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節 主動出擊
字數:7409 加入書籤
淞滬會戰爆發後,日軍第3、第11師團首先參戰,兩師團在滬北吳淞口展開兩棲登陸,九月中旬時,日軍第9、第13師團先後抵滬增援參戰,兩師團在滬北川沙口展開兩棲登陸,眼下,日軍第三批部隊抵達上海。九一八事變爆發六周年的這天,日軍第101師團猛然間在上海東南部的匯角港(後世被稱為蘆潮港)展開登陸,繼而迅速攻占了匯角港延伸向上海市城區的泥城鄉(後世被稱為泥城鎮)。
日軍這一手讓中方統帥部十分意外,最感到意外的人就是蔣緯國,他暗想道:“怎麽會這樣?曆史上完全沒有這一出啊?”蔣緯國記得很清楚,原先曆史上的那個淞滬會戰大致上是這樣發展的:國軍先圍攻位於城區內的日軍陸戰隊,但久攻不下,導致國軍無法構建完善齊備的上海防禦線,日軍隨後增兵,不斷在滬北登陸,國軍與日軍在滬北展開激戰,城區內的日軍陸戰隊積極地策應日軍登陸部隊,導致國軍不得不要分散兵力在城區內與日軍陸戰隊展開糾纏,當雙方幾十萬大軍在滬北、滬中殺得難解難分時,日軍第十軍突然間在滬南登陸,也就是杭州灣金山衛,對上海境內的國軍實施全麵的大迂回包抄,國軍退路陷入即將被完全截斷的巨大危險中,不得不放棄上海、全麵後撤(國軍沒有派遣部隊在上海即將被日軍全麵包圍的情況下留在上海城區內與日軍展開城市攻防戰的最後階段,巷戰),淞滬會戰最終以日軍獲勝而告終。“日軍在曆史上沒有對滬東展開登陸啊?”蔣緯國越想越不安,“怎麽這個第101師團會莫名其妙地出現在滬東呢?難道是‘蝴蝶效應’的影響?”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是唯一的合理解釋。頓時,蔣緯國隱隱間有些“細思恐極”,他沒想到自己帶來的“蝴蝶效應”居然在抗戰初期就已經這麽迅速並且表現得這麽重大了。“抗戰第一年,戰爭就已經有些走樣了。”蔣緯國暗想道,“持續幾年後,戰爭肯定會麵目全非,跟原先曆史完全的牛頭不對馬嘴。”
“改變肯定要改變的…雖然沒想到會這麽快就這麽大…”蔣緯國思量著,“隻要有利於中國就可以了。但是,日軍在滬東登陸,這究竟有利於中國還是不利於中國?”
南京的指揮部內,蔣介石已經跟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等一堆將軍展開了緊急會議,眾人反複研究著日軍此舉的動機、目的以及接下來對淞滬戰局的影響、國軍該如何應付等等。日軍第101師團在登陸前,上海戰場上的國軍三路大軍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左翼部隊激戰滬北,中路部隊機動滬中,右翼部隊防衛滬南,結果第101師團在滬東登陸,正好打在國軍軟肋處,所以上岸後一晝夜前進十多公裏,穩穩地站住了腳跟。按照常理,日軍應該故意與國軍纏鬥與滬北、滬中,把國軍主力都吸引在滬北、滬中,最後突然在滬南登陸,實施全麵大包抄,但日軍此時卻在滬東登陸了,隱然間使得日軍最後的“全麵大包抄”計劃從這一刻開始就無法實施了。日軍在滬東登陸,國軍肯定在滬東展開全力迎戰,到時候,滬北、滬中、滬東都有國軍重兵,日軍在滬南杭州灣實施最終登陸後,肯定無法打國軍一個徹底措手不及;另一方麵,第101師團在滬東的登陸確實是出其不意(因為國軍重點是滬北和滬南),打得十分順利,但是,該師團繼續向內陸縱深推進時肯定會非常不順,因為匯角港二三十公裏後就是上海市城區。後路沒有被截斷、兵員物資充足、擁有百萬本國民眾支持、依靠城市本身的國軍與第101師團展開陣地戰和巷戰,這種作戰模式無疑是很利於國軍的。
哪怕是蔣緯國這個軍事外行,也看出日本人此舉完全是一步“莫名其妙的臭棋”,但是,日本人可不是後世抗日神劇裏的傻瓜。日本人故意走出這麽一步臭棋,可能是有著險惡目的。蔣緯國絞盡腦汁地思索,但百思不得其解,畢竟這事在原先曆史上沒發生過,他肯定無法“未卜先知、料事如神”。
“日軍莫非是在故意分散國軍兵力?”高層會議上,白崇禧提出一個猜測。
“哦?”蔣介石驚奇地道,“健生啊,你何出此言?”
