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世界亂紛紛
字數:4965 加入書籤
曼德勒決戰讓日軍大潰敗,可是遠征軍的追擊也是有限度的,到卑謬就停止不前了,為此與英國人產生了矛盾。這矛盾是國家利益不同所致。中國的利益在於中緬印鐵路的安全和暢通無阻。可是英國人想的是恢複他們的殖民統治。畢竟中英是盟友,最終他們還是能各讓一步達成妥協,那是因為盟國之間還有更多共同利益,盟友之間需要合作。
沒有中方配合英印軍自己也不具備進攻決戰的能力,就這樣,戰線暫時穩定在卑謬一線,英國人自己固守卑謬,中國人在後麵給予支持。日軍損傷太大,暫時沒有了進攻的能力,緬甸的局麵就此穩定下來。當然了,暫時的穩定也在醞釀新的衝突。
......
在1940年是歐洲戰爭形勢急劇變化的一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急劇升溫的一年。形勢變化太快,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已經越來越強勢的德國首先向他們北方的鄰國丹麥和挪威采取了侵略行動。這兩個國家與德國隔海相望,這裏所說的海是波羅的海出口處窄窄的海峽。
隨後,德軍又向南發動攻勢,占領比利時,並劍指歐洲強國——法國,從沿海地區向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發動了全線進攻。英法組織聯軍仍然不敵,因此發生了舉世聞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後來的局勢就急轉直下了,法國宣布向納粹德國投降。
在5月,著名的溫斯頓-丘吉爾登上曆史舞台,就任英國首相。他與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成了盟國一方的領袖人物,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的威名,從而載入史冊。
登上舞台名人不止丘吉爾一人,法國投降導致另一位曆史人物——戴高樂也登上前台,他在倫敦發表廣播講話,拒絕投降並號召國民抵抗納粹德國的占領。
法國淪陷後,德軍開始了對英國本土的大轟炸,由此引發了規模空前的大空戰。
這期間另一個野心家也來趁火打劫,蘇聯出兵吞並波羅的海三國,即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戰爭已經波及了世界上主要的國家和地區,僅有南北美洲例外。全世界的國家都要選邊站,誰參加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逐漸明確了,可是有一個特例是蘇俄。從軍事體製到侵略性上看它都應該屬於軸心國,德蘇兩家瓜分波蘭和羅馬尼亞就是例證。可是此時蘇俄還沒有明確地宣布站到哪一邊。以英法為首的同盟國為了對付主要的敵人德國,采用綏靖策略,企圖把禍水引向東方,即蘇俄。一方麵利誘德國,另一方麵拉攏蘇俄,最終導致德國向蘇俄發動進攻,由此蘇俄成了同盟國的一員。看著似乎不合邏輯,可曆史的確如此。是曆史在開玩笑嘛?應該說曆史上發生的都有其必然性。
相同的價值觀讓蘇俄與德國之間具有友好的關係,並且簽訂了互不侵犯的友好條約,他們也確實在合作瓜分東歐。融洽的關係就會放鬆警惕,當德國突然發動進攻的時候蘇俄一方措手不及。德軍使用的是機械化部隊,行動迅速。在天空有壓倒優勢的空軍,在地麵有坦克集群,他們高速度長驅直入,這就是曆史上所謂的閃電戰。所以戰爭一開始,蘇俄就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失去了大片的土地,工廠農場物資都成了德國的戰利品,百萬大軍成了德軍的俘虜,光損失的飛機超過一千架。
在我們的故事裏蘇俄分為兩派,斯派在西邊,托派在東邊,因此首當其衝的就是斯派。麵臨著強敵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平息內部,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嘛,於是兩派之間就有了講和的動力。
這是可以理解的,任何的國家都有民族的凝聚力,否則也就不能形成國家和民族了。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在任何國家都是存在的,隻是強度不同而已。過強的民族民粹就是對外咄咄逼人的軍國主義,或者叫法西斯。可是完全沒有民族民粹,那麽國家就將消亡分解。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不就促使了國-共-合作嗎?這個情況在蘇俄同樣可以上演。於是斯派和托派就合流了,他們互相包容了,一致對外,抵抗德國的侵略。
此時的中國肯定不喜歡這個結果。目前對蘇俄有影響力的就是東北軍這一個大軍閥,其他方麵都插不上手。無論在西伯利亞還是在新疆,都是東北軍的勢力範圍,其他派別接觸不到。
那麽現在的東北軍是個什麽情況呢?據傳,張作霖的病越來越嚴重了,對於政務完全失去了影響力,東北軍的當家人就是張學良了。張學良的心思完全用在創立“大業”上了,他信心爆棚,認為“坐天下”順理成章,非他莫屬。在他這種心態之下,蘇俄的事情太遙遠了,與他何幹呢?
可是西伯利亞還有個安娜女皇的國,成為一國它是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的。站在女皇的利益上想問題,她對於蘇俄的兩派聯合感到了恐懼。一旦蘇俄在西線取得勝利,那必然會全力來對付她,因此安娜女皇不能置之不理。那麽她怎麽辦呢?對於西伯利亞國來說德國的進攻就是她最好的助力,這個機會不能不利用,否則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於是女皇決心以傾國之力西進,占領烏拉爾地區就成了最重要的戰略目標,甚至可以說,這關係到她女皇的生死存亡!
