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節 戰略

字數:6456   加入書籤

A+A-




    白崇禧神色平淡,沒說話,蔣百裏似乎也有意謙讓,劉斐自知自己軍銜最低,所以同樣謹言慎語。蔣介石看了看這三位一起不做聲的軍事大家,隻好點名:“健生,你先來說說吧。”

    蔣緯國等人看向白崇禧,白崇禧並未猶豫,張口就說,顯然他早有腹稿,但故意不主動說出來,就是等蔣介石“不恥下問”。“委員長,如何進行這場戰爭,我認為國府和國軍應該重點抓住六個方麵。”白崇禧有條不紊地道,“第一是戰略,第二是戰備,第三是軍事,第四是政治,第五是外交,第六是財政。”

    “你說。”蔣介石做出聆聽神態,“我洗耳恭聽。”

    白崇禧思緒清晰地道:“戰略上舉全國之力與日本進行持久消耗戰,口號是‘奮鬥到底,以求最後勝利’。…”他侃侃而談,向蔣介石闡述著他思考總結的“對日本作戰的六條原則”。蔣緯國在旁邊一邊聽著一邊暗暗點頭,白崇禧的這六條抗戰原則確實是鞭辟入裏、緊抓核心。

    “你說得很對。”蔣介石聽完後一邊表示讚許和同意,一邊顯得十分憂心忡忡,“隻不過,自民國成立後,我們國家一直是內亂頻繁、動蕩混亂,積累下的沉屙弊端可謂是多如牛毛…”他擔心此時的中國就像一個傷病纏身的人,一旦遭到重擊,立刻就會倒下並且再也爬不起來。

    “委員長不必擔心。”蔣百裏開口安慰道,“在上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有一個強盛帝國,叫做奧匈帝國,是歐洲六強之一,也是當時的世界八大列強之一,國土麵積在歐洲位居第二,僅次於俄羅斯,人口數量在歐洲位居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和德國,工業繁榮和軍工業之昌盛,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德英美三國,資源之豐富,位居歐洲第四,僅次於俄德法三國,農業產品種類之繁多和石油產量之巨大,位居歐洲第一,而重炮工藝之先進,更是雄踞世界第一。然而,這麽一個看似欣欣向榮的強盛帝國,僅僅經過上次世界大戰的失敗,立刻就一蹶不振,繼而土崩瓦解,如今煙消雲散。委員長,這是為何?因為奧匈帝國是一個東拚西湊起來的且成立時間隻有區區幾十年的國家,該國內部民族眾多且統一時間太短,所以各民族最為在乎本民族利益,對這個所謂的統一國家並沒有太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麽一個聯合體式的國家,一旦遭到重大變故,立刻就會四分五裂、樹倒猢猻散。再看看我們國家吧!我們國家完成實質性統一已有兩千多年,國人對本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早已深入血液、骨髓、靈魂裏,雖然從清末開始我們就承受列強的侵略、欺辱、掠奪,國家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但是,中國始終是一個整體,並沒有分崩離析,即便軍閥割據、各自為政甚至因為政見不同而互相攻伐,但大家都始終堅定地把自己當成中國的一部分,從來沒有哪個軍閥提出要獨立建國。為何?就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信仰中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並不是鬆散的聯合體,而是牢不可分的整體。因此,委員長,我們中國可能被擊倒、擊垮、擊敗,但不可能被擊碎!日本人對我們的侵略,其實是一味猛藥,空前的國家存亡的危機,恰恰會空前地刺激到全體中國人的愛國精神,隻要引導得當,戰爭反而會促使中國的內部團結,滌蕩國內的沉屙弊端!”

    蔣介石頓時目光炯炯、眼神閃亮,白崇禧微微點頭,劉斐忍不住喝彩:“說得好!”

