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節 戰爭探討
字數:8479 加入書籤
十一月底的時候,蔣緯國從太原坐飛機回到武漢,麵對麵地向蔣介石匯報這件事,畢竟這件事實在太重大了,直接關係到中國的國運和未來,蔣緯國哪怕長了一百個膽子都絕不敢在這件大事上“先斬後奏”。蔣介石聽完蔣緯國的報告後十分震驚,隨即召集了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府國軍巨頭級高層大員展開會議。
這場會議是絕密的,參會者除了蔣介石、蔣緯國外,還有“國軍四巨頭”,分別是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軍政部部長陳誠、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參謀總長楊傑。此時的四巨頭發生了一定變化,原先的參謀總長程潛被調去擔任第七軍區(鄂湘贛)司令長官,楊傑接替了參謀總長職務,雖然蔣介石不喜歡楊傑,但楊傑在戰爭期間為國府國軍從蘇聯那裏爭取來大批的援助,功勞很大,加上楊傑是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軍事教育家,並且楊傑素來跟何應欽不和,何應欽在戰爭期間因再次生出取代蔣介石的念頭而被蔣介石再度打壓,所以楊傑隨之升官;副參謀總長是白崇禧,按常理,原先的參謀總長程潛被調離後,白崇禧應該接替補上,楊傑隻能當副參謀總長,但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白崇禧此時還是副參謀總長,楊傑則一步到位地淩駕在白崇禧之上,並且白崇禧已經被間接地排擠出了國軍高層中樞機構,不再是“國軍四巨頭”之一。原因有二,首先,白崇禧畢竟是桂係的人,蔣介石對他是“需要他時用之,不需要他時棄之”;其次,桂係在戰爭結束時試圖掌控安徽省,趁機擴大桂係的勢力和實力,蔣介石肯定要對桂係進行打壓,不能讓桂係得到擴張,白崇禧自然就不能升官了,另一方麵,桂係在戰爭期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桂軍部隊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但蔣介石卻沒有論功行賞,隻給桂係的將領們發了一堆勳章,沒有擴充桂軍,甚至還削減桂軍一個集團軍的番號和編製,地盤沒給,大洋也沒給多少,堪稱“卸磨殺驢”,李宗仁還被擼掉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職務,蔣介石的過河拆橋讓桂係上下憤怒不已,此時的白崇禧自然不會再盡心盡力地給蔣介石出謀劃策了,掛著“副參謀總長”的頭銜,不幹實事以表憤怒和抗議。
戰爭結束時,蔣介石挫敗了桂係試圖控製安徽省的計劃,勒令桂軍全部退回廣西省老家,同時把桂軍的三個集團軍裁撤掉一個,基本上沒撥款用於嘉獎桂係,不死心的李宗仁曾請求蔣介石“把廣東省西南端的五個縣‘暫借’給廣西省”(注:廣西省在後世沿海的幾個縣市此時屬於廣東省,民國時期的廣西省是沒有出海口的),因為李宗仁和白崇禧此時已經非常敏銳地認識到出海口的重要性(李宗仁還打算跟蔣介石“暫借”海南島的,但白崇禧否定了這點,他認為蔣介石絕無可能會那麽大方,能“暫借”五個縣就謝天謝地了),但這個請求被蔣介石一口否決了。蔣介石如此的“薄情寡義”,讓李白二人憤怒至極,李宗仁怒道:“日本人打來了,我們地方雜牌軍義無返顧地頂上前線,結果最後卻落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下場,真是令人齒冷心寒!我倒想看看,日本人再次打來時,還有哪支地方軍會跟老蔣的中央軍一起上戰場!”