白崇禧指點著地圖:“委員長您看,上海三麵環水,日軍掌握絕對製海權,可以說他們想在哪裏登陸就能在哪裏登陸。兵分多處原本是兵家大忌,容易被敵軍逐個擊破,但日本人在上海戰場上卻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日本人在滬東登陸一個師團、兩萬五千日軍,以國軍的戰鬥力來評估,想要阻擋這兩萬五千日軍,非得出動五萬國軍不可,並且還必須是精銳部隊,好,日本人在這裏放一個師團,國軍就要拿出五萬精銳去阻擋,日本人再在那裏放一個師團,國軍就又要拿出五萬精銳去阻擋,假如日本人在第三個地方也放一個師團,國軍就不得不要第三次拿出五萬精銳去阻擋,這樣,日本人沒有合兵一處,故意兵分多處,卻在不動聲色中迫使國軍精銳部隊都被分散掉了,接下來,國軍整體防線就要陷入被動,因為國軍精銳放在哪裏日本人都一清二楚,最後,日本人再抽調兩三個師團,對國軍防線薄弱處突然全力攻打,自然可以瓦解掉國軍的上海防線。”
“有道理!”蔣介石連連點頭,深感撥雲見日,何應欽、徐永昌等人也表示讚同或支持。徐永昌歎口氣:“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有恃無恐,就因為日軍戰力大大超過國軍,並且登陸的日軍也不需要向內陸縱深推進,隻需牽製住國軍精銳即可,這樣,他們的海軍艦隊也能充分發揮作用。日軍背水一戰,但水麵上是他們的艦隊,見勢不妙了就可以乘船撤退;日軍兵分多處,但國軍無力將其逐個擊破,隻能被日軍牽著鼻子走。”
“滬北戰場上,日軍那四個師團其實已經把滬上國軍精銳給牽製得七七八八。”何應欽神色憂慮地道,“如果日軍再使用這種戰術,國軍確實分身乏術、疲於奔命,搞不好,日軍還會假戲真做,從牽製作戰變成突進作戰。”
“倭人欺人太甚!”蔣介石忿然不已,實際上他是懊惱,如果國軍戰鬥力跟日軍能達到一比一,戰場上就不需要三五個國軍對付一個日軍了。日軍在國軍麵前肆無忌憚地兵分多處,就是“欺負”中國軍隊戰鬥力不如日軍。作為中國軍隊的最高統帥,蔣介石自然有一股遭到羞辱的慍怒。
徐永昌眼睛緊盯著地圖:“張向華(張發奎,表字向華)的右翼部隊必須要果斷出擊了!我們一開始斷定日軍早晚在金山衛登陸,所以張向華的那兩個集團軍(第8、第10集團軍)始終緊盯著杭州灣一帶,眼下,既然日本人不按常理出牌,我們必須要審時度勢、對症下藥。委員長,我認為應該把第8集團軍即刻抽調到滬東,搶在日軍第101師團之前,先占據平安、大團、萬祥這三個鎮子,遏製住第101師團從滬東突入上海市城區的道路,然後再逐步反擊,即便不能把日軍趕下海,也要穩住滬東的局勢。”
“如此一來,豈不是正中日軍下懷?”何應欽表示反對,“日軍一個師團一下子牽製住我軍一個集團軍,太不劃算了!”
“何部長,依你之見,我軍右翼部隊應該按兵不動?”徐永昌反問何應欽,“坐視日軍第101師團長驅直入、突進市區?”
“正相反!”何應欽搖頭,“應該讓張向華的兩個集團軍都頂上去!不打戰術上有利於我方但在戰略上不利於我方的防禦戰,對日軍主動發起積極攻勢!把第101師團徹底趕下海!重新趕到他們的軍艦上!必要時,朱一民(朱紹良,表字一民)中路軍的第21集團軍也可投入這場局部反擊戰!”
“太冒險!”徐永昌同樣搖頭,“如此一來,我就在杭州灣的防禦就形容虛設!何部長,你可不要忘了,目前,日軍在上海才投入五個師團而已!他們還有起碼十個師團可以參戰呢!”
“在杭州灣陳設重兵略有些杞人憂天了。”何應欽不以為然,“德國顧問團也表示反對,因為根據德國顧問團的勘察和演算,杭州灣並不適合日軍大規模登陸。也許,我們由始至終一直犯下了先入為主的錯誤。”(在原先曆史上,德國顧問團不認為日軍能在杭州灣展開登陸,這也是比較迷信德國顧問團的中國軍隊統帥部在會戰期間不斷抽走防禦杭州灣部隊以至於日軍突然在杭州灣展開登陸並成功得手的重要原因。)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蔣介石煩悶地道,“難道我們真要被日本人牽著鼻子走?”
