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節 怒城(1)

字數:7345   加入書籤

A+A-




    南京戰場在日軍進行了一場回光返照式且最終落得慘敗的猛烈攻擊後從一月中旬開始再次陷入暴風雪前的平靜中。足足半個月,日軍沒有再發動大規模的攻擊,僅展開襲擾破壞,同時忙著在蘇南地區進行如火如荼的“自願遣返活動”。

    1月20日,第一批“不願意歸順皇軍、願意前往國統區”的日占區中國平民被日軍“客客氣氣地”送到了南京城最東段的外延陣地龍潭鎮,總人數超過五千,龍潭鎮的南京軍部隊接收了這批“被虎狼送出虎穴狼窩”的本國民眾。

    羅龍是第99師第3旅第3團第3營的副營長,他原本帶著三個連的官兵在龍潭鎮外延攔江閘一帶進行機動防禦,結果成了這件“奇事”的主要參與者。這天上午,羅龍在攔江閘陣地裏巡視檢查,風中雪花紛飛,地上白雪皚皚,上千具日軍屍骸或七零八落或四分五裂地散落在陣地前,在低溫中凝固著、僵硬著,猶如彩色的木雕陶俑。“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羅龍吟念著,他心裏沒有任何憐憫或感慨,因為戰場上的那些屍骸都是日軍。對於散落在戰場上的日軍屍骸,因為戰役模式是南京軍防禦、日軍進攻,所以陣亡日軍裏的大部分是倒斃在南京軍機槍射程內,日軍難以收殮,雖說日軍素來不大在乎人命,但若任由漫山遍野倒滿己方陣亡官兵,太容易影響士氣,後續日軍再次進攻時,看到前方地上遍地是死掉的同夥,必然兔死狐悲,因此,日軍派使者聯絡南京軍,請求南京軍每天停火一定時間,讓不攜帶武器的日軍到戰場上收殮陣亡日軍屍骸。對此,蔣緯國自然不樂意,一來難保日軍不會耍花招,假如走到南京軍陣地前收殮同夥屍骸的日軍其實是衣服裏暗藏著手榴彈的“肉彈”,南京軍豈不是會被打個措手不及?日本人信譽太差,不得不防;二來留著遍地的日軍屍骸其實是一件大好事,看到如此場景,南京軍士氣振奮,日軍士氣低迷,何樂不為?反正此時是冬天,那些鬼子兵的屍體又不會爛掉。最後,南京軍跟日軍達成了協議:第一,日軍可用日軍控製區內的南京軍陣亡官兵遺體交換南京軍控製區內的日軍陣亡官兵屍體,一比一的比例(這種比例完全是南京軍占便宜,因為南京軍很少發動反擊,所以沒有多少陣亡官兵遺體落在日軍控製區內);第二,日軍可用武器彈藥跟南京軍交換日軍陣亡官兵屍體,並且,屍體軍銜等級越高,交換所需的武器彈藥就越多,比如一個日軍列兵屍體需要5顆手榴彈或200發三八式步槍子彈,一個日軍少佐需要1挺歪把子輕機槍以及2000發機槍子彈,一個日軍大佐則需要2門九二式步兵炮以及100發配備炮彈,至於將官屍體,更加是物以稀為貴,一個日軍少將起碼需要3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交換。對於南京軍的漫天要價,日軍不得不忍氣吞聲地接受,但日軍也不可能耗費太多武器彈藥,所以隻是把少尉級以上的屍體給換走,至於廣大普通士兵的屍體,大多仍在地上不管,使得南京軍各陣地前一直堆著大批日軍屍骸。

    正當羅龍吟詩作對時,部下官兵報告:有一小群平民打扮、身份不明的人來到陣地前。接到報告後的羅龍急忙舉起望遠鏡,果然,他看到十多名中國老百姓模樣的人在蹣跚著走來。剛看第一眼他就確定那些人不是日軍偽裝的,因為都是老弱婦孺,他又仔細打量那些老百姓,發現那些老百姓雖然很緊張,但並不恐懼,眉宇間甚至還有幾分喜悅,並且穿戴整齊、臉色正常,不像忍饑挨餓的難民。“這是怎麽回事?哪來的老百姓?”羅龍大惑不解。

    這十幾名百姓被放行到陣地上後無不喜形於色、如釋重負:

    “太好了!終於見到咱們自家的國軍了!終於到國統區了!”

