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節 臨陣磨槍

字數:9959   加入書籤

A+A-




    “南京現在有多少部隊?”臉上帶著一縷揮之不去的陰霾,蔣介石問蔣緯國。

    蔣緯國回答道:“我的一個團、憲兵部隊五個團、川軍三個師,總兵力約三萬五千。”

    蔣介石聽得臉上陰霾愈發濃重,同時有一種苦澀:南京是堂堂中央國府的首都,此時敵寇兵臨城下了,居然要靠地方軍來保護。中央軍的幾十萬大軍,特別是其中的十幾萬精銳,都在二三百公裏外的上海前線被日軍死死地咬住纏住,要麽根本不能撤,要麽急切間無法撤。蔣緯國的第918團、憲兵部隊五個團、川軍三個師…想到這裏,蔣介石臉上愈發被氤氳籠罩,三萬五千人,川軍三個師占了一半多,靠那些“草鞋兵”,怎麽擋得出日本人八萬精銳大軍?曾在日本留學的蔣介石實在太清楚日軍第2師團和第6師團的“赫赫威名”了,更何況那個第16師團也不是什麽好捏的柿子。蔣介石估計日軍隻要出一個聯隊就能衝垮川軍那三個師。

    由於蔣介石的好大喜功和剛愎自用,投入上海戰場的國軍已經超過90萬兵力,約五分之三已參戰,約五分之二在路上,大大地超過了原先曆史上的國軍參戰兵力,為了能“再接再厲、擴大戰果”,蔣介石不但把第三戰區的部隊統統抽調一空,還把手伸到了別的戰區裏。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宋哲元(原本司令長官是程潛,宋哲元是副司令長官,但程潛回南京擔任總參謀長,加上宋哲元在平津會戰裏表現得力,自然被扶正了)、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餘漢謀(司令長官是陳紹寬,陳紹寬主要忙著海軍的事,所以實際上的軍務負責人是餘漢謀)、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都接到了蔣介石的“速從本戰區抽調得力部隊增援第三戰區(淞滬會戰)”的命令。對此,各戰區反應不一。第一戰區在平津會戰中傷亡慘重並且還要提防華北日軍南下,軍力吃緊,根本無兵可調,蔣介石對此也是表示理解;第二戰區司令官長官閻錫山不願意把他的晉綏軍調出山西省送到外省去參戰,所以一推二拖三研究;第四戰區叫苦連天,因為第四戰區的防區是福建省和廣東省,海岸線漫長,若輕易抽調部隊,很容易造成海岸防線出現大漏洞,萬一日軍對閩粵兩省展開登陸,後果就嚴重了,因此第四戰區最後磨磨蹭蹭地抽調了兩個師開赴上海“捧個人場”;第五戰區則是一毛不拔、一兵不派,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非常的振振有詞,“我的桂軍已經有一個集團軍在上海參戰,還有一個集團軍正在去上海的路上,你還讓我調兵?我現在山東省,手上的兵都是韓複榘的,你自己跟韓複榘要去”,蔣介石於是發電報給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山東省軍政主席韓複榘,韓複榘對此是裝聾作啞甚至根本就不回電報,把蔣介石氣得不輕。

    截至此時,已經參加淞滬會戰的國軍包括60多個師,還有近30個獨立旅或暫編旅以及大批附屬部隊參戰。在路上的部隊裏,包括劉峙的第2集團軍、李品仙的第11集團軍(桂軍)、盧漢的第60軍(滇軍),另外,劉湘的第23集團軍(川軍)已基本抵達蘇南並參戰了。蔣緯國反複請求蔣介石在南京保留一點部隊,好說歹說,蔣介石勉強同意在南京保留三個師,這三個師都是川軍部隊。