    蔣緯國在心裏長長地大發感歎:百裏先生真不愧是百裏先生,軍事學家就是軍事學家啊!看問題以及分析問題真的是太深刻、太犀利、太敏銳了!這番理論令人振聾發聵、醍醐灌頂。說得好啊!中國可能被擊倒、擊垮、擊敗,但不可能被擊碎!因為中國人的中國是一個整體!

    蔣介石長歎道:“百裏啊,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你這番剖析令我受益匪淺啊!”

    蔣百裏笑了笑:“委員長過獎了!”他隨後肅然地道,“我國對日作戰,精義就是一個‘拖’!拖下去,一能拖垮日本,二能拖到世界局勢發生巨變並因此而讓我國獲得希望轉機。委員長,日本確實強大,這是不爭事實,但日本的強大在一定程度上是色厲內荏的,工業是國之支柱,當今全球,工業國按強弱順序分別是美國、蘇聯、德國(德奧合並後的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在原先曆史上會在1939年3月被德國吞並)、日本、西班牙。日本,僅僅是世界第八,隻比陷入內戰的西班牙要強一些,並且日本本土極度缺乏資源,所以日本國力根基十分薄弱,看似氣勢洶洶、不可一世,實則外強中幹、徒有其表。這場戰爭拖下去、耗下去,我國原本是農業國,打個十年八年還是農業國,而日本則會苦不堪言並且有苦難言。但是,按日本此時的國力軍力來估量,我國若沒有列強大國的及時且鼎力的援助,日本確實具備滅亡我國的能力。我國想要避免戰略上的一個巨大危險,必須要改變日軍在我國戰場上的進兵路線,即將其‘由北向南’轉導為‘由東向西’。”

    蔣介石、白崇禧、劉斐一起點頭,關於這個戰略核心問題,在座眾人都已取得共識。

    “平津已經開戰,日軍正在大舉調兵,準備在華北勢如破竹地直搗黃龍。”蔣百裏神色愈發凝重,“實際上,國軍在華北無論勝敗,都已經陷入了戰略上的被動困境。華北戰場上,國軍若是頂住了日軍的攻擊,日軍必然會繼續增兵,使得華北戰場上的日軍越來越多,形成一個巨大的戰略集團,到時候國軍在華北前線一旦崩潰,日軍的華北戰略集團必然全麵南下;反過來,國軍若沒能在華北前線頂住日軍的攻擊,日軍還是會全麵南下。因此,我方唯一的破局辦法就是在華北戰場陷入僵持時,主動開辟華東戰場。”

    蔣介石、白崇禧、劉斐以及蔣緯國都點頭。確實,由於日本全麵侵華的基地是中國東北,因此日軍展開全麵侵華後,走的路線天然就是“由北向南”,這是非常不利於中國的,所以,必須要轉導日軍的進兵路線,辦法就是蔣百裏說的在華東主動出擊。

    蔣百裏略微喘口氣,微笑著望向劉斐:“接下來的,不如由為章來說吧!”

    劉斐笑了笑:“好,那我就鬥膽妄言一二,權當是拋磚引玉。”他清了清嗓子,“委員長,國軍想要在華東主動出擊,唯一的目標就是上海、在上海境內的日軍駐兵。上海戰役的最大問題是,日軍成功上鉤,大舉增兵上海,接下來的戰事該怎麽打?我認為精義是四個字,‘適可而止’。”

    蔣介石聚精會神地聽著:“具體是怎麽的‘適可而止’?”

    劉斐侃侃而談:“上海戰役,國軍在戰術上要勝,在戰略上則要敗。為何在戰術上要勝?因為我們要在上海打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舉世矚目,但是,不能真的把國軍精華耗費在上海這個注定會失敗的戰場上。上海可以說是注定要淪陷,因為,如果日軍來個一兩萬兵力,國軍可以將其吃掉,日軍再來個一兩萬兵力,國軍可以再將其吃掉,但日軍統帥部不會使用這麽愚蠢的添油戰術,可能一下子就派來一二十萬大軍,如此雄厚的軍力,再加上上海地形非常適合日軍陸海空三維立體火力的發揮,因此國軍即便把老底子都填上去,也無法把日軍趕下海,既然如此,何必還要在上海白白地消耗寶貴的軍力?所以,適可而止,如果打得好,那就見好就收,全麵轉進,並且是敗退式的轉進,把上海讓給日本人,日本人在得到上海後,必然胃口大開、得隴望蜀,再看到上海國軍一路敗退向南京,日本人必定會展開‘乘勝追擊’,這樣,日軍的進兵路線不就被我們成功地轉導為‘由東向西’了嗎?”

