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到什麽山唱什麽歌
字數:5475 加入書籤
上一章說到趙三本拜見劉湘,劉湘慷慨提出為南洋戰略解決兵源問題。因此他們的談話從一開始就有了和諧友好的氣氛。這些事也會有具體的技術細節安排,比如說在宜賓建立新兵訓練營,以選拔合格的兵源等等。這些就不詳細的敘述了。
此時的趙三本最關心的是什麽呢?一是與南京建立聯係;二是力爭南京方麵盡快向緬甸出兵以挽救危局。
趙三本到印度和南洋之後,雖說他還打著東北軍的旗號,可是對於東北軍方麵就不能指望太多了。原因就不用細說了,張學良當權之後必然是這個結果。因此,趙三本當務之急就是與南京方麵溝通,東北軍指望不上當然就隻能依靠中央了。除此之外,國內其他的軍閥能爭取的也需要建立密切的關係,比如劉湘。畢竟都是為了抗日嘛,都是為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勝利的把握。他這樣做既有民族大義的基礎,也是各派勢力應該團結奮鬥的方向。
單單從這些來說,趙三本應該不急於動身,甚至應該親自到南京走一遭,畢竟南洋的局麵很緊急嘛。可是他真的不能耽擱,立即到達卡上任還是更重要的。試想啊,一旦張學良反應過來,給邢士廉下一道命令,讓前麵的任命作廢!讓邢士廉繼續任職,拒絕向趙三本移交權利。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趙三本可就進退維穀了,到那時,他可就真的成了流亡的遊子,隻能另謀出路了,搞不好就成了移民海外的寓公,現代的語言叫做宅男。經濟上倒是沒什麽,他依仗超前的知識,賺點錢,當個富家翁還是沒問題的,但是想對國家有所作為就難了。
......
趙三本說道:“劉長官,在下有個想法希望長官能夠轉達給中央政府。”
劉湘:“哦,趙將軍有何高見?說說看,我一定盡快轉呈。”
趙三本:“高見不敢說。說到底還是為了中緬印鐵路這條生命線啊,它對我中華來說太重要了,因此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更不能無所作為。雖然說英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會努力保全緬甸和印度,但是我們不能把生死攸關的大事完全寄托於英國人啊?假如英國人失利了,戰敗了,我們就甘願被日本國全麵封鎖嗎?因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主動出擊。中國的各派都應該積極參與,我們東北軍也不例外,但是中央有號令全國的優勢,也有與英美外交的優勢,中央政府理應肩負此重任,這同時也是提高中央威望的機會。”
趙三本現在還是東北軍的身份,不得不提到東北軍的責任。可他知道,張學良與老帥是截然不同的,他此時沒法明說而已。
那麽這番話他為什麽要劉湘轉達呢?他自己有駐達卡總領事的身份,難道自己不能聯絡南京嗎?
應該說趙三本肯定會用總領事的身份聯絡南京的,但是他作為東北軍中的一名中下級官員,其身份太低了,東北軍與中央打交道怎麽也輪不到他。簡單一句話,位低言輕!因此才需要有個橋梁,需要有個引子。
劉湘:“趙將軍真是年輕有為啊!老夫佩服。實話說老夫也有此意,因此將軍的話我一定轉達。”
隻要劉湘肯向中央政府轉達趙三本的意見,那麽趙三本就算與南京搭上關係了。此後他以駐達卡總領事的身份與南京延續這個話題,聯係就比較自然順暢了。
但願如原本曆史上那樣,中國能夠及時派出遠征軍。
劉湘說道:“這一次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事件全國都反應激烈,可是我看東北方麵似乎有些遲鈍。這裏麵有什麽原因嗎?”
劉湘這是明顯的試探了,想打探東北方麵的情況。這也說明劉湘這個軍閥的謀略差了一些,這種打探的話太直接了。嗬嗬。
趙三本說道:“劉長官的話有道理,東北軍的確有一些內部的變故。但這也是東北方麵的內部事務,眼下還不便說,請劉長官諒解。”
劉湘:“哦,沒什麽,我就是隨便一說,不必介意。”
趙三本的回答算是很直爽了,沒有遮遮掩掩,當然還要守住底線,不能把東北軍的秘密抖落出來。他這樣做是有好處的,對於直爽的劉湘就要直爽一點,才建立的關係需要嗬護,這才顯得推心置腹沒有隔閡和戒備。
......