蔣緯國闡述完中德日目前的態勢、德國的計劃和要求、中國麵臨的重大選擇後,蔣介石不動聲色地看著何應欽、陳誠、徐永昌、楊傑四人:“諸位,大致上的情況,相信你們聽完緯兒的陳述後都已經心裏有數了,事關重大啊,國府不得不要麵臨這個關係到整個黨國興衰存亡的重大選擇。我們到底該怎麽辦?你們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蔣介石在說這番話時雖然竭力保持著從容不迫、鎮定自若的神色,但表情裏還是浮動著一絲讓他掩抑不住的緊張。確實,此事實在太重大了,哪怕是蔣介石這種人,也不得不心亂。
四位上將互相麵麵相覷,交換著含義不同的目光,同時急速地轉動著腦子,思索著這個無論用什麽詞語來形容都不為過的“重大問題”。足足五分鍾,四位上將無一人說話,他們同樣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神不定,都不敢輕易發言。
“辭修,你說說看。”蔣介石隱隱間有點沉不住氣,點名他最信任的陳誠。
陳誠深深地吸口氣,望向蔣介石:“委座,此事確實太重大了,我不敢妄言,說出什麽,也隻是拋磚引玉。”他又望向蔣緯國,“二公子,希特勒的打算是拉上中日跟德國一起參加戰爭?言下之意就是,希特勒準備挑起戰爭?”
蔣緯國點點頭:“嗯,希特勒的德國準備挑起新一場的世界大戰,規模肯定會大大超過上次歐洲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次歐洲戰爭是德國挑起的,眼下,德國居然又要挑起大戰。”何應欽搖頭苦笑。
“時間呢?”陳誠看著蔣緯國,“二公子,根據你現在知道的情報以及你的推測和分析,你估計德國什麽時候挑起大戰?”
蔣緯國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說道:“快者一年內,慢者二年內。”這個結論無需獲得情報,完全就是後世的常識。希特勒是在1939年9月1日發動世界大戰的,眼下是1938年11月,德國的戰爭腳步已經如箭在弦,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已經進入倒計時了。
“一二年內?”徐永昌低低地唏噓道,“時間太短了!我們根本就做不好準備啊!”
“二公子...”陳誠再次發問,“你知道德國準備跟哪國或哪幾國開戰嗎?”
蔣緯國不假思索:“英國、法國、蘇聯...”他頓了頓,歎口氣,“可能還有美國。”
“不可能吧?”何應欽吃驚道,“英法蘇美,這可是世界四大列強啊!希特勒怎麽會有這麽大的戰爭野心?他是不是腦子發昏了?他怎敢以一國之力對付世界四大列強?二公子,你的情報可靠嗎?”
蔣緯國點頭:“絕對可靠!”
“真是匪夷所思!”何應欽感慨道,“上次歐洲戰爭裏,德國就是先跟英法俄陷入極度艱難的消耗戰中,最後美國參戰,德國立刻戰敗,難道希特勒想要重蹈上次大戰覆轍不成?”
“所以德國希望多幾個戰爭盟友。”楊傑若有所思,“在歐洲那邊,德國已經開始拉攏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西班牙等國,在東亞,德國苦心經營地拉攏我們和日本。希特勒這一步棋很是高明啊!中日本來不共戴天,希特勒原本隻能在中日之間選一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希特勒似乎想要兼得啊!”
蔣緯國點點頭:“各位長官,希特勒的打算是構建‘德中日意’四國聯盟,對付英法蘇,以及美國。”
“委座,恕我直言。”陳誠神色焦急、語氣急迫地望向蔣介石,“我們若真選擇跟德國站在一起,無疑是引火燒身!不錯,德國確實國力強盛,但英、法、蘇三大國同樣國力雄厚,至於美國,更是數倍強於德國。大戰一起,怕是會成為上次歐洲戰爭的翻版!上次歐洲戰爭,北洋政府幸好選擇站在德國的對立麵上,否則必然跟德國以及與德國並肩作戰的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一樣,戰敗投降、分崩離析!眼下,道理是一樣的。我們絕不能跟德國站在一起!雖然德國大力援助我們,雖然德國國力強盛,但跟德國一起打世界大戰,根本就是自取滅亡!”
