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挑起衝突

字數:4975   加入書籤

A+A-




    在世界上二戰的規模急劇擴大,在國內也出現了內戰苗頭,國際國內全麵亂糟糟。

    張學良野心膨脹,尋找摩擦借口,挑起衝突,竟然出兵涿州城。其目的就是截斷山西出娘子關到北京的便利通道,這條路從太原到北京是有鐵路的{石太線,石門經娘子關到太原;京漢線,途徑石門、涿州},當然很便利。眼下北京是晉綏軍的地盤,晉綏軍的老窩是山西。斷了此路當然還有其他通道,但是就沒那麽方便了,鐵路運輸的貨運能力和速度都是最強的。

    這次衝突的結果如何呢?套用一句現代語: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東北軍拿出地方保安軍去搞摩擦,晉綏軍可是拿出來正規部隊。道理很簡單,你打到了人家的要命處,人家怎能不強烈反應呢?

    趙三本在國外,雖然有新聞也有情報,國內的事情都知道。可畢竟在外麵,消息細節難於了解了。對於東北軍的什麽變故趙三本還是關心的,畢竟那也是自己十多年的心血嘛。可巧,3月5日這一天老張家一下子來了好幾個人,其中有張學銘,這就讓趙三本可以了解很多國內的情況了。

    他們這些人為什麽來到了印度呢?

    這是因為在英國的張學思和他母親許夫人回來了,為此,張學銘從國內趕來迎接和安排。張學思是張家的第四子,也是趙三本夫人張懷曦的同母弟弟,都是許夫人所生。張學思在英國是求學,許夫人陪伴。現在的英國經常遭到德國的轟炸,到處是戰火。大家都知道的,英國是島國,麵積不是很大,在殘酷的戰爭中已經沒有絕對安全之地了。除了安全有問題更主要的是已經沒有了學習的環境,張學思的同學們很多都參軍打仗去了。他繼續留在英國已經毫無意義了,於是就尋找機會,搭乘輪船來到了吉大港。下一步是否回國?如何安排還都不能確定。

    對於張懷曦來說這可是大喜事,非常難得的母子團圓,特別是在國外,見到親人更是倍加親切。

    ......

    趙三本問張學銘:“二哥,我聽說是天津唐山衛戍區出動了一個旅的保安部隊,一槍沒放,大搖大擺的就開進了涿州城。是這樣嗎?”

    趙三本與張學銘同歲,他稱呼二哥是順著他媳婦叫的,趙三本是張學銘的妹夫嘛。

    張學銘答道:“是的,是這麽回事。因為國內的和平環境已經維持多年了,太平盛世中大家都在裁軍,少養兵就少花錢嘛,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涿州就是個小縣城,所以平時沒幾個兵,也就是維持治安而已。猛然間來了好幾千人的部隊,還拉著大炮,根本就不用打,他們列著隊就進了城。”

    保安軍編製小,一個旅一般是五六千人,可是對一個小縣城來說幾千人還是太多了,城裏都住不下這麽多人。

    他們兩人說話,旁邊坐著張學思,他不懂這些,也插不上嘴,可也舍不得走,就坐在那兒聽著。

    趙三本:“哦,是這樣。晉綏軍是怎麽反應的呢?”

    張學銘:“保安旅一進城晉綏軍就炸了窩,接到消息的閻錫山命令傅作義立刻調兵遣將,並且要求大部隊當天必須到涿州。”

    北京城裏的最高長官是傅作義,他是晉綏軍的幹將。原本曆史上他的成名之戰就是守涿州,進攻者就是張學良。當時的東北軍使用上的武器裝備就有飛機大炮,也有坦克,甚至還臨時修了一條鐵路線,把鐵甲列車也開到城下{那時候的縣城都是有城牆的}。

    消息傳遞速度都很快,這是因為此時的通信設施都很好,特別是有鐵路線的地方,有線的電話都能直通。

    補充一句科普:自從有鐵路起,電話就是鐵路的基本配置,別管電話多麽的原始落後,火車站裏的電話是必備的。京漢鐵路就經過涿州,因此,即便官府沒有電話鐵路也有。當然了,那個時候的電話很落後,一兩百公裏之內還問題不大,太遠了噪音大聲音也失真,就要使勁地喊。

    張學銘繼續說道:“這一次保安旅是一槍未發就占了涿州城,可是還沒等他們坐穩,晉綏軍一方的飛機就飛到了涿州城上空。十多架飛機在高空盤旋著,還有兩架飛機飛的很低,在偵查和監視地麵情況。晉綏軍拉開的架勢也很大呀。隨後還不到半天的功夫晉綏軍的大部隊從南北兩個方向都到了涿州,他們把小城圍了個水泄不通。”

    由於東北軍的影響,國內有規模的軍閥都有自己的空軍。閻錫山是比較重視工商業和經濟的,山西省的工業也發展的很好,比如他們就可以自己製造飛機。當然了,更先進的飛機他們造不了,那就去買。

    趙三本:“晉綏軍反應很快呀!”