“委員長…”何應欽看著蔣介石,顯得非常坦誠地道,“在戰爭整體大局勢上,持久戰有利於我方,但在局部戰場上,持久戰不利於我方,我方就犯下了與‘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宗旨相違背的原則性錯誤了。上海戰事拖下去,日益對我方嚴峻啊,與其這樣,國軍還不如大膽地主動出擊一次,力求取得一場重大戰果,到時候國軍即便放棄上海、全麵轉進,起碼顏麵上也是非常體麵的。另外,國軍若想要主動出擊,就更不能拖下去,拖下去,上海日軍與日俱增,國軍能主動出擊的機會也愈發渺茫了!”
蔣介石頓時心頭砰然一動,因為何應欽此話非常合他胃口。何應欽這個建議跟蔣介石前幾天對蔣緯國說的“可否適宜地改變戰術,力求全殲日軍一個旅團甚至是師團?若能這樣,日本高層必然徹底驚懼震動,再加上國聯的調停和列強大國的壓力,這場戰爭以利於我國的態勢而結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的政治構想完全是不謀而合。蔣介石反複咀嚼著何應欽的話,越想越心動,越想越心潮起伏、按捺不住。
“嗯,敬之(何應欽表字敬之)言之有理。”蔣介石點點頭,“國軍穩紮穩打雖然穩妥,但也是被動挨打,且必然會隨著日寇援兵不斷抵滬而愈發難以取得重大突破和戰果。適當地改變一下戰術,未嚐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白崇禧和徐世昌互相對視,都從對方眼裏看到了一絲隱約的不安,但他們也並非完全反對,畢竟何應欽說得很有道理。“委員長,您的打算是…”徐世昌謹慎地問道。
蔣介石眼睛緊盯著滬東:“在吳淞口,日軍第3、第11師團合兵一處,在川沙口,日軍第9、第13師團合兵一處,兩地日軍都是兩個師團且兩地日軍相距甚近,互相增援較便捷,確實難以下手,但在滬東,這個第101師團卻是孤軍深入,已經犯了兵家大忌!我看,可否集結國軍精兵和重兵,吃掉它!”說最後一句話時,蔣介石眼中精光一閃,儼然間決心如鐵。
白崇禧和徐世昌都吃了一驚。白崇禧沉默一下後直言不諱:“委員長,如果第101師團隻是打頭陣的,後續再來一兩個甚至兩三個師團在匯角港登陸,怎麽辦?”
“那就隻能重新恢複防禦戰了。”蔣介石堅定地道,“如果這個第101師團長時間並未得到後續登陸部隊的支援,完全孤軍一支,國軍若不抓住機會,果斷下手,豈不是暴殄天物?”他說完猛地一揮手,“你們好好地研究研究,盡快製定作戰計劃!戰機稍縱即逝,不容延誤!”
懷著各不相同的心情,白崇禧、徐永昌、何應欽等人紛紛點頭。
當天晚上,剛坐飛機到上海的蔣緯國又被蔣介石一個電話叫回了南京。
蔣介石之所以在“軍國大事”上幾乎無一例外地要找蔣緯國進行商量,共有三個原因,一來因為蔣緯國是“天生的戰略家”,戰略目光比白崇禧、蔣百裏、楊傑等戰略學家還要遠;二來因為蔣緯國是前線部隊指揮官,遠遠比整天在後方運籌帷幄的白崇禧等人更清楚前線的實際情況;三來因為蔣緯國是他兒子,這個世界上恐怕蔣介石現在最信任的人就是蔣緯國了。
“緯兒,我打算在上海前線改變戰術,由全麵防禦改為重點進攻,你看如何?”幾句客套話後,蔣介石開門見山,因為他對這個計劃非常有熱情,並且時間也很緊急,不能浪費。
對於淞滬會戰,蔣緯國的戰術就是“穩紮穩打、積極防禦”,蔣介石一開始聽從蔣緯國,所以國軍打得很穩重,再加上蔣緯國“蝴蝶效應”產生的正麵影響(也產生了崇明島大屠殺這種負麵影響),因此國軍獲得令人滿意的戰果,但此時,蔣介石要開始“變卦”了。不過,蔣緯國對此也不是完全排斥的,他很理解自己父親和國軍統帥部。蔣介石打算進行重點進攻,除了他本人好大喜功的性格以及政治、外交等方麵的間接影響外,也是有軍事上的必然性的。上海戰場上,國軍人數大大超過日軍,就以原先曆史上的數據進行分析:國軍約75萬兵力、日軍約25萬兵力,國軍人數是日軍整整三倍,但是,國軍單兵戰鬥力是不如日軍的,另外,中國交通條件很落後,大部分參戰國軍是步行向戰場開拔的,導致會戰結束時很多國軍部隊還在路上,淞滬會戰中國軍參戰兵力實際上隻有40萬,另外那三十來萬人馬還在路上走著,根本沒參戰。