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節 千層浪(4)

字數:4271   加入書籤

A+A-




    蔣緯國笑著望向宋哲元:“明公,平津當然守得住!我軍已經旗開得勝,部隊士氣旺盛,並且我軍兵力雄厚、準備充分,依托山河城市地形,完全可以奮起一搏!另外,平津和冀北的上千萬國民同胞更加會堅定不移地支持我們,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們這邊,我們還怕什麽?你看,連日本人豢養的偽軍都跟日本人離心背德。”

    宋哲元微笑著點點頭:“言之有理,言之有理。”

    秦德純麵露憂色地說道:“平津二市皆為我國古都、曆史名城,紫禁城、天壇、頤和園、明十三陵…多少名勝古跡啊!一旦把這兩座城市作為戰場…真不知道多少文化瑰寶就要毀於戰火、不複存在了!”

    蔣緯國很是讚同地點點頭:“秦市長,您所言甚是,可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啊!異國侵略軍大兵壓境,難道我們為保護名勝古跡而把城市完好無損地拱手相讓嗎?隻能是能搬的都搬走,實在搬不走並且毀傷於戰火的,我相信老祖宗在天之靈也不會怪我們的。哦,對了,平津二市的居民必須要開始大規模地遷走了。我提議,優先遷走老人、婦女、兒童以及科學文藝方麵的大師人才,青壯年暫緩遷走,幫助軍隊挖掘塹壕、構建工事,畢竟我們時間太緊。”

    宋哲元點頭表示讚同:“二公子你認為應該把婦孺老人們遷到哪裏?”

    “先遷到冀南吧!”蔣緯國說道,“如果日軍突破平津防線,到時候再看情況。”蔣緯國知道,在原先的曆史上,河北省全境淪陷,山東省全境淪陷,山西省十分之九淪陷,河南省一開始淪陷一半,在抗戰後期差不多也全境淪陷,所以華北地區的居民的遷移問題非常難辦,山西省1160萬人,山東省3700萬人,河南省3300萬人,河北省3200萬人(包括平津二市),注定會有大量華北同胞要生活在日本人的鐵蹄下。

    “對了,二公子啊…”宋哲元似乎又想到了什麽,他再次用一種耐人尋味的眼神看著蔣緯國,“你的部隊什麽時候回南京啊?”

    “嗯?”蔣緯國略感詫異。

    宋哲元笑了笑:“委員長不是已經命令你的第918團和第10炮兵團回南京了嗎?”

    杜聿明神色一變,望向蔣緯國並使了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蔣緯國腦子不慢,立刻醒悟,他明白兩件事,一是宋哲元消息還真靈通,知道蔣介石命令蔣緯國帶部隊見好就收回南京的電報,二是宋哲元這個問題非常有深意。蔣緯國指點江山、高談闊論,他自己的部隊留不留在平津前線呢?如果他滿口大談“我軍必勝”,卻帶著他的部隊離開平津前線,那麽,他的話就很令人懷疑了,宋哲元的意思很隱晦,但也很清楚,“既然你說平津肯定守得住,那你帶你的部隊跑什麽跑?”宋哲元當麵問蔣緯國要不要帶部隊回南京,是間接地讓蔣緯國表態。

    “明公,雖然我父親命令我帶著第918團和第10炮兵團回南京,但我多次請求能留下。”蔣緯國不慌不忙並且顯得十分坦然誠懇地道,“第918團和第10炮兵團是為打擊日本侵略軍而組建的,這兩支部隊的存在價值就是投入對日作戰,既然平津這裏爆發著抗日戰役,那麽,這兩個團為何不留在平津?”他看著宋哲元,“明公,即便我返回南京,這兩個團也會繼續留在平津,直到跟日寇拚得隻剩最後一口氣!這一點,我向您保證!”他此話堪稱慷慨激昂。

    “好!”宋哲元和秦德純、佟麟閣、馮治安等人都麵露讚許、欽佩、欣喜以及如釋重負。蔣緯國這個表態,讓宋哲元等人確實大感欣悅,一來這說明蔣緯國並不是打了就跑,他不像他老頭子那樣隻知道讓雜牌軍在前麵擋子彈,有蔣緯國的嫡係部隊留在平津前線跟第29軍並肩作戰,自然可以起到鼓舞士氣、穩定軍心的作用,二來有了第918團這個精銳的裝甲團和第10炮兵團這個精銳的重炮團參加接下來的戰事,肯定能大大地提升平津國軍的戰鬥力,自然是一件大好事。

    宋哲元等人對蔣緯國露出欣悅神色並連連點頭時,杜聿明則露出無奈和一絲苦澀。

    眾人接下來又詳細地商討了各方麵的戰備措施,一切都被規劃得井井有條,會議到半夜才正式結束,散會時,宋哲元等人都目光明亮、躊躇滿誌,對接下來的戰鬥充滿鬥誌和信心。

    “建鎬…”趁著周圍沒人,杜聿明拉住蔣緯國,低聲道,“我們這兩個團真要繼續留在平津前線?”