    “看來,他們還真的是言而有信啊!”

    “快向國軍長官說說情況,那麽多人都等著過來呢!”

    為首的一名六十多歲的老漢告訴羅龍,他們都是上海市民,上海日軍占領當局前陣子一直搞“自願遣返活動”,聲稱不願意留在日軍占領區內的人可以被日軍護送到國軍控製區,去留自由、想走就走,本來,大部分市民都不相信日本人,認為日本人在玩弄什麽陰謀詭計,搞不好在玩弄“引蛇出洞”,但每個報名站旁邊都有外國記者,租界裏的外國人也受邀在場,有部分膽大的、想離開上海的市民小心翼翼地報了名,結果並沒有遭到日本人的逮捕、傷害,甚至都沒有遭到刁難,日本人猶如請神出門般非常痛快地批準了那些市民的離滬請求,於是,越來越多的市民爭先恐後地報名,最終被日本人言而有信地送到了南京外延。

    “長官,請你們接納我們吧!我們都是心向國軍、心向中央的,都不願意繼續生活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了!我們不想當亡國奴,我們想投奔國統區,想為抗戰盡一份力。”百姓們七嘴八舌地說道。

    “就你們十幾個?”羅龍十分驚訝地問道。

    “不,有好幾千人呢,並且還是第一批的。”

    “你們是怎麽來的?”

    “坐船,日本人把我們送上船,一直送到距這裏四五公裏外的江段,幾千人都在船上,日本人派我們過來通知長官你們。”

    “日本人這麽好心?居然讓你們坐船?”羅龍愈發吃驚了,“日本人有沒有虐待你們?有沒有搜刮你們?”

    “沒有!沒有!”百姓們紛紛搖頭,“對我們不打不罵不搶,更加不殺,船上有外國記者一路跟蹤報道的。”

    “真奇怪!太奇怪了!”羅龍一邊大惑不解一邊向上級進行匯報。

    第99師師長李玉堂得知此事後立刻上報給蔣緯國,蔣緯國下令道:“接收,但把他們暫時安頓在龍潭鎮一帶,嚴密看管,不允許他們擅自行動,立刻采用保甲連坐製度進行編組,互相監督、互相監視,防備其中混有日本間諜或準備潛入城內搞破壞的漢奸。確定內部幹淨,再把他們送到南京城內。”

    接下來,攔江閘陣地前出現了這麽一幕畫麵:五千多名原本居住在上海淪陷區但渴望投奔國統區的中國平民在日軍的送別下從日軍控製區內滿臉喜色地走向南京軍攔江閘陣地,但不是一次性走過來的,五千多人裏,青壯年男子約一千餘人,其餘的大多數是他們的家人,日軍沒有把所有平民都釋放,先釋放了那一千多個青壯年男子,“請”他們到南京軍陣地前把陣亡日軍屍體搬運過來,完成之後再放行他們和他們的家人。

    “難道這才是日本人的目的?”羅龍隱隱地覺得有些不安,他推測,日本人如此煞費苦心、大費周章,其實都是虛的,真正目的是驅趕中國老百姓在中國軍隊槍口下搬運走陣亡日軍的屍體,從而省下一大批本該用於交換的武器彈藥。

    但接下來的事實證明,羅龍想多了,日軍“請”那些中國平民搬運完陣亡日軍屍體後,言而有信地開始全麵放行。現場有數十名外國記者(包括日本記者)進行拍照、攝影,日軍沒有毆打、辱罵、虐待中國平民,甚至都沒有在中國平民身後舉槍,確實是以禮相待,十分客氣地送走了所有中國平民。“來到我們陣地上的老百姓無不歡呼雀躍、興高采烈,實際上,我們所有弟兄都繃緊了神經,一方麵是擔心這些平民裏有日本間諜或漢奸,另一方麵是擔心日軍會趁機發動攻擊,但我們好像杞人憂天了,這兩件事都沒有發生,日本人確實很客氣地把這五千多名不願意生活在他們鐵蹄下的我國平民安全交給了我們。”羅龍在事後這樣說道。

    “此舉證明了帝國軍不僅是一支威武之師,還是一支文明之師。”日本國內的《朝日新聞》對此大肆報道,“那些支那平民因為蔣介石政權之誤導、引誘、蒙蔽,所以不願意與皇軍一起建設大東亞樂土,皇軍尊重他們的選擇,將其送往蔣介石政權之控製區,我們相信,他們很快會迷途知返,蔣介石政權之黑暗、腐朽、殘暴豈是大日本皇軍之皇道樂土可比及?”

