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節 決戰徐州(1)
字數:7689 加入書籤
寺內大將深知徐州會戰成敗對日本的重大意義,因此他從一開始就下定“不惜一切代價、不惜血本獲勝”的決心,第10師團的孤軍冒進在他的計劃裏有三個作用,一是如果該師團確實長驅直入、勢不可擋,那就直接拿下徐州,二是如果該師團遭到強勁阻擊,就讓該師團死打硬拚,從而吸引中國軍隊的重兵集團將其包圍,三是如果該師團遭到反擊並且損失慘重,就用該師團的鮮血來麻痹中國軍隊,繼續下一步的“先誘敵集於徐州一帶,再將其一網打盡”戰略計劃。眼下,第10師團在台兒莊吃了大虧,損兵折將兩萬人,使得日軍華北方麵軍的機動軍力受到極大打擊,很顯然,為了繼續下一步的計劃,寺內大將起碼要補充二三萬兵員。寺內大將沒有撒豆成兵的本事,日本此時國力已經瀕臨崩潰和枯竭,也沒辦法組建新的部隊,所以寺內大將采用的還是“拆東牆補西牆”的原始辦法,在軍部的批準和支持下,寺內大將讓華中方麵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大將從華中方麵軍裏抽調了三十多個大隊的兵力補充給華北方麵軍。因為,日軍此時在華北急需兵力,在華中、在南京戰場上則不急需兵力,日軍此時對南京城隻是圍而不打,包圍南京城的日軍約十五萬人,抽調走一部分後仍然是綽綽有餘的。當然了,日軍是秘而不宣地進行這件事的,三十個大隊、三萬餘兵力,並且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老兵,分散地、分批地從南京戰場上的日軍各師團內被逐步地抽調走,以及原屬於華中方麵軍的大批武器彈藥、輜重物資,從上海到青島一路坐船,繼而被補充進了華北方麵軍裏,其中四分之三被補充進了第10師團裏。日軍如此大費周章地掩人耳目,目的是為了讓中國軍隊誤以為南京戰場上的日軍還是約原先的十五萬人。
台兒莊大捷後的短短一周,日軍便再度反撲台兒莊、反複徐州,行動速度快得令人吃驚,打頭陣的仍然是第10師團,該師團在過去一周內因為得到兩萬五千餘來自日軍華中方麵軍的兵員而“原地滿氣血複活”,全師團擁有4.4萬兵力,且配備了大批坦克、汽車、火炮(這些坦克、汽車、火炮都來自華中方麵軍),幾乎是一支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的“鋼軍”。“我仍然讓第十師團擔任主力,一是哀兵必勝,二是我對你絕對信任!我相信你不會讓我失望的,磯穀君,好好幹吧!”出擊前,寺內大將親自為磯穀中將壯行助威。
磯穀中將感激涕零得淚流滿麵,他咬牙切齒:“拿不下徐州,下官剖腹謝罪!”
7月15日,日軍第10師團對台兒莊再度發動了排山倒海的猛攻。
7月17日,台兒莊淪陷,中國軍隊死傷兩萬五千餘人,其中戰死一萬八千餘人,日軍死傷八千餘人,其中戰死四千餘人。在台兒莊阻擊日軍的孫連仲部第1軍團在台兒莊大捷和先前激戰中已經拚得油盡燈枯,在此次日軍反擊台兒莊中更是傷亡殆盡,全軍團最後隻剩下不到五百人,龐炳勳部第3軍團也完全打光,同時參戰的湯恩伯部第20軍團同樣傷亡萬人。
血戰兩天兩夜,完全殺紅眼的第10師團成功占領台兒莊,繼而跨過大運河,長驅直入,蜂擁地撲向徐州。李宗仁急調第1集團軍、第3集團軍、第29軍、第59軍等部在徐州外圍展開節節抵抗,遲滯日軍的進擊速度。若不是因為中國空軍發揮出重大作用,日軍極有可能在三天內就兵臨徐州城下了。
台兒莊大捷,是第五戰區幾十萬地方雜牌軍拚盡全力打出的勝仗,此大捷也耗幹了第五戰區的精華部隊和大部分的彈藥物資。李宗仁雖然心急如火,但他真的是沒有辦法了,第五戰區不可能還能依靠自身力量再度重創日軍,因此他連連地向蔣介石求援,詢問蔣介石,“眼下隻有三個對策,一是將徐州效仿南京,把第五戰區所剩不多的精華部隊都收縮到徐州城內,展開一場注定全軍覆沒的城市防禦戰,二是果斷放棄徐州,全軍轉進、保存實力,三是增兵徐州,與日軍展開徐州大決戰;時間刻不容緩,究竟如何抉擇,還望委座早下決定”。
武漢的國軍統帥部內,高級將領們意見不一,展開了激烈爭執。
