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節 三國聯盟(1)
字數:11000 加入書籤
1939年1月23日,中日正式第二次議和停戰。
中日不得不這麽做,中國後勁不足,一旦戰事拖下去,形勢馬上就會陷入不利的頹勢,日本則後院起火、進退維穀,加上德國的居中調停和大力斡旋,所以中方樂得乘勢見好就收,日方唯恐會陷入中蘇夾擊、腹背受敵的極度不利中,因此雖然吃了很大虧,也被迫借坡下驢。
這場“中日冬季會戰”爆發於12月13日,結束於1月23日,前後持續了整整40天,此戰中,中方累計投入約45萬兵力參戰(南京軍約25萬,河南中央軍約15萬,另有魯晉二省數萬預備役民兵參戰),日方累計投入約23萬兵力參戰,另有2萬餘偽蒙軍、5萬餘偽滿軍協助日軍作戰,交戰區域包括河北、綏遠、察哈爾、熱河四省,此戰是中國軍隊主動進攻、日軍被動防禦,雙方展開豐鎮、涼城、張垣、承德、邯鄲、邢台、巨鹿等十多場戰役,最終以中國軍隊獲勝而告終。整場會戰,中國軍隊共傷亡約11萬人(南京軍傷亡約7萬人;傷亡數字包括魯晉正規民兵,不包括承德臨時民兵),其中,陣亡約4.4萬,受傷約6.6萬,另外有超過10萬中國民眾死傷於戰火(約有8萬是承德民眾傷亡);日軍共死傷約8萬人,其中,死亡約3萬,受傷約5萬,另外有約1.7萬偽蒙軍和約1.3萬偽滿軍被中國軍隊殲滅。
中日停戰後,隨即展開了新一輪的議和。此時,大局已經水到渠成。比起第一次議和停戰,眼下的第二次議和停戰更具有“國際意義”,因為第一次議和停戰與德中日三國聯盟還沒有直接掛鉤,眼下的第二次議和停戰則完全跟德中日三國聯盟掛鉤了。停戰,自然議和,議和,就必須要順理成章地締結德中日三國盟約。
事關重大,蔣緯國不敢輕率,所以他秘密地坐飛機返回武漢,麵見蔣介石。
父子倆再次相見後,父子情深的人之常態自然無需多言,兩人都是大人物,眼下又是國家命運走向的關鍵時刻,所以沒有多餘時間可以浪費,兩人迅速直奔主題。蔣介石書房內,父子倆展開了一番密談。
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由於蔣緯國具有“超人的戰略頭腦和戰略目光”,加上事態重大,所以蔣介石跟蔣緯國十分推心置腹。通過這番長達三個多小時的談話,蔣緯國很詫異地發現,自己老頭子並不是一個隻知道玩弄並且精通玩弄權術的政治家,雖然他的軍事造詣確實隻能說是馬馬虎虎,但他的戰略目光確實頗為精明。蔣介石一直醉心於借助列強大國的力量結束中日戰爭,所以他密切地關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並進行反複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過程中肯定得到了國軍高層裏的戰略家、軍事家的幫助和輔佐),總結出不少很有前瞻性的心得(以下內容依據來自《蔣介石日記》)。首先,蔣介石對德國拋棄中國、聯合日本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德日意軸心國陣營的成立在蔣介石看來,對中國並非太大壞事,甚至對中國很有好處,因為日本單個侵略中國,隻是世界的“局部戰爭”,如果日本和德國、意大利合夥了,性質就變了,意味著德意日要打世界大戰了,自然而然,美英法蘇肯定不可能再置身中日戰爭的事外了,因為中日戰爭馬上會變成世界大戰的一部分,到時候,美英法蘇肯定大力增援中國,還會邀請中國加入美英法蘇陣營,搞得好的話,中國甚至能在德意日、美英法蘇兩大陣營裏左右逢源(中國雖然弱小,但無論是德意日還是美英法蘇,還是要對中國給予一定的重視的;蔣介石沒打算加入德意日陣營,但曾打算以此“脅迫”德國,讓德國給日本施壓,迫使日本放棄侵華,促使中日議和停戰,從而不讓中國倒入美英法蘇陣營裏;蔣介石本意傾向於加入美英法蘇陣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在成