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節 養傷(2)

字數:6744   加入書籤

A+A-




    所有人離去後,病房裏又隻剩下蔣緯國和蔡文娜。蔡文娜端著一杯熱牛奶走過來,關切異常地看著蔣緯國:“你餓不餓?你現在隻能吃流食,我喂你喝點牛奶吧。”

    蔣緯國點點頭:“好,謝謝你。”

    蔡文娜拿起一把小勺子,很小心很輕柔地給蔣緯國喂牛奶。

    抿了兩口牛奶潤了潤嗓子後,蔣緯國立刻按捺不住他心頭的各種疑惑:“蔡小姐,首先,這是哪裏?”

    “洛陽。”蔡文娜回答道,“你受傷後,先在西安進行了初步急救,然後送到洛陽,因為這裏更安全。醫生說你受傷很重,不能顛簸移動,所以就沒把你送到南京。”

    蔣緯國接著問道:“今天是幾號?”

    蔡文娜回答道:“今天是民國二十六年一月十九日,明天就是臘八節了。”

    蔣緯國在心裏感歎一聲:“民國二十六年?媽蛋的!真是一夢千年啊,老子隻是睡一覺,就從1936年12月14日進入1937年1月19日了,浪費好多時間。”他又問道,“我父親呢?他有沒有受傷什麽的?”

    “蔣委員長?他沒事,沒有受傷,他是跟你一起從西安來洛陽的,還在這裏呆了一星期,但他一直沒能等你醒過來,所以就先回南京去了,委托夫人留在這裏照顧你。”蔡文娜說道。

    雖然蔡文娜的回答並不是蔣緯國想知道的重點,但蔣緯國徹底地如釋重負,他聽出來了,蔣介石沒事,已經逃出生天了,看來西安事變也已經結束,雖然過程和結束方式很可能出了很大偏差,但結局是大同小異的。“謝天謝地!曆史沒有因為我的胡亂插手而徹底被改變。”蔣緯國心裏的最後一塊也是分量最重的一塊石頭終於轟然落地了。

    “西安事變是怎麽解決的?”蔣緯國迫不及待地問蔡文娜。

    “這個…”蔡文娜露出為難神色,“我不知道啊,我隻知道張學良將軍親自陪蔣委員長回到南京…”

    蔣緯國意識到自己問錯人了,蔡文娜隻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哪裏會知道這種國家大事的具體過程和細節,這個問題隻能下次問宋美齡了,因此他換個話題:“蔡小姐,你…你怎麽會在這裏呢?”他確實很好奇。

    蔡文娜臉上浮起一片紅雲,同時低下頭:“我…我在報紙上看到你的事…知道你受傷後,我很…我很擔心你…所以就來洛陽,然後在醫院外碰到了夫人,夫人就讓我留在這裏幫忙…”

    蔣緯國聽明白了,他不是傻子,意識到了某種事,但更加感到疑惑,也有點懷疑:“你…你老公不管你?”

    “我老公?”蔡文娜驚訝地瞪大眼睛,“我沒有老公啊!我早就跟楊森離婚了呀!”

    “那個英語老師嘛!”

    “他?”蔡文娜臉上浮起一絲赧然和苦澀,“你幫我跟楊森離婚後,我去找他,但他卻猶猶豫豫、畏畏縮縮,他說…說你要是沒死,你會饒不了他,你要是死了,楊森會饒不了他,所以,他讓我不要害他,他說他知道七姐(曾桂枝)就是跟七姐的男朋友一起被楊森殺死的。”

    蔣緯國笑嘻嘻地看著蔡文娜:“所以來找我?怎麽?看上我了?”

