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節 軍工業
字數:4100 加入書籤
蔣緯國說道:“根據我父親的命令,兵工署原本隸屬於軍政部、資源委員會原本隸屬於軍事委員會,這兩個部門都要獨立出來,並且合並為‘軍工部’,專門負責國內的資源勘探、研究、開發、建設和發展重工業、擴建軍工業等事務,一切都是為抗日戰備而服務。俞署長,我父親打算任命你為軍工部部長,全權負責我國的軍工事務,原資源委員會主任朱家驊先生擔任軍工部副部長。說白了,俞署長你負責建廠,朱先生負責開礦。”
俞大維神色肅然:“我明白了,卑職服從委員長的安排,不負所托,為國效力。”
蔣緯國接下來跟俞大維商談了三個多小時,為中國軍工業的發展方向“做出重要指導”。
中國的現代化軍工業誕生於清末的洋務運動,延綿數十年進入民國時期,由於國內局勢長期動蕩混亂,所以並沒有發展成一套結構完整的、機製完善的、部門齊全的真正軍工體係,其現狀堪稱七零八落、散亂不堪。總體而言,在“九一八事變”前,中國國內規模比較大的兵工廠共五座,按規模大小依次是:沈陽兵工廠(張作霖所創)、太原兵工廠(閻錫山所創)、漢陽兵工廠(張之洞所創)、鞏縣兵工廠(袁世凱所創)、金陵兵工廠(李鴻章所創,原址在上海,後遷至南京)。五大兵工廠裏,沈陽兵工廠無論是工廠規模還是軍械產量都位居第一,並且不隻是中國第一,更是亞洲第一,連亞洲頭號列強日本的國內都沒有這麽強大的兵工廠。東北兵工廠在“九一八事變”前夕能夠年產大口徑火炮150門、炮彈20萬發、步槍6萬支、子彈1.8億發、輕重機槍1000多挺,還能製造口徑100毫米以上的火炮,甚至能製造口徑達到240毫米的重型榴彈炮,並且該廠具備自主研製槍炮的能力,奉軍和東北軍普遍使用“遼十三年式步槍”就是該廠自己研製出的,該廠還是當時中國國內唯一能製造加農炮的兵工廠,也是中國最早實現機槍和榴彈炮量產的兵工廠,“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光是在沈陽附近的東北軍兵營裏,日本人就得到了包括19.8噸黃金、2000多萬銀圓、35萬支各型步槍、6萬多支各型手槍、1萬多挺輕機槍、4000多挺重機槍、400多門各型火炮和迫擊炮、89輛坦克、1500多萬發子彈、2萬多發各型炮彈、85萬枚手榴彈、80萬套軍裝、可供30萬人吃三年的糧食等巨量物資,這些物資裏的武器裝備都是沈陽兵工廠生產出來的。
當然了,此時的沈陽兵工廠已經在日本人的手裏了,因為張學良,所以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正日夜為日本人生產殺中國人的武器彈藥(蔣緯國第naa2次在心裏問候張學良全家)。
沈陽兵工廠之下,就是太原兵工廠。因為閻錫山的苦心經營,太原兵工廠的工廠規模和軍械產量也是非常龐大的,該廠能夠年產火炮400多門、迫擊炮1000多門、步槍3萬多支、機槍150多挺、衝鋒槍1萬多支、炮彈15萬多發、迫擊炮彈10萬多發、子彈5000多萬發。
沈陽兵工廠以前在張學良手裏,現在在日本人手裏,太原兵工廠此時仍然在閻錫山手裏,蔣介石中央軍手裏此時掌握著漢陽兵工廠(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鞏縣兵工廠(位於河南省鞏縣)、金陵兵工廠(位於南京市),除此之外,還有蔣緯國剛剛開始新建的幾個新式兵工廠。
“俞署長,我覺得眼下的軍工業需要做兩件大事。”蔣緯國攤開一張民國地圖,“第一是竭盡全力地進行發展和擴建,第二是開始著手搬遷。”
俞大維點點頭:“二公子有何高見?”
蔣緯國已經深入淺出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俞署長,中日開戰後,日軍必然在開戰初期攻陷我國沿海地區,所以我們要把手裏的兵工廠、軍工業都往內陸遷移,這事自然越早越好,免得戰事爆發時太倉促,但在沿海地區也要保留一個兵工廠,能生產彈藥和維修軍械就夠了,不需生產槍炮。張學良的沈陽兵工廠已經在日本人手裏,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不會交給我們,那兩個兵工廠就算了。我設想的是,南京一個前線兵工廠,武漢一個大型兵工廠,重慶一個大型兵工廠,福州一個中大型的兵工廠。其實,武漢、重慶、福州三地的兵工廠就是我們的以後抗戰的三大軍工基地。”他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因為他早就在這方麵進行過詳細構思。
俞大維問道:“為什麽要在福州也建立一個軍工基地?”