    出川參加抗戰的川軍被編為2個集團軍:第22、第23集團軍,每個集團軍下轄2個軍,每個軍下轄3個師(川軍每個軍的3個師裏有2個師出川參戰,還有1個師留守四川省老家,因此川軍每個集團軍有6個師,出川參戰4個師),第22集團軍被劃入第二戰區,開赴平津戰場,第23集團軍被劃入第三戰區,開赴淞滬戰場。此時在南京的三個川軍師分別是第23集團軍的第144師、第145師(該集團軍還有2個師在上海前線參戰,另有2個師在四川省境內)以及第22集團軍的第122師(該集團軍還有3個師在山西省境內,另有2個師在四川省境內)。

    蔣介石為什麽同意把川軍第144師、第145師留在南京呢?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這兩個師跟川軍其它部隊一樣“糟糕”。川軍出川參加抗戰時,國內外各界普遍認為川軍“是中國最糟糕的軍隊”,裝備低劣陳舊過時且嚴重不足,極度缺乏彈藥,幾乎沒有補給和醫療設備。第144師和第145師官兵們抵達南京時,蔣介石曾視察了一番,看得他當場拉長了臉,因為這些川軍官兵們居然個個都穿著草鞋,甚至連軍裝都五花八門、雜亂不齊,武器更是“差得連土匪都嫌棄”。因此在蔣介石看來,這些“不堪一擊”的川軍送到前線也頂不了什麽用,前線需要的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不需要這種“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雞肋魚腩’濫竽充數”,正好蔣緯國吵著要在南京留部隊,所以蔣介石把這兩個川軍師塞給蔣緯國了事。

    至於第122師,該師屬於第22集團軍,原本在第二戰區山西省境內。蔣介石跟閻錫山要部隊,閻錫山舍不得把他自家晉綏軍送去擋子彈,正好川軍第22集團軍被劃入第二戰區,但因為川軍官兵從四川省到山西省一路步行,所以沒趕上平津會戰,此時在山西省境內聯合晉綏軍防範華北日軍向西侵犯,閻錫山不愧是善於經商的山西人,很有“變廢為寶”的頭腦,他沒動他的晉綏軍,而是從川軍裏拿出一個師塞給蔣介石敷衍交差。

    蔣緯國跟蔣介石反複要求在南京“保留一支重兵或精兵”,蔣介石最後給他三個川軍師。現在,蔣介石開始後悔了,並且是後悔不迭,因為他的國都此時就靠這三個川軍師來保衛了。隱隱間,蔣介石做出了“聰明反被聰明誤”以及“搬起石頭砸自己腳”這種有苦難言的事情,他非常後悔自己沒聽蔣緯國的話。

    “在上海的國軍主力不能急切間撤回來,必須要慢慢地、有秩序地撤回南京,在這段時間差裏,南京…隻能靠你們孤軍奮戰了,但隻要盧漢部(第60軍)、劉峙部(第2集團軍)、李品仙部(第11集團軍)早日抵達南京,南京就能轉危為安了。”蔣介石反複地盤算著局勢,他讚同蔣緯國、白崇禧等人的勸解,不能急著從上海撤軍,國軍和日軍在上海戰場上死死地互相糾纏著,局勢就像無數積木搭建起來的大廈,一旦輕易抽調部隊,極容易引起全線崩潰,幾十萬大軍很可能會兵敗如山倒,然後被日軍一路追殺,損失必定慘重,另一方麵,蔣介石也不太甘心從上海撤軍,因為國軍在上海確實打得很好,滬北防線一直堅守著,滬東戰場上更是距全殲第101師團就差一點點,在這樣的情況下,讓蔣介石下令後撤,他實在是不甘心,既是軍事上的嚴重失利,更是政治上的重大挫折。本來,國民政府再三聲稱國軍在上海壓著日軍打,馬上就要全殲日軍第101師團了,甚至有高層多次說要“決戰上海”,結果一轉眼,國軍放棄上海、全線後撤,試問,國內各界會怎麽看?國際列強會怎麽看?作為國軍統帥的蔣介石又把顏麵往哪裏放?

    “父親放心吧!”蔣緯國再次安慰蔣介石,“我們會守住南京的。不過…父親您要批準我先前跟您提出的要求了。”

    蔣介石苦笑著點點頭:“行啊,都聽你的吧!”

