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節 回寧(4)

字數:6635   加入書籤

A+A-




    紫金山正在蕭爻的規劃下、蔡方蔭(著名土木建築專家、力學家)的設計下、數萬民工的大幹苦幹下、蔣緯國的鈔票支持下,日益變成一座完全能用堅不可摧來形容的山體大堡壘。

    蔣緯國在紫金山下看到特別修建了一條從山頂至山腳的公路,他隨後得知,這條公路是由著名築路專家陳一白設計的,並且不是公路,而是鐵路,隻是還沒有開始鋪設枕木和鐵軌,目的不是為了把建築材料運上山,而是為了把重炮運上山,構建山頂重炮群基地。在聯係過俞大維後,蔣緯國喜不自禁地得到幾個好消息:外購重炮的事情已經圓滿完成了,德蘇兩國都滿足了中國方麵提出的購炮請求,德國願意賣炮的原因是無需多言的,蘇聯也一樣,蘇聯非常需要日本陷入中國戰爭泥潭,從而保持蘇聯大後方的穩定,因此答應得非常爽快,不過,蘇聯人可沒有德國人那麽大方,希特勒是半賣半送給中國的,斯大林則是一個子兒都不少地高價出售給中國的。從蘇聯買來重炮共12門:4門m1931年式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8門ml-20式152毫米重型榴彈炮;從德國買來重炮共22門:20門sfh18式150毫米重型榴彈炮、2門330毫米艦炮。這兩門330毫米艦炮原本是德國海軍計劃安裝在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上的,但是,因為政治原因,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主艦炮改為了280毫米,不過,在此之前,德國海軍兵工廠已經製造出了兩門330毫米主艦炮,此時正好“變廢為寶”,被希特勒慷慨大方地以兩門一百萬美元的跳樓價甩賣給了蔣緯國,蔣緯國自然是如獲至寶。

    江陰要塞那裏擁有四門德製k16式150毫米加農炮和四門蘇製a19式122毫米加農炮,根據蔣緯國的打算,這八門大炮是要搬運到南京戰場上來的,加上可以把陸軍炮兵部隊裏的部分大口徑火炮再次運到南京進行錦上添花,那麽,等南京保衛戰爆發時,保守估計,南京戰場上的國軍重炮會有五十門左右,並且安裝在山頂高處,五十門大口徑重炮俯視著南京城,隨時能為南京戰場上的國軍提供排山倒海般的炮群齊射火力。這五十門重炮的齊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根據蔣緯國、俞大維等人的估計,齊射一次的話,假如炮彈爆炸範圍互相不重疊,可覆蓋殺傷有生目標的四十萬平方米的區域,齊射一百次,南京城會變成火海,齊射二百次,南京城會變成廢墟,齊射三百次,南京城會變成焦土,繼續齊射的話,南京城直接變成平地。

    戴安國向蔣緯國報告,他在德國活動期間通過駐法大使顧維鈞的渠道,接觸了法國高層,法國軍方願意出售幾門鐵道炮給中國,出售的品種主要是法國施奈德公司生產的1912式,前者口徑高達305毫米,射程高達28公裏,後者口徑則高達340毫米,射程更是高達38公裏。蔣緯國本來很感興趣,但跟俞大維等人商討後放棄了外購鐵道炮的計劃,一是鐵道炮太重了,1912式重達266噸,安裝和運輸都非常困難;二是鐵道炮不符合“中國戰爭國情”,這東西能打到幾十公裏也沒什麽用,因為精度隨射程增高而降低,就是轟到二三十公裏外又如何?難道能把炮彈準確地轟到二三十公裏外的日軍人堆裏?鐵道炮其實適用於轟擊敵方大型的固定目標,比如城市、軍事要塞等,但中日戰爭是在中國國土上爆發的(蔣緯國認為前期是,但後期肯定要把戰火燒到日本本土,讓日本人惡有惡報、自食其果),中國軍隊的鐵道炮根本就沒有合適的日軍目標,所以不需要這東西。

