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節 備戰南京(1)
字數:6490 加入書籤
留下來參加南京會戰的國軍官兵不但幾乎清一色是老兵,並且還幾乎清一色是“死士”,這種“死士軍人”即蕭爻所說“死卒”,其戰鬥力之勇猛和戰鬥精神之頑強都是無需多言的。國軍如此的空前創舉讓國內外一片震撼,德國《人民觀察家報》以讚美文筆進行了如下報道:
“…日本軍隊即將進逼到中國首都南京,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常理,中國軍隊的最高統帥蔣介石大元帥應該下達一係列措辭嚴厲的命令,要求他的軍隊甚至是威逼他的軍隊竭盡全力地保衛南京,但蔣大元帥卻采取了一項令人不敢相信的對策,他命令從上海撤退到南京的軍隊全部離開南京,前往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南部、浙江省北部進行休整並防範日本軍隊進攻那些地方,實際上,這是必須的,中國軍隊在上海進行了兩個半月的激戰,已經非常的疲憊了,急需休整,但蔣大元帥同時命令‘願意留在南京的軍人可留下,但不強求’,並且,他還毫不遮掩地告訴他的軍人們,‘留在南京會陷入極大的危險中,留在南京的人很有可能不會活著離開南京’,他甚至還宣布‘離開南京的軍人不會遭到處罰,留在南京的軍人不會得到獎勵’。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想一想,南京的幾十萬中國軍人,他們為什麽不能離開呢?留下,幾乎是必死無疑的,並且沒有獎勵,離開,可以活命,並且也沒有處罰。按照常理進行推測,南京的中國軍人即便不走得幹幹淨淨,也會隻有很少的人願意留下吧?但事實卻讓我們深深地震撼了,超過十萬,甚至更多的中國軍人願意留在注定會沒命的南京,比例非常高,高得令人不敢相信,四個甚至三個中國軍人裏就有一個義無反顧地願意留下來。我們不得不為中國軍人這種普遍的勇於為國家獻身的精神而感動得熱淚盈眶,全世界都低估中國軍人了!是的,中國軍人大部分都文化程度很低,甚至有很多人目不識丁,但他們就是這樣願意為國家去死。基本沒接受過高等教育、參軍前大多數隻是農民的中國軍人們為什麽會這樣?我們也感到疑惑,能解釋的原因也許隻有一個,那就是中國人天生具有的愛國精神,可是,這種與生俱來的愛國精神為何會存在呢?我們隻能理解是中國的曆史太悠久了,導致大多數普通中國人一出生就對這塊古老的土地具有使命感。…令人感動的事情在這場‘自願決定去留’的潮流中不斷地發生著。中國軍隊第15集團軍奉命前往浙北,集團軍在南京時共有四萬餘人,離開南京時隻有兩萬八千餘人,因為那一萬兩千餘人都留下了,並且在前往浙北的途中,隊伍裏的軍人不斷地零零散散地掉隊離開,非常極少數的士兵是跑掉了,絕大部隊掉隊離開的士兵則是跑回了南京。第15集團軍司令羅卓英將軍告訴我們記者,他部隊平均走一公裏就要離開一個連,都是回頭去南京的,大批士兵一開始決定離開,但走著走著,又後悔了,所以又回去了。有的是三五成群的士兵單獨離開,有的則是成排成連甚至成營地離開。有一個排共有三十五名士兵,走了二十八個,還有七個士兵繼續走,走著走著,七個士兵突然都哭泣起來,然後紛紛抽自己耳光,不停地罵自己‘我怎麽能這麽沒用呢?弟兄們都回去了!我怎麽還能想著自己活下去?’