“確實如此。”徐永昌微微點頭,“跟德國一起打世界大戰,太危險了!”
“不!”楊傑輕輕搖頭,“希特勒不會那麽短視的,他肯定會吸取上次歐洲戰爭的教訓,德國不可能跟英、法、蘇、美四大列強同時開戰,並且,蘇聯的意識形態跟美英法水火不容,如果德國同時跟四國開戰,美英法有可能跟蘇聯聯合對付德國,但是,德國肯定不會那麽做,德國應該會‘遠交近攻、逐個擊破’。”他目光炯炯,“如果德國這麽做,我看,我們還是可以趁機撈取一些好處的,渾水摸魚未嚐不可。”
“哦?”蔣介石被提起好奇心,“耿光啊,依你之見,德國如何‘遠交近攻、逐個擊破’?我們又如何渾水摸魚?”
楊傑思緒清晰、條理分明地道:“委座、諸位,我認為,德國不可能會同時跟英法蘇美四國開戰,四國裏,蘇聯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跟英法美素來互相敵視,至於英法美三國裏,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想十分盛行,美國持之的國策是‘中立’,雖然美國跟英法關係非常親密,但戰爭如果還沒有給美國造成太大影響,美國立即參戰的可能性是不高的。因此,英法蘇美四國並非鐵板一塊,甚至可以說是各懷鬼胎,從這些年德國崛起的過程以及歐洲的政治格局變化不難看出,英國、法國、蘇聯,其實都意識到了德國的威脅,但三國誰也不願出手阻止,一方麵是苟安心理在作怪,另一方麵是擔心自己對付德國時會讓第三方漁翁得利,蘇聯希望德國‘禍水西流’,希望德國去跟英法狗咬狗,自己坐收漁利,英法則希望德國‘禍水東流’,希望德國去跟蘇聯狗咬狗,自己坐收漁利,雙方的這種心態恰恰是德國得以順利複興的一大原因。因此,我推斷,如果德國攻擊蘇聯,英法美肯定是作壁上觀,最起碼在戰爭初期是的,反過來,如果德國攻擊英法,蘇聯也會隔岸觀火,同樣最起碼在戰爭初期是的。”
“不錯,不錯!”蔣介石、何應欽、陳誠、徐永昌都點頭表示讚同。
蔣緯國也心悅誠服,他暗想道:“軍事家不愧是軍事家,分析得就是鞭辟入裏啊!”
“那我國如何渾水摸魚呢?”何應欽問楊傑。
“如果德國在戰爭開始時是攻擊蘇聯,我們就可以渾水摸魚!”楊傑目光發亮,“委座、諸位,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就有機可乘了!首先,蘇聯深為美英法所厭惡,德國跟蘇聯打成一團,美英法求之不得,必然彈冠相慶、幸災樂禍,基本上不會援助蘇聯,此時,我們果斷出手,對蘇聯乘火打劫,極有可能收獲豐厚!搞得好的話,不但可以收回已經被蘇聯給滲透控製的新疆、外蒙古等地,還可以收回自《尼布楚條約》始時我國陸續累計被蘇俄掠奪走的北方失地!”楊傑越說越興奮,“首先,戰爭初期,我們按兵不動,如果蘇聯被德國壓著打,必然恐懼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處境,所以必須穩住我們,我們就可以在談判桌上對蘇聯提出收複北方失地的要求;其次,如果談判桌上收不回,我們落井下石,夥同德國一起攻擊蘇聯!到時候,無論是見好就收,及時退出戰爭,還是再接再厲、擴大戰果,我們都是遊刃有餘的!”
