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節 束手無策
字數:10616 加入書籤
1938年3月12日這天,在東亞,日軍於中國山東省境內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歐洲,希特勒的德國正式展開了第二次對外擴張,第一次是廢除《洛迦諾公約》,派遣三萬餘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收複了這片屬於德國但德國軍隊不得駐兵的領土,眼下的第二次則是“德奧合並”。在英法等國的口頭譴責或默許承認以及大部分奧地利民眾的熱烈歡迎中,十餘萬德軍幾乎不費一槍一彈地開進鄰國奧地利境內,宣布希特勒的祖國奧地利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不再繼續存在,而是變成德國的一部分,德奧完成合並。德奧合並讓德國得到約8.4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和約700萬人口(大部分是德意誌人),德國領土擴大了17%,人口增加了10%。
蔣緯國給希特勒發去了祝賀電報,希特勒迅速給蔣緯國發來回電。回電裏,希特勒先是對蔣緯國的祝賀表示感謝,然後他又隱晦地提醒蔣緯國:雖然中國軍隊表現出色,重創日軍,但日本的軍力還是非常強大的並且超過中國的,眼下華北的形勢發展就證明了這一點,因此,繼續打下去對中國弊大於利,中國當然不能接受“屈辱的和平”,但可接受“公正的、互利雙贏的和平”。中日停戰,中國可以停止國力軍力的繼續損耗並且得到寶貴的建設發展時間。
中日之間,希特勒肯定是極大地傾向於中國的,但他也非常清楚中國的弱點:大而不強。中國想要變得又大又強,必須要停止跟日本的戰爭,停止國力軍力的損耗,得到寶貴的時間,好好地建設發展。希特勒明白,德國隻有中國是不太夠的,最好再拉上日本。對於中日戰爭,希特勒的感受是“心疼”,在他心裏,中日以後都會是德國的盟友,看著盟友之間大打出手,互相損耗國力軍力,這種“德中日”三國聯盟的“內戰”肯定不利於德國,希特勒當然心疼。
看完希特勒的電報,蔣緯國沉默了很久,他腦中反複地思考著:“我該怎麽辦?我現在究竟該怎麽辦?”
華北局勢在繼續地惡化著,近乎一發不可收拾。
三月中下旬時,日軍已經完成對河北省的全境占領,同時基本上完成了對山東省的控製,接下來,日軍繼續發瘋地不斷攻擊,堪稱“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其中以第10師團最甚,該師團在進攻冀南、橫掃山東的戰事中一直一馬當先,得到了一個“急先鋒”的稱號,根據師團長磯穀廉介中將的得意誇耀,該師團在這段高強度作戰期內“就算睡覺也是一邊急行軍一邊睡的”,據說該師團內累計有三百多名官兵因為太過於疲憊而活生生地累死或累得吐血。當日軍第10師團橫掃山東時,第14師團一邊協助第10師團一邊對河南省北部地區發動了試探性攻擊,與國軍衛立煌部進行數場交戰,同時,日軍後續部隊又被源源不斷地運到華北,新增加了兩個師團,並且是兩個“特殊師團”,首先,這兩個師團也都是得到過極大加強的,每個師團超過4萬兵力,配備大批的坦克和重炮,其次,這兩個師團沒有正式番號,堪稱“混成師團”(日軍隻有混成旅團,沒有混成師團),因為這兩個師團是用從華東戰場上悄悄地轉移偷運到華北戰場上的部隊“東拚西湊組成的”,這個大隊來自這個師團,那個大隊來自那個師團,完全就是兩鍋大雜燴,兩個師團的師團長分別是東條英機中將和板垣征四郎中將,因此這兩個師團被稱為“東條師團”和“板垣師團”。稍微值得一提的是,板垣征四郎中將是剛從華東戰場上被調到華北戰場上的,他在南京戰事中因為部隊屢屢受挫,變得意誌消沉、萎靡不振,其好友石原莞爾便幫忙把他從華東調到華北,“奪取新的勝利,用勝利振奮自己”。
抵達華北戰場的東條師團和板垣師團隨即在三月下旬對山西省大舉進攻。
先打冀南,再打山東,接著根據戰局態勢決定打山西或打河南或打蘇北,這是日軍華北方麵軍的作戰計劃,但被付諸行動後卻出現了偏差,第一,日軍進展速度大大高於日軍自己預料,原計劃要花兩天才能打下的冀南隻花了四個小時,原計劃要花兩個月才能打下的山東隻花了二十天,就連寺內壽一大將都不敢相信“皇軍進展竟會如此之迅猛、如此之順利”“由此可見,皇軍把大量兵力消耗在南京戰場上是何等愚蠢之事”“若把被用於攻打南京的軍力都投入華北,恐怕皇軍已經從黃河殺到長江了”;第二,日軍實際使用兵力的數量大大低於日軍自己預料,原計劃要花四五個師團才能拿下的山東省隻花了一個半師團就拿下了。因為進展速度太快、使用兵力太少,寺內大將都有些措手不及,他的部隊在二十天內拿下了超過十六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戰線拉得太長、占領區擴得太大,而後續兵力還沒有完全被運過來,接下來怎麽辦?寺內大將打算暫緩攻擊,穩紮穩打,消化掉已經到嘴裏的戰果,但遭到磯穀中將等前線將領的強烈反對,“支那軍根本就是一群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一群一觸即潰的驚弓之鳥!我們不能停止!停下來,他們就可能緩過氣了,我們必須繼續進攻!不停地進攻!”
