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節 滬東鏖兵(1)
字數:7564 加入書籤
“站好!站直!”一名青年少校軍官在大聲地吆喝著,由於喊話時用力過猛,額上臉上爆起一條條青筋,雖然他在非常賣力地整頓著部隊,並且他麵前的一千多名年輕軍人也都在非常努力地做出軍人的模樣,但蔣緯國在這些人的身上還是看不到多少軍人的影子,反倒是其中一些正當妙齡的鶯鶯燕燕讓他看得有點心猿意馬。
離開南京後,蔣緯國重返上海前線,順路經過無錫、蘇州、太倉等地,視察預備參戰的國軍第二梯隊部隊,這是蔣介石的命令。上海戰事愈演愈烈,雙方都在增兵,後續部隊的數量、質量自然是最高統帥非常關心的。國軍向來存在著諸如吃空餉之類的太多的陋習弊端,不派絕對信任的人去看一看,蔣介石確實放心不下。萬一某個師實際上隻有五千人,但該師卻在報告中聲稱有一萬人,到時候統帥部把這個隻有五千人的師真的當成有一萬人的師派上前線,不出事才怪。此時的蔣緯國正在視察進駐蘇州的國軍第10軍團,該軍團剛抵達蘇州,準備補充到損失較大的左翼軍裏。第10軍團軍團長譚道源中將是一位剛烈耿直的忠正軍人,沒對蔣緯國這個欽差大臣說假話。
“我軍團轄第18師和第45師,第18師計有6358名官兵,第45師計有5749名官兵。”譚道源一絲不苟地向蔣緯國報告道,“槍械和彈藥方麵…”
蔣緯國聽得連連點頭:“辛苦了,辛苦了…”他其實心裏很唏噓,國軍編製是個大問題,因為落後。國軍的基本作戰單位是“師”,但這一建製徒有虛名,一個師僅下轄幾個步兵團,全師人數不滿一萬,並且缺乏偵察兵、通訊兵、後勤兵、醫護兵、工兵等技術兵種。舉例子,國軍一個師有多少醫療人員呢?中央軍一個師約幾十個,地方軍一個師約十幾個,僅此而已。可以想象,戰事爆發後,多少受傷的中國軍人因為缺醫少藥而活生生地流幹鮮血而死。反觀日軍,日軍的基本作戰單位是“師團”,每師團以4個步兵聯隊為基幹組建成,各兵種齊全,每聯隊都能執行進行多樣化的任務。國軍一個師在正常情況下約六七千人或七八千人,日軍一個師團則達到兩萬五千人。——值得一提的是,日軍現在的師團清一色是甲等師團,每個師團下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下轄2個聯隊,所以每個師團擁有4個聯隊(這4個聯隊都是步兵聯隊,每個師團還有騎兵聯隊、炮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兵聯隊等直屬部隊),不過,通過實戰,日本人發現甲等師團實際上有些龐大臃腫,所以後來改建立乙等師團,每個乙等師團下轄3個聯隊以及一些直屬部隊,全師團總兵力約1.5萬至1.7萬。
國軍不隻是編製落後,武器裝備也落後,國軍一個師在火力上隻頂得上日軍一個大隊。蔣緯國暗暗下定決心:“以後等時機成熟了,必須要對國軍陸軍也進行全方位的整頓,最好建成200個正規師,每個師15000兵力。這場戰爭是中國軍隊的巨大考驗,同時也是一塊磨刀石。經過中日戰爭的中國軍隊若能像經過蘇德戰爭的蘇聯軍隊那樣脫胎換骨就真的好了!”
“這些是新兵?”蔣緯國指了指眼前這一千多名努力做出軍人模樣的年輕軍人。
譚道源點點頭:“嗯,是我軍團從江西開赴上海的途中陸續接納的新兵,都是熱血青年,絕大部分人是響應政府號召投筆從戎的學生。”第10軍團原本駐紮在江西省,開赴上海途中不斷有沿途地區甚至從更遠地區跑來半路參軍的愛國青年,其中大部分人是思想覺悟很高的學生。不隻是第10軍團,從全國各地開赴上海前線或平津前線的部隊都這樣,一路上不停有愛國青年、熱血學生報名加入。
蔣緯國連連搖頭:“不行!不行!把他們都調到後方去吧!學生兵怎麽能打仗呢!”
