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節 特種兵

字數:6212   加入書籤

A+A-




    因為愁緒滿腹,蔣緯國到次日淩晨才睡著,到中午才睡醒,整個人兩眼無神、萎靡不振。第918團、第128團的射擊場上已經槍聲如雨,熱火朝天的實彈練習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著。訓練部隊這件事基本上不需要蔣緯國操心,杜聿明、孫立人、鄭洞國等人都是這方麵的行家,還有漢斯等德國顧問和德國教官,蔣緯國當好財神爺就可以了,順便再進行一點“重要指導”。第918團、第128團兵分多處,主力在南京,六個“隱形步兵營”在別地,蔣緯國沒有厚此薄彼,一千萬發子彈裏,五百萬發子彈留給主力,五百萬發子彈運給那三個步兵營,讓所有官兵都能展開實彈射擊。除此之外,第918團、第128團此時的步槍共三種,一半是中正式,一半是德國的m1924式毛瑟步槍或98k毛瑟步槍。蔣緯國隨後跑了幾趟兵工署,把部隊裏的中正式和m1924式毛瑟步槍都換成了98k,兩團清一色裝備著98k步槍,避免戰時彈藥口徑不對或型號不對的問題。在軍訓這件事上,蔣緯國深知自己可沒有紅軍政委那種靠精神鼓舞和講革命道理就能激勵得士兵們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的本事,畢竟那種精神力量必須要建立在一種強大的信仰基礎上,因此蔣緯國想提高官兵們的士氣和訓練熱情,最有效的辦法還是物質獎勵。因此,轟轟烈烈的實彈訓練展開後,蔣緯國向兩團官兵宣布:每個月的月底,兩團聯合舉行單兵技能比賽,比賽分為射擊、拚刺刀、扔手榴彈(比投擲距離和投擲精確度)三大項目(這三大項目是步兵的三大技能),奪得單項第一的官兵獎勵三百法幣,第二獎勵二百法幣,第三獎勵一百法幣。當然了,所有錢仍然是蔣緯國自己掏腰包。這個別出心裁的比賽通知在被公布後,兩團官兵無不士氣大振、熱情高漲,每個士兵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畢竟沒什麽東西比錢更能提升人的幹勁了。在蔣緯國的金錢刺激下,官兵們一個個都對平時的軍事訓練充滿了熱情和激情,幹勁大增、鬥誌高漲,畢竟每個普通士兵每月軍餉才七元(原本是十元,九一八事變後被何應欽打折了),拿到第一名就是三年半軍餉的總和,能讓自己一家老小起碼好幾年內都吃喝不愁,就是拿到第三名,一百塊錢“巨款”也可以娶個媳婦了。

    頒布了訓練獎勵條例後,蔣緯國很快就滿意地看到了效果。靶場上熱浪衝天、如火如荼,口號聲震耳欲聾,腳步聲如雷轟鳴,每個士兵都卯足全勁,目的自然是想要贏得月底比賽的獎金。蔣緯國對比賽裏的射擊是最重視的,根據他的規定,兩團每個營每個步兵連選出平時實彈打靶訓練時成績最好的幾個士兵,聚在一起參加總比賽,從而選出兩團前百名的神槍手,因為這個比賽是蔣緯國用來挑選狙擊手的。蔣緯國打算給兩團建立狙擊手部隊,兩個排太少,兩個連也不夠,兩個營就太泛濫了,所以他打算建四個狙擊連,一個團兩個狙擊連,訓練出四五百名精銳的狙擊手。在狙擊部隊正式建立後,蔣緯國又製定了一個為狙擊部隊不斷更換新鮮血液的製度:以後每個月底的射擊比賽中,狙擊部隊派出平時訓練成績倒數十名的成員參賽,如果這倒數十名的狙擊手在爭奪兩團前十名的名次中被後來居上的普通士兵給擠下去了,那把他們擠下去的士兵就會取代被淘汰了的狙擊手,以此循環更新,不斷地發掘更好的神槍手加入狙擊部隊,確保狙擊部隊裏每個狙擊手的射擊技術一直保持一流水平,維持狙擊部隊的整體戰鬥力。

    午飯後有四個熟人來找蔣緯國,請求加入蔣緯國的部隊,這四人倒沒讓蔣緯國心驚肉跳。

    “是你們?”蔣緯國笑了,四人裏其中兩人是劉峰嶺和易水寒,兩人穿著軍裝,都配著中尉軍銜。

    兩人笑起來:“我們從百裏先生那裏知道你在組建部隊,所以嘛…就來投奔緯國兄你啦!”

