不少的軍人,都是將星閃耀的高級將領。有這麽多的軍人參加,一方麵議題是軍事問題,另一方麵此時的日本國已經完全被軍國主義分子控製,在國家決策層中軍人已經是主導的勢力。

    今天的議題對於軍人尤其亢奮,因此一個個的滿臉的嚴肅,會場充斥著肅殺的氣氛。近衛首相掃視著會場,他擔心這些情緒激憤的軍人情緒激烈,這就無法深入討論了。這麽重大的決策決定了國家的未來,所以無論外交上還是軍事上都應該討論充分,這就需要平心靜氣考慮周全。可是這幫情緒激動的將軍們能不能讓會議順利進行都很難說。

    偷襲珍珠港乃是舊話,上次行動前也曾經有多次的討論。

    會議開始海軍部長井上成美大將做主旨講話,他講解南海以及世界的局勢,講解美國太平洋艦隊對於南洋戰略的威脅,講解作戰行動的可行性以及偷襲成功之後的重大意義。然後會議就進入了討論階段。

    陸軍大將阿部信行發言,他說:“各位都知道,自從占領華南、越南以來,經過幾年的征戰我們征服了高棉全境和寮國{老撾}的南部,此後就難有作為了。總之帝國在南洋的進展是緩慢的,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麵,我認為比較主要的有兩個。其一,東南半島天氣炎熱,雨量很大,因此無論是山地還是平原,到處都是熱帶的雨林,毒蛇猛獸很多,還有我們不適應的瘴氣。單單那些過於茂密的植物,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治理,人們都無法進入。中南半島上人口稀少,基本上都是人跡罕至的原始雨林。這種地理條件下,即便沒有敵軍對手,也很難擴大占領區。其二,那裏已經開發的地區都是沿海或者主幹河流的沿岸,水路是當地民眾的主要交通。在這種情況下,帝國皇軍的擴張必然需要海軍的配合,需要海軍控製南洋的主要航路。例如帝國若想征服暹羅{泰國},我們的海軍就必須控製暹羅灣{泰國灣}。而這幾年來,我們的海軍在南洋裹足不前,不敢與英美海軍公開作戰。海軍這樣畏首畏尾的怎麽行呢?”

    老撾在民國年代叫做寮國,這不是名稱不同而是翻譯的差異,“寮”“老”音相近。

    阿部說日軍隻占領了寮國的南部,那是因為北部山區是法國人的勢力範圍。這是由於中國對法國人的幫助使得他們保住了越南北部河內以西的地區,南部毗鄰的寮國北部山區也同樣被法軍保留下來。法國人的補給交通線就是中緬印鐵路,從昆明到越南境內原本就有法國人修建的窄軌鐵路。這讓法國人看到了希望,於是又通過這條交通線補充了兵力,做長期抵抗的打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南半島的自然環境很特殊。我們看看越南的地圖,沿著海岸線細長的一條,這些特征就是自然環境的結果。在這樣的環境裏人口稀少交通阻隔,相隔不遠的兩個人類族群語言都不通,風俗習慣上差異很大。沿海地區和大型的河流就成了人員往來交流最方便的地方,所以就形成了越南沿海帶狀的國土。千百年來這裏就是小國林立,很難形成統一的大國。所有的這些與我們中華大陸的文化差異很大。

    陸軍部長川島義之也說道:“最近十幾年來帝國對海軍投入太大了,海軍條約早就被突破了。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戰列艦有10艘之多,航空母艦也有10艘了,此外,重巡洋艦有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更多了,有一百多艘,潛艇也有幾十艘了,海軍艦船總噸位已經超過百萬噸,無論從噸位上還是艦船數量上都接近美國的八成了。當然我們與英國比較還差得太多,可是英國海軍因為要保衛本土,要提防德國和保護大西洋航線,還有在地中海要監視意大利。此外英國與法國的關係也很緊張,因此還要監視法國的海軍。所以英國能分配到遠東的兵力可謂少之又少。在南洋海域英美也不能齊心協力,因為美國的孤獨主義讓他們更願意置身事外,避免衝突,所以在南洋的英美也不能真心聯手。法國已經被我們打敗了,他們那幾艘船根本不敢正麵交鋒,至於荷蘭隻是一個過氣的帝國,他們的海軍可以忽略不計。從上麵的情況可以看到,我們的海軍完全可以稱霸南洋,可是海軍的表現真是令人失望,連一個小小的暹羅灣都控製不了。如果我們控製了暹羅灣,那麽暹羅國就可以不戰而降,何須空耗時日呢?”

