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節 建設和發展(1)

字數:8511   加入書籤

A+A-


    金秋十月,太原機場。

    五架運輸機在三十多架戰鬥機的護航下,緩緩地降落在機場上。蔣緯國笑容可掬地上前迎接,前麵三架運輸機裏走下來二三十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為首者正是蔣緯國兄長蔣經國。

    “緯國!”看到蔣緯國後,蔣經國大步流星地走上來,老遠地張開雙臂。

    “大哥!”蔣緯國熱烈地回應了蔣經國的熱情。

    兄弟倆緊緊擁抱,蔣經國激動得熱淚盈眶:“緯國!大哥好想你啊!”

    “緯國!”“老八!”“八哥!”跟在蔣經國身後的眾年輕人裏有六人也上來跟蔣緯國接連地擁抱。

    “好兄弟!你們來啦!我正缺人手呢!”蔣緯國喜笑顏開。

    來的都是蔣緯國的結拜兄弟。蔣緯國有九個結拜兄弟,十人裏,蔣經國是老大,蔣緯國是老八。眼下,除了在德國活動的老三戴安國和在金三角活動的老九金定國,其餘七人全部趕過來“投奔”蔣緯國,跟著蔣緯國一起“幹大事”,七人分別是老大蔣經國、老二於望德、老四汪文嬰、老五孫治平、老六居伯強、老七孫治強、老十張繼正。

    長期以來,蔣緯國都對包括他老頭子蔣介石在內的很多國府國軍高層的一種作風很感到不屑,這種作風就是“任人唯親”,隻重用自己的心腹或親信,哪怕是飯桶,也重用自家人而不任用、不提拔、不信任“外人”,從而導致國府國軍內形成了盤根錯節的裙帶派係關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蔣緯國不得不“理解”蔣介石了,真的沒辦法啊,人心畢竟隔肚皮,人心難測,用“外人”實在太令人不放心了,因為真的無法確保“外人”會跟自己同心同德。正如毛主席的那句話,“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連中共都承認自己內部存在各種各樣的“山頭”,更別說國民黨了。此時的中國,派係林立、一盤散沙,全國四分五裂,國民黨的黨內也是勾心鬥角,不同派係互相爾虞我詐,你算計我我算計你,一不小心用了“外人”就可能在自己身邊埋下了別的派係的眼線。這種互不信任的整體大氛圍一旦形成,想將其徹底消滅,難如登天。蔣緯國現在有了自己的地盤,他想要好好地經營手中的魯晉二省,也隻能任用“自家人”。實際上,蔣緯國用蔣經國等人也是必然的,蔣經國等“太子黨”成員一個個都風華正茂、朝氣蓬勃,思想還是純淨的,還沒有被官場染上顏色,隻有這樣的年輕人,才會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當蔣緯國跟蔣經國等人談笑風生時,後麵兩架運輸機也走下來十幾個人,都是金發碧眼的德國人,為首者是一個年約四旬、圓臉高鼻、滿麵紅光的男子,此人是希特勒的私人秘書、納粹黨中央黨部書記馬丁·鮑曼。

    “鮑曼先生,歡迎,歡迎來到中國。”蔣緯國滿麵春風地跟鮑曼互相握手。

    鮑曼也笑容滿麵:“小蔣先生客氣了。”

    蔣緯國表麵上保持著禮節性的微笑,實際上內心裏已經樂開花。這個鮑曼可不是普通人,從他擔任的兩項職務便可以看出端倪,此人在納粹黨內號稱“元首的影子”,掌管著納粹黨的財政大權,相當於希特勒的“總管家”,深受希特勒信任和器重。在原先曆史上,希特勒在其遺囑中評價鮑曼是“最忠誠的同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納粹德國敗亡時,這個鮑曼居然人間蒸發了,神秘失蹤,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給世界留下了一個大謎團。蔣緯國心知肚明,希特勒把他的“總管家”派來見自己,還能是什麽呢?當然是送錢來了。蔣緯國哪能不開心,因為他眼下正發愁錢的問題,雖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真的是萬萬不能的。