“長官!”學生兵方隊裏有人大聲道,“我們不怕死!”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長官,請不要小看我們!”學生兵們群情激奮。
蔣緯國看了看激動的學生兵們,第一個提出抗議的是一個長著蘋果臉、大眼睛的年輕女學生,估計十七八歲。蔣緯國暗暗感慨,在後世,十七八歲的女生正在學校裏讀書或整天忙著玩手機、自拍美圖、談情說愛、幹各種任性胡鬧耍脾氣的腦殘事,但是在這個國殤時代,十七八歲的女生卻穿上了軍裝,準備上前線與武裝到牙齒的異國侵略者展開戰鬥。
“你們大家聽我說!”蔣緯國懷著尊敬和真誠的心情說道,“你們想上前線,這是對的,也是非常令人尊敬的,你們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國家的希望就在你們的身上,你們想要報效祖國,但不一定選擇這個方式,因為太浪費。你們有文化,應該在更好的職位上為國家做出貢獻。想想看,假如我們國家有一位青年科學家,他是上戰場做一個士兵更有利於國家還是在後方兵工廠裏為前線部隊研製武器?你們也一樣。你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地學習,讓自己更有本領,即便參軍,也不一定當基層步兵,可以去學習操控修理大炮、坦克什麽的,當更加有技術性的炮兵、裝甲兵、工兵、通訊兵等等,女學生可以去學習救治傷兵當醫護兵,明白嗎?”
學生兵們都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蔣緯國回過頭對蕭爻吩咐道:“給我父親發一封電報,請他向全軍頒布一道命令,參軍新兵裏隻要具有中學文化的青年,一律不得被派到前線,要全部送到後方接受技術性培訓。”
蕭爻點頭:“我立刻就去。”
譚道源在旁邊連連稱讚:“二公子宅心仁厚,此舉真是善莫大焉啊!”
蔣緯國嗟歎道:“我們在這場戰爭裏肯定會流很多血,能少流的就少流一點吧!”
九月二十二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共宣言講話,代表國民政府正式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此政治宣告意味著中共不再是“共匪”,而是“擁有武裝力量的合法在野黨”;
九月二十五日,中共八路軍在山西省東北處平型關取得中共參加抗戰後第一場勝仗“平型關大捷”,八路軍第115師以自身傷亡1000餘人的代價,殲滅掉日軍第5師團第5輜重兵聯隊一部1000餘人。日軍第5師團當時是在對山西省進行試探性攻擊,遭晉綏軍和八路軍的挫敗(平津會戰在原先曆史上不存在,在此時則打了一個多月,既給晉綏軍爭取到了寶貴時間也消耗了華北日軍的很多精銳,所以閻錫山處境要比原先曆史上好很多,他遊刃有餘地在晉北、晉東地區排兵列陣,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防線),加之日軍在上海戰場上兵力吃緊,因此華北日軍暫時性地放棄了對山西省、冀南地區、山東省的攻擊。
同一天,蔣緯國在隆隆的炮火聲中抵達滬東南光明鎮,見到了把前敵指揮部設立在此的第三戰區國軍右翼部隊總指揮張發奎中將。
蔣緯國到來後,張發奎既表示歡迎同時心情又略感鬱悶,歡迎是因為蔣緯國是蔣介石親兒子兼“欽差大臣”、“前線督軍”,鬱悶是因為蔣緯國的“瞎指揮”。淞滬會戰前,蔣緯國堅定主張在杭州灣保留重兵,他“信誓旦旦地聲稱日軍會在戰役中後期於杭州灣登陸,因此杭州灣是上海國軍的總側翼,絕不容有失”,於是,張發奎率領著兩個集團軍、十五萬大軍在杭州灣一帶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就等著日軍在這裏展開登陸後對其給予迎頭痛擊,為此,張發奎費盡心思、苦心經營,他故意在杭州灣沿海邊隻保留少量部隊以迷惑日軍、麻痹日軍,讓日軍誤以為國軍忽視杭州灣、在杭州灣防禦空虛,同時,他把主力部隊埋伏潛藏在距海邊二三十公裏處,一旦日軍登陸,主力部隊迅速開赴海邊,重創日軍。把十幾萬部隊隱藏起來,難度可想而知,張發奎這段時間一直絞盡腦汁地忙著這件事,為了讓主力部隊能夠迅速開拔,他還組織民工修建幾條臨時公路。結果,蔣緯國說的根本就不對,日軍壓根沒在杭州灣登陸,反而在滬東登陸,讓張發奎白忙一場。