四十萬中國軍隊在戰鬥力上隻能說是頂得上十來萬日軍,因此,四十萬國軍(戰鬥力等於十來萬日軍)對抗二十餘萬日軍,打防禦戰無疑是最理想的,打進攻戰就不穩妥了。至於眼下,日軍已有五個師團抵達上海,總兵力約十萬人(扣除掉死傷),後續日軍還會有十幾萬人抵達,因此,趁著此時的日軍人數和整體戰力還沒有達到最頂峰時,國軍主動出擊,未嚐不是一個明智選擇。邏輯是現成的:日軍一批一批來,國軍在日軍全部來了後打防禦戰自然是合理的,眼下日軍才來了不到一半人,國軍還堅持打防禦戰,確實略顯得墨守成規了。
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蔣緯國並不是很反對蔣介石“主動出擊、局部進攻”的構想。“父親…”蔣緯國盤算再三,開口詢問,“您的計劃是…”
蔣介石看到蔣緯國這個“戰略天才”並沒有表態反對,顯然在心理上得到了一定鼓勵,因此侃侃而談:“日軍第101師團在滬東登陸,按道理,張發奎的右翼軍應該迅速出擊攔截,但我打算讓張發奎故意按兵不動一陣子,一來引誘第101師團繼續孤軍深入,二來觀察日軍究竟有無後續部隊再在滬東繼續登陸,倘若沒有,並且第101師團深入上海腹地,國軍當機立斷,派遣精銳部隊,迂回包抄第101師團的後路!徹底把該師團圍困在上海腹地並聚殲之!”
蔣緯國想了想:“第101師團的後路就是東海海岸線,是大海啊!日軍可是掌握著絕對製海權的!”
“日軍艦隊雖然龐大,但也不足為慮!”蔣介石十分有信心,“空軍在開戰當天的雷霆一擊不就打得日軍航母編隊落荒而逃嗎?相信經此重創,日軍艦隊必然風聲鶴唳、杯弓蛇影,到時候,隻要空軍的轟炸機群以及海軍的魚雷艇、潛艇再度出擊,力求擊沉日軍一艘戰列艦!日軍戰列艦編隊必然像其航母編隊那樣,不堪重創、狼狽而逃!打跑了日軍艦隊,日軍登陸部隊豈不是甕中之鱉?國軍集結十幾萬精兵和重兵,一個天羅地網下去,必定會收獲豐厚!”他眉飛色舞、神采飛揚。
蔣緯國雖然覺得蔣介石的作戰構思並非空中樓閣,但也認為實戰肯定沒有這麽理想化,空軍的斯圖卡機群、海軍的魚雷艇和潛艇為何能重創日軍?空海軍將士們的奮勇作戰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不知道國軍暗中藏有這幾樣殺手鐧,所以被打了個出其不意,既然是出其不意,第一次能出其不意,第二次就不能了。
看到蔣緯國沒有說話,蔣介石繼續道:“我打算派第9集團軍和第19集團軍執行計劃,畢竟這兩個集團軍都是國軍精華所在。緯兒,你覺得呢?”
蔣緯國斟酌了一會兒,點點頭:“父親,您的這個構思是很有魄力的,也很有成功希望。”蔣緯國其實也渴望能在戰場上成建製地幹掉日軍一個旅團或一個師團,畢竟那樣會產生極大的政治意義和宣傳意義。
“好!”蔣介石喜不自禁,“你馬上動身去上海前線。”他言下之意很明白,他需要自己親兒子在前線盯著戰況,也盯著參戰國軍各部隊。蔣介石不能親自在最前線,他手下的將領或多或少會對他有點陽奉陰違或報喜不報憂,或者好幾個將領各執一詞,搞不清楚究竟誰對誰錯,在這樣的情況下,派自己親兒子去前線充當欽差大臣和自己的眼睛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蔣緯國再度點頭:“是,父親放心,我明白了。”
離開蔣介石的辦公室,蔣緯國明白,自己“無所事事”一陣子了,眼下又要親自上陣打仗了。“主動出擊、局部進攻…”蔣緯國想著,“真的可以嗎?曆史已經被我改變得不錯了,真的可以繼續改變得更好嗎?”對於在原先曆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蔣緯國也有些沒有把握。(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