為美蘇共同盟友後,蘇聯就不方便繼續‘滲透’和‘殘害’中國了”,但他決定故意拖延時間不加入,以此作為政治籌碼“脅迫”美英法蘇和德國;在原先曆史上,蔣介石於抗戰期間曾多次跟日本談判議和,一方麵是因為中國真的熬不住了,他本人也實在撐不住了,另一方麵是借此“恐嚇”美英法蘇,迫使美英法蘇加大對中國的援助以防中國真的會降日;另外,在原先曆史上,在德意日軸心國陣營正式成立後,有國府高層向蔣介石提議召回駐德大使、斷絕中德外交關係,以此向美英法蘇表態中國反對德意日結盟,蔣介石給予了明確拒絕;蔣介石最憂慮的就是蘇聯的態度,他害怕蘇聯會加入德意日蘇四國聯盟,到時候中國就真的萬劫不複了,並且他擔心美國遲遲不參戰,英法無法頂住德國)。
眾所周知,蔣介石是“親美派”,但他並不是那種要把美國人當自己幹爹的“親美派”,隻因為美國強大,能打敗日本,所以蔣介石“不得不”成為“親美派”。在蔣介石的心裏(根據他在日記裏寫的),“軸心國狂暴、蘇俄陰狠、英美吝嗇自私,皆不足為友且不欲餘為友,並皆謀為害於我,獨占中國”。可以說,蔣介石並不是真心喜歡美英,他其實對美英很耿耿於懷,因為美英對中國見死不救,甚至還為了討好日本人而坑害中國人(比如美英迫於日本壓力而拒絕向中國出售武器,英國人甚至還在中國抗戰最艱苦的時候關閉滇緬公路);另外,蔣介石畢竟是國家領袖,他本人是有強烈自尊心和民族自尊心的,但他曾經被英國人羞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國的遠東殖民地遭到日軍威脅,蔣介石曾主動表態中國可以幫英國保衛英國的遠東殖民地,其實就是暗示請求中國能加入英國陣營,結果遭到英國印度總督、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上將態度驕橫的拒絕,讓蔣介石深感羞辱,實際上,在原先曆史上的二戰期間,美英蘇三大國雖然都是中國的盟友,但蘇聯一直就沒停止過對中國的強取豪奪,英國則極度蔑視中國,英國首相丘吉爾曾公開宣稱“中國隻是三流甚至四流的國家”,美國雖然對華態度較為溫和,但並沒有像蔣介石期望的那樣“大力”援助中國,中國得到的美援隻是英國、蘇聯得到的零頭。可以想象,蔣介石其實是懷著極度屈辱的心態領導中國跟在美英蘇屁股後麵打世界大戰的,他多次指示對美外交的軍政高層“我們隻要美援,不要美國太上皇”)蔣介石最懷有好感的國家並非美國,而是德國(蔣介石其實也算是“親德派”,但他清醒地知道美國實力比德國更強,所以理智地讓自己變成了“親美派”),蔣介石對德意日三國的反感情緒輕重度並不同,在他日記裏是這樣寫的:“如明析之,則倭當於我為敵意,意大利為惡意,而德則出於無意,惟其本身計不得不然,然餘斷定德至今對餘尚無一定之惡意,故較為可諒耳。餘在此國際動蕩最烈之中,唯有力謀自立自強,不倚不求,準備最後之變化。隻要能自立不懼,則幸矣。”(蔣介石在日記裏提到日本時基本都說“倭”)可以說,雖然蔣介石對德國親近日本、疏遠中國的行為感到不滿,但他認為德國在東亞做的這些都是為了對付德國在歐洲的敵國,德國對中國的冷漠隻是出於無奈,是可以理解的,並且德國在德國能力範圍內確實最大限度地幫助了中國,另外,蔣介石認為德日關係並不像日本宣傳的那樣密切,德日隻是互相利用的關係而已。
綜上所述,蔣介石對美英法並不感到親近,對蘇聯充滿憎惡和警惕,對日本自然充滿仇恨和敵視,對德國則是跟蔣緯國一樣充滿好感(蔣介石對德國的好感肯定沒有蔣緯國那麽強烈)。客觀上講,蔣介石確實不容易,即便在原先曆史上,中國跟美英蘇成為盟友,中國的處境仍然是憋屈和艱苦的,因為美國采取的戰爭策略是“先歐後亞”,所以美國對英蘇中三個盟友裏的中國的重視度是最低的。斯大林曾承認,“沒有美國的援助,那我們就會戰敗”,相對而言,美國對中國的援助力度隻是“維持國民政府不投降”。宋美齡等中國高層去美國請求援助就像“國際乞丐進行乞討”一樣希望得到美國的“施舍”,充滿辛酸、屈辱、無奈。