寺內大將有些擔心:“可我們兵力並不足...”
“皇軍對支那軍完全能以一敵十乃至以一敵二十!皇軍現有兵力綽綽有餘!”磯穀中將堪稱豪氣幹雲。
寺內大將在反複思考後,點了點頭,批準了這個“三麵進攻、窮追猛打”的戰術。於是,日軍一方麵掃蕩山東,一方麵對河南和蘇北進行試探性攻擊,一方麵卻又對山西展開了強攻。
約二十萬日軍對戰約一百萬中國軍隊,結果日軍不但追著中國軍隊打,甚至還三線開戰,完全視中國軍隊於無物。麵對這個局麵,蔣緯國深深地感到了恥辱,他在心裏痛苦不已:“為什麽日軍可以在八年抗戰期間吊打中國軍隊?不是因為日軍太強,而是因為中國軍隊太弱!說到底,中國人自己不爭氣啊!以至於讓被西方軍隊吊打的日本軍隊吊打!想我中華先祖們,曾經威震四夷,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可今天,我們卻淪落得都讓東瀛倭奴騎到脖子上了!”
宋哲元被日軍打得措手不及,因為他沒想到日軍會突然間猛攻他;韓複榘被日軍也打得措手不及,因為宋哲元挨打幾個小時後就輪到他了;閻錫山被日軍同樣打得措手不及,因為他沒想到山東丟得那麽快,並且他原以為日軍會完全打完山東後才會打他的山西,也許日軍打完山東後就去打河南或蘇北了,根本不會打山西,但日軍卻一邊打山東一邊打河南、蘇北一邊打他的山西,不得不讓他深感猝不及防。
閻錫山跟日本人是有“特殊關係”的,早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他一直是日本人千方百計拉攏的重要目標,參與國內軍閥混戰時,日本人也多番給他支持,比如中原大戰後,閻錫山因為站錯隊而被蔣介石攆下了“山西王”的寶座,但他被日本人保護在關東軍控製的旅大地區,最後在日本人大力支持下重返“山西王”的寶座。七七事變爆發後,閻錫山提出的口號是“犧牲救國,守土抗戰”,沒有“抗日”二字,以此向日本人進行暗示“你不犯我,我不還手”。自始至終,閻錫山都跟日本人“關係曖昧”,對日本人不斷地退讓,哪怕日軍進攻屬於他地盤的綏遠省且吞並半個綏遠省,他也忍了,但他也堅持著絕不公然降日的底線。
說到底,無論是河北的宋哲元、山東的韓複榘還是山西的閻錫山,都跟日本人進行著“暗通款曲”,一隻腳踩兩條船是這些地方軍閥的一大特色。眼下,日軍為了戰略層次上的利益,徹底跟閻錫山撕破臉皮,東條師團沿著平綏鐵路大舉撲來,意欲由北向南橫掃山西省,板垣師團則沿著平並(北平至太原)鐵路大舉緊逼,意欲擊破太行山防線,直搗黃龍、劍指太原。閻錫山退無可退,隻得進行“守土抗戰”。客觀上講,閻錫山抗戰的條件比韓複榘要好很多,一來山西省80%以上是山區,山東省一半多是平原並且兩麵靠海,所以山西地形好過山東;二來晉綏軍的實力也超過魯軍,晉綏軍的現代化水平僅次於中央軍和東北軍,還擁有自己的兵工廠,兵力也是魯軍的兩倍多;三來,閻錫山苦心經營許久,特別是在抗戰正式爆發後的七個多月,晉綏軍沿著晉東太行山構建了一條比較完善的太行山防線,修建大批塹壕、坑道、工事、火力點,防禦力確實超過被日軍輕易突破的魯軍的黃河防線(黃河防線之所以被日軍輕易突破,一是魯軍沒有鬥誌,主動放棄防線,二是大河在戰爭中的防禦力確實不如大山。)。