何應欽和白崇禧支持第二點“棄城撤退”,二人認為,徐州即便丟了,國軍也雖敗猶榮,畢竟取得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台兒莊大捷,日本人是得到了徐州,但國軍殲敵約三萬人,雙方算是打了個平手,所以徐州淪陷並不會影響到接下來的中日談判,更何況,日本高層內的“主和派”已經承諾會把江蘇省完璧歸趙,徐州是江蘇省的一部分,現在丟了,以後還能拿回來,因此沒有必要為了一座主動會失而複得的城市冒太大的風險。國軍需要保存實力,一是為了議和後“掃蕩國內”,二是為了議和後反擊日本。邏輯很顯然,打得越慘,需要恢複的時間、耗費的財力物力人力就越多,能省還是應該省的。另外,白崇禧也不願李宗仁在徐州太冒險。
徐永昌和程潛支持第一點“守城防禦”,二人認為,台兒莊大捷是一回事,徐州保衛戰又是另外一回事,徐州畢竟是津浦線要地、軍事重鎮,如果不戰而棄、拱手讓人,在政治上、宣傳上、外交上、輿論上都會對國府很不利,徐州會戰實際上是一場“政治會戰”,是打給日本人、德國人、本國民眾看的,宣明國軍絕不會輕易放棄國土的誓言,抗戰已經有一年多,除了濟南是被韓複榘丟掉的,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國軍都是跟日軍拚殺得屍山血海的,徐州也一樣,不能讓出去。徐州丟不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丟的方式,主動讓出去過於傷害國威國格,應該死守,雖然不可能打成第二個南京,但守衛徐州的官兵,比如十萬將士,全體與城共存亡,既能在城市防禦戰這種最為有利於國軍的戰鬥模式裏進一步地殺傷日軍,也能震懾日本高層,還能贏得德國高層的尊重,這對接下來的中日議和是非常有利的。
陳誠強烈支持第三點,也就是“展開決戰”,他的理由也十分充分,他認為,抗戰已經一年了,事實證明,日軍雖然強大,但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南京就是最好的證明,國軍不該高估日軍,也不該低估自己,日軍此時已是強弩之末,國軍(主要指的中央軍)則士氣鼎盛,準備得也較為充足,所以應該大膽出擊,與日軍打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決戰,從而獲得戰略上、軍事上、政治上的最大限度的收益。
幾位巨頭在蔣介石麵前各執一詞、針鋒相對,甚至吵得不可開交(因為蔣介石在“養傷”,所以何應欽等高層開會時蔣介石不在場,但會議廳內有電台廣播,把會議過程實時地轉播給蔣介石聽)。由於幾位巨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聽起來都是理直氣壯的,這使得蔣介石在反複思考後,優柔寡斷的老毛病再次發作。猶豫了半天後,蔣介石發電報給蔣緯國,征詢蔣緯國這個“無師自通的戰略天才和軍事天才”的意見。
蔣緯國回道:“父親,棄守徐州雖然最安全、最穩妥、最保險,但是,我們得到的也會最少,真的要議和的話,如果徐州會戰打成這樣子是平手,日本人也隻歸還一二個省給我們,實在是太少了,我們必須多要回來一些國土。父親,您的國民革命軍軍人並不比日本軍人差,日軍不怕死,您的國民革命軍的軍人們也不怕死。請您相信他們,也相信您兒子我,您不會失望的,我們不會讓您失望的。既然日本人要戰,我們就奉陪到底。實際上,我們能在保留一部分實力的情況下與日軍打這場會戰的。父親,請告訴我,國軍精銳部隊現在共有多少?”
蔣介石回複道:“約五十個師、六十萬人。”
從南京之戰爆發到現在已經有八個多月,負責整頓陸軍的陳誠在這八個多月裏繼續戰前沒來得及完成的整軍事務,並且取得了很大成果。八個多月時間,訓練上百萬的青壯年新兵,自然是綽綽有餘的,最大的問題是武器裝備,好在國軍的後方兵工廠在戰前被蔣緯國加強了很多,所以產量要比原先曆史上大出不少。按照蔣緯國的“精兵”標準,一個步兵起碼裝備一支中正式步槍(或繳獲的三八式步槍或外購的98k步槍)和五十發子彈,並且訓練半年,這樣的“精兵”,蔣介石手裏約有六十萬,都是他的命根子,他舍不得拿出來用,生怕賠光。
“您起碼調四十個師來參戰吧!”蔣緯國也不客氣,“另外,這四十個師在來到徐州前都秘密地抽調出三千老兵留在武漢待命。”
蔣介石十分詫異:“為何?”