    上海此時是日占區,肯定不是什麽“皇道樂土”,由於外國租界遍地,所以日軍不敢幹出太嚴重的殺人"qiang jian"等惡事,但其餘惡事則一件不剩,劫掠、搜刮、搶劫...每天都在上演,特別是日軍在南京戰場上陷入困境後,日軍為減輕本土負擔,在日占區內展開了“以戰養戰”,搜刮占領區內的物資用於養軍,不計其數的糧食遭到日軍“征集”,日占區內的中國平民們普遍陷入饑寒交迫中,南京軍在南京戰場上把日軍打得越狠,日占區內的中國平民們的生活自然就越難過,如今日本人竟然允許自己統治下的中國平民逃脫囹圄,中國平民們自然求之不得;至於蘇州、無錫、常州、江陰、啟東、南通、靖江等地,因為當地沒有外國人“監督”,日軍自然原形畢露、獸性大發,雖然不敢幹出大規模的屠殺,但秘而不宣、零零散散的屠殺事件以及已經習以為常的"qiang jian"、搶劫等暴行則是層出不窮,自然而然,這些地區的中國平民要比上海市民更加迫切地渴望能逃離日軍魔掌,因此,日軍搞出的這起“自願遣返活動”受到日占區內中國百姓們的“熱烈響應”。

    1月20日下午,又有三千多名來自蘇州的中國平民在日軍的放行下抵達南京。這一天,共有近九千名日占區百姓逃出魔掌、來到南京。

    從1月20日開始,接下來每天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一批又一批日占區百姓被送過來,少者百餘人,多者千餘人,絡繹不絕、接連不斷。短短一周內,超過三萬日占區百姓被日軍送到南京。日軍“大發慈悲”的行為也得到了很大的回報,倒在南京軍陣地前的幾萬具日軍屍骸都被日軍利用中國平民給順利地收殮了。

    “日軍的目的肯定不是收殮他們死人這麽簡單。”蕭山令憂心忡忡地對蔣緯國道,“我感覺,日本人絕對有陰謀。建鎬,我懷疑日本人是‘驅民入城’,借助老百姓來消耗我們的物資,特別是糧食。”

    “哦?”蔣緯國蹙眉思索。

    “對!肯定是這樣的!”蕭山令愈發肯定,“你看,日本人嘴上說著不願意接受他們統治的我國老百姓可以去國統區,但日本人其實隻把老百姓送到南京來,而我們無法把這些老百姓運離南京,送到大後方去。開戰前,南京城內儲備了差不多夠二十萬人吃半年的糧食,如果人口變成四十萬,那就隻能吃三個月,如果人口再變成八十萬,那就隻能吃一個半月了,我們雖然在種糧種菜、養魚養蝦、養豬養雞,但是...人口一旦暴增,糧食肯定是入不敷出的。建鎬,蘇南日占區內的老百姓可是有將近一千萬啊!”

    蕭山令是南京軍和南京城的“總管家”,對這一點有著很敏感的認知。

    蔣緯國的臉色開始變得不好看起來。

    中日戰爭爆發時,江蘇省共有人口約3300萬(包括上海市的300多萬人),蘇南地區人口約1400人,戰前的大遷移隻遷走了蘇南地區約200萬人,戰爭爆發後,越來越多人口開始西遷,特別是崇明島大屠殺後,更是進一步地刺激了蘇南地區人口的西撤,減少到眼下,蘇南地區還有約800萬人,其中,上海市人口已經從戰前的350萬降至150萬,南京市人口更是從戰前的100萬降至10萬;另外,日軍在江北還占領著蘇中地區的二三十個沿江城鎮,所以華東的淪陷地區內差不多有超過900萬人口被日軍控製。日軍隻要把這900萬人的十分之一驅趕到南京城內,再圍城一個月,就足以餓死南京城的所有軍民。

    “日本人真在打這個算盤嗎?”蔣緯國有些惴惴不安,“可我沒辦法,總不能把那些平民拒之門外吧?但是,再把他們轉運走就不可能了,長江半處於日軍的炮火封鎖裏,況且,海軍也沒有足夠的艦船,至於飛機,哪裏能運走這麽多平民呢?”