然後也一起調頭回去了。有一個連的連長在問過全連士兵後,全連士兵一致同意回南京,連長向營長請示,營長沉默一下後問全營官兵:‘弟兄們!我們回南京吧?跟日本人繼續拚命!那麽多好兄弟都回去了,我們也回去吧?’全營官兵一起大吼‘回南京!回南京!要死一起死!死了還繼續做兄弟!’營長抹著眼淚說:‘我不想死,我還有一個老母親要養,我妻子和孩子已經有一年沒見到我了,我想她們都想瘋了!但是,我是軍人啊!弟兄們,我們都是軍人啊!蔣委員長和他兒子都在南京呢!我們還考慮那麽多幹什麽?願意回去的弟兄,跟我一起回去,不願意回去的弟兄,自己走吧!我們不會怪你們的!’這個營此時還有的四百多名軍人一個不剩地都回南京去了。還有一個營長同樣打算帶著部隊回南京,團長知道這件事後命令全團‘每人留三發子彈,其餘子彈還有所有的手榴彈、炸藥包、機槍、迫擊炮都給他們’,回南京的軍人們和下不了回南京決心的軍人們紛紛哭泣,沒有回南京的軍人們紛紛哭泣道‘弟兄們,我們沒你們有種’,隊伍裏哭聲一片,這個營有一百多名軍人沒回南京,都是傷兵,傷兵們看著調頭回去的同伴們,無不放聲大哭,不停地說‘你們要多多保重’之類的話,還有的傷兵拚命地捶打自己,悔恨自己已經受了傷,無法繼續跟同伴一起戰鬥。…
中國軍隊第8集團軍也是要開赴浙北的,集團軍司令張發奎將軍接受我們記者采訪時,他說他的集團軍從上海撤回來時還有三萬八千多人,結果,跟他一起去浙北的隻有兩萬多人,並且大部分是傷兵,包括輕傷員,還有一萬八千人都自願地回南京去了。張發奎將軍眼眶裏含著淚水,他對我們記者說,‘我不是難過,我是驕傲啊,我為我部下裏有這麽多英雄好漢感到驕傲!我真恨不得脫了我的中將製服,穿上士兵製服也回南京。我多次申請也留在南京,但委員長不同意,他說浙北需要我去鞏固防禦。’在第8集團軍的隊伍裏,我們看到十幾個士兵從南京方向又回來了,一個個都哭哭啼啼,別人問他們發生什麽事了,這十幾個都非常年輕的士兵哭著說道:‘我們去南京了,但南京那裏不要我們,說我們不是老兵’,我們記者非常驚奇地問道:‘他們是怎麽辨別的?’這十幾個年輕士兵伸出手:‘他們看我們右手食指上麵有沒有老繭,我們都沒有’。我們記者問了這十幾個年輕士兵的長官後,知道他們都是上海本地人,淞滬會戰爆發後才參軍的。中國軍隊在上海戰場上傷亡了三十萬名軍人,很多部隊打殘了後一時間得不到來自後方的兵員補充,再加上上海當地和上海附近有大批青壯年強烈要求參軍,所以部隊在戰場上就地招兵,這十幾個士兵就是這樣的情況,他們剛剛學會開槍就要投入戰場,能夠活下來已經是非常幸運了。…
我們記者在中國軍隊第5集團軍的隊伍裏遇到一位團長,他帶著五百多個互相攙扶的傷兵在前進,我們記者問他:‘你的部隊呢?’這位團長指了指那五百多個傷兵:‘就這些了’。我們記者非常吃驚:‘隻有這麽少的人了?’他點點頭:‘是啊!我的團原本有兩千多個兄弟,在戰場上沒了一千多個,還有四百多個去了南京,就剩下這些傷兵了’。我們記者在隊伍的後方遇到一群正在往南京前進的中國軍人,記者采訪了其中一位帶隊的少校:‘你們是要去南京嗎?’少校點頭:‘當然。’記者問道:‘為什麽要去南京呢?南京很危險的,並且你們回南京也沒有獎勵。’少校頓時怒了,他指了指身上已經殘破不堪的軍服:‘洋鬼子!看清楚!老子是軍人!軍人為保衛國家而打仗,天經地義!軍人可不是為錢打仗的!那是軍閥!老子可是黃埔生!更加要視死如歸!校長(蔣介石大元帥)和校長兒子都在南京!老子怎麽能走?’