    蔣介石聽得專心致誌並若有所思。

    劉斐繼續道:“所以,上海戰役,國軍要打得漂亮,最好能成建製地吃掉日軍一個師團或一個旅團,重創日軍,然後適可而止、見好就收,等日軍後續主力源源不斷地抵達上海後,與日軍拚殺一陣子,但隻是象征性地拚殺,不能真的把部隊的元氣都打光,保證每個師還有六成元氣的時候,展開全麵敗退式轉進,讓日軍誤以為我軍一潰千裏,從而引誘吞下上海後的日軍以上海為起點,由東向西地展開追擊。另外,委員長,我們不能幻想依靠國聯,不能把軍事上的利益變成政治上的犧牲品。”(曆史上的淞滬會戰中,蔣介石因為幻想國聯“主持公道”,所以命令上海國軍在撐不住的情況下繼續死撐,從而白白地耗費了國軍的大量元氣。)

    蔣緯國忍不住再次感慨:“軍事家就是軍事家!分析問題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因此…”白崇禧開口道,“在華北戰場上,國軍要用重兵應戰,在華東戰場上,國軍要用精兵應戰。實際上,把國軍的德械師和中央軍精銳派到華北戰場上,能夠進一步地蒙騙日本人,讓日本人誤以為我們要在華北與他們展開戰略性大決戰,他們看到我們把精銳部隊調到華北戰場,會誤判華東防禦空虛,從而引誘日本人‘乘虛而入’。委員長,我有一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建議。就是,每一支北上參戰的部隊,都悄悄地留下一部分精銳部隊,比如一個德械師,全師齊裝滿員地開赴華北戰場,但該師四個步兵團都悄悄地抽一個正規的主力營,該營官兵用後備軍或預備軍官兵充填取代,主力營則秘密且分散地留守在華東地區。這樣,日本人會看到國軍在華北戰場上的部隊番號越來越多,比如三十個師,日本人會認為這三十個師都是滿員的,但實際上卻有一百二十個主力營留在華東,隨時準備投入華東戰場,日本人一方麵高估我們在華北戰場上的實力,一方麵低估我們在華東戰場上的實力,這樣做,能保存那些部隊的種子,還能讓我們在華東戰場上不至於真的陷入兵力捉襟見肘的困境裏。”

    “好!”蔣介石再次頻頻點頭,“好辦法。”

    蔣緯國也覺得這個辦法確實不錯。

    白崇禧又道:“我個人不支持國軍真的與日軍展開戰略性決戰,這種做法本身就已違背我方製定的‘持久消耗戰’的戰爭策略。我方應該實施‘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發展敵後遊擊戰,配合敵前正規戰’等靈活機動的戰術。消滅日軍有生力量,不能太急於求成,因為我們有的時間跟日本人慢慢地耗下去。”

    “我國不怕鯨吞,就怕蠶食啊。”蔣百裏語重心長地補充道。

    “對了!父親,諸位長官。”蔣緯國想起一件事,“還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就是上海國軍展開敗退式轉進時的秩序問題。幾十萬部隊頂在前線還可以維持持續,一旦下令撤退,部隊十有八九會爭先恐後地奪路而逃,繼而喪失指揮和秩序,最終演變成真正的大敗退大潰亂。我認為,到時候後撤部隊時要分工明確、逐批交替,從而確保秩序井然,並且在部隊的後撤道路上設立一個個‘聯絡節點’以及‘局部指揮機構’,統籌運作這件大事。”在原先曆史上,淞滬會戰結束時的上海國軍各部隊接到撤退命令後立刻一窩蜂地向後狂奔,秩序大亂,不但被日軍趕鴨子般追著打,還使得上海南京之間的多道防線在亂軍洪潮前一觸即潰、毫無作用。