數字是最清楚的,二戰期間,美國援華、援蘇的機槍數量分別是這樣(不以步槍舉例,因為蘇聯可以大規模地自產步槍,不需要美國援助):美國援華機槍約0.9萬挺,援蘇機槍超過13萬挺,對比一目了然,至於其它物資,差距更是雲泥之別。美國對英蘇中三國的援助裏,英國得到約71.5%,蘇聯得到約25%,中國僅僅得到了約3.5%。是的,美國是幫助中國了,但並沒有真正地幫助(特別注意:二戰期間的中美關係並不是乞丐和施舍者的關係,施舍者哪怕隻給乞丐一塊錢,乞丐都不應該嫌少,因為這一塊錢是白給的,而中美是盟友,是聯合打日本的,中國不是白拿美國錢的,中國是流血流汗做出自己貢獻的,中美既是盟友,美國就有責任最大限度地幫助中國,美國給的少,中國嫌少是應該的,畢竟日本也是美國的敵人。)在原先曆史上,美國直到1938年年底(正是書中眼下時間,書中的中國沒有得到美國一分一毫的援助)才給中國第一筆援助,並且不是白給的,中國用22萬桶桐油換來2500萬美元的貸款,英國同時也給了中國第一筆援助,多少呢?95萬英鎊。在中國抗戰最艱難的1943、1944年,美國每年援助中國的物資的價值也隻是5000萬美元上下而已,真的不多,非常少。
蔣緯國確實不喜歡美國,道理很簡單:中美說好一起對付日本人,結果開打後,美國家裏明明有大炮,卻隻給中國手槍。也許有人會說“最起碼美國給了手槍,有總好過沒有吧”,但問題的關鍵是,中美是簽署同盟協議的,美國不是置身事外對中國發善心,而是也加入了,美國就有責任最大限度地幫助中國。看著中國用手槍苦苦堅持打日本,美國卻藏著家裏大炮就是不給中國,這種行為豈不是對同盟條約的違背?
相對於美國的目光短淺、厚此薄彼,德國倒對中國一直很重視,即便是在原先曆史上,德國不但努力地調停中日戰爭,甚至直到1936年,德國國防部仍然在倡導著這樣一個政策:加強中國的軍事實力,讓日本對中國不敢輕舉妄動,從此放棄侵華念頭,一心一意地跟德國一起打蘇聯,甚至的甚至,納粹二號人物赫爾曼·威廉·戈林曾主張“拉攏中國組建德日中三國反蘇聯盟戰線”(換句話說,哪怕沒有蔣緯國改變曆史,德國高層裏也曾出現過建立“德中日三國聯盟”的構想,所以此時這種構想變成德國高層的主流意願是非常自然的大趨勢。)。
眼下,德中日三國大局已經難以改變,隱隱間,中國已經騎虎難下,因為中國能獲得和平並能在談判桌上收複大片淪陷國土,都離不開德國的出力,德國為此是下了極大血本的。如果中國拒絕接受這個和平,或者,在以後對德國出爾反爾甚至出賣德國,後果就很嚴重了。最關鍵的是,中國此時接受和平、收複那些日本人答應歸還的淪陷國土,直接等於同意加入德中日三國聯盟。說難聽點,中國邁出這一步後,就意味著上了德國的“賊船”,被綁上了德國的戰車,除非學習意大利,在戰爭期間搖身一變,背棄德國,投入對麵陣營裏(意大利不止一次地幹這種坑德國的事,一戰中幹過,二戰中也幹過)。先前,中日第一次議和停戰,中國接下來是有選擇的,可以選擇跟德日一起結盟打世界大戰,可以選擇跟日本再戰,但是,眼下中日第二次議和停戰,中國接下來是沒有選擇的,不能選擇跟日本再戰,因為此舉等於背叛德國,隻能選擇跟德日一起結盟打世界大戰。中國,要不要邁出這一步?問題非常重大。
蔣緯國的態度是傾向於“邁出這一步的”,雖然他極度擔心自己這一步會讓中華民族陷入萬劫不複,但反複地權衡利弊,他覺得,世界上沒有百分之一百絕對的事,有風險,並且如果不大的話,還是值得冒一下的。
蔣緯國想知道蔣介石的態度。
蔣介石其實比蔣緯國還矛盾,對於中日和平,他求之不得,對於跟德日結盟,他同樣心存畏懼。但是,目前的局麵、日本人開出的條件,不得不讓蔣介石極度動心。蔣介石不肯接受日本人獅子大開口的條件,一方麵是關係到國家利益,一方麵是擔心因此而導致“國民政府無以立足”(割地求和、喪權辱國的行為如果太嚴重了,必然導致國內出現反政府勢力,繼而導致國民政府在國內反對勢力的各方麵打擊中垮台),可眼下日本人開出的條件堪稱“良心爆發”,讓蔣介石在極度的畏懼中極度動心。
“緯兒啊...”沉吟半天後,蔣介石看著蔣緯國,“我國現在的局勢確實一片大好,隻要按照德國人說的去做,真的是雨過天晴了,可是,我隻擔心一件事...”