    蔡文娜頓時滿麵通紅。對於蔡文娜而言,楊森那裏是狼窩虎穴,好不容易獲得自由的她肯定寧死也不想再去,那個英語老師雖然是讓她第一次產生愛戀情愫的男人,但卻沒有勇氣對她負責(因為兩個情敵一個比一個狠),自然而然,蔣緯國就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講,蔣緯國成了蔡文娜的“備胎”,但也不能真的說是“備胎”,因為蔡文娜在蔣緯國把她救出來時就對他產生了好感(畢竟蔣緯國的條件實在太好了,雖然不是白馬王子,但也是坦克王子),因為這股好感,所以她在那個英語老師表示不敢接受她時都沒有太堅持,直接買火車票來洛陽找蔣緯國,並且她此舉得到了蔡文墨的鼎力支持。

    蔣緯國握住蔡文娜的手,蔡文娜低著頭,沒反抗。蔣緯國知道,自己跟蔡文娜肯定要“假戲真做”了,勉強算是一個意外收獲,但是,蔣緯國此時更關心西安事變究竟是怎麽解決的。

    “緯國!”一個怒氣衝衝的聲音從門口傳來。

    蔣緯國和蔡文娜順聲看去,見宋美齡一臉氣惱表情地站在門口,兩人急忙鬆開彼此的手。蔡文娜慌張地起身向宋美齡彎身行禮:“夫人好。”

    宋美齡繃著臉:“出去吧。”

    蔡文娜離去後,宋美齡坐在蔣緯國床邊,滿臉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緯國,你呀你呀,我簡直不知道該怎麽說你了!上次重慶的那件事被曝光後,你口口聲聲辯解你隻是見義勇為,是成人之美,我當時還的真相信你了!但剛才我看到什麽?什麽見義勇為?你果然就是外界說的那樣,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搶別人老婆!我…我真是看錯你了!”

    蔣緯國暗暗叫苦,媽的,這事還真的是弄巧成拙了,黃泥巴掉進褲襠裏,不是屎也是屎。他無可奈何,隻能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母親大人,您就別為我的私事操心了…”

    “你以為我想?”宋美齡佯怒道,“你還當我不知道?你在蘇州上學的時候欠下了多少風流債?別的不說,那個施利聆,都懷上你孩子了!咦,我剛發現,這個蔡文娜是別人老婆,而那個施利聆也是別人老婆,緯國…”她用一種怪怪的眼神看著蔣緯國,“你還蠻缺德的嘛!”

    蔣緯國頓時滿頭大汗,他在心裏大喊冤枉:關我屁事!那個施利聆是前任蔣緯國留下的情債,這個蔡文娜是我好心好意救她的,救完後我就送她離開了,我是真心誠意地成人之美,結果她那個初戀男友不要她,所以她才來找我的,我總不能把這麽一個大美女拒之門外吧?

    “那個施四小姐過陣子可能也會來。”宋美齡滿臉的幸災樂禍,“我到時候看你怎麽辦!”

    “什麽?”蔣緯國聽得心驚肉跳,“她也來?等等,母親,您是怎麽知道她的?”

    宋美齡嘲笑道:“你受傷的事情都上報紙了,她怎麽不知道?把她嚇得差點兒就流產了,哭著喊著要來洛陽看你,姚夫人好說歹說也沒用,隻能把這件事告訴我和你父親了。施利聆現在已經有…八個月的身孕了,緯國,你就要做父親了,但是…”她鄙夷地道,“孩子母親卻是別人老婆。你說你荒唐不荒唐?”她又奚落道,“你父親知道這件事後,要不是他向來慣著你,加上你這次又受了傷,讓他更加不忍心你,否則他早就對你大發雷霆了!算你走運!”

    蔣緯國不得不轉移話題,一是轉移宋美齡的注意力,二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母親啊,西安事變是怎麽解決的?您快跟我說說吧!”蔣緯國迫不及待地問道。