    蔣緯國現在有一個性質職務:魯晉政務委員會委員,當然了,他這個“委員”其實就是該委員會的主席(該委員會的最高長官不叫委員長,叫主席),至於這個“魯晉政務委員會”,就是山東山西二省的戰時最高行政部門,兩個省政府都要受到它的管轄。“魯晉政務委員會”是模仿當初宋哲元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管理河北、察哈爾二省)和當初張學良的“東北政務委員會”(管理東北四省)而成立的,並且是蔣介石給蔣緯國成立的,從而使得蔣緯國能夠名正言順地管理魯晉二省。蔣經國等人來了,蔣緯國肯定是把他們安排進政務委員會的。魯晉二省裏,山東十分平靜,日本人已經撤離山東,原先山東土皇帝韓複榘的勢力眼下已經被消滅幹淨,相對而言,山西還有點不穩,閻錫山還活著,晉綏軍殘部還有一定勢力,所以蔣緯國把委員會總部安放在太原,從而坐鎮山西。

    魯晉二省的戰時最高行政部門是“政務委員會”,同時還設有戰時最高軍事機構。中日議和停戰後,國軍的戰區進行了一定的調整,還是七個,但轄區有所改變,另外,眼下畢竟已經“和平”,所以不叫戰區,改為軍區(重新開戰就轉為戰區),國軍現有的七大軍區是:

    第一軍區,轄區:四川省、貴州省;

    第二軍區,轄區:山西省;

    第三軍區,轄區: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

    第四軍區,轄區:福建省、廣東省;

    第五軍區,轄區:山東省;

    第六軍區,轄區:河南省、陝西省;

    第七軍區,轄區: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

    以上14個省是國民政府此時的實質性控製區,日占區和地方軍閥控製區不在其中。

    蔣緯國的魯晉二省分屬於第五、第二軍區,軍區司令長官自然都是他的人,因為軍區的軍隊都是他的南京軍。

    把蔣經國等人安排好後,蔣緯國迫不及待地單獨接見了鮑曼。

    鮑曼整個人顯得神清氣爽,這並不奇怪,因為納粹德國正在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國力與日俱增。中日大打出手時,希特勒在歐洲那邊也沒有閑著,也在忙著擴張。首先,希特勒命令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使得這塊屬於德國但德國不得駐兵的地區真正地成為了德國的領土,在今年(1938年)3月,希特勒又完成了德奧合並,兵不血刃地讓奧地利成為德國的一部分,上個月(9月)月底,希特勒成功地讓英法意三國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蔣緯國心知肚明,在明年三月份,希特勒會吞並捷克斯洛伐克全境),這些軍事上、政治上的冒險和成功,既讓德國的國力不斷膨脹,也讓希特勒的威望、影響力、受德國民眾的愛戴崇拜程度一起水漲船高。蔣緯國知道,希特勒馬上就要發動世界大戰了,在原先曆史上,德國在明年(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也就是說,隻有一年了。

    準備發動世界大戰的希特勒急需讓德國擁有幾個強有力的盟友,為此,他竭力調停中日戰爭,希望把中日都變成德國的盟友,同時,他根據蔣緯國的“提醒”,加大力量對西班牙內戰進行幹涉,調動德軍幾支精銳部隊以誌願軍的名義參加西班牙內戰,並且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裏“賴著不走”,準備在西班牙內戰後控製西班牙的新政權。眼下,中日已經議和停戰,希特勒大喜過望,他派來鮑曼,目的是很明顯的:全力援助中國,支持中國的複興,讓中國可以早日強大起來。