3月20日,東條師團先頭部隊猛攻晉北軍事重地天鎮,同時,板垣師團線頭部隊開始進攻太行山防線中部咽喉、太原東部屏障陽泉,從而拉開了山西省抗戰的序幕。
戰事一開始,閻錫山就飛火流星地連連向蔣介石請求援助,他沒跟蔣介石要中央軍部隊,也沒要什麽大炮坦克,隻是要飛機。在八成地區都是山地的山西省展開抗戰,飛機的重要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位居第一位。閻錫山很聰明,他知道韓複榘的魯軍因為沒有中央軍的飛機增援,結果被日軍機群和日軍炮群狂轟濫炸。
對於閻錫山的求援,蔣介石非常重視,華北地域內,河北丟了、山東丟了,隻剩下山西,如果山西能守住,既能為大西北提供屏障,也能維持華北不全麵淪陷,保住最後的一線希望。蔣介石發電報給蔣緯國,征詢蔣緯國的意見。
蔣緯國很幹脆地替蔣介石發電報給閻錫山:“請閻長官把太原兵工廠的機器設備和人員立即轉移至洛陽,交由軍工部(蔣緯國的嫡係部門)管理,空軍立刻大力增援山西軍民抗戰。”
閻錫山又氣急敗壞又無可奈何,他知道,蔣緯國在趁機勒索他,要吞掉他的山西軍工業,但他別無選擇,隻得同意。
當閻錫山開始搬遷太原兵工廠時,中國空軍按照蔣介石和蔣緯國的指示,調遣三百多架飛機前往山西省參加抗戰,幾乎都是戰鬥機,雖然無法把日軍航空兵勢力完全驅逐出山西省,但確實給晉綏軍提供了強大的空中保護傘,起碼保證晉綏軍不會像魯軍那樣挨日軍機群肆無忌憚的轟炸了,大大地降低了晉綏軍的死傷損失和戰鬥難度。
冀魯晉三省裏,山西省的抗戰是打得最好的,日軍未能像閃電般吞並山東那樣吞並山西,並且還付出了大大超過吞並山東的損失代價。山西省抗戰一個月時,雖然淪陷了一部分土地,但基本上是次要地區,並且廣大晉綏軍官兵奮勇殺敵,讓日軍在一個月內付出了一萬餘傷亡。
消息傳來後,蔣介石、李宗仁以及蔣緯國都鬆了一口氣。
在這場華北大潰敗中,山西省暫時性地撐住了,這為原本近乎一發不可收拾的華北局勢爭取到了不小的希望。與此同時,河南省境內的中央軍、蘇北地區的桂軍等部也積極地展開反擊,初步地遏製住了日軍在華北的進攻狂潮,但隨著日軍後續部隊的不斷抵達,華北局勢再度陷入搖搖欲墜的危機中。吞掉冀南和整個山東省的日軍似乎從對南京久攻不下的頹勢中恢複了先前的“銳氣”,同時,豐厚的戰果也刺激得日軍胃口大開、得隴望蜀,已經到手的河北和山東既讓前線日軍感到不足,也讓東京方麵感到不夠,因此華北日軍停止了三線開戰,第10師團不再進攻蘇北,第14師團不再進攻豫北,日軍暫緩了對豫北和蘇北的攻擊,轉而集中力量攻打山西省。
日軍此舉的出發點有兩個:一是為獲得山西省的豐富資源,從而彌補日本損耗掉的國力,刺激日本的經濟恢複,實現初步的“以戰養戰”;二是拿下山西省,徹底鞏固對華北的占領。日軍如果不拿下山西省就進攻蘇北或河南省,背後始終會存在著晉綏軍這個規模龐大、威脅較強的武裝集團,從而無法從華北對華中、華東展開新攻勢。