    張學銘:“是啊,他們來的這麽快也是鐵路之便利呀。”

    鐵路對於軍事的作用巨大,使得部隊行動迅速。具體地說,按此時正常火車速度,從豐台大營{豐台曆來是屯兵重地}到涿州隻需要20多分鍾。從南邊的保定{也是軍事重鎮}到涿州是一個小時的車程。這說的是民國時代的火車,如果是現代的高鐵速度,前者隻要7分鍾,後者15分鍾。

    在民國時代鐵路線就是軍隊的快速通道,玩過軍棋的都知道,軍棋中就引用了鐵路運兵的原理,軍棋就是那個時代裏發明的。

    張學銘繼續說道:“陸續到達的晉綏軍有近兩萬人,編製上可能是一個師加一個旅,數倍於東北軍。但是晉綏軍沒有輕易開戰,他們圍了城然後是訴諸於外交和輿論。一方麵由駐在奉天的聯絡處與東北方麵交涉,也在南京向中央政府申訴,另一方麵在報紙電台上製造輿論壓力,斥責東北軍的無理蠻橫。結果全國的輿論嘩然,在社會上引起了公憤,官民兩方麵都是譴責之聲。就這樣,在軍事和輿論的雙重壓力之下,最終東北軍灰溜溜地撤軍了。唉,大哥這是要幹什麽嘛?”

    趙三本:“還好,這要是真的打起來就是內戰的開端呀。這一次能和平解決的原因應該是國內和平反內戰的思想已經牢固,這是社會各界的主流認識,也是公認的民族大義。說起來呢晉綏軍出師有名,他們是收複失地嘛,東北軍就不仁不義呀!真的開了戰,東北軍就成了眾矢之了。這個事件會造成很壞的影響,這兩年來東北軍種種挑釁行為也會被輿論翻出來,過去他有些事情做得近乎於無賴,都是故意的惹是生非。東北軍的名聲讓他給敗壞了。今後從中央到各派到國民都會對東北軍警惕起來,再這麽下去早晚會成為全民公敵!唉!”

    張學銘:“可是畢竟東北軍的軍事力量太強了,因此晉綏軍的譴責之聲也有所控製,他們也生怕激怒了東北軍。南京政府呢,也有綏靖的思想,諸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這樣,事件總算逐漸平息下來。”

    趙三本:“這個影響不光是在外部,在東北軍的內部也不可能沒有反應,人多嘴雜嘛,說什麽的都有。老帥是不行了,但是那口氣還沒咽,這既妨礙了大哥不敢明目張膽地整治那些老臣以達到清除異己的目的。另一方麵那些老臣們也不好明確譴責他們的少帥。但是這離心離德的局麵已經形成,內部一旦派別分明,大家互相防範,都時刻提防著他們的少帥。真要是這樣,東北軍可就要走下坡路了。”

    張學銘:“可不是嗎,現在大哥總是想撤換各處的封疆大吏,可是他又不敢亂動,生怕捅了馬蜂窩。要是有一個挑頭的,整個東北軍還不定是什麽樣呢,西北軍就是前車之鑒呀。”

    是啊,國內那些個小軍閥,很多都是原西北軍分化出來的。

    趙三本:“二哥,中投行也在河北呀,他們現在怎麽樣啦?這麽一鬧騰中投行的地位可就尷尬了。中投行是獨立於各派的金融機構,但是主要的資本來源於東北軍啊。還有石門的護衛隊,其主要成分也是來自於東北軍。我沒聽說東北方麵有退出的消息,也沒聽說中投行有什麽事。可是我估計大哥也不能再支持它了。”

    張學銘:“你說的是,情況是不太好。因為黨務的事我經常去石門。唉,東北方麵不但不支持還不斷地找借口抽回資金,這就給中投行運營造成困難,現在就是半死不活的。銀行嘛就靠資本,把資本抽空了還能幹什麽呢?中投行不是自己發行華元嗎?這已經流通數年,信譽很好的。可貨幣就靠資本支撐啊,現在資本抽空了,華元也就失去了信譽。”

    趙三本:“哦,是這樣。馬先生怎麽樣?你可見到過他?”

    他說的是馬寅初。

    張學銘:“我們倒是很熟,常見麵。中投行的情況就是他告訴我的,現在是問題越來越大了。馬老先生自然知道是怎麽回事啦,明知道是大哥搗亂,找他沒用呀,逼的沒辦法馬老先生隻好去找中央政府。”

    趙三本:“唉!這些事說起來真是心煩,先不說它了。二哥,我倒是想與你商量個事。”

    張學銘:“什麽事?但凡我能做到的沒問題,盡管說。都是一家人嘛。”

    趙三本:“對國內之事,我們能力有限,隻能邊走邊看了,南洋這邊我越來越覺得能有所作為。因此我就想你能不能留在這裏幫幫我呢?”

    張學銘:“哦,是這樣......我就直說吧,國內民黨的事情我還真放不下,那邊也離不開我。再說了,我留在這幹什麽呢?我的確是士官學校出身,可是這些年一直幹黨務,軍事上恐怕幫不了你。”

    趙三本:“對呀,就是黨務。在南洋若想有所作為就離不開政黨,沒有政黨的派別在政治上就沒有力量,也不會有大作為。我想搞政黨,並且也有一點基礎。直說吧,我需要的就是你幫我組建一個政黨,要更正規一些的,並且讓它發揮作用。這事我能找誰呢?隻能找你。”

    他說的有些基礎指的就是東印度的工商會,它類似於政黨,可現在還是一種幫會的模式。

    這個事對於張學銘這是個難題,他能不能留下來呢?且聽下回分解。

    ---683end---(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