    蔣緯國跟鮑曼談了一個多小時,最後的結果讓他又喜又憂,喜的是:希特勒相當的慷慨,承諾在接下來五年內每年貸款給中國兩億美元(在希特勒的計劃裏,中國要好好地發展五年,不過,蔣緯國十分確定,希特勒低估了他自己發動的戰爭腳步),至於機器設備、武器裝備、技術和技術人員等方麵的援助,希特勒也都是豪爽大方、盡皆應允;憂的是:希特勒的援助不是白給的,他是要把中國培養成德國的戰爭幫手,他的根本目的是把中國綁上德國的戰車。鮑曼向蔣緯國傳達了希特勒的意思:如果德國跟蘇聯開戰,中國(和日本)必須進攻蘇聯的遠東大後方;如果德國跟英法開戰,中國(和日本)必須進攻英法的遠東殖民地,協助德國,打贏戰爭。希特勒已經迫不及待地打算德、中、日、意四國締結戰爭同盟,真正地形成一個戰爭陣營。根據希特勒的建議,他希望德、中、日、意四國領袖能夠聚在一起開一個“大會”。

    蔣緯國知道,希特勒確實是充滿善意地幫助中國的,隻不過,希特勒畢竟是德國的元首,希特勒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德國的利益而服務的。說白了,希特勒的援助雖然豐厚無比,但是,不能輕易拿,一拿,中國就要跟德國在同一條戰壕裏了。當然了,蔣緯國可以卑鄙無恥一點,拿希特勒的好處但不給希特勒辦事,拋棄德國、出賣德國。

    蔣緯國眼下麵臨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中國眼下麵臨的:

    中日議和停戰後,中國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會在德國的全力幫助下好好地建設發展,接下來呢?中國是言而有信地跟著德國外加日本一起打世界大戰?還是言而無信,恢複中日戰爭,跟日本拚到底?到時候,德國在歐洲挑起了世界大戰,中國則在東方對日本重新開戰。

    這個問題非常重大,不得不讓蔣緯國心亂如麻。

    不止如此,這個問題還引出了一個新的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如果日本成為中國的盟友,蔣緯國要不要利用他那特有的“超越曆史”的眼光和思想,對日本人進行“高瞻遠矚的指導”?

    德國準備全力地援助中國,同時也會一定地援助日本,幫助中日發展經濟、建設工業和軍隊,讓中日成為德國打世界大戰的得力幫手,根據德國軍方的計劃,中國在德國的援助下建設強大的陸軍,日本則在德國的援助下建設強大的海軍。中國在陸地上幫德國打仗,日本在海洋上幫德國打仗。那麽,問題來了:蔣緯國知道,二戰的海戰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以及決定性力量的,眼下,日本人正耗費巨量資金資源以及寶貴時間在建造屁用都沒有的大和號戰列艦以及大和號的二號艦武藏號,還打算建造三號艦(信濃號,該艦後被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中亡羊補牢地改為航空母艦)、四號艦(該艦於1940年11月開工,一年後停工被解體),不止如此,日本人甚至在大和級戰列艦後還計劃建造更大的“改大和型”戰列艦以及超過“改大和型”戰列艦的“超大和型”戰列艦。毋庸置疑,日本人瘋狂建造戰列艦完全是白癡行為,建造1艘大和級戰列艦的資金資源可以建造3000架飛機,或者,建造1艘大和級戰列艦的資金資源可以建造3艘蒼龍級中型航母或1.6艘翔鶴級中型航母。在後世,曾有學者推算過,如果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前不建造大和級戰列艦,而是集中資金資源和時間建造航母,那麽,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會擁有16艘航母,對美軍形成壓倒性優勢(在原先曆史上,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僅擁有8艘航母)。

    蔣緯國要不要糾正日本人在海軍發展路線上的重大錯誤?本來,對於日本人建造戰列艦的白癡行為,蔣緯國是巴不得,但是,曆史已經不同了,日本可能會成為中國的戰爭盟友(肯定是暫時性的,中日早晚還要再戰),蔣緯國如果還幸災樂禍地看著日本人繼續犯傻,最終必然損害到中國的利益。

    去不去“指導”一下日本海軍?蔣緯國在這件事上很是舉棋不定。並且,這事還不能拖,一旦拖下去,寶貴時間就會浪費掉。日本人資源有限、資金有限,最重要的是,時間更有限,如果建造航母的時間被日本人用於建造戰列艦,這種時間上的浪費,無論如何都無法彌補的。