南京城內,蔣緯國、唐生智、蕭山令、黃維、宋希濂、李玉堂、王耀武、陳明仁等高級將領聚集在一起,反複地研究著南京戰局、華北戰局乃至整個中國戰局。此時是3月30日,南京城已經堅守了近四個月,截止當日,整整120天。客觀上講,南京城在三月份其實是“作弊”,因為圍城日軍在三月份幾乎沒有攻擊過南京城,雙方隻發生大大小小數十起的小規模交火,規模最大的一場也隻是南京軍一個團與日軍一個聯隊在野外偶遇並展開遭遇戰。整個三月份期間,南京軍僅傷亡了4000餘人,日軍傷亡也不過6000餘人,戰鬥烈度比起前麵的三個月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另外,這個月下來,南京城內人口增長到了40萬,比起三月初,足足增加了11萬人,都是被日軍驅趕入城的老弱婦孺平民,實際上被驅趕入城共16萬餘人,被海軍船隊送走了3萬多(同時被送走的還有城內絕大部分的重傷員和殘疾者)。三月底時,南京城內共計40萬人,組成部分包括:正規軍8.5萬、民兵4萬餘、青壯年民工3萬餘(大部分可轉化為民兵)、傷兵2萬餘(原本共有4.5萬餘人,其中2萬餘人是重傷員或殘疾者,基本上被送出了南京城,剩下的2.5萬餘人是可康複痊愈的輕度或中度傷者,在這一個月內,傷好歸隊7000餘人,但又增加了2000餘傷兵),外加占一半多的老弱婦孺平民22萬餘人。
“恥辱!”王耀武憤憤地把手中電報摔在桌子上,“一千多個鬼子居然就拿下了濟南城!魯軍一萬多人居然一槍不放、棄城逃跑!把黃河天險拱手讓給日本人!那個穀良民簡直就是黨國軍人的敗類!他不知道‘半渡而擊之’的道理?鬼子一千多人在黃河水麵上毫無遮擋物,隻要一頓掃射就能將其全殲!仗打成這個樣子,簡直就是貽笑大方!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佐民(王耀武表字),別氣著自己了。”陳明仁開口道,“山東已經丟了,現在華北就剩山西撐著,我們還是談談山西的情況吧!”
“我看,閻長官撐得住暫時,怕是撐不住長久啊!”宋希濂眉頭緊鎖,“你們注意到了?首先,隨著時間推移,華北日軍的後續部隊會源源不斷地抵達並參戰,其次,日軍不再多線開戰,不再兵分多路,而是集中力量專攻幾個點。一開始,進攻山西的隻有東條師團和板垣師團,八九萬兵力,接著,第10師團一部和第14師團一部也投入對山西的攻擊,使得日軍兵力增至十二萬,現在,日軍每天都增加少者一個大隊多者一個聯隊的兵力,滿打滿算的話,目前進攻山西省的日軍已經有十六萬以上。晉綏軍總兵力約二十萬,就算把山西的山川地理優勢都算上,山西戰場還是逃不過一個‘敵強我弱’的局勢啊!”
“委員長已命令衛立煌部第14集團軍開入山西參戰,但閻老西卻對此幾番推三阻四。”李玉堂有些怫然地道,“大敵當前,不知團結抗戰,卻還有如此濃厚的軍閥思想!簡直豈有此理!山西省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屬於中央政府!不是他閻老西一個人的!莫非他閻錫山想步韓複榘後塵?寧可眼看日軍大口大口吞掉山東省,卻死活不肯讓中央軍入魯救急!真是禍國殃民!此舉與漢奸何異?”
黃維連連點頭、神色憤慨:“短短二十天就丟棄齊魯大地整整一百零七個縣的遼闊國土!導致三千七百萬山東同胞淪入日軍魔掌!這個韓複榘,真是‘國人皆曰可殺’!”