趙三本拜訪劉湘是很成功的。首先一個成果是給南京方麵留下一個印象,有了進一步交流的餘地。第二當然是把出兵緬甸的意思盡早傳達到位,這件大事謀劃得越早越好。第三個收獲是對於他自身的安全又多了一項保障。因為從武漢到宜賓,這一路上基本上都是劉湘的勢力範圍,建立了與劉湘的友好關係當然有利於安全。同時也讓這一路上更順利,比如路上需要的糧草補給就會很及時方便。趙三本的隊伍也有幾百人,並且是有武裝的,如果與地方關係不融洽,起碼他們就會處處防備你。
趙三本在武昌停留了兩天,他的鐵路專列也把衛隊送到了。此時的江輪都不大,他的人員裝備和輜重等都不少,因此他要籌備至少五艘江輪。有了劉湘的這一層關係,很快就湊夠了需要的船隻,這一個不小的船隊就浩浩蕩蕩地向宜賓進發了。
江輪行駛在長江上那是風光無限,對於頭一次乘船出行的張懷曦和她的孩子們來說這可是難得的體驗,因此他們經常地走出船艙觀賞美景。趙三本的孩子都小,最大的才八歲,小的隻有三歲,為了安全,除了家裏大人加強照料還找來兩名衛士盯住甲板走廊以防意外。
趙三本一行乘坐的小江輪可以從武漢直達宜賓,這得益於修建中緬印鐵路的時候對長江航道的疏通,在原本的民國時期本來是不可能的。那時候宜昌以下的長江下遊可以行駛大型輪船,但是從宜昌向上的航道有很大的局限性,隻能走小型的木船,就是上行完全靠纖夫拉纖的那種船。其原因就是長江中礁石很多,最著名礁石叫做灩澦堆{讀音:yanyudui}。它位於白帝城下的瞿塘峽{瞿qu}的峽口之處,原本是上世紀50年代被炸除的。
一首民謠《灩澦歌》把灩澦堆的形狀和危險性描述的淋漓盡致:
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灩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歌謠很長,以下從略}
這個民謠就說出了灩澦堆礁石對航運的凶險。
歌謠很形象,但是非身臨其境還是不能理解,作為例子我們簡單解釋一句。“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這一句是什麽意思呢?
說灩澦堆像一個大象,這會誤導沒有見過它的人,不知道此礁石有多大?其實灩澦堆是個龐然大物,方圓四五十米,高十幾二十米,它獨立於江心,四周都是絕壁,形狀像個大象可是比大象大多了。
在平時,上行的船隻必須從灩澦堆與北岸之間的狹窄航道上拉纖而上,這是地形所限。可是到了長江的枯水季節,水位下降,灩澦堆大部分都裸露了出來了,也就是所說的“大如象”。此時水下眾多礁石也裸露出來阻擋了這個拉纖的航道,而灩澦堆又限製了纖繩,船不能走灩澦堆的南側,所以船隻極難通過。這就叫“瞿塘不可上”,就是上行中斷了。
這個歌謠的每一句都是經驗的總結,其餘的我們就不去解釋了。
為了這條生命線的暢通灩澦堆就必須炸掉,可人多嘴雜,當時也是有不少的不同意見啊。文人們說灩澦堆是長江三峽的一景,曆史上很多名人為其寫詩做賦,一炸掉,這個景致就沒有了。這些文人們意見很激烈,恨不能爬到灩澦堆上去用生命保衛之。
民粹主義者說,長江危險的航路鍛煉了巴蜀人的機智勇敢精神和堅強的意誌!灩澦堆不能炸!嗬嗬,這些議論權當笑話吧。
因此疏通航道也是頂著阻力呀。疏通之後,從宜昌以上的上遊就可以通行機器動力的船隻了,當然船也不能很大,一般也就是百噸級以下級別的。長江下遊水麵寬闊,可以通行千噸級的大船了。
......
趙三本這一路行程差不多要兩天時間,在船艙裏他倒是有時間與家人閑聊了。閑聊中他對張懷曦說道:“在印度和南洋地區我們說的北方漢語就行不通了,對外的交流都要使用當地的語言。我們要有長期的打算,語言這一關是非過不可的。”
張懷曦:“這個我倒是想到了,那裏是外國嘛,俗話說:到什麽山唱什麽歌。你知道那邊都說什麽話呢?”
趙三本:“那裏多數是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的語言特點都是通行兩種語言,一是本民族的語言,二是殖民者的語言,並且殖民者的語言都是法定的官方語言。因此,英國的殖民地都說英語。凡是與公共事務相關的人都必須講英語,比如當官的,最生意的等等,我們居住在印度也要使用英語。”
張懷曦問:“那裏懂漢語人的就沒有嗎?聽說那邊也有不少的漢人呀。”
趙三本:“對,沒錯,南洋地區的漢人非常多,因此漢語也是通行的語言。可是咱們說的北方話卻有很多不便,南洋流行的漢語多數是廣東的粵語,同樣都是漢語,文字相通可講話聽不懂!”
張懷曦:“啊,怎麽會這樣?”
趙三本:“你也是學過英語的,英語的‘漢語’怎麽說?”
張懷曦:“這還用你考?chinese。”
在民國英語很流行的,例如張學良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五小姐屬於上層人物,再說她也是辦過電台等事業的人物,當然也懂英語。
趙三本:“對,但是這個chinese指的是粵語,並不是咱們的北方話。北方話也叫官話,英語不是chinese而是mandarin。”
張懷曦:“這我還是頭一回聽說。怎麽聽著像‘滿大人’呢?”
趙三本:“對了,就是滿大人。咱們所謂的官話實際上是滿族人和蒙古人學說的蹩腳漢語,對此外國人倒是說對了,那是滿族官僚說的話。所以我們到了南洋,要想與那裏的漢人交流就要學會粵語。官話在南洋也不是完全行不通,官麵上的人物也都會講官話,但是普通民眾不行啊,他們聽不懂。”
“普通話”這個名詞是現代詞匯,民國以前叫做“官話”。當然民國的“官話”與現代的“普通話”還有些區別,這就不去細究了。
要記住,“普通話”對應的英語是“mandarin”,“chinese”對應的是“粵語”,不要搞錯噢。
未完待讀。
---620end---(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