蔣緯國回複道:“日本人隻會看到父親您把四十個精銳師調來參戰,看到番號密密麻麻一大堆,卻不知道這些師都留了一部分實力在後方。一個師到底一萬人還是七千人,日本人難道還能逐個逐個地調查?他們隻看到國軍有四十個精銳師來徐州參戰,這就夠了。”
蔣介石被蔣緯國說動了。
當日軍第10師團攻占台兒莊時,國軍第五戰區迎來了浩浩蕩蕩、源源不斷的大批援兵,並且清一色都是中央軍嫡係部隊,密密麻麻的番號讓搜集情報的日本人都看得眼花繚亂了。就以集團軍為單位,國軍共有30個集團軍,其中:第1、第3、第11、第21、第22、第23、第27集團軍已經在徐州前線,第2、第4集團軍在豫北,第5、第8、第24集團軍在浙江,第6、第7、第13、第14集團軍在晉南,第12集團軍在廣東,第16集團軍在廣西,第17集團軍在青甘寧,第25集團軍在福建,第26、第28、第29、第30集團軍在川渝兩湖江西。正在向徐州開拔的中央軍共有五個集團軍,分別是第9、第10、第15、第19、第20集團軍,這五個集團軍總計38個師、8個旅,滿員總兵力超過50萬。
飛馬流星般的“支那軍正在向徐州大規模增兵”“幾乎都是蔣介石嫡係中央軍”的情報讓寺內大將等日軍高層大喜過望。“太好了!蔣介石上當了!”“台兒莊之戰,讓他徹底地被麻痹了!他開始癡心妄想!”“他要跟皇軍在徐州展開大決戰!”“正是皇軍一口氣吃掉蔣介石中央軍主力的大好機會!”日軍高層興奮不已地彈冠相慶。
魚入網了,但魚卻太肥太大,不得不讓寺內大將在喜悅之餘又感到不安,日本人的漁網就這麽大,既然鑽進來一頭鯨魚,肯定就吃不下了。得知五十多萬中國中央軍趕到徐州參戰,寺內大將又喜又憂,他急忙向東京大本營請求“起碼再增調三個師團的兵力”。
寺內大將的請求讓東京大本營深感為難,三個師團、七八萬人,不算多,日軍有的是人,但是,日本政府此時財力枯竭,完全入不敷出,已經額外養不起三個處於參戰狀態的師團了,有人沒錢,自然沒辦法打仗。雖然東京大本營很想拒絕寺內大將的這個請求,但也忍不住“徐州大包圍”和“徐州聚殲戰”成功後的誘人前景:中國軍隊中央軍主力被基本摧毀,接下來,日軍可以輕易地占領河南省、安徽省甚至湖北省,在可能隻有兩個月的極短時間內吃掉中國二三個省的廣大地盤,甚至威逼武漢,到時候,談判的話,“支那政府完全被帝國政府壓製,帝國政府隻需讓出半個省份地盤就可以讓支那政府屈服,並能在接下來的‘德日中三國聯盟’裏把支那完全變成帝國的仆從國”,繼續打的話,“支那政府的臨時國都武漢已經在帝國軍兵鋒前,帝國軍想打就能打,完全掌控戰爭主動權”,繼續耗的話,“支那政府的精華國土三有其二都被帝國軍占領,耗下去,帝國有足夠把握會把支那給耗死,隻需一年,支那境內帝國軍就可以實現‘以戰養戰’,還能反哺帝國本土經濟,促進帝國本土經濟如火如荼增長”。
陸軍大臣梅津美治郎中將前去尋找大藏大臣(財務大臣)兼商工大臣池田成彬,要求“立即給陸軍增加不少於十億日元的軍費”,池田成彬當時覺得“好像遭到曆史上最蠻不講理的劫匪的獅子大開口似的勒索”。雖然池田成彬積極地支持日本對外擴張,賣力地發展日本的軍工業,但他麵對陸軍這個天方夜譚般的要求時也不得不給予了拒絕。“大臣閣下,您即便把您的軍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也拿不出這麽多的軍費啊。”池田成彬無可奈何地攤開雙手。
“大臣閣下!這是您的職責!請您務必拿出足夠的軍費!”梅津中將語氣溫和,但態度強硬,不容池田成彬討價還價。
池田成彬束手無策,被軍方逼得無路可走的他急得抓耳撓腮,他幾乎是慌不擇路、饑不擇食地四處尋找“可以弄到錢”的途徑,一方麵,他向日本國內的大財閥、大公司高息借款,另一方麵,他向國外列強展開貸款。隻可惜,日本在國際上沒幾個朋友,並且日本政府的“有便宜就占,有賬就賴”又窮又橫的嘴臉也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幾乎沒有哪國願意貸款給日本,隻有一個國家向日本伸出了“患難見真情的友誼之手”。
這個國家就是不久前剛剛向中國施以援手的蘇聯。