    宋美齡神色變得凝重起來,她看著蔣緯國,輕輕地歎口氣:“你父親之所以能化險為夷,很大程度上就是你挨的這一槍。因為你挨了一槍,張學良總算是良心發現了。”她唏噓不已。

    這個時空裏的“西安事變”跟原先曆史上的“西安事變”雖然並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但確實因為蔣緯國的“攪合”而大不一樣了。具體發生了哪些“不一樣”,需要慢慢地分析,因為“西安事變”的事件本身、發生背景、整體環境都非常複雜,涉及到多方麵的利益關係。首先,當時陝省境內的軍隊共有三支,分別是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小西北軍、十七路軍)、紅軍,三支軍隊在西北地區號稱“三位一體”,組成了“鐵三角”。三支軍隊裏,紅軍約幾萬人,並且有很大一部分兵力被組建成了西路軍,當時正與馬家軍激戰於河西走廊,西北軍約五萬人,東北軍則有二十多萬。很顯然,在三位一體裏,東北軍實力最強,東北軍統帥張學良的影響力是最大的。策劃和實施這件事的是張學良和楊虎城,中共在一開始完全不知情。張楊兩人雖然秤不離砣,但因為張學良的實力比楊虎城要強好幾倍,所以他的態度是起到最大作用的;其次,張學良此人的性格特點。張學良在本質上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二代,吃喝嫖賭抽樣樣精通,貪圖享樂、胸無大誌、缺乏才幹、沒腦子,而他的優點,勉強有兩個,第一他不是什麽凶惡的人,不會幹出殘忍的事情,第二他比較重感情、講義氣,但第二個“優點”導致他容易感情用事,做重大選擇時經常優柔寡斷、搖擺不定,最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因為張學良實力在三位一體裏是最強的,所以西安事變沒有他的主導,是不可能發生的。張學良為什麽要發動西安事變?明麵上是為了抗日,實際上,他一方麵是為了抗日,一方麵是希望重圓“東北王”的舊夢,當初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他完全沒有認清實際情況,貿然地下令不抵抗(首先,不抵抗命令並不是蔣介石下的;其次,即便蔣介石暗示張學良不要抵抗,張學良自己也該抵抗,這根本就是他的天職),導致東北軍無家可歸,東北全麵淪陷,眼下,他必然會後悔,會悔恨,懊惱自己當初的幼稚決定造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嚴重後果,他自己也有點傻眼,另外,寄人籬下哪裏會有自己稱王稱霸更逍遙快活?所以他非常急於早日抗日,早日打回東北老家,既能收複國土,也能奪回他自己的根基地盤;還有一方麵就是全國各界對他的抨擊唾罵,把他罵成“不抵抗將軍”,讓他長期生活在惶恐、悔恨、焦慮中。就好像一個在無知中闖下彌天大禍的小孩,腦子一熱,為了彌補過錯,繼而會魯莽行事,最終不但沒能彌補過錯,還犯下更大過錯。除此之外,打著抗日旗號發動事變,也能占領道德製高點,即便張學良以後發現自己犯錯了,也會閉口不提自己的私心,口口聲聲地堅持自己隻為抗日。

    張學良本人是有“逼蔣抗日”的想法的,同時,楊虎城和中共一直在做著他的思想工作,另外,東北軍裏的很多將領和官兵也是希望早日打回東北的,並且東北軍裏有一個組織叫“抗日同誌會(簡稱抗同會)”,這個抗同會是張學良創建的,目的是建立東北軍的內部領導核心,實現其深刻改造東北軍的目的,並且該組織在性質上是一個思想政治組織,成員大多數都是東北軍裏的少壯派青年軍官,這些人一個個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思想激進,認為蔣介石是不抗日的賣國賊,認為東北會淪陷、中國會受欺淩都是蔣介石造成的。因為思想激進,所以該組織有股盲目蠻幹的勢頭,使得創建人張學良自己都對其不怎麽能控製得住了。作為對比,日本軍界裏也有很多這種由激進分子組成的組織,“九一八事變”就是這種組織擅自幹出的。無論是東北軍裏的激進組織還是日軍裏的,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一樣的:思想激進、膽大妄為。

    抗同會跟楊虎城等其它勢力一起,不斷地鼓動張學良,時間長了,張學良自然受到影響,他把問題想得太簡單(因為他腦子簡單),以為別人跟他一樣隻是為了抗日(其實他自己也動機不純),不知道別人有著別人的目的,於是他就被別人當槍使,魯莽地發動了西安事變。