我們記者意外地得知,中國軍隊第2集團軍裏發生了這麽一件事,該集團軍奉命開赴蘇北,駐紮在揚州、泰州一帶,集團軍裏有一位副團長就是揚州人,歸心似箭的他回家拜見父母,他的父親是一位清末舉人,學問很深,看到兒子回來後,老人家非常高興,但幾天後,老人家氣得渾身發抖地拿著報紙找兒子,嚴厲質問兒子:‘你為什麽沒留在南京?蔣委員長和蔣委員長兒子都在南京,你居然跑了?那麽多人留在南京,你居然沒有留在南京?你簡直不配當軍人!你簡直給我們x家丟人!我們x家祖宗的臉都被你丟光了!你給我滾!我沒有你這個逃兵兒子!’這位副團長誠惶誠恐,連夜回南京去了。…我們完全確定,南京的中國軍人每一個人都已經做好了為國捐軀的準備,南京的中國軍隊是一支鋼鐵般的可怕軍隊。…”
留在南京的部隊除了完全是中央軍嫡係的第77、88、99、100師外,另外還有三個師,都是地方軍,分別是:川軍第145師、滇軍第182師、桂軍第170師。並非隻有中央軍願意為國戰死,地方軍也一樣,因為地方軍、中央軍都是中國軍人。當然了,地方軍的情況要比中央軍“複雜一些”。川軍、滇軍、桂軍,並不是直接聽命於蔣介石,而是各有各的“主公”,劉湘、龍雲、盧漢、李宗仁、白崇禧雖然也具有愛國熱血,但畢竟…留在南京的部隊注定會死路一條,“老蔣把他自己的中央軍嫡係填進去也就罷了,還拉著我們一起填進去,豈不是等同於把我們地方軍送去給中央軍陪葬?”因此,川軍、滇軍、桂軍的統帥都是有些顧慮的。盡管如此,廣大地方軍基層官兵甚至中高層軍官還是深受激勵和感染,紛紛要求也留在南京,劉湘、龍雲、李宗仁也不方便把部隊都從南京撤走,畢竟關係到民族大義,不留點部隊確實不好看,因此川軍、滇軍、桂軍都象征性地在南京留了一個師。南京原先的川軍三個師裏,第144師師長郭勳祺和第122師師長王銘章都已為國捐軀,這兩個師更加是傷亡殆盡,雖然這兩個師奉命前去皖南休整,實際上軍政部已經準備把大批中央軍部隊“補充進”這兩個師,使得這兩個師名義上還是川軍,實際上已被中央軍控製,至於饒國華師長的第145師,同樣傷亡巨大,三分之二官兵陣亡或受傷,但饒國華奮然地說道:“我們川軍出川就是為了抗戰,就是為了打仗拚命!不然我們何必出川?直接躲在四川,當縮頭烏龜算了!既然戰鬥就在眼前,豈有臨陣退縮的道理?”蔣介石和劉湘都大為感動,劉湘命令川軍全部撤退,但留下饒國華的第145師,並且把其餘川軍部隊的老兵補充了很大一部分給第145師。
滇軍目前總共隻有第182、183、184師,規模不大,加上滇軍在挽救南京的保衛戰中功勞很大,所以蔣介石沒有削弱滇軍,並且還讓龍雲白賺了一大批德械武器。滇軍三個師裏,第182、第183師已抵達南京,第183師沒抵達,因為南京保衛戰已經結束,運輸機群自然就不給第183師提供運輸了。在南京的滇軍兩個師同樣損失慘重,並且第183師師長高蔭槐在長江作戰中壯烈為國捐軀,因此根據蔣介石和龍雲的命令,第183師離開,第182師留下,並且第183師把一大批老兵補充給了第182師。
桂軍情況跟川軍、滇軍一樣。實際上,整個淞滬會戰中,桂軍非常的勞苦功高,其部第21集團軍是上海國軍的主力,而後期趕到的第11集團軍又承擔起給全軍斷後的重大責任。李宗仁命令從桂軍嫡係第21集團軍第7軍裏抽調出第170師留在南京,同樣也從桂軍其它部隊給第170師補充了一大批老兵。
川軍第145師約4000人,滇軍第182師約4000人,桂軍第170師約5000人,三個師留在南京,盡到作為中國軍隊的天職,與中央軍第77、88、99、100師並肩作戰,並且三師一萬三千餘官兵都跟中央軍一樣,經過自願決定,都下定決心要留在南京“與南京共存亡”。川滇桂三個師的一萬三千餘官兵加上前線已經“自願報名”的八萬五千餘官兵,另外扣除掉一大批必須要走的人(何應欽之類的軍方高層大員和他們的副官、衛士等人),再加上憲兵部隊,南京守軍總兵力共有整整十萬。