    南京的城防工程是從五月份中下旬正式開始的,到現在為止隻是持續了兩個月,而根據蕭爻、蔡方萌等人的預測,整個工程起碼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十一月時才能完工,並且,整個工程進行得比較“束手束腳”,雖然有蔣緯國鼎力支持,但蔣緯國沒得到蔣介石的鼎力支持,所以阻力不小。阻力來自三個方麵,一是蔣介石,他主要是擔心蔣緯國此舉“糜爛地方”,會把南京搞得烏煙瘴氣,比如,蔣緯國要砍光紫金山上的樹,蔣介石就堅決反對。蔣介石對南京是有著深厚感情的,萬萬不願意看到蔣緯國把鍾靈毓秀的南京城變成一個麵目全非、醜陋不堪的軍事化城市;二是國軍部分高層,他們認為蔣緯國此舉是杞人憂天,他們覺得,中日戰爭不一定打起來,即便打起來,南京也不一定會遭到進攻,蔣緯國現在就開始大興土木,顯然是操之過急,甚至是沒事找事,畢竟這項工程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三是國府部分高層,他們指責蔣緯國庸人自擾、勞民傷財,白白地浪費民脂民膏,就是為了建造一座空中樓閣。這些高層基本是“親日派”和“主和派”,他們的思想是前兩者的結合,先認為戰爭不一定打起來,打起來不一定進攻南京,然後認為即便敵軍兵臨南京城下,可以采取《海牙公約》裏的辦法,宣布南京是“不設防城市”,既能避免南京以後遭到戰火荼毒,也能避免南京現在遭到蔣緯國“荼毒”。(所謂的“不設防城市”是《海牙公約》提出的概念,當某國被侵略,該國某城市麵臨被侵略軍占領的危險時,該國政府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為保護該城市居民和該城市的文物古跡、重要建築不因戰火而受傷害損害,就宣布它是不設防城市,繼而從該城市撤離軍隊,放棄抵抗,把城市完好無損地拱手讓給侵略軍,相當於讓這座城市向侵略軍投降,侵略軍不得傷害該城市居民,不得損害該城市。——蔣緯國對此是嗤之以鼻,邏輯是現成的:假如南京在日軍兵臨城下時被宣布是不設防城市,放棄抵抗,而日軍入城後根本就不遵守《海牙公約》,在城裏燒殺"jian yin"擄掠,到時候,誰出麵懲罰不遵守公約的日軍?誰對慘死在日軍屠刀下的南京市民負責?製定《海牙公約》的那些西方紳士嗎?估計到時候,他們要麽裝聾作啞,要麽幹嚎幾聲隔靴搔癢地譴責日軍,僅此而已,但無數中國人卻白死了。)

    七七事變爆發後,構建南京城防工事的阻力因此而降低了不少,工程進展速度日益提高,南京城內以修建防空洞的名義而開始修建大型地下工事,城外塹壕、戰壕和城內地道、坑道都進入了工程正軌。蔣緯國發現,中國的很多事必須要靠日本人“幫忙”才能快馬加鞭起來,比如構建南京城防工程,比如遷移東部地區的民眾。闞維雍、馬崇六遞給蔣緯國的最新報告顯示,南京的城防工程估計在十一月初就可以基本上完工了,這確實是很令人高興的一件事。

    “建鎬!回來啦!”第128團的駐紮地裏,鄭洞國、丘之紀、黃百韜、張靈甫等軍官們興高采烈地迎接著儼然以“戰地英雄”派頭回到第128團的蔣緯國,其實,蔣緯國在編製上跟第128團完全沒有關係,他又不是第128團的一員,但鄭洞國等人跟蔣緯國是心照不宣的,蔣緯國把第128團當成自己的第二個軍中歸屬,鄭洞國等人也把蔣緯國當成第128團的一員。

    蔣緯國微笑道:“嗯,回來了,命大福大,沒把什麽零件丟在戰場上。”

    鄭洞國大發感慨:“建鎬,你跟光亭他們在平津前線打得熱火朝天,我們在南京簡直是望眼欲穿、輾轉難眠啊!心裏又急又癢,真恨不得開赴平津,跟第918團的兄弟們並肩作戰。得知你們在宛平城幹掉五千多日軍(第918團和第128團是同氣連枝的兄弟部隊,互相肯定不會撒謊,所以鄭洞國等人知道第918團的真實戰績),聯合第29軍把平津地區的日軍殺得幹幹淨淨,幾乎全殲了日軍的華北駐屯軍,還幹掉了他們的駐屯軍司令官,我們全團高興得跟過年一樣,拚命地為你們祝賀。”

    蔣緯國嘻嘻笑道:“你們也等不及了吧?”