除了中日兩國以及德國,第四個高度重視中日戰爭、徐州會戰的國家莫過於蘇聯,因為中日戰爭、徐州會戰的結果會給蘇聯帶來暫時不太明顯但影響深長的重大影響,斯大林對此深以為然。斯大林看似跟中日戰爭毫無瓜葛,看似置身事外,但他實際上一直在不動聲色地在局外暗暗地進行各方麵的插手。台兒莊大捷後,蔣介石決定增兵徐州,與日軍在徐州展開戰略大決戰,這個重大情報在第一時間被送到了斯大林的辦公桌前,斯大林隨即找來貝利亞,兩人進行了如下對話:
“貝利亞同誌,看來,中國的實際實力是超過我們的預料的。”
“斯大林同誌,您說得對,蔣介石其實在暗藏實力,他實際上並未全力以赴地跟日本人作戰,因為他想保存實力。中日戰爭前,日本人吞並了中國東北,蔣介石卻一直隱忍,沒有立刻與日本人開戰,一方麵是他還沒有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麵則是他比起對付日本人更加醉心於消滅中共勢力。可以相信,蔣介石此時還是一樣的,他看到在德國的居中調停下,中日很有可能要停戰,所以他不想打了,不想拿出他的真正本錢,沒有把主力部隊投入徐州戰場,而是耐心等著議和,然後對付中共。”(蔣介石的這個心理可以參考原先曆史上抗戰最後一二年,當時的國軍已經具備一定的反擊日軍的能力,但國軍卻刻意按兵不動,就為了搭美國的順風車,讓美國打敗日本,跟著美國一起成為打敗日本的戰勝國,不再跟日軍硬拚,從而保存實力,等著日本投降後與中共爆發國共內戰。)
“對,另外,蔣介石也可能擔心德國沒辦法完成中日議和,中日戰爭還要繼續地打下去,所以他必須保存實力,用於以後持久抗日。隻不過,徐州的中國軍隊取得那場台兒莊的勝仗,這使得蔣介石深受振奮,深受鼓舞,他信心大增,所以準備跟日本人在徐州展開決戰。”(蔣介石的這個心理可以參考原先曆史上的徐州會戰,一開始蔣介石沒指望李宗仁打勝仗,結果李宗仁用地方雜牌軍打出了台兒莊大捷,信心大增的蔣介石立刻急不可耐地向徐州不斷調集中央軍主力,打算與日軍在徐州決戰。)
“是的,正如您所說的,斯大林同誌。”
“看來,事情有些讓我們失算了。中國打敗日本,日本打敗中國,都不符合我們的利益,我們需要中日打得兩敗俱傷。日本人現在非常缺乏經費,也許,我們可以幫幫他們。”
“斯大林同誌,您的意思是...”
“貸款給日本人,不過,要掌握分寸。我們讓中國軍隊更強,同時也要讓日本軍隊更強,讓他們勢均力敵,這樣,他們才會打得都損失越慘重。中日都元氣大傷,都幾年內無法恢複,才最利於我們。打個比喻,中國人和日本人打架,如果他們手裏都隻有木棒,那麽他們不管怎麽打,最後的損失都不會很大,但我們如果把他們手裏的木棒都換成菜刀甚至手槍呢?”
“我明白了,斯大林同誌,您的這個比喻真的是太恰當了。”
於是,在日本方麵大出意料中,蘇聯方麵派來特使,主動要求貸款給日本,但不是白給,而是要求日本用中國東北的煤炭、鐵礦、大豆、棉花等工業資源和農作物抵債,並且是三倍數額,對此,日本高層自然是求之不得,反正那些煤炭、鐵礦、大豆、棉花都是從中國境內搶來的。蘇聯方麵秘密貸款給日本的資金約有三千萬美元,並不算特別巨大,但確實解決了日軍此時在軍費上的燃眉之急,但是,蘇聯方麵的貸款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分成三批支付。斯大林這麽做,是為了“掌握分寸”,如果日軍得到第一批貸款後在戰場上還是被中國軍隊壓著打,那斯大林就給第二批貸款,如果日軍得到第二批貸款後在戰場上與中國軍隊打平手或者反擊中國軍隊,那斯大林就停止給第三批貸款。斯大林不希望中國贏,也不希望日本贏,他隻想著中國和日本打成平局,在平局中一起消耗掉兩國的國力軍力。如果中國弱、日本強,斯大林就援助中國,如果中國強、日本弱,斯大林就援助日本。
獲得蘇聯援助的貸款經費後,日軍增派部隊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了,在其國內迅速以第2、第5、第6師團的預備役兵員組建了第102、第105、第106師團,每個師團有三萬餘兵力,三個師團總兵力約十萬,準備投放到徐州戰場。
隨著中日兩軍都大規模地向徐州增兵,徐州會戰也正式迎來了最"gao chao"。(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