蔣緯國深感尷尬,他的“料事如神”正是因為他對曆史的幹涉而開始不靈了。“張鈞座,日軍既然在滬東登陸,我們就必須要因地製宜、改變計劃了。”客套話後,蔣緯國直奔主題。
張發奎頷首:“這幾天來,我部根據委員長的授意,故意不對日軍第101師團展開阻截,使得第101師團推進順利,目前,其先頭部隊已抵達浦江鎮,可以說,該師團已深入上海了。”
蔣緯國聽得出來,為了貫徹蔣介石“誘敵深入”的作戰構思,張發奎故意放水,使得日軍第101師團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浦江鎮就在黃浦江邊,已經屬於上海市城區邊緣,從距離上看,第101師團已向上海內陸縱深推進了足足五十公裏,進展速度是日軍在吳淞口、川沙口的數倍。
“浦江鎮是第101師團越過黃浦江的重要橋頭堡。”同在場的第10集團軍司令劉建緒中將說道,“如果浦江鎮丟了,我軍隻能依靠黃浦江來阻擋日軍攻入上海市城區。在這樣的情況下,浦江鎮究竟要不要死守?難度很大啊!如果死守,打得太猛,把鬼子打疼了,鬼子說不定再調來一個師團,兩個師團在滬東,那我們的‘關門打狗’計劃就要變成‘引狼入室’;如果不守,第101師團長驅直入、突進城區,我們就犯了‘開門揖盜’的大錯,陷入被動中。”右翼軍下轄第8、第10集團軍,第8集團軍司令由張發奎兼任,第10集團軍司令是劉建緒。
蔣緯國想了想,確實如此,很多時候,一項計劃是否成功是要走鋼絲的,必須精確地拿捏住分寸。
“第101師團一旦真的突進城區,事情就難辦了。巷戰是有利於守方的,到時候日軍在城區內跟我們打巷戰,必然棘手無比。另外…”張發奎補充道,“我們可以算一筆數字賬,國軍想要圍殲日軍一個師團,不出動十萬部隊是極難做到的,第101師團是孤軍深入卻不是孤軍奮戰,我們包它餃子,日軍其它師團必然全力救援,我們抄了第101師團在海邊的後路,日軍再來一兩個師團在滬東登陸,就會威脅到我方圍攻第101師團的部隊的後方,我們起碼要再拿一兩個集團軍去擋住,軍力嚴重不足。委員長的這個構思吧,說實話,稍微想當然了…”
蔣緯國越聽越心情沉重,上海不小,但也不大,雙方幾十萬甚至百萬大軍雲集在這裏,根本就施展不開,打包圍戰和聚殲戰的難度自然是非常大的。打個通俗的比喻:兩夥人街頭鬥毆,出現其中一方好幾個人群毆另一方一個人的情況是很容易的;兩夥人擠在一間房間裏展開混戰,幾乎就不會出現其中一方好幾個人群毆另一方一個人的情況,原因是無需多言的。蔣緯國開始後悔自己沒有及時勸阻蔣介石。此時的國軍打得比原先曆史上“好太多”,自然導致蔣介石等高層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了“低估日軍、高度自己”的錯誤。
“為今之計…”張發奎雖然不太支持蔣介石的計劃,但仍然認真地進行了戰術構思,“首先要在閔行區(浦江鎮所在區以及浦江鎮在黃浦江對麵的城市區域)構建巷戰工事,以防備日軍真的竄入城區;其次要在第101師團所經之地的兩翼構建我軍據點,防備該敵轉向迂回;第三要嚴密監視海上日軍艦隊,防備日軍再度在滬東展開登陸;第四要做好我軍展開最終的迂回大包圍作戰的準備。機動性和火力是第一,想要突然且迅猛地截斷日軍後路,部隊必須配備大量汽車。”
“這正是我要做的。”蔣緯國點點頭,“前三項就拜托張鈞座、劉鈞座你們了,第四項交給我去完成。”
張發奎看著蔣緯國,叮囑道:“上海是衝擊平原,適合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所以汽車要越多越好。”
蔣緯國笑道:“包在我身上。”
離開張發奎指揮部時,蔣緯國思緒複雜:媽的,這跟原先曆史上完全不一樣了!到底最後會打得比原先曆史上翻倍地好,還是會弄巧成拙?算了,別想那麽多了,盡力而為即可。