    “歡迎!歡迎!”蔣緯國笑容滿麵地欣然接受二人,劉峰嶺和易水寒都是蔣百裏的學生,蔣緯國正好缺這種專業的參謀。第918團的正副參謀長是齊學啟、廖耀湘,第128團的正副參謀長是黃百韜、張靈甫,這四人其實都是能獨當一麵的“將才人物”,就拿廖耀湘舉例子,他戴著眼鏡,看上去弱不禁風,文縐縐得像個書生,但人不可貌相,當初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從黃埔軍校裏選拔一批優秀學生去法國留學,一千多人報名,廖耀湘在考試中名列第三,到法國後在聖西爾軍校機械化騎兵科裏接受了深造,因此,廖耀湘完全有能力單獨領軍統兵,隻因為蔣緯國的部隊太不夠龐大,沒那麽多主官位置,所以廖耀湘幾人才不得不幹參謀職務。眼下,兩個團的參謀班子還是比較缺人的。對於劉峰嶺和易水寒的到來,蔣緯國自然很歡迎。

    另外兩人同樣滿麵春風:“建鎬,我們也來投奔你啦!”兩人一個是竺培風一個是姚金河。

    蔣緯國笑起來:“同樣歡迎!不過,他們是中尉軍官,你們兩個隻能從小兵幹起哦!”

    竺培風和姚金河哈哈笑道:“沒問題!沒問題!”他們兩人本來在蘇州上大學,但都感到索然無味,聽說蔣緯國組建部隊了,因此一起來投奔蔣緯國,畢竟跟蔣緯國混肯定前途無量,並且這兩人跟蔣緯國都是沾親帶故,竺培風稱蔣介石是“舅舅”,姚金河稱蔣介石是“姑父”,肯定不愁蔣緯國不照顧他們。

    安頓好劉峰嶺、易水寒、竺培風、姚金河後,蔣緯國給遠在德國的戴安國發去一封電報,讓他用重金聘請五十名技術最好的德國狙擊手教官來中國,來第918團、第128團幫蔣緯國把部隊裏的神槍手們進一步打磨雕琢成真正的狙擊手,同時跟德國那邊進口500支配帶光學瞄準鏡的毛瑟98k狙擊步槍(該槍最大有效射程1500米,經過訓練的狙擊手用這款狙擊槍在300米內可以輕鬆把目標爆頭,在300米至600米內可以有十足把握擊中目標的胸腹部。)。