在南京會戰正式爆發時,第77師擁有3萬餘兵力,第88師和第99師都擁有2萬兵力,第100師1.3萬兵力,加上川軍第145師、滇軍第182師、桂軍第170師,南京共有七個師,另外還有一個憲兵團(原本南京的那五個憲兵團合編並進行了一定補充,總計3000餘憲兵)。這七個師都是獨立的師,不屬於某個軍,七個師和憲兵團直接被組編為“南京軍”(憲兵團番號被改為了“南京憲兵團”,團長就是全國憲兵部隊副司令蕭山令少將),這是國軍曆史上第一個不以數字為番號的軍,該軍直接隸屬於軍委會和南京衛戍司令部,軍長是蔣介石本人。
十萬大軍,十萬精兵,十萬死卒。
除了10萬軍隊,南京城還有10萬平民協助作戰,大部分人都是意誌堅定、體質過硬的青壯年男子。這些平民裏,很多人是技術性人員,比如醫生、工程師、兵工廠工人、電工、鉗工、車工、木工、煉鋼工人、冶金工人、鐵路工人、油漆工、司機、泥瓦匠、伐木工人等等,畢竟,展開一場守城作戰,不僅需要軍人,還需要技術性人員的幫助,同時,平民同時也是軍隊的預備役兵員。用蕭爻的話說:“如果這場戰役打好幾個月,那些平民自然就會被戰火熏染成合格的軍人。”
至於物資儲備方麵,南京城內儲備了足夠二十萬人吃半年的糧食(如果戰事持續很久,還可以一邊打仗一邊種田),武器彈藥方麵也十分充足,光是子彈,儲備數字高達一億發(不隻是步槍子彈,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機槍子彈),並且已轉入地下的金陵兵工廠會在戰事期間正常維持生產活動,兵工廠工人們幾乎無一人離開南京,報名兵工廠的工人比原先工人還多。十萬守軍清一色德械武器,裝備精良,另外還儲存了大批在上海繳獲到的日軍武器作為備用。
除了陸軍,空軍和海軍都保證會竭盡全力地參加接下來的南京會戰。
城防工事方麵,南京的準備也是異常的充分。全城累計建有110多公裏的塹壕、230多公裏的戰壕、160多公裏的地道、26個大型防空洞(工廠設施都實現了地下化)、71個大型地下室、30個大型火力據點、19處連環碉堡群、4座堡壘、2座要塞、超過800個的中小型火力點(三分之一以上在城內用於巷戰,並且城內的火力點在此時和在戰事爆發後還會繼續修建);不止如此,南京周圍有5座山已經被修建成立體大堡壘,分別是幕府山(該山位於南京城正北處,屹立在長江邊上,主峰勞山海拔190米)、北崮山(該山位於南京城正北處,與幕府山相隔約一公裏,海拔204米)、紅山(該山位於南京城東北處,與北崮山相隔約有二公裏,主峰大紅山海拔82米)、雨花台(該山崗位於南京城正南處,海拔100米),以及重中之重的紫金山(該山位於南京城正東處,海拔449米),這五座山在北、東、南三麵上環繞著南京城(西麵是長江),特別是紫金山,俯視整個南京城,是南京地區的最高製高點。這五座山幾乎都被掏空了,山腳下和半山腰上都是錯綜複雜且延綿不斷的塹壕,每條塹壕裏都設立了星羅棋布的機槍碉堡、迫擊炮陣地、環形工事、掩蔽部、火力支撐點、連環地堡群、散兵坑,山體內被挖掘出了大量的坑道、地道、地下室,用於充當官兵宿舍、休息室、食堂、醫院、存放糧食的糧庫、存放武器的軍械庫、存放彈藥的彈藥庫,並且半山腰和山頂上設有炮兵陣地,海拔越高的炮兵陣地上的火炮就越大,半山腰是迫擊炮、山炮、野炮、步兵炮等,山頂上則完全是大口徑重炮,所有火炮都隱藏在山體內的地下室內,通過軌道被牽引到射口。被安裝在南京五座山上的大口徑重炮共有38門(原計劃是50多門,在上海前線損失了部分,同時也繳獲十多門日軍重炮),包括2門德國330毫米艦炮、4門蘇聯203毫米重型榴彈炮、6門蘇聯152毫米重型榴彈炮,剩下的都是德國的150毫米榴彈炮、蘇聯的122毫米榴彈炮、日本的150毫米或120毫米榴彈炮。這三十八門大口徑重炮,足有二十門被安裝在紫金山上。
在蔣緯國的苦心經營下,1937年底的南京城不隻是讓日軍垂涎欲滴的目標,更是一座近乎堅不可摧的超級要塞般的軍城。蔣緯國為此累計扔進去足足一個億的美元,但物有所值。
麵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太陽旗浪潮,南京巋然如山、嚴陣以待。(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