    川島說的海軍條約是一戰後列強所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條約規定了海上五強國的海軍噸位限製,順序依次是英國、美國、日本,最後是法國和意大利。但是日本國沒有遵守這個條約,而是極盡所能地擴建海軍。

    日本國的海軍急速膨脹還有一個技術因素,在哪個年代裏電子技術幾乎等於零,艦船上的電力係統就是照明線路,電話線路和驅動電機的動力線路,雷達技術剛剛出現也是相對簡單。所以造船廠裏把船殼子造出來幾乎就等於完工了,與現代比較簡單了許多。而現代的艦船幾乎是智能化的,各種電子係統的安裝測試是非常複雜的,所以在現代裏造一艘航母從製造到能夠服役實戰極其繁瑣,往往需要十幾年。在二戰的年代裏,隻要有鋼鐵有造船廠,航母造出來了在大海裏試航幾個月就可以服役作戰了。到二戰結束之前,日本國一共造了25艘航母,絕大多數是二戰那幾年建造的,是不是建造的速度特別快?

    海軍大將岡田啟介說道:“川島君所說不完全是事實,特別是對美國態度的分析。美國人的確信奉孤獨主義,但是在南洋地區卻例外。這是因為菲律賓是他們的殖民地,並且菲律賓的位置緊靠著台灣島,是我們進入南洋的大門。帝國海軍已經多次被美國警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這導致我們的海軍不敢在南洋顯示力量。我們的金蘭灣海軍基地總是被美軍監視,如果貿然增加力量定會遭到美國人的抗議,甚至可能引發戰爭。依帝國海軍目前的水平與美軍開戰我們沒有必勝的把握,更何況在印度的英軍也可能參戰呢?要知道,英美之間的關係密切,英國一直想扭轉美國人的孤獨主義,想把他們拉入戰爭,所以一旦日美宣戰,英國必然會加入。也正是這種嚴峻的形勢才迫使我們重新提出襲擊珍珠港的計劃。”

    川島義之:“兩年前的襲擊珍珠港行動不是失敗了嗎?今天再次提出這個計劃就有把握嗎?再失敗了怎麽辦?在太平洋深處,我軍是長途奔襲,美軍是在它最大的軍事基地門前作戰,一旦失敗,我們的遠征艦隊就可能有去無回,這樣的結果更是改變了兩軍的力量對比。我說的是反向的改變,我軍更弱了,美軍更強了。那麽帝國在南洋的期望就成了泡影。

    “所以我以為還是海軍的信心勇氣不足,不敢直麵美軍作戰。如果發揚我們的武士道精神,集中優勢艦隊聚殲在南洋的美國海軍不是更便利嗎?隻要我們殲滅美軍之一部分,則美國的海軍不是也就削弱了嗎?在南洋戰場我們是本地作戰,以逸待勞,而美軍則是數千裏的長途奔襲,我軍占有地利,有何不可以一戰的呢?”

    海軍部長井上成美接過話題說道:“川島君此言差矣,打擊美國的海軍必須是一次性地毀滅他們的大部分力量,讓他們短期內難於恢複,否則,我們打多少勝仗也沒用,反而刺激了美國參戰的鬥誌。這是因為美國的製造業能力特別的強,小的損失可以隨時補充。我們擊沉他們一兩艘軍艦、航母或者戰列艦,美國就會開動他們強大的工業,使其轉向戰爭體製,他們的軍艦就會成批地製造出來,隨時補充。如此一來,在戰爭的刺激下,美國的海軍非但不能削弱反而更加強大了。美國的這個製造能力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能比得上。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必須襲擊太平洋艦隊的母港,把他們大部分主要戰艦和航母一次性地消滅掉。也隻有這樣才能為帝國的南洋戰略迎來轉機,別無他途。即便我們能夠襲擊成功,長遠地說,美國遲早會恢複他們強大的海軍,最終他們仍然是帝國的強勁對手。”

    井上成美的這番話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日本國的工業、造船業與美國比較差距太大,不是一個數量級。日本人善於搞情報,他們對於美國的了解相當地深刻。

    未完待讀。

    ---613end---(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