    蔣緯國知道,中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是一個很落後的農業國,日本雖然算是一個工業國,但工業水平和工業規模並不算很強大,日本跟蘇聯、美國交手後,馬上就被打得找不著北了,中日戰場的模式跟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是不同的,比如拚刺刀,美軍基本不跟日軍拚刺刀,德軍、蘇軍也不怎麽拚刺刀,但中國軍隊和日軍卻還頻頻地爆發大規模的白刃戰,因為美軍、德軍、蘇軍的火力都非常強大,三國工業水平非常高,中日兩國都不高(日本低,中國更低),因此在戰術問題上必須要對症下藥、因地製宜。美國、德國、蘇聯,可以用成千上萬架飛機玩戰略大轟炸,可以用成千上萬輛坦克玩閃電戰,日本可玩不起。德美英法三國在上次世界大戰裏的戰爭模式是塹壕戰,雙方挖戰壕、挖地道,眼下,這幾大國都肯定不搞這套戰術了,因為落伍了,但中日此時開戰,塹壕戰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戰術。說白了,中日戰場模式就是上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模式,中國沒有成千上萬的飛機和成千上萬的坦克,日本也沒有(日本工業雖然比中國強大,但大部分工業資源都投入海軍裏了,所以日本陸軍在裝備上並不是很強,連衝鋒槍都沒有)。東方在打仗上要比西方落伍二十年以上。在接下來的中日戰爭裏,狙擊手會是非常有價值、有作用的一個兵種,蔣緯國沒辦法給國軍培訓出成千上萬的狙擊手,但給自己部隊培訓出幾百名狙擊手還是可以做到的。德國的狙擊手可以說是大名鼎鼎,後世電影《兵臨城下》正是其最好證明,實際上,二戰中的德軍狙擊手不如一戰中的德軍狙擊手,一戰中,德軍與英法聯軍廝殺於西歐大陸,那時候,轟炸機沒有誕生,坦克也沒有正式登場,重炮對躲在塹壕裏的雙方軍隊殺傷力有限,所以德軍和英法聯軍都修建了萬裏長城般的無數塹壕,雙方用塹壕來阻擋敵方的攻擊,同時絞盡腦汁地想要突破對方的塹壕防線,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人發明了坦克,德國人則使用重機槍群、毒氣彈、狙擊手等新戰術,那時候的德軍狙擊手才真正地大顯身手、大放異彩,被英法聯軍稱為“看不見的魔鬼”,狙擊手這個兵種因為實戰需求而得到了十足的進步,而一戰結束後,各大國幾乎都忽略了狙擊手的作用,德國在二戰初期靠的是閃電戰來獲勝的,更加認為狙擊手已經毫無作用,直到在蘇德戰爭裏吃夠了蘇軍狙擊手的苦頭,才不得不臨時抱佛腳。眼下的德國雖然在重整軍備,參加過上次世界大戰的德軍軍人都得到了重用,但狙擊手反而卻不受重視,很多在上次世界大戰裏家喻戶曉的德軍狙擊手此時要麽默默無聞要麽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戴安國很輕鬆地就完成了蔣緯國交給他的這項任務,聘請到了五十名在上次世界大戰中殺敵成績都超過五十人的德國老狙擊手軍人來到中國,擔任第918團和第128團的狙擊教官。

    “哎呀!差點兒忘了一個人!”蔣緯國在思考著狙擊手的問題時靈光一閃,他一拍腦袋,然後轉頭,吩咐楊梅,“發封電報給陳嘉庚老先生,讓他在澳大利亞幫我找一個人。”

    楊梅離開後,蔣緯國叫來孫濤和翁勇:“老孫、老翁,交給你們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緯哥,啥任務?”兩人都很好奇,也都躊躇滿誌。

    “給我去招人!”

    “招人?我們這兩個團都差不多一個軍的人數了!還招?”

    “不是招普通士兵,我要招的是特種兵。”

    “特種兵?啥是特種兵?”孫濤和翁勇都一頭霧水。

    “這個…好吧,我想組建兩個特務連。我爸侍衛隊,你是知道的,你也是來自侍衛隊的。侍衛隊當然是精銳了,但侍衛隊的任務是保護我爸,我需要的是要投入實戰的精銳。我需要一種老兵,身懷絕技、實戰經驗豐富、槍法準、用刀什麽的也非常厲害,並且還要膽大包天、不怕死,就是那種亡命徒式的狠角色,但要聽指揮,服從命令,怎麽說呢,就是一個人孤身對付十個日本兵,不但毫無懼色,還要有本事把十個日本兵統統都幹掉,你懂我的意思吧?”

    孫濤和翁勇聽得恍然大悟:“懂了!”

    蔣緯國點點頭:“你先初步地在我們兩團裏找找,然後去南京一帶其它部隊裏找,接著再擴大範圍找,全國幾百萬軍隊,這樣的人肯定有不少,但肯定也不多,萬中挑一有點誇張,但千中挑一是肯定的。遇到這種人,你告訴他,來我這,我開他一個月一百五十塊錢的薪餉。”

    “哇!這麽多?”孫濤吃了一驚,“我一個月才五十塊!”