陳明仁道:“山西省八成是山地,不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快速施展,並且七七事變後的半年期間,晉綏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修建了太行山防線、太原城防工事等晉省防禦體係,同時,晉綏軍還有河南省、陝西省國軍的增援,又有空軍飛機助戰,晉綏軍也比較擅長防守,我估計,日軍拿下山西肯定不會像拿下山東那麽迅速,晉綏軍應該可以撐幾個月。”
參會將領們都比較讚同陳明仁的看法。
蔣緯國暗暗地回想了一下,在原先曆史上,山西省抗戰始於1937年9月初的天鎮戰役,結束於同年11月底的太原淪陷以及山西省大部分地區(除晉南地區)淪陷,持續了三個月,參戰的中國軍隊(包括晉綏軍、中央軍、中共軍)累計傷亡10萬餘人,殺傷日軍3萬餘人。眼下,山西省抗戰的客觀條件確實要好過在原先曆史上的,陳明仁判斷晉綏軍可以撐幾個月,應該是比較準確的結論。
“不過...”陳明仁又話鋒一轉,“按照日軍的習慣和作風,如果日軍在山西戰場上進展緩慢,肯定會對別的地方進行試探性下手,摸出我軍薄弱處再進行高強度攻擊以求獲得戰果。山西八成地區是山川,日軍拿下山西是欲速則不達的,但是,河南省的北部和東部、江蘇省的北部都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非常有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橫衝直撞。我估計,日軍在不久之後可能會調遣一二或二三個師團對豫北、豫東、蘇北進行試探性攻擊,如果國軍抵抗不力,日軍的試探性攻擊就會直接轉化為強攻。”
“子良言之有理!”王耀武表示同意。
黃維、宋希濂、李玉堂、蕭山令等人在思索後也表示同意。
“諸位啊...”唐生智略顯苦澀地開口道,“我們還是把目光放在我們自身眼下吧!南京,接下來怎麽辦?日軍似乎放棄攻打南京了,但死死地包圍著南京,搞得我們現在有勁無處使。你們也看到情報了,日軍在城外深挖壕、高築壘,轉攻為守、以守代攻,好像想把我們困死。”
王耀武點頭:“並且日軍不斷地驅民入城,借助老弱婦孺平民的嘴巴,消耗我們的糧食。日軍這一招雖然見效慢,但十分歹毒且十分有效,同時還讓他們獲得了南京戰場上的主動權,並且又讓他們節約出了大量兵力用於投入華北戰場。”
蔣緯國默然地點點頭,事實正是如此,道理也十分簡單:南京城堅固難打,十萬南京軍置之死地而後生,日軍想成功拿下南京城,起碼要投入四十萬兵力,但是,日軍現在不打了,轉攻為守、以守代攻,采用圍困封鎖戰術,那麽,日軍隻要投入二十萬兵力就能做到這一點,防禦所需兵力自然大大少於進攻所需兵力。南京軍怎麽辦呢?幾乎沒辦法。南京軍想要殺敵,就必須敵人主動進攻,才能在塹壕戰、陣地戰、城市戰等有利於作為守方的南京軍、不利於作為攻方的日軍的作戰模式裏“最劃算地”殺傷日軍,起碼可以取得一比三的戰損戰果比例;但是,日軍不進攻了,隻在城外搞封鎖,南京軍要麽主動出擊要麽按兵不動,一旦主動出擊,南京軍就要跟日軍打野戰,戰損戰果基本上是一比一,顯然“不劃算”,南京軍脫離自己的塹壕陣地,衝殺向日軍的塹壕陣地,作戰模式就是南京軍成為攻方、日軍成為守方了,日軍就可以在防禦戰中消耗掉南京軍的有生力量,繼而拿下南京城,南京軍死光了,南京城自然成為日軍囊中物,所以,南京軍不能輕易主動出擊,但是,南京軍按兵不動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日軍在不斷驅民入城,消耗南京軍的儲備糧食,所以,南京軍一直按兵不動會缺糧餓死。
不得不承認,日本人這一手非常精明、狡猾、毒辣。整個三月份,日軍和南京軍堪稱“和平共處”,但日軍一直使用殺人不見血的辦法“殺”南京軍。
“怎麽辦?怎麽辦?”蔣緯國焦頭爛額、思緒如麻。
“對了,建鎬啊,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唐生智突然道,“今天是3月30日了,明天是3月31日,後天就是4月1日了啊!”
“四月一日?愚人節?”蔣緯國略感詫異,他隨後猛地醒悟過來,4月1日到了!