    “嗯,有道理。”蔣介石連連點頭。

    “二公子這個提議很有先見之明啊!”劉斐看著蔣緯國,稱讚道,“聽說南京的城防工事也是二公子一手力促的,委員長,二公子的目光真是高瞻遠矚啊!”

    蔣緯國笑了笑:“劉將軍過獎了!”

    蔣百裏總結道:“上海戰役的核心精義就是為章說的‘適可而止’,詳細劃分可包括三點,第一是先發製人,第二是見好就收,第三是全身而退。”

    幾位戰略家、軍事家越談越興奮(蔣介石在本質上是政治家,勉強也算戰略家和軍事家;蔣緯國完全談不上是軍事家或政治家,但他是“天才戰略家”),這頓晚飯足足吃了三個小時。實際上,這頓晚飯的各方麵意義都是非同尋常的,雖說飯間眾人交談隻是“閑談”,但就是確定中國在接下來的抗日戰爭裏的戰略國策。蔣緯國作為“晚飯會議”參與者,積極地出謀劃策,抖出了不少藏在肚子裏的一些“先知天機”,一方麵讓白崇禧、蔣百裏、劉斐都十分驚奇和驚歎,一方麵讓蔣介石大感臉上有光(因為這三位軍事大家和楊傑都或多或少地反他,甚至嘲諷他“隻會玩弄權術,在戰略上和軍事上都是外行”,蔣緯國一次又一次地語出驚人,贏得白崇禧三人的驚奇和驚歎,自然給蔣介石臉上爭光),最重要的是,蔣緯國不斷彌補了原先曆史上國軍曾犯下的一個個失誤或不足:

    “上海戰役會是陸海空三軍聯合參戰,國軍不同軍種之間的配合程度需要提升。”

    “除了軍種之間的配合,兵種之間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步兵、炮兵、裝甲兵等。”

    “羅店、寶山、月浦、蕰藻浜這幾個地方在開戰後很有可能成為陸上重要據點。”

    “日軍增援上海的後續部隊應該會在吳淞口、獅子林、川沙口登陸。”

    “日軍很有可能會在戰事後期於杭州灣金山衛一帶展開大登陸,從而迂回包抄上海國軍總後方,把上海國軍全部封殺在上海灘。”

    “江陰要塞沒有死守的必要,但海軍必須在長江裏大規模地布雷。”

    這頓晚飯的三個小時裏,前一個小時是白崇禧、蔣百裏、劉斐各抒己見,蔣介石時不時提問,蔣緯國基本不說話,老老實實地聽著,中間一個小時,蔣緯國時不時插話,參與討論,最後一個小時,晚飯主角完全變成了蔣緯國,蔣緯國口若懸河地高談闊論,蔣介石和白崇禧三人隻剩下提問、插話、點頭以及在心裏對蔣緯國產生驚奇和驚歎的份。“原以為小二蔣的那些事跡和在平津前線的戰績都是老蔣給他吹出來的,那天晚上見了他本人後才知道,這個小二蔣確實不簡單啊!真想不到,老蔣居然能生出這麽一個天賦異稟的兒子!”這是白崇禧後來再次見到李宗仁時說的話,能讓性格頗為孤傲自負的他說出“天賦異稟”這四個字絕非簡單的一件事,並且,因為白崇禧的這句話,蔣緯國在國府軍政界裏得到了“小二蔣”這個跟他不是很親近的人對他的專用稱呼(蔣介石是老蔣,蔣經國是小蔣,蔣緯國自然是小二蔣)。(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