    “肯定的!”張靈甫搶過話頭,“我們真恨不得當初被派到平津的是我們第128團,搞得第一場勝利的頭功被光亭他們搶去了!七七事變爆發時,我們全團群情激奮,都渴望能早日上陣殺敵,你們打贏平津戰役後,咳,全團弟兄們的士氣、鬥誌、求戰心情簡直沒法形容了!弟兄們做夢都想著上戰場痛擊日寇、殺敵立功!說實話,急死我們了!”

    “稍安勿躁嘛!”蔣緯國笑起來,“你們還怕沒機會上戰場?光亭大哥他們在華北,你們在華東,一樣的。哦,對了,我帶回來一千多個第918團的受傷兄弟,他們康複痊愈後直接調入第128團內,這些兄弟是在平津戰場上跟日軍麵對麵廝殺過的,有寶貴的對日實戰經驗,把他們調入第128團,作用就不需要我多說了。”

    鄭洞國連連點頭:“如此甚好!”一支部隊的戰鬥力高低由很多因素決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部隊裏的老兵數量、老兵比例,越多、越大,部隊戰鬥力就越高,特別是上過戰場、擁有實戰經驗的老兵,更是多多益善。蔣緯國把一千多名第918團實戰老兵調入第128團,一來能錦上添花地提升第128團的戰鬥力,二來能讓第128團上下對日軍戰術有個清楚了解。

    “第918團傷亡不小,我看,我們接受了他們的一千多個實戰老兵,必須要投桃報李的。”黃百韜說道,“我看,可以從我們第128團抽調一千多個精銳人員補充給第918團算作回報。”

    “都是兄弟部隊,互幫互助是應該的。”丘之紀表示讚同,“一千多個少了點,一千多個實戰老兵頂得上兩千個沒參加實戰的老兵,抽調兩千多個精銳人員補充給光亭他們吧!”

    “行!”鄭洞國從善如流。第128團和第918團本來就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蔣緯國覺得這個提議很不錯,第918團現在有一大堆傷兵,這些傷兵需要時間治療休養,暫時無法再上戰場,第918團馬上就會迎來惡戰,第128團用完好官兵跟第918團傷兵進行輪換堪稱一舉兩得,反正第128團還有一陣子才上戰場,調入第128團的傷兵們有時間養傷。

    這個下午,蔣緯國主要跟第128團的軍官們呆在一起,把平津前線戰場上的實戰經驗“傳授”給鄭洞國等人,順便巡視了南京的城防工程。傍晚時,蔣緯國返回憩廬。

    宋美齡在家裏指揮傭人們張羅飯菜,蔣緯國幫不上忙,回到臥室裏閉目靜思、梳理思緒、組織言語。天黑時,外麵草坪上響起蔣介石和幾個人的談笑聲,蔣緯國心頭一動,立刻出門,他看到蔣介石正跟三位將軍一邊談笑風生一邊走向憩廬的大餐廳,三位將軍裏,兩位是二級上將,一位是少將。兩位上將裏,其中一位是蔣緯國再熟悉不過的蔣百裏,他此時擔任陸軍大學校長、軍委會高級顧問、海外部部長,另一位上將模樣細眉長目、高鼻厚唇,身材高瘦、表情嚴肅、不苟言笑,隱隱有股孤傲自負的氣息;那位少將身材矮小、長麵方臉、短眉圓眼。

    “健生,你來了就好啊!”蔣介石邊走邊笑容滿麵地跟那個氣質孤傲的上將說道,“當初如若沒有你,北伐豈能成功?眼下倭寇大兵壓境,大戰在即,我不得不又要對你寄予厚望喲!”

    “委員長抬愛了。”那位上將對蔣介石這份飽含讚賞甚至是刻意親近的話語完全沒露出受寵若驚的表情,而是不鹹不淡、不溫不火地道,“卑職畢竟也是一個中國軍人,國難當頭,為抗擊外辱而殫精竭慮本就是卑職等義不容辭的天賦之職。”

    “說得好,說得好。”蔣介石連連稱讚,他又望向那個少將,“為章啊,你把健生這個‘小諸葛’從廣西請回來,好,很好啊!”