“哦?”蔣介石頓時也眼睛發亮了,並且越來越亮。
已經是玩弄權術的頂級大師的蔣介石一下子就領悟到楊傑描繪的這幅美妙藍圖的各種妙不可言的好處,首先,收複大片失地對於洗刷國恥、充實國力,自然意義極度非凡,其次,蔣介石作為黨國領袖,收複大片失地,這叫什麽?這叫開疆拓土!做人已經做到蔣介石眼下這種“受命於天、唯我獨尊”的權力寶座上,還有什麽比開疆拓土、青史留名更能吸引他的?最後還有一點,蘇聯是國內某股“反蔣勢力”的大靠山,蘇聯完了,那股“反蔣勢力”自然跟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想到這麽多好處,蔣介石眼中幾乎燃起熊熊火焰,現場每人都感受到了他是何等的興奮和激動。
興奮歸興奮,激動歸激動,蔣介石迅速恢複了冷靜和理智,何應欽替他說出了他心頭的憂慮和疑惑:“哪怕美英法對蘇聯袖手旁觀,蘇聯本身也是一個龐然大物啊!豈會輕易崩潰?耿光,你這番描述未免有些想當然了吧?”
“委座、諸位。”楊傑似乎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地道,“我奉委座命令多次出使蘇聯,對蘇聯的了解可以說是入木三分。蘇聯此國,看似是龐然大物,實則是外強中幹的泥足巨人。隻要德國對蘇聯的戰爭不陷入持久戰,快速製勝,蘇聯就會轟然崩潰。另外,諸位不要忘了,日本也會跟著德國和我們一起打蘇聯,日蘇兩國積怨極深,看到蘇聯被中德兩國攻擊,豈有不趁機落井下石之理?”
“說的對!”徐永昌讚成楊傑,“最起碼的,如果德蘇開戰,我國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蘇聯當局不可能不慌,為了穩住我們,肯定會答應我們一些條件,我們很有可能兵不血刃地就能收回大片北方失地。”
“耿光言之有理。”何應欽也被說動了,“我們聯合日本,確實會給蘇聯造成巨大壓力,蘇聯當局不可能不就範。”何應欽向來是“親日派”,聯合日本對付蘇聯,很符合他的脾胃。
“按道理是這樣的,但是...”陳誠質疑道,“德國和蘇聯之間夾著一個波蘭,並且波蘭已經跟英法簽署軍事同盟協議,所以,德國想要攻擊蘇聯,必須先攻擊波蘭,一旦攻擊波蘭,英法就會對德國宣戰,因此,德國挑起戰爭的第一步怕是並非進攻蘇聯,還是會跟英法開戰。”
“嗯,確實如此...”蔣介石、何應欽、徐永昌的眉宇間頓時浮起了一絲憂色。“緯兒啊!”蔣介石望向蔣緯國,“你有什麽看法呢?”
蔣緯國聽著幾位國軍巨頭的議論,心裏很佩服,因為楊傑等人的戰爭目光確實十分長遠,把原先曆史上二戰初期的一些態勢判斷出了七八成,當然了,他們畢竟不是像蔣緯國這樣“手握天書”,完全靠真本事進行預測,所以出現了一些偏差,但也都是在情理之中的。“父親、諸位長官。”蔣緯國開口道,“你們分析得很對。首先,美國實力超強,如果我們跟著德國與美國為敵,那我們確實等同於自取滅亡了;其次,如果德國先打蘇聯,我們確實可以乘火打劫、渾水摸魚。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德國不招惹美國並且先攻打蘇聯,我們可以跟著德國參戰,但是,一旦事態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必須見勢不妙、金蟬脫殼,不能跟德國一起走上敗亡末路。”
“是啊,是啊!”蔣介石點頭,感歎道,“國家命運是大事,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大意,搞不好的話,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們就要成為黨國和中華的千古罪人了!我們必須走最穩妥、最保險的路線,萬萬不能冒險。”
何應欽、陳誠、徐永昌、楊傑都點頭,四位上將雖然觀點存在一定偏差,但在大宗旨上達成一致:如果德國不招惹美國並且德國先攻打蘇聯,中國可以跟德國一起參戰攻打蘇聯(或是趁機勒索蘇聯,不出兵真攻打蘇聯,而是趁著蘇聯被德國打的時候在談判桌上勒索蘇聯)。
“可是...”徐永昌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破綻,“如果我們跟德國日本一起打蘇聯,美英法再怎麽鼠目寸光,也會認識到,瓜分掉蘇聯的中德日三國會國力大增,哪怕沒有瓜分掉蘇聯,我國若獲得蘇聯的大片領土大量資源,國力也會今非昔比,繼而對美英法自身產生重大威脅,美英法不可能願意看到我國強盛起來,它們會在一開始就意識到德中日三國聯盟對他們產生重大威脅,因此,它們會采取遏製措施的。委座、諸位,我們跟德國之間的聯係,靠的什麽?靠的是海運,中德之間的船隻必須經過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哪怕德國船隻繞過好望角,也必須要經過馬六甲海峽的,可是,這三個咽喉通道都在英國人的掌控中!德國人幫助我們對付日本人,英國人還是可以接受的,德國人聯合我們以及日本人準備打仗,英國人必定會產生高度警惕,最起碼的,他們會封鎖馬六甲海峽,斷絕掉我們跟德國的海運通道。到時候,我們避無可避地要跟英國人發生衝突,怎麽辦?”