    “光亭大哥,你說的不是廢話嗎?”蔣緯國很鄭重地看著杜聿明,“我們的目標不就是殺日本人嗎?既然日本人從平津方麵打過來了,我們這兩個團不留在這裏殺日本人,去哪?”

    “話是這麽說嘛…”

    “我們這兩個團要是不留下來,宋哲元他們會胡思亂想、三心二意的,沒辦法啊!光亭大哥,難道你想搞什麽‘消極避戰、保存實力’?你要是有這種想法,那我可就要鄙視你了。”

    “哪裏,哪裏…”杜聿明苦笑道,“我隻是覺得…唉,算了!就聽你的吧!”他心知肚明,第918團和第10炮兵團之所以能旗開得勝,很大原因是因為“撿了便宜”,但接下來的戰役就沒那麽容易撿便宜了,日軍必然重兵壓境、準備充分,第918團和第10炮兵團留下繼續參戰必定是凶多吉少,搞不好會徹底消耗在這裏。

    蔣緯國笑起來,他拍了拍杜聿明的肩膀:“別多想,盡到我們的軍人職責就好。”

    杜聿明神色變得凝重地點點頭:“你說得對,我知道了。”

    兩人說話間,第29軍總指揮部外突然響起熙熙攘攘的鼎沸人聲,一大群第37師的官兵帶著一群身穿偽軍軍裝的軍人走過來,但雙方沒有拿槍對指,而是談笑風生,因為已經化敵為友了,第37師官兵們為首的是何基灃,偽軍們為首的是張慶餘,當然了,此時已經不能再稱張慶餘等原偽冀東保安隊的官兵們是偽軍了,因為他們剛剛已經棄暗投明、反正起義了。張慶餘等原偽軍官兵們受到平津大捷的鼓舞和影響,所以比原先曆史提前十八天發動了這場通州事件,消滅日軍日僑數百人,占領通州並邀第37師一部進駐通州,成功收複這塊失地。實際上,張慶餘等偽軍們也是沒選擇,因為平津日軍被殺得幹幹淨淨,他們已經被國軍四麵包圍,如果不趕緊反水歸正,他們肯定會在接下來被國軍痛擊。

    “這些是什麽人?”蔣緯國好奇地指著被第37師官兵和起義偽軍押解著的十多人。

    “冀東偽政府的頭目。”何基灃興奮地指著其中一個,“那個就是殷汝耕!”

    “哦?”蔣緯國又驚奇又厭惡地看著瑟瑟發抖的殷汝耕,此人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主席,也是抗戰期間第一個認賊作父的有較大影響力的漢奸頭子(殷汝耕在抗戰正式開始前就已經投靠日本人)。“把這些數典忘祖的東西帶回來幹什麽?”蔣緯國厭惡地道,“為什麽不當場解決掉?”

    “弟兄們之所以沒當場殺掉,是想帶回來交給明公或委員長處理。”何基灃說道。

    “有什麽好處理的?”蔣緯國一揮手,“賣國求榮,人人得而誅之!都斃了!”

    何基灃知道蔣緯國說話的分量近乎等於蔣介石親自發話,並且他本人對殷汝耕這種漢奸敗類也是深惡痛絕,因此也沒什麽猶豫:“好!”說完對身邊官兵們一揮手,“都拉出去斃了!”

    頓時,殷汝耕等漢奸無不肝膽俱裂、拚命求饒。

    “等等!”蔣緯國突然製止,但他可不是想放了殷汝耕等漢奸,“先留著,明天裝上囚車,拖出去在北平全城進行遊街示眾,殺雞儆猴,震懾那些心懷二意的人,完了後再拉出去斃了。”

    “好!”何基灃也覺得這個辦法更不錯。

    實際上,殷汝耕等漢奸沒能吃上槍子,因為他們在次日上午的遊街示眾中被群情激奮的北平市居民用石子給活生生地砸死了,屍體最後被拖到城外埋進了一條臭水溝裏。張慶餘等偽軍們的反水起義以及殷汝耕等漢奸們的被擒被殺,標誌著“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徹底垮台,這也是平津戰役的一個重大戰果,不過,由於偽政府管轄地區大部分在平津以北、長城以南,雖然第29軍一時間趁著日軍還未大舉調兵入關而可以收複,但因為收複容易防守難,並且收複這些失地會導致平津地區的國軍部隊被分散,因此第29軍沒有收複偽政府的管轄地區。至於張慶餘等原偽軍首腦,因為他們的正義之舉在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麵上都產生了很大的積極意義,所以國民政府對其進行了嘉獎。起義的偽軍官兵被改編為一個獨立旅,張慶餘被任命為該旅少將旅長,該旅隨後被劃入馮治安的第37師裏,成為了堂堂正正的中國軍隊。

    此時此刻,平津局勢、華北局勢在表麵上看可以說是一片大好。(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