    那個少將笑著道:“委員長過獎了!其實,雖說廣西以前跟中央有過一些不愉快的齟齬,但那畢竟是咱們中國人自家內部的事,眼下日寇犯境,全國各地都應該摒棄前嫌,正所謂‘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嘛!”

    “說得好,說得好。”蔣介石再次連連稱讚。

    蔣緯國走上前:“父親好!”

    “哦,緯兒?”蔣介石看上去似乎心情不錯,他立刻指著那位孤傲上將和那位少將,“來,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白健生將軍,這位是劉為章將軍,他們可都是黨國不可多得的軍事大家,特別是健生,他可是人稱當代諸葛亮的喲!你以後可一定要跟他們好好地討教討教呀!”

    蔣緯國笑著向二位將軍敬禮:“白將軍、劉將軍,你們好!”他隨後又向蔣百裏敬禮,“百裏先生,你好!”

    蔣百裏和劉將軍都笑著點點頭,白將軍麵無表情地頷了一下首。

    蔣緯國當然知道白劉兩位將軍的身份,白健生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崇禧,健生是他的表字,劉為章是劉斐,為章是他的表字。蔣百裏、白崇禧、劉斐以及蕭爻的老師楊傑,四人號稱“中國的三個半參謀長”(“半個”指的是劉斐),這四人是中國此時最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或軍事學家。除了楊傑,四人裏眼下有三人齊聚憩廬,顯然不是偶然。楊傑之所以沒被蔣介石邀請來,因為他的脾性是四人裏“最臭的”,蔣百裏性格溫文爾雅,白崇禧心高氣傲,劉斐精明強幹、不拘小節,楊傑恃才傲物、狂放不羈,最重要的是,楊傑從來都不給蔣介石麵子。四位軍事大家裏,劉斐雖然跟白崇禧一樣也出身於桂係,但他已經投效中央派係,對蔣介石服從性比較高;蔣百裏很反感蔣介石的乾綱獨斷和剛愎自用,對蔣介石采取“非暴力”態度,但在有利於國家的事情上,他還是服從蔣介石安排的;白崇禧素來頑固反蔣,但不會在損害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的情況下反蔣;楊傑有事沒事就對蔣介石冷嘲熱諷、橫加指責,蔣介石一見他就心煩,所以再次打發他出使蘇聯,目的是讓蘇聯早日把“蘇聯飛虎隊”派到中國來。

    白崇禧是剛從廣西來到南京的,這位“小諸葛”與李宗仁素來孟不離焦,並稱為“李白”,兩人又與新桂係第三號人物黃紹竑合稱為“廣西三雄”。在李白黃三人苦心經營下,廣西省被建設成一支實力強悍、內部團結性極高的地方派係勢力,“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蔣介石的評價)”。白崇禧雖然在國內軍政爭鬥中一直是蔣介石的頑固死對頭,但蔣介石對他的軍事才幹也不得不深為倚重,七七事變爆發後,蔣介石立刻想到以民族大義的旗號把白崇禧拉到自己身邊來給自己出謀劃策。在接到蔣介石的邀請電報後,白崇禧略感猶豫,但李宗仁、黃紹竑、黃旭初、廖磊、李品仙等新桂係的高層要員都表示支持,“在此關頭為了民族大義,我們必須服從老蔣”,李宗仁坐鎮桂林,籌劃全省的戰爭動員事務(廣西省此時省會是桂林),白崇禧先行一步飛赴南京,立刻被蔣介石委任為副總參謀長。

    餐廳內,蔣介石、白崇禧、蔣百裏、劉斐、蔣緯國五人就座入席,蔣介石坐首席,左邊席位上坐著白崇禧,然後是劉斐,右邊席位上坐著蔣百裏,然後是蔣緯國,宋美齡開始指揮傭人們上菜。一番簡短的客套話後,蔣介石顯得十分坦誠和虛心地開門見山:“健生、百裏、為章,你們都是知道的,中日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實際上,兩國軍隊已在華北爆發正式戰役。國府和國軍該怎麽打這場戰爭,我非常需要你們幫我出出主意、想想辦法呀!趁著今天晚上難得聚在一起的機會,我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嘛!”(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