“是啊,是啊,這是一個大問題啊!”蔣介石、何應欽、陳誠、楊傑都猛然醒悟。
蔣緯國也醒悟:即便德中日三國隻對蘇聯開戰,還是很容易跟英國發生衝突,繼而再跟與英國穿一條褲子的法國以及站在英法背後的美國發生衝突。
死結!蔣緯國心裏變得沉甸甸起來了,這裏存在一個幾乎無法破解的死結!
“也許,破解這個死結的關鍵鑰匙就是...”蔣緯國暗暗想道,“原子彈。如果中德搶在美國前麵擁有原子彈,雖然不可能靠著原子彈打敗美國,但起碼可以迫使美國退出戰爭。”
會議足足開了一個小時,蔣介石、蔣緯國、何應欽、陳誠、徐永昌、楊傑就著世界地圖反複地研究、分析、推測、討論,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最後得出的結果還是比較的不樂觀:
中國如果真的要跟德國(也許加上日本)一起打仗,那麽:
第一,中國萬萬不能跟美國開戰,因為美國的國力實在太強大了;
第二,美國跟英法是一夥的,所以中國盡量也不能跟英法開戰;
第三,中德日最好先打並且隻打蘇聯,但是,打蘇聯很難繞開英國。
這個結果讓原本被“開疆拓土、青史留名”藍圖刺激得熱情如火的蔣介石也等於被澆上一盆冷水,變得神色陰鬱失望起來。最後,蔣介石望向蔣緯國:“緯兒啊,德國人不是邀請我們派出高層跟德國高層還有日本高層展開第一次‘三方會談’嗎?要不,我們派人去看看,試探德國人和日本人的戰爭計劃,然後再從長計議,怎麽樣?”
蔣緯國點點頭:“看來,也隻能這樣了。”
蔣介石又看了看何應欽、陳誠、徐永昌、楊傑四人,最後把目光定在楊傑身上:“耿光,這次會議,我打算讓你跑一趟,怎麽樣?”楊傑是戰略家、軍事家、軍事教育家,同時也有很強的外交才幹,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楊傑顯得躊躇滿誌:“委座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
“還有我!”蔣緯國毛遂自薦、主動請纓,“父親,我也要去。”
“這個...”蔣介石有些驚訝和擔憂,“緯兒你就別去了吧!你在先前的戰爭中功勳卓著,死在你手上的日本人不計其數,日本人怕是恨你入骨喲!”他搖頭苦笑。
蔣緯國笑了:“父親多慮了,不會的,我已經看過會議安排的地點和安全措施,日本人沒有機會對我下手的。更何況,我要是死了,中日必然再度反目,德國人可萬萬不想這樣的,所以德國人會全力保護好我的。”
蔣介石猶豫了片刻,最後點點頭:“也罷,那你可要多多注意安全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