    迫在眉睫的局勢讓蔣緯國爭分奪秒地忙碌了起來。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蔣緯國的努力,所以川軍、滇軍等地方軍部隊的行軍速度要比原先曆史上稍微提高了一些。川軍部隊先是在成都或重慶集結,然後一路坐船到南京或上海,蔣緯國是民生輪船公司的大股東,民生公司是長江水運行業裏的龍頭公司,而蔣緯國的大筆投資使得民生公司在戰前一年內得到了很大發展,增加了很多船隻,當初蔣緯國投資民生公司就是為在戰時用民生公司運送難民、物資、軍人,托蔣緯國的“福”,第22集團軍的川軍官兵們是徒步去第二戰區的,而第23集團軍的川軍官兵們則是沿著長江一路坐船到第三戰區的,省時省力又省事;除了船,蔣緯國手裏還有很多飛機,因為蔣緯國還兼任“東方航空公司”的董事長,並且蔣緯國在戰前曾跟德國一口氣購買了70架ju-52運輸機(容克運輸機),加上後期陸續購買的,差不多有100架ju-52運輸機,一半屬於東方航空公司,一半屬於國軍空軍,此時用來運兵,自然比船更迅速便利。一架ju-52運輸機可運載18名輕裝士兵,但這款運輸機是德國飛機專家為德國軍人設計的,而中國軍人要比德國軍人矮小瘦弱一點,所以一架ju-52運輸機其實能運載24名中國軍人,如果“再擠一擠”的話,一架ju-52運輸機可以運載近30名中國軍人。100架ju-52一次性能運載超過2500名官兵。蔣緯國當初向德國大肆購買運輸機,目的跟他投資船運是一樣的。蔣緯國本打算用運輸機空運桂軍部隊的,但被白崇禧婉言謝絕了。

    “奇怪!桂軍有飛機不坐,非要坐船、坐火車甚至走路?”蔣緯國一開始沒想明白。

    知道這件事的蕭爻給蔣緯國指點迷津:“桂軍已有第21集團軍在上海前線浴血奮戰了,並且傷亡很大,桂軍第11集團軍在路上,如果第11集團軍坐你的飛機,就會更快到達前線,自然就會更快被填進上海絞肉機裏,所以,坐船坐火車走路雖然慢點,但‘慢也有慢的好處’。”

    蔣緯國頓時恍然大悟,隨後心頭不是滋味:“這不是消極避戰嘛!”

    蕭爻不置可否:“既是也不是。桂軍目前總共2個集團軍(後期還會建立第16集團軍),總不能都消耗在抗日前線吧?李長官、白長官他們還要靠桂軍來保護他們的桂係勢力,肯定不能把老本都拚光,桂軍兩個集團軍,投入一個,還有一個準備投入,已經是很深明大義了。更何況…”他看著蔣緯國,“你怎麽知道校長不是在故意借日本人的手,消滅掉桂軍的精華?”

    蔣緯國又心頭發冷又心生反感:“媽的!中國人互相暗算的手段真是防不勝防!”

    由於桂軍“不願意”坐飛機,川軍坐船就行了,所以蔣緯國把飛機用來運滇軍。滇軍在七七事變前共有6個旅,由於滇軍統帥、雲南省軍政主席龍雲走的是“精兵路線”,所以滇軍這6個旅的裝備都很精良,訓練水平也很不錯,這兩方麵都大大超過川軍,抗戰爆發後,滇軍6個旅被編為3個師,3個師被編為第60軍,由滇軍二把手盧漢率領出滇參加抗戰(肯定是留下一些種子部隊留守雲南省老家的),全軍4萬餘官兵,其中60%的官兵是彝族人(龍雲、盧漢以及滇軍三個師長裏的兩個都是彝族人)。此時,南京吃緊,除了短時間內不能動的上海國軍外,能夠增援南京的部隊就是劉峙部第2集團軍、李品仙部第11集團軍(桂軍),以及坐飛機到南京的盧漢部第60軍(滇軍)。——如果不是蔣緯國的運輸機,在原先曆史上,第60軍是在南京淪陷後才會抵達華東前線,隨後參加徐州會戰並在台兒莊戰役中表現出色。