“兩個原因。”蔣緯國回答道,“第一,福州是海軍總部所在地,需要海軍兵工廠;第二,假如日軍對我國東南地區或華南地區下手,南方也需要一個前線兵工廠。”他補充道,“對了,俞署長,玉門油礦、攀枝花鐵礦、六盤水煤礦都會優先為軍工業服務,汽車廠也屬於軍工部。”
俞大維開始對蔣緯國感到欽佩了:“二公子為我國軍工業如此嘔心瀝血,大維深感佩服。”他本來對蔣緯國既不輕視也不高看,但跟蔣緯國進行過深入接觸後,不由也對他刮目相看了。
在蔣緯國、俞大維、朱家驊、徐培根(兵工署機械司司長、著名軍事學家)、陳修和(軍工專家、陳毅元帥的堂兄)、李待琛(軍工專家、武器專家)、李承幹(軍工專家、槍炮專家)、沈正功(機械專家)、鍾以文(炸藥專家)等軍工業工作者們的努力奮鬥下,經過短短半年,這項龐大的軍工業搬遷工作就完成了,並且跟蔣緯國構思的一樣,共建立了三大軍工基地和一個前線兵工廠。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十多個兵工廠,除了落入日本人手裏的沈陽兵工廠和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外,其餘都由軍工部進行了全麵整頓,化零為整,走向正規化和製式化。三大軍工基地分別是:位於武漢的漢武兵工廠(這個名字是蔣緯國取的,他把“武漢”二字顛倒一下,變成了更有意義的“漢武”)、位於重慶的山城兵工廠(這個名字也是蔣緯國取的)、位於福州的福州兵工廠;一個前敵兵工廠是位於南京的金陵兵工廠。這四大兵工廠裏,山城兵工廠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產量最高,因為重慶位置最安全,其次是漢武兵工廠和福州兵工廠,金陵兵工廠規模最小,因為蔣緯國知道南京在開戰後沒多久就淪陷了。原先曆史上,由於高層的遲疑不決,所以中國軍工業的搬遷工作一直磨磨蹭蹭,導致搬遷過程中損失很大。抗戰期間,中國最大的軍工基地是“重慶兵工基地”,集中了全國絕大部分兵工廠、鋼鐵廠、全部的兵器科研機構以及全國唯一的兵工專門學校,擁有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機器設備,掌握當時中國最尖端的製造技術,除了重慶兵工基地之外,當時全國其它地方也有兵工廠,雲南有2個、貴州有3個、湖南1個、浙江1個、山西1個、甘肅1個、新疆1個,但武器產量都很低(山西那個兵工廠不是太原兵工廠,是八路軍的黃崖洞兵工廠,原先那個太原兵工廠的大部分機器設備都落入日軍手裏,隻有少部分機器設備被遷運到了陝西、四川、晉南等地,基本上算是瓦解了)。國軍在八年抗戰裏,絕大部分的本土自產武器都來自“重慶兵工基地”。
蔣緯國的“高瞻遠矚”以及放血式的資金投入,使得中國此時的軍工業要比曆史上同期好多了,並且是翻倍地好。在抗戰爆發時,山城軍工基地能夠製造或生產飛機、坦克、槍炮、彈藥(炮彈、子彈、手榴彈、地雷、炸彈)、防毒麵具、鋼盔、毒氣彈、炸藥、火藥(黑色火藥和無煙火藥)、汽車,能夠維修各種軍械;漢武軍工基地能夠製造或生產槍炮、彈藥、炸藥、火藥、魚雷艇、魚雷、水雷,能夠維修各種軍械;福州軍工基地能夠製造或生產槍炮、彈藥、炸藥、火藥、魚雷艇、魚雷、水雷,能夠維修各種軍械,並有一個秘密潛艇基地(潛艇工廠);金陵兵工廠能夠生產各種彈藥、炸藥、火藥,能夠維修各種軍械。軍政部原有一個“軍政部兵工學校”,這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用於培養軍工技術人才的高等學府。該校也被遷移到重慶,改名為“軍工部軍工學校”,並且擴大規模、聘請大批外教,用於培養更多更好的軍工人才。
軍工部、海外部,成為蔣緯國手裏的兩大政府部門。軍工部負責開礦、建廠、生產武器,海外部負責海外華僑援助祖國抗戰、中德合作、中猶合作這三件大事。軍工部部長是俞大維,副部長是朱家驊,海外部部長是蔣百裏,副部長還是朱家驊,但兩部門的真正主人是蔣緯國。
帶著裝滿幾十輛大卡車的一千萬發子彈(五百萬發是蔣緯國敲蔣介石竹杠得到的,還有五百萬發是蔣緯國掏腰包買的),蔣緯國興衝衝地準備返回部隊營地。離開馬上就要變成“軍工部”的兵工署時,蔣緯國迎麵走來一個身材魁梧、濃眉大眼、儀表堂堂、國字臉、三十歲出頭的陸軍上校。蔣緯國以為這個上校是找俞大維的,因此從對方身邊讓開走過,但沒想到對方卻攔在他麵前。
蔣緯國驚訝地看著這位上校。
上校滿臉堆笑:“二公子…”
蔣緯國覺得對方表情很奇怪,也很直接,完全就是一個寧折不彎的剛烈大漢在走投無路、不得不低頭求人時的那種誠懇混合著無奈:“你是…”
上校給蔣緯國敬禮:“二公子,我叫李忍濤。”(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