    翁勇道:“我一個月才四十塊。”孫濤是上尉,翁勇是中尉。

    “廢話!我一個月也才五十塊!”蔣緯國甩手簽了一張十萬塊的支票,“這樣的人是人才,你們給我不擇手段地挖到我們部隊來!時間,給你們三個月,記住,挖人的原則是寧缺毋濫,不要濫竽充數的貨色,名額兩三百吧!”

    “這事就交給我們了!緯哥你就放心吧!”孫濤和翁勇接過支票,喜氣洋洋地轉身離去。

    “媽的!又叫我‘緯哥’!”蔣緯國惱火不已。

    蔣緯國要組建的當然就是特種兵部隊了,在這件事上,他找不到顧問,也沒有先例可循,因為此時的世界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特種兵部隊,蔣緯國隻能自己白手起家、慢慢地摸索,所以蔣緯國後來被稱為“特種兵之父”,因為他建立了中國第一支同時也是世界第一支正規特種兵部隊。前陣子,蔣緯國在跟廖耀湘談拚刺刀問題時就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彌補中日軍人在拚刺刀上的差距,如何加強中國軍隊在跟日軍展開白刃戰時的勝算率,想來想去,他最後也隻能再次發揮金錢的無敵威力,給士兵們一人配了一把駁殼槍,因為這個問題實在不怎麽好解決,同時,蔣緯國也堅定了要創建特種部隊的念頭。起初,蔣緯國想招募一些民間的“武林高手”來組建特種兵部隊,但事實讓他不得不改變主意,首先,那些“武林高手”的招式套路有一大半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其次,即便是真功夫、硬功夫,在戰場上的作用也不大,還不如身經百戰的老兵們的那些自創套路更加實用。畢竟打擂、單挑、切磋、比武跟戰場上拚刺刀壓根就是兩個模式。真正的武林高手擅長的是單打獨鬥,而戰場上的拚刺刀則是群戰、混戰,需要進行戰術配合、協同攻殺,這就進一步地降低了武術在戰場上的作用。

    曆史上在抗戰時期,中共任命的河北省平鄉縣縣委書記孫光瑞是一位老革命家(當時的河北省已經全境淪陷,平鄉縣也是有日偽任命的偽縣官的),同時,孫光瑞還有另一個身份,梅花拳宗派第17代掌門人。孫光瑞奉黨的命令,在平鄉縣組建敵後武工隊,招募到兵員後,他聘請職業軍人擔任教官,教導士兵們學習射擊、拚刺刀等正規的軍事技術,幾乎從不教導士兵們他最拿手的梅花拳,為什麽呢?因為參加過實戰的孫光瑞非常清楚,武術在戰場上的作用微乎其微,在射擊中就不用說了,金鍾罩鐵布衫肯定擋不住子彈,即便在白刃戰中,“武林高手”表現也不會超過身經百戰的老兵,甚至還不如,因為那是混戰,不是一對一的比拚,在戰場上,越複雜、越精妙的武術招式越不管用,反而是越簡單、越直接的拚刺技術最有效。還有一個真實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曆史上的抗戰中,日軍侵占山東省,省會濟南淪落敵手,當時的山東省國術館副館長竇來庚把國術館弟子們和濟南其它武館的眾多學武之人組建成一支抗日義勇隊,人數2000餘,這支義勇隊後來被國民政府授予了“山東省保安第17旅”番號,竇來庚是少將旅長。後來,日本占領軍當局調集了3000餘日偽軍兵力圍剿第17旅,竇來庚率部奮勇迎戰。竇來庚本人是著名的武術家,自幼學武,是武當派太乙門的嫡傳弟子,曾獲得全國比武考試第一名,一等一的武術高手,而第17旅的官兵也基本上都是學武之人,按照抗日神劇的套路,2000多武林高手對付3000多日偽軍(日軍隻有幾百,大部分是偽軍),還不是吊打倭寇、手撕鬼子?但實際結果令人難以接受,第17旅在幾天內就全軍覆沒,竇來庚在身受重傷後寧死不降,自殺殉國。

    把發掘特種兵人才的任務交給孫濤和翁勇後,蔣緯國去訓練場觀看了部隊的坦克訓練。(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