    因為日軍兵臨城下,南京的國軍統帥部一下子成了南京城防司令部,原先對全國地圖乃至世界地圖進行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一幹上將大員們此時都急忙“大材小用”,從思考如何保衛整個國家改為思考如何保衛事關自己性命的南京城,匆匆忙忙間,蔣介石自任南京城防司令,本來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何應欽自然成為城防副司令,憲兵部隊副司令蕭山令被任命為參謀長,蔣緯國弄了一個司令部參謀的職務,但他的實權其實比副司令何應欽還大。當蔣介石跟著一幹上將大員們急急忙忙地思考如何展開這場完全是提前爆發的、讓他們深感措手不及的南京保衛戰時,蔣緯國則忙著整頓部隊,時間已經刻不容緩,組織部隊才是根本。

    蔣緯國先去找了金陵兵工廠廠長李承幹,讓他立刻準備好軍械庫裏的武器彈藥,然後去找了憲兵部隊副司令蕭山令。國軍憲兵部隊司令是“國軍憲兵之父”穀正倫,但穀正倫“因病”前往武漢就醫(其實是裝病去武漢躲避戰火),所以南京地區的憲兵部隊目前由副司令蕭山令統管。“憲兵部隊有多少兵力?”見到蕭山令後,蔣緯國顧不得寒暄,開門見山發問。

    蕭山令知道時間緊張,因此也直奔主題:“目前在南京的憲兵部隊共有5個團,分別是第2、第5、第10團以及憲兵教導團、憲兵教練團,總兵力5000餘人。”

    “訓練怎麽樣?裝備怎麽樣?”

    “訓練可以,裝備也還行,但缺乏重武器。你知道,我們憲兵的任務並非去前線參戰,所以基本上沒有機槍、迫擊炮等步兵重武器。”

    蔣緯國立刻批條子:“你快去金陵兵工廠那裏領取重武器和彈藥,每人領取三百發子彈,然後在下關碼頭布防,同時維持城內秩序,讓百姓有條不紊地逐步撤離,杜絕發生混亂事件。”

    蕭山令接過蔣緯國的批條並連連點頭:“好,交給我了。”說完急匆匆地驅車而去。

    蔣緯國隨即急忙去見了川軍的三位師長:第144師師長郭勳祺、第145師師長饒國華、第122師師長王銘章。

    麵對蔣緯國的詢問,三位師長告訴蔣緯國,川軍這三個師每個師約6000兵力。

    “怎麽這麽少?”蔣緯國心情鬱悶,國軍一個師在規模上其實連日軍一個旅團都不如,相當於加強聯隊。

    郭勳祺苦笑道:“因為…委員長不允許我們招兵。”

    蔣緯國聽到這句話後立刻醒悟明白了,川軍是地方軍,根基在四川省,川軍在四川省境內當然可以毫無限製地招兵(隻是受限於財力的限製),但離開四川省,川軍在外省境內是不允許招兵的,打光多少人就少多少人,這是蔣介石的命令,防止川軍以及跟川軍一樣的地方軍會在離開本省後擴充兵力,同時也是在不動聲色中削弱瓦解離開老家的地方軍。舉個簡單的例子:川軍一個師6000多人,出川參加抗戰,幾場惡仗下來,該師還剩下2000來人,蔣介石不允許這個師就地招兵補充,也不允許這個師回四川省,然後再把這個師跟某個實力未損的中央軍的師進行合並,師長調去中央軍某個軍裏擔任副軍長、參謀長之類的空頭職務,於是,屬於川軍的這個師就沒了,或者直接下令撤銷該師番號,從而“名正言順”地削弱掉川軍的實力和勢力。“人家明明是來抗日的,前麵是異國侵略者的明槍,後麵居然還有本國中央政府的暗箭,唉!抗日啊抗日,真不容易啊!”蔣緯國想通這個道理後十分心酸,中國軍人想要上陣為國殺敵,為什麽就這麽難呢?