    盡管遲疑不決,但不管怎麽說,希特勒給蔣緯國送錢來了,讓他的很多原本無從下手的事情可以迎刃而解了。

    蔣緯國肯定是要好好地經營魯晉二省的,百業農為首,農業是一切的基礎,農業發展得不好,工業什麽的都是白搭,畢竟幹什麽都是要以吃飽肚子為前提的。蔣緯國派人認真統計,魯晉二省總麵積約30萬平方公裏,兩個省裏,山東比山西更有成為農業基地的條件,因為山東的山地和丘陵隻有30%不到,平原、窪地、湖沼高達60%以上,而山西的山地和丘陵則高達80%以上,並且山東土壤品質很好,山西土壤是相對而言有些貧瘠的黃土,在後世,山東產糧量位居全國各省第三,山西隻是第十八,山西產糧量是山東的29%。蔣緯國心裏早有腹稿,想要建設起興旺發達的農業,土地改革就是必須的第一步。另外,中國基層百姓幾乎都是農民,農民占全國人口比例極高,魯晉二省此時5200多萬人口裏農民有5000多萬,進行土改,一方麵是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發展農業,另一方麵是贏得基層民眾的支持,君不見,自古以來,中國最廣大的基層老百姓都是望眼欲穿能擁有自己的土地的,甚至不惜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

    為了搞好魯晉二省的土改事業,蔣緯國以禮賢下士、三顧茅廬的謙虛態度邀請了董時進、張心一、馬寅初、劉大均、何廉、方顯廷、陳岱孫等一批中國此時傑出的農學家、經濟學家來到魯晉,幫忙出謀劃策、製定土改大綱,專家們都對蔣緯國進行土地改革的“壯舉”深感敬佩並給予了鼎力支持。蔣緯國的土改,肯定是“十分溫和的”。在後世,中國曾出現兩種土改,一種是大陸土改,一種是台灣土改,前者“快刀斬亂麻”,但確實有些粗暴,存在著很多不足,後者就是“溫和的土改”,基本上沒有死一個人,沒有鬥一個人,是陳誠主持的。陳誠在原先曆史上於台灣搞得土改之所以能非常成功,主要有四個原因,第一,阻力比較小,因為台灣在被光複前的權貴基本上是日本人,日本投降後,這些人都回去了日本,而國民黨遷台人員在台灣沒有利益瓜葛;第二,蔣介石當時從大陸帶去台灣大量的資金和黃金,從而擁有了重要的“啟動資金”;第三,日本人經營台灣五十年,留下比較詳細的土地統計資料;第四,蔣介石當時知道台灣是他最後的安身立命之地,必須要狠下決心,所以給了陳誠最大限度的支持,陳誠本人也原則分明,堅定不移地推動了土改。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在控製大陸時期也曾試圖搞過土改,但最終失敗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社會太動蕩,軍閥混戰、國共內戰、日本入侵,導致國民政府無法實施這項浩大的工程,二是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內部大批高官都是大地主,土改會嚴重觸動他們的切身利益,所以他們百般阻擾,產生極大阻力,這就像蔣介石搞反腐一樣,“國民黨的腐敗已經到了骨頭裏”,搞反腐等於割自己身上的肉,同樣的道理,蔣介石搞土改也一樣,國民黨自己就是中國最大的大地主組織,怎麽搞得起來?