    湯山鎮的日軍前敵指揮部內,鳩彥王中將、柳川中將、塚田攻少將、辻政信等人十分滿意地看著又一批中國平民被南京軍接入城內。

    “陰謀不可怕,可怕的是陽謀。”辻政信頗為得意地道,“陰謀畢竟是有辦法破解的,但陽謀是無法破解的,陽謀的可怕之處就是你明知對方在給你下套子,你卻隻能無可奈何地把腦子伸進去。”

    “嗯,這個辦法確實很好。”柳川中將連連稱讚,“別的不說,光是能把這麽多皇軍陣亡將士的忠骨給收殮回來,就足夠了。”

    “那些西方白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過去一周內,大量的照片、報道、攝影膠卷都鐵證如山地證明了,帝國軍隻是把那些不願意順服的中國平民禮送出境,並未刁難戕害。帝國軍,可以說是贏得了美名。”塚田攻少將同樣讚許不已。

    “實際上,鄙人還有一個好辦法。”辻政信愈發得意地道。

    “辻參謀,還請賜教。”柳川中將幾人都很感興趣。

    辻政信十分得意地道:“我們把大批支那平民送入南京城,實際上,此舉可以翻倍地擴大規模,把更多的支那平民送入南京城,比如...”他語出驚人,“五十萬!反正支那境內到處都是支那人,不愁沒有那麽多人,南京城的支那軍對於支那平民肯定是不能拒絕接收的,好,當城內人口急劇暴增後,會發生什麽事?那麽多平民,就是那麽多嘴巴啊!每天都必須消耗大量的糧食!人越多,糧食消耗得越快,到時候,皇軍將會不戰而勝,因為南京支那軍已經不戰而敗,餓得失敗了!”辻政信越說越眉飛色舞,“他們繼續堅守,皇軍卻圍而不打,他們就會慢慢地挨餓,餓得搖搖欲墜、無力反抗,他們如果餓得出城突圍,則正中皇軍下懷,皇軍防守為攻,構建完善的城外工事,城內支那軍出來一批就會被打死一批。南京,豈不是唾手可得?”

    “這個辦法很有可取性啊!”鳩彥王中將眼中神采一閃。

    “驅民入城再圍而不打,任其糧食耗盡而餓死。”柳川中將也深感啟發。

    “不對!”塚田攻少將提出異議,“辻參謀,你忽略了一件事,南京軍在城內有多處大型軍械庫,囤積了大量武器彈藥,我們把這麽多支那平民驅入城內,豈不是白白送給他們大批人力?如果蔣緯國從這幾十萬饑民裏挑出十萬青壯年再武裝起來,最後破釜沉舟、突圍反擊,我們豈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對!”柳川中將立刻醒悟,意識到這個破綻,“我們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哈!”辻政信得意地一笑,“塚田君、柳川將軍,你們看問題還是看得不夠透徹啊!能打仗的隻有青壯年男子,如果我們趕進城內的都是老弱婦孺呢?”

    “哦?”塚田攻少將心頭一動,“是啊,把大量的老人、婦女、兒童趕進城內,必然會成為南京支那軍的沉重負擔,而不會成為南京支那軍的人力資源。”

    “還有殘疾人。”辻政信的笑意裏不但有得意,還有詭譎,“送十萬殘疾人給蔣緯國,他除了養著浪費糧食,還能幹什麽?”

    塚田攻少將笑著搖了搖頭:“從哪裏找那麽多殘疾人?”

    “哈!”辻政信再次笑起來,笑容又詭異又陰森,“殘疾人可以製造嘛!”

    這句話頓時讓鳩彥王中將、柳川中將、塚田攻少將的臉色都發生了急切而劇烈的變化,幾人先是吃了一驚,隨後思維撥雲見日,繼而臉色泛光。

    “抓大批支那男子...”辻政信表情森然地道,“切掉右手食指,讓他們不能開槍,或者一槍打碎一條腿的膝蓋骨,讓他們無法奔跑行動,很簡單的小手續,卻可以讓這些支那男子都報廢掉,最後再把他們趕到城內...”

    “好主意!”鳩彥王聽得中將眼冒精光。(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