    “你們需要什麽?”蔣緯國問三位川軍師長。

    “武器裝備!我們需要好槍好炮!”三位川軍師長也不客氣,因為他們說的是心中實話,並且他們如果客氣了,接下來要付出的代價是他們部下的生命和熱血。

    蔣緯國點點頭,然後批個條子:“你們馬上找李廠長,我讓他給你們三個師的滿額裝備,一個師發兩百萬發子彈。你們從老家帶來的那些土槍土炮都可以扔了,直接換裝新武器吧!”

    “二公子…”三位師長頓時大喜過望、激動不已,更加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率部隊來到南京後,也多次請求蔣介石給他們部隊換裝,但蔣介石一推二拖三研究,因為在蔣介石看來,與其把兵工廠和軍械庫裏的那些好槍好炮裝備給川軍,還不如留給中央軍用,更何況,中央軍的好槍好炮怎麽能裝備給地方軍呢?削弱地方軍還來不及,怎麽能加強地方軍呢?

    “三位長官,這是你們應得的。”蔣緯國非常誠懇地道,“你們出川抗戰,準備為國家獻出你們的熱血乃至生命,國家怎麽能辜負你們呢?國家又怎麽能白費你們的熱血呢?快點抓緊時間吧!你們三個師,分別分散在南京城的東南北三麵,西邊有憲兵部隊和第918團。”

    “好!好!”三位師長都熱淚盈眶地急忙去給部隊領取武器裝備,他們確實是感動至極,更加是不敢相信至極,因為蔣介石一毛不拔,一支槍一顆子彈也舍不得給他們這幫“雜牌軍”,蔣緯國卻如此豪爽大方,一下子拿出三個師的武器裝備,對比簡直就是天差地別。

    10月13日當天深夜,蔣緯國接到蔣介石的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送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一幹國府高層撤離南京。

    蔣緯國父親蔣介石是軍委會委員長、三軍大元帥,軍權第一人、實權第一人,但並非名義上的中國最高領袖,中國真正的最高領袖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堪稱是“一代完人”,他德高望重、全黨敬仰,並且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耿直溫和、廉潔奉公,人品高潔而超然,從來不參與爭權奪利等“俗事”,因此很多人甚至都忽略了這位老人其實才是國家最高領袖。

    按道理,蔣介石應該親自送別林森的,但他實在太忙了,林森也打電話給他囑咐道“專心軍國大事,無需來送”,因此蔣介石便委托蔣緯國代他去送別林森。對於林森,蔣緯國是非常尊敬的,所以雖然他也忙得四腳朝天,但還是非常願意去送的。深夜十一點時,蔣緯國趕到下關碼頭,海軍長江艦隊的中山號炮艦已經靜靜地停在碼頭邊,中山艦噸位不大,所以不太會引起江北日軍的注意力(日軍並不是就在南京城的長江北岸,但不排除已有日軍奸細眼線滲透過來),因此承擔了這項任務,並且中山艦已經很老舊,火力不強,是長江艦隊裏戰鬥力最低的,其它軍艦要參戰,自然把它抽調了出來,加上這艘軍艦擁有特殊的曆史意義,又是以孫中山先生命名的,承擔這項任務更有意義。

    中山艦艦長薩師俊中校帶著全艦官兵正在碼頭邊等著,軍艦保持著升火狀態。

    跟薩師俊互相敬禮後,蔣緯國問道:“長江艦隊已經到了吧?”

    薩師俊點頭:“在馬鞍山附近江段集結,隨時可以增援南京。寧海號、平海號、逸仙號、自強號、大同號,都來了,還有24艘魚雷艇協同作戰。”

    蔣緯國笑起來:“主要是需要艦炮,魚雷艇應該沒什麽用的,日軍艦隊在短時間內無法開到南京這裏來,就是來了,我也是巴不得啊!”他回頭眺望,凝視著南京城東郊的紫金山,山峰上,百炮待發。

    兩人閑聊了不到五分鍾,孫濤喊道:“林主席來了!”