4月1日是《大勝關協議》的有效期終止日。
南京軍與日本海軍在1月5日簽署了一份為其三個月的《大勝關協議》,根據那份協議,日本海軍在4月1日之前退出南京戰事,並且停止對中國沿海港口進行封鎖。眼下,三個月已經快要過了,4月1日來了。到了4月1日,意味著日本海軍又可以把戰列艦開進長江裏炮擊南京城和南京軍了(雖然日本海軍不一定還敢這麽做),意味著中國又要被封鎖住海上輸血管、被斷絕掉獲得外援(主要是德援)的海上運輸線了。
“要不要把陸奧號戰列艦如期有信地歸還給日本人?”唐生智問蔣緯國。
“這個...”蔣緯國感到了遲疑和猶豫。
“還個屁!炸了幹淨!讓日本人再次狠狠地放放血!”以卜瀟為首的海軍蛙人部隊強烈要求“言而無信地”炸了陸奧號。
歸還陸奧號還是炸毀陸奧號?這讓蔣緯國十分煩惱。
讓蔣緯國難以決定的煩惱事紛至遝來,第二件來自海軍潛艇部隊的緊急報告。這天下午,活動在日本本土東部海域內的中國海軍u-1023號潛艇艇長王朗發現了“一群肥厚的獵物”:五艘排水量都超過一萬噸的巨輪,都是油輪,都是懸掛星條旗的美國油輪,經過觀察和確認,其中最大的是美國的“哈特·克裏克(hat·creek)號”大型遠洋油輪,排水量約18000噸,可裝載約15000噸原油,另外四艘油輪的排水量都在1.2萬噸至1.5萬噸之間。這五艘油輪排水量總計約7萬噸,估計總共裝載著約6萬噸油料(也許是原油,也許是提煉好的成品油)。
這五艘油輪以及它們裝載著的原油都是來自美國,目的地是日本。
“打不打?”海軍潛艇部隊司令魏子浩不敢輕易下決定,隻得向蔣緯國進行請示,同時告訴蔣緯國,“我們在那片海域裏有3艘潛艇可以參戰,預計天黑時那5艘美國油輪會抵達日本本土,所以,我們的潛艇必須在夜幕降臨時動手,所以,你隻有三個多小時的決定時間。”
“媽的!”蔣緯國煩躁至極,“該死的美國佬!掉錢眼裏了!”
石油,驅動著天上的飛機、地上的坦克、海上的軍艦,是戰爭機器得以開動的血液原力。眾所周知,日本本土資源極其匱乏,極度依賴對外貿易,石油位居日本此時進口物資第一位。日本自身產油量為每年200萬桶(包括日本本土以及朝鮮半島、中國東北、中國台灣等地的一些已被發現的小型油田),絕對無法滿足日本的需求,美國則是此時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年產石油量14億桶,是日本的700倍,並且,美國是日本獲得石油的最大賣家。日本進口石油超過80%都是美國賣給日本的,在原先曆史上,直到1941年7月(珍珠港事件爆發前五個多月,中日戰爭爆發後整整四年),因為日本悍然入侵法國印度支那殖民地南部,使得美國政府終於意識到日本人確實窺探著包括美國殖民地菲律賓在內的東南亞地區,美國政府這才停止向日本出售石油等戰爭物資、工業原料,最終導致日本人狗急跳牆,偷襲了珍珠港。試問,如果美國政府真的“同情中國、熱愛和平”,為什麽在中國戰爭爆發後整整四年之內、在南京大屠殺發生後整整三年半之內還繼續賣石油等物資給日本?隻要美國停止出售石油給日本,日本的戰爭機器立刻就會癱瘓,無力繼續大規模地侵略中國,美國為什麽不這麽做?
眼下,日軍正在華北大舉用兵,自然而然,對石油的需求量極度擴大,所以加大了美日石油貿易量,使得太平洋上從美國開往日本的貨輪比以前更加繁忙了,船上滿載著日本侵略中國急需的石油、鋼鐵、橡膠、化工原料甚至美國兵工廠生產出的、賣給日本用於日本軍隊扔到中國人頭上的美國炸彈。
“打不打這五艘美國油輪?”蔣緯國感到極度的舉棋不定。淞滬會戰期間,蔣緯國命令中國海軍潛艇擊沉了美國貨船“雅典娜號”,把該船以及該船上美國出售給日本的六千多噸粗製硝化甘油和七千多噸汽油都送進了太平洋,此事引起軒然大波,導致中美關係險些交惡,國民政府費了很大的力氣,低聲下氣地向美方道歉並賠償,才勉強把事情給擺平了,而眼下,同樣的難題又出現在蔣緯國麵前了,並且決定的困難度大大超過上次。(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