接下來幾天裏,蔣緯國一直忙著履行張發奎剛剛交給他的“後勤運輸隊總隊長”職務,在後方搜集車輛送到前線,原本在紫金山休整的第918團此時還剩的三四百輛坦克、裝甲車、汽車都被蔣緯國弄去了上海前線。在這同時,原本與日軍激戰於滬北吳淞口、川沙口的第9、第19集團軍這兩支國軍精華部隊都開始悄悄地撤離,並且撤得“偷天換日”,也就是用後續國軍部隊填補進這兩個集團軍的番號裏,而這兩個集團軍的真正部隊被陸續調換,然後秘而不宣地朝滬南和滬東南集結,目的是參加圍殲第101師團的作戰。過去一個月來,上海戰役基本上是單純的攻防戰,雖然激烈,但略顯單調,中方統帥部意圖取得重大戰果和重大突破。
日軍第101師團師團長伊東政喜中將是一個很典型的日本帝國高級將官,驕橫、堅毅、冷酷,並且非常狂妄,實際上,他的部隊就是非常狂妄的部隊,因為他的部隊是第101師團。第101師團是用第1師團預備役兵員組建成的,換句話說,第101師團就是“第1師團分身”,至於第1師團,光是從番號上的這個“1”就足以顯示了它的“血統高貴”,組建地正是日本首都東京且長期駐紮在東京的該師團既號稱“天皇禦林軍”又號稱“日本現代化陸軍之始祖”,因此該師團的骨子裏洋溢著極度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對日軍其它部隊向來是“眼睛朝天看”,哪怕是近衛師團和號稱日本陸軍最強的“帝國雙壁”第2師團、第6師團,在第1師團眼裏也隻是“一幫晚輩、兩群野蠻粗魯的鄉下人”(第1師團成立於1888年,近衛師團則成立於1891年,所以第1師團是真正的日軍第一個師團)。第101師團自然傳承了第1師團的那種優越感以及那種優越感產生的傲慢和狂妄。
“支那軍在上海的防禦線就像一個空心鐵球,第三、第十一、第九、第十三師團就像四把鐵錘,反複地砸著鐵球,雖然把鐵球表麵砸得坑坑窪窪,卻始終無法砸破鐵球。”伊東中將在東京火車站出發時對記者說道,“我的第一零一師團將會是一把鋼錐!一舉就能擊破!”
事實證明伊東中將並未吹噓,第101師團在滬東登陸後確實進展飛速,當滬北戰場上的日軍猶如小腳老太走路般艱難推進時,第101師團卻在滬東戰場上“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天天成為日本國內各大報紙的頭條主角,儼然間成了舉國矚目的明星部隊。
“鬆井司令官的那四個師團其實在滬北沒必要繼續強行推進了。”9月27日這天,伊東中將在滬東前線接受記者采訪時口無遮攔地道,“他們隻需等待我師團在擊碎支那軍的整體防線後對全麵崩潰的支那軍展開全線追擊即可,相信他們到時候會在追擊戰中取得遠遠超過此時在攻堅戰中取得的豐厚戰果。我覺得,藤田將軍他們應該可以著手在崇明島上修建大型戰俘營了,否則到時候抓到太多支那軍俘虜無處安放會讓他們部隊在追擊戰中礙手礙腳的。”
記者問道:“伊東將軍,您的部隊馬上就要越過黃浦江了,您覺得還需要多少後援部隊就能一氣嗬成地擊破支那軍的整體防線?”
“後援部隊?”伊東中將揮揮手,“我不需要,讓後援部隊去滬北吧!到時候免得皇軍抓俘虜時缺少人手。”
此話經日本記者傳回日本國內後,立刻起到了“振奮人心”的作用。《朝日新聞》這樣描述道:“…因為支那軍狡詐、卑劣、頑固、不擇手段的抵抗,帝國軍在上海戰場略陷頹勢,各部將士不可避免地感到一絲疲乏怠憊,鬆井司令官和諸位師團長終日神色嚴肅、心情鬱重,但隨著伊東將軍和他的第一零一師團的東京健兒們的到來,猶如一股颶風般吹散陰雲,上海戰事的頹疲風氣被一掃而空,參戰皇軍各部深受感染,軍心亦為之激奮。麵對皇軍未能勢如破竹之遲緩沉悶局麵,伊東將軍揮斥方遒、運籌帷幄,談笑風生間力克頑敵,視上海數十萬支那軍於無物,言語間充滿必勝信念,此等大將風範不得不令人為之敬仰歎服。…”
“伊東君簡直是豈有此理!”看到報紙後,第9師團師團長吉住良輔中將十分惱火,“怎可對記者說出那麽不負責任的話來!”
“若非我們在滬北頑強地牽製住支那軍大批精銳,他能在滬東那麽風光?”第13師團師團長荻洲立兵中將憤憤不平地道,“搞得我們灰頭土臉,他卻大出風頭!”
“好啊!好啊!”南京統帥部內,蔣介石看著已經被翻譯過的《朝日新聞》,大喜過望不已,“這個伊東政喜,驕橫自大、狂妄至極,已經犯下了驕兵必敗的兵家大忌!快傳我命令,迅速向滬南滬東南集結部隊,吃掉這個伊東師團!”(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