    昏暗的路燈光線中,一隊汽車正在緩速開來,足有三十多輛,一半是坐人的“美齡牌”,一半是裝東西的“中正牌”。國民政府裏直接屬於國民政府主席管轄的部門機構隻有文官處、參軍處、主計處(因為大部分權力都被蔣緯國老爸掌管了),三部門大概有一千多名公務員,此時跟林森一起先離開的是一百多名高級官員、重要職員以及幾十名主席衛兵。

    “升旗!”薩師俊神色莊嚴地大聲命令。

    中山艦緩緩地升起“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旗”。

    車隊有序地停下,其中一輛“美齡牌”小汽車裏走下一位銀須飄飄、衣著樸素、眉目慈祥和藹的清瘦古稀老者,正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蔣緯國和薩師俊急忙大步地走上前。“林主席,我代我父親來送送您,父親他太忙了,分身乏術,請您見諒,”蔣緯國畢恭畢敬地道。

    “好、好,有勞你啦…”林森微微地笑了笑,“介石他很忙,這麽多國家大事軍務要事需要他操心,我是理解的,建鎬啊,你要多幫助你父親啊…”

    蔣緯國連連點頭:“緯國定當以主席為榜樣,為國家鞠躬盡瘁。”

    薩師俊向林森敬禮:“報告林主席,我是中山號炮艦艦長薩師俊,奉蔣委員長和陳總座的命令,護送您去重慶。我艦全體官兵已做好準備,恭迎林主席登艦並會竭盡全力把林主席一行安全護送至重慶。”

    林森非常謙和地對薩師俊等中山艦官兵們拱拱手:“那就有勞你們啦。”

    薩師俊說道:“護送林主席您去重慶是我艦和我艦全體官兵的榮幸,請林主席登艦。”

    林森沒有登艦,而是回身佇立,凝視著夜幕下的南京城,久久不語。

    薩師俊等了一會兒,忍不住催促道:“主席啊,時間緊張,日軍江北部隊距南京已不足四十公裏,並且還在星夜兼程地趕過來,您快點登艦吧!”

    林森輕輕地歎口氣:“五年前的淞滬抗戰,我不得不去洛陽躲避,這次又要去重慶躲避。我今年已經七十歲啦!我老啦,抗戰不知道要持續多久,不知道我們需要多久才能打敗倭寇,我不知道我這輩子還能不能再回南京啊,臨走前,讓我多看幾眼吧!”(1932年淞滬抗戰時,為防日軍攻打南京,國民政府曾暫時遷都洛陽。)

    薩師俊、蔣緯國等現場所有人都忍不住眼眶濕潤。蔣緯國正色道:“我們會贏的,主席您過不了多久就會回來的!我向您保證!”

    林森轉過頭,目光慈祥地看了看蔣緯國:“建鎬,你說我幾年後才能回來啊?”

    蔣緯國心裏忍不住感到一種屈辱性的悲憤:日本人啊日本人,你們欺人太甚了!居然把我們中國的最高領袖逼得不得不離開首都,我他媽的早晚要打得你們的天皇也狼狽不堪地逃離東京!“慢者五六年,快者三四年!”蔣緯國目光堅定地看著林森,“那時您就會回來的!”

    “好!好!”林森淡笑著點點頭,“果真如此,我這把老骨頭還是等得到的。”

    “請您老人家多多保重身體。”蔣緯國眼中含淚地道,“跟我們一起迎來勝利之日!”

    林森神色含笑地點點頭,再看了南京城一小會兒後,在蒼涼無比但懷著希望的心態中踏上中山艦前往重慶。

    看著江麵上中山艦離去的背影,蔣緯國握緊拳頭:“日本人,來吧!”(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