    蔣緯國在魯晉二省搞土改,過程十分順利,因為他具有極好的條件。蔣緯國心裏都想“感謝”日本人了,因為日本人侵略並占領過山東山西,導致這兩省境內的眾多地頭蛇被日本人掃蕩得七七八八,最大的兩條地頭蛇韓複榘和閻錫山都被鏟除掉,使得兩省內地主勢力很弱,另外,蔣緯國也不是“手起刀落”地對付那些地主,他心裏有腹稿,並且得到專家們的協助,所以采取的是溫和的手段。蔣緯國搞土改,第一,阻力不大,第二,他有錢,有“啟動資金”,第三,他後台全國第一硬,實力超強,“人擋殺人,神擋殺神”,唯一有些麻煩的事是需要好好地統計魯晉二省的土地資料。根據統計,山東省現有的農作物種植麵積超過7400萬畝,山西省現有的農作物種植麵積約2800萬畝,兩省農作物種植麵積超過1億畝,但是,人口不足兩省農村人口8%的地主卻擁有75%以上的耕地,而90%的農民隻有25%不到的耕地,還有上千萬農村人口是沒有土地的佃農和雇農,他們向地主繳納的地租一般都在收獲總量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80%,很顯然,這種現狀既導致了土地分配嚴重不均,也導致大量本該屬於國家的農業產品被地主獲得,損害了國家的利益。解決這一點,政府收入也會大增,因為沒有地主夾在農民和政府之間,農民耕種土地的收成直接按國法向政府交納賦稅,從而免去了以前向地主交納的沉重而苛刻的地租。沒有地主在“政府和農民之間”進行盤剝克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自然大大提高,農業也必然會得到迅速發展,在讓農民翻身得解放的同時也大大充盈了政府的財政。

    蔣緯國的土改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進行減租,嚴格規定地主向佃農和雇農收取地租不得超過收獲總量的三分之一即33.3%,從而在承認地主土地私有權的前提下分離了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保障佃農和雇農的利益,減弱地主對土地的依賴;第二是公地放領,分發政府手中土地給廣大沒有土地的佃農和雇農,讓他們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成為真正的農民,當然,不是白給,是要花錢買的,考慮到佃農和雇農沒有足夠的錢財,所以允許佃農和雇農連續交若幹年地租給政府即可獲得土地所有權;第三是進行土地重新分配,政府用資金購買地主手中土地並鼓勵地主投資工商業,或者打欠條給地主並讓其獲得政府開辦的工廠企業的股票,使其從地主轉為工商業產權擁有者,從而不損害地主的利益,同時刺激和促進魯晉的工商業發展。總體而言,蔣緯國的土改是非常溫和的,“不以暴力手段奪取地主富農的土地,不劫富濟貧”,力求“讓沒有土地的佃農雇農成為農民,讓地主轉化為企業家,不侵犯地主的私人財產擁有權”,維護了私有產權和自由貿易。

    蔣緯國的土改號稱“不流血”,實際上期間肯定還是流血的,隻是不多而已。土改正式被進行後,魯晉二省內不少不甘心失去土地或失去收入的惡霸式地主和土豪劣紳進行了各種抵製和反抗,有的威脅利誘佃農雇農放棄耕地,有的甚至公然組織宗族勢力反抗政府,對此,蔣緯國的對策是“先禮後兵”,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後如果還冥頑不靈、食古不化,蔣緯國隻能殺人了。半年內,蔣緯國調動南京軍部隊在魯晉二省內平定了兩百多起反抗土改的事件,處決五百多名違抗國法、罪大惡極的惡霸地主、土豪劣紳及其家丁打手,以雷厲風行的鐵腕手段推動土改得以順利和徹底地被實施。

    截止到1938年底時,蔣緯國在魯晉二省內展開的土改完全走上了正軌,光是在兩年內,魯晉二省就有超過2000萬畝土地被政府合法回收,讓超過200萬戶農民得到了土地,惠及一千萬以上人口,魯晉二省政府同時按照蔣緯國的要求,組織大批無田的佃農雇農開荒屯田,增加了幾百萬畝耕地並讓幾十萬戶農民得到了土地。最終,蔣緯國的土改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不但極大地促進了魯晉二省的農業發展、工商業發展、政府的財政收入,還讓他本人獲得了極大的民望和民眾支持,贏得了人心。大批對蔣緯國充滿了愛戴和崇敬之情的魯晉百姓不再稱呼蔣緯國“二公子”,而是稱呼蔣緯國“小二蔣先生”或“緯國先生”。當然了,蔣緯國為這項土改運動先後扔進了一億多美元的資金,算是下足了血本,但他也確實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農業和農民問題被完善地解決後,蔣緯國徹底在魯晉二省紮穩了跟,他的宏圖大業也得到了基礎保證。

    農業隻是一個開始,蔣緯國在這同時又嘔心瀝血地建設和發展了魯晉的工商等業。(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