    在原先的曆史上,西安事變是這樣發展的:張學良成功地扣押了蔣介石,他頭腦簡單(所以被蔣介石派去“剿共”後居然被中共說服得“反水”),隻想讓蔣介石停止剿共、國共聯合、一起抗日,根本就沒想到這其中涉及到方方麵麵的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張學良是不可能殺蔣介石的,一來他雖然沒本事,但他本性並不凶殘,二來他對蔣介石是有感情的,他跟蔣介石是結拜兄弟,中原大戰中,因為他站在蔣介石這邊,蔣介石才能一舉打敗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徹底成為全國最強勢力,蔣介石待張學良不薄,張學良感懷在心。蔣介石被扣押後,楊虎城、東北軍很多高層、抗同會、中共很多高層(包括毛主席。在西安事變第二天的中共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主席明確表態“在我們的觀點,把蔣除掉,無論在哪方麵都有好處”,毛主席主張公審處決蔣介石),都強烈要求殺掉蔣介石,但張學良堅決不同意。雖然楊虎城、抗同會、中共都覺得張學良“意氣用事”,但也沒辦法,張學良實力最強,蔣介石在他手上,他不肯殺,別人沒法殺。十多天後,經過多次談判,張學良決定釋放蔣介石,引起了楊虎城和抗同會的極力反對。中共此時已經不反對了,因為蘇聯方麵明確發來指示“不許殺蔣介石”,並且蔣介石也承諾停止剿共、國共合作,中共已經贏得了最大的利益,而楊虎城和抗同會則極力反對,楊虎城覺得蔣介石回到南京後會出爾反爾(也許楊虎城還有別的原因,但不好說),抗同會覺得,必須要殺掉蔣介石,隻有這樣,才能挽救中國,才能製止國民政府的對日妥協。為此,楊虎城和張學良發生了激烈爭吵,抗同會甚至打算“把張學良和蔣介石一起殺掉”(抗同會已經不受張學良的控製,並且因為思想激進,所以膽大妄為,因為有愛國的旗號,所以他們幹什麽都覺得自己代表著正義),最後,張學良親自陪伴蔣介石從西安回南京(張學良此時可能已經發現自己被騙了,所以對蔣介石充滿了愧疚。另外,蔣介石可能也看出張學良隻是被人利用,所以沒要他的命,相反,因為楊虎城態度跟張學良完全不一樣,所以蔣介石沒有原諒楊虎城)。不過,事情還沒結束。西安事變被和平解決以及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後,大部分東北軍將領雖然十分不滿,但基本上選擇服從南京政府,但在抗同會看來,這個行為是無法容忍的,是向蔣介石妥協甚至是投降,背叛了抗日宗旨(抗日是他們掛在嘴上的口號,實際上他們各懷鬼胎,隻不過他們打著抗日這個冠冕堂皇的旗號,就可以站在道德製高點上,以正義名義來犯罪),所以他們決心清理東北軍裏的“投降派”,悍然製造血案,導致王以哲、蔣斌、解方等多名東北軍高級將領被殺害,另有何柱國等多名高級將領險些被殺。另一方麵,中共一直希望能把東北軍發展成盟友力量,思想最激進的抗同會是中共重點工作對象。結果,抗同會魯莽而野蠻地殺害王以哲等將領後,東北軍徹底憤怒了,因為抗同會跟中共很有聯係,所以抗同會此舉導致中共被東北軍厭惡,很多原本在國府和中共之間搖擺不定的東北軍將領紛紛倒向國府,還有憤怒的東北軍將領提議“在東北軍內清共”,說白了,中共是無辜的(王以哲就是秘密共產黨員),但因為中共跟抗同會走得太近,導致受到抗同會胡作非為的波及。七七事變後,國共合作抗日,抗同會不被東北軍所接受,不被國民政府所原諒,中共也與其劃清界限,使得抗同會成了喪家之狗。鮑文樾、應德田、苗劍秋、白鳳翔、王玉瓚、孫銘九…都是抗同會成員,都是捉蔣行動的實施者,特別是孫銘九,更是被稱為“捉蔣英雄”,但是,抗日戰爭真的爆發後,這些以前抗日口號喊得整天響、打著抗日旗號幹出各種激進行為的“愛國少壯派青年軍官”大部分都投降日本人做了漢奸。

    蔣緯國的橫插一腳,使得此時的“西安事變”發生了很大變化。(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