烏拉爾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曆來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工業區,其地位就相當於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也相當於中國的沈陽鞍山撫順重工業區。這個重要作用說的是以機械製造為龍頭的工業時代,當社會文明進入電子智能時代後,對重工業製造業的依賴減弱,這種重工業區的作用也就不複存在了。在鋼鐵煤炭和機械製造決定國力的時代裏,所謂的重工業就是立國之本。所以說,如果能夠奪取烏拉爾工業區也就奠定了安娜女皇複國之夢,否則就是失敗的下場!
因此她毫不猶豫地發動了戰爭,同時努力聯係東北軍企圖獲得支持。
可是張學良當權了,安娜求援也就落空了。張學良沒有完全回絕女皇,那是因為東北軍在西伯利亞國以及蒙古還有不少的軍事力量,這批力量中最主要的被張宗昌控製著,而張宗昌是張作霖的老臣,老帥對他張宗昌有不殺之恩,在有罪的情況下依然能委以重任,在外擁有重兵。由此可知,張宗昌不可能被張學良完全控製,他有很大的獨立性,也就是東北軍內部的小軍閥。如果逼急了,他張宗昌就能公開造反。假如張宗昌在蒙古和西伯利亞豎起獨立的旗幟,雖說由於遙遠的邊疆對於張學良影響不是很大,可是,如果其他人都效仿起來那麻煩可就大了。因此,張學良是不冷不熱地應付安娜女皇,可就是沒有實質的支援,不給物資軍火,更不能派兵。口惠而實不至,純屬應付。
......
張學良有這樣的心思就會有行動,各方勢力比較錯綜複雜的地方就是華北,特別是北京天津這一片地區,幾家勢力交錯並且利益誘惑比較大。比如說一個北京城的稅負收入要比一般的省還要多,現在北京城的實際控製者是晉綏軍。東北軍在華北占據著天津還有山東的青島,這兩地都是很富有的,還有石門{石家莊}算是一個中立的金融中心。
如果有了野心就會得隴望蜀,東北軍在這一地區經常製造摩擦,大小事件不斷。到了1940年終於演變為比較有規模的武裝衝突,其地點發生在北京南麵的涿州。
為什麽動刀動槍的武裝衝突發生在涿州而不是其他地方呢?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
現在控製北京的是晉綏軍,他們的老窩是山西。山西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與外省界限分明,很容易閉關鎖國自成一統。山西與河北之間的天然界限就是太行山,太行山脈的特點是險峻異常,它嚴重的阻礙了交通。因此山西與河北兩省之間的通道是有限的,北麵從大同到張家口,中部是出娘子關到石門{石家莊},南麵是長治到河南的安陽。就這麽幾條路,最重要最便捷的是娘子關這條路,路途短並且有鐵路。
從軍事角度說,東北軍控製石門是最好的,等於封閉了兩省交通。可是各派組建的中投銀行就在石門,如果石門發生戰爭就會震動全國,影響太大。對於爭奪北京來說,控製了距離北京很近的涿州也等於切斷北京與山西間最便利的通道{就剩下北邊的張家口了}。涿州在拒馬河畔,便於設立軍事防線。這就是涿州軍事上的意義。這就是爭奪發生於在此地而不是別處的原因了。
可是這一次作戰隻能定性為派係衝突,雙方都沒有大動幹戈,達不到內戰的規模,這是為什麽呢?
首先因為趙三本在東北軍經營多年,他主要是透過張作霖來施加影響,讓東北軍對內對外的政策更理性,避免無意義的野蠻爭奪。用東北軍的強大軍事力量施加影響,讓國內各派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這種狀態一旦形成也就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則,也就具有大義上的正確性。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派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之下都不能莽撞用兵,這似乎成了公認的規則。
現在的情況就是張學良故意挑釁,目標是要爭奪地盤,具體的說就是想控製北京城。為此而開戰他自己都覺得理虧,作戰講究出師有名嘛,他這就是非正義之師。為了縮小影響,避免被人譴責,就要以製造摩擦的方式來做,因此也就不能一開戰就是飛機大炮一起上。
舉個現代的例子最能說明問題了。去年在中印邊境發生了衝突,圖片和視頻都有,相信大家都看過。中印雙方的邊防軍都是用身體來擠壓對方,好像沒長手似的。沒有撕扯拳頭,更沒有拳打腳踢,他們連手都不敢用,這是什麽道理呢?
不用解釋了,與我們故事中的情況同理:誰先大打出手誰就沒理,道義的製高點還是要的,否則就會被指責為侵略者。
趙三本經營出一個強大的東北軍卻便宜了張學良,如果他全力以赴的讓飛機大炮一起上,晉綏軍顯然處於下風。
基於上述原因,東北方麵動用的是二流部隊。天津唐山衛戍司令部所屬的部隊有三個保安旅和一個炮兵團,這是維持地方治安用的。他拿出來一個旅和一個炮兵營去涿州搞摩擦。
於是涿州小縣城就麵臨著一場戰鬥,盡管規模不大也有引發內戰的可能性。這世界上到處都是亂紛紛啊!
未完待續。
---682end---(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