“跟德國一起成為美國的敵人。”蔣緯國神色凝重,“父親,我也擔心這一點,並且是非常非常的擔心。美國實力超強,成為它的敵人,幾乎是必死無疑。”
“你有什麽對策嗎?”蔣介石表情愈發焦躁。
“兩個對策。”蔣緯國已經思考過這個重大無比的問題,“第一,全力阻止德國日本招惹上美國,如果德日其中一個對美開戰,我們立刻退出三國聯盟。”
蔣介石點點頭:“隻要我們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都不損害美國的利益,哪怕我們跟德日是一夥的,隻要我們跟美國沒有仇恨、衝突,我們到時候明哲保身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第二個對策就是原子彈。”蔣緯國鄭重無比地看著蔣緯國,“比賽造飛機、造坦克、造大炮、造軍艦,我們根本不可能比得過美國,把我們跟德日綁在一起也比不過美國,但是,隻要我們擁有了原子彈,就真的立於不敗之地了,雖然不一定會勝利,但肯定不會被打敗的。”
“緯兒啊...”蔣介石神色憂慮,“你不止一次地跟我說過這個原子彈,隻是,這種武器畢竟隻是理論上的,世界上還沒有,它的威力真的有你說的這麽大嗎?萬一是那些科學家的誤判或者他們高估了原子彈的威力,那我們就真要喪失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了。此事太重大了,不能冒險,真的不能冒險...”
“父親!”蔣緯國笑了笑,露出一種充分的自信,“請您相信我!我多次召集國內外最優秀的核物理學家研究這件事,原子彈的超強威力、史無前例的殺傷力是百分之百的結論!這個結論絕對可靠,您不需要存在一絲一毫的疑慮。隻要有足夠的人力、財力、物力,就能研製出原子彈!一顆,跟您麵前的這張辦公桌差不多大,就能在瞬間摧毀掉一座城市,炸死數以萬計甚至數以十萬計的人!父親,在原子彈這件事上,請您絕對放心!我們唯一的問題,是研製原子彈需要的人力、財力、物力堪稱天文數字,我國完全無法承擔,即便再加上德國,也要少者五年、多者十年的時間。”
“緯兒!”蔣介石腦子不慢,他立刻意識到一個可怕的預想,“你說了,研製原子彈需要耗費極其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你莫非忘了?美國是這個世界上擁有最雄厚的人力、財力、物力的國家,也許,美國也在研製中,我們如何保證我們能在美國前麵研製出原子彈?一旦美國在我們前麵研製出原子彈,而我們又是美國的敵人,那麽...”他臉上浮現心悸神色。
蔣介石說的這一點,正是蔣緯國心裏“萬分之一沒有把握”的那個“一”,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雖然海統局已經根據蔣緯國的命令,搜查美英法蘇日境內的核物理學家,或重金禮聘,或暗中綁架,或秘密謀殺,同時竭盡全力地刺探美國的原子彈研製工程(原先曆史上,美國是在1941年12月正式製定曼哈頓計劃的),說白了,蔣緯國在不擇手段且千方百計地延遲美英法蘇獲得原子彈的腳步。但是,萬一出現意外呢?蔣緯國非常極度害怕那個“萬一”。
“父親,這種事出現的可能性雖然不排除,但概率是非常低的。”蔣緯國老老實實地跟蔣介石說實話,他不敢隱瞞,萬一曆史因為他的改變,導致中國最後挨上了美國的原子彈,那他蔣緯國就真的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了,“不過,任何事都是存在風險的,多或少而已。”
蔣介石長長地、輕輕地歎息一聲:“這可真是一場拿國家命運做賭本的空前大賭博啊!”他用一種混合著意味深長和搖擺不定的目光看著蔣緯國,“你賭嗎?”
蔣緯國足足過了一分鍾後才回答道:“父親,我賭。”
一月下旬和二月上旬,德中日重啟三方會談,三國代表在青島召開了第二次三方會談,中方代表是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張群、張繼正。此時的中日戰場局勢、遠東中日蘇三國局勢都大大地有利於中國,再加上德國傾向於中國並對日本施壓,日本終於做出了“極大的讓步”。
綏遠省、察哈爾省已經被南京軍收複,所以日方無法“把綏遠省、察哈爾省還給中國”,綏察二省自然不是日方的談判籌碼,按照日方先前的新條件,日方願意讓出河北省和北平市,但中方並不滿足,因為綏察二省被南京軍奪去後,河北省和平津二市處於南京軍的綏察二省、山西省、河北省的三麵包圍中,徐永昌態度強硬地道“你們即便不讓出河北,我們也能自己打回來”“天津跟河北一樣,已是我軍的囊中物,你們要繼續控製天津,就要拿一個省來換”,徐永昌又道“熱河省的省會承德已在我軍控製中,你們調動兩個半師團都沒能打下來,那麽,承德的我軍豈能不戰而退?豈能把已收複的國土再讓給你們?”“讓出一省一市,實在太少!”最終,日方不得不同意“再讓一個省”,即熱河省。東北四省裏,核心是遼吉黑三省,熱河相對而言處於邊緣地位,熱河既是東北四省之一,也是塞北四省之一,隱然間遊離於東北外,並且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占領的就是遼吉黑三省,熱河省是日軍在1933年2月份至3月份占領的,並非跟遼吉黑三省一起占領的,所以,讓出熱河省,日本人即便在心理上極不願意,但在眼下中日交戰、蘇日也可能交戰、德國施壓的情況下,不得不就範,並且對日本人而言,讓出熱河省起碼大大地好過讓出中方原先一直看中的遼寧省(放棄遼寧省,蔣緯國雖然痛惜,但也不得不接受現狀)。
通過“冬季會戰”以及第二次“三方會談”,中國成功地收複了綏遠、察哈爾、河北、熱河、北平四省一市。原先日本共侵占著中國的八省三市(東北四省、綏、察、冀、平津滬、台灣),收回綏察冀熱平四省一市後,還剩下遼吉黑台津滬四省二市。除了上海市和天津市還沒有收回來,中日局勢成功恢複到了七七事變前,並且還額外地拿回了屬於東北的熱河省。
中日議和停戰條約(新)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日本承認已經被中國軍隊收複的綏遠省、察哈爾省是中國領土;
第二,日本立刻向中國歸還河北省、熱河省、北平市;
第三,補充條款,日本可以實質性地控製中國的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天津市、上海市、台灣地區,中國政府不承認偽滿洲國,除台灣地位待議外,遼吉黑津滬三省二市的主權仍然屬於中國,治權暫屬於日本;另外,上海市崇明島不作為日本控製區(因為該島上發生過日軍大屠殺,並且中國收複崇明島、中國軍隊控製崇明島可確保長江入海口不完全地被日本軍隊控製,能夠讓中國和中國軍隊獲得一條“狹小的長江入海口水路航道”。崇明島隨後被建為崇明縣,屬於江蘇省。);
第四,日占遼吉黑津滬三省二市地區每年財政收入15%由日本政府轉給中國政府;
第五,日本允許中國軍隊在庫頁島南部的日本領土內駐紮不超過3500人的部隊;
第六,德國立即向日本支付一億美元資金用於日本海軍的建設,德國政府每年向日本支付三億美元資金用於日本海軍的建設;
第七,德國每年向日本無償提供150萬噸原油;
第八,德國在一年內以成本價格向日本出售1萬支p-28/38衝鋒槍生產線;
第九,德國在一年內以成本價格向日本出售300輛坦克(包括100輛四號、50輛三號、50輛二號、100輛一號)以及4套4種型號坦克各1套生產線;
第十,中國對日本開放資源出口,以國際市場價向日本出售鎢砂、豬鬃、桐油等。...
這份新議和停戰條約無疑是有利於中國的,雖然還存在不少缺憾和利益損失,但中國確實是第二次三方會談的最大贏家。德國主持中日簽署新議和停戰條約後,隨即迫不及待地開始製定“德中日三國聯盟條約”,該條約裏,日本再次做出“犧牲”,中國再次獲得利益,相關內容摘錄如下:
第一,日本陸軍進行裁減,裁減後保留12個師團,分別是近衛師團、第1至第7師團、第9、第10、第14、第18師團,每師團兵力不超過2.6萬,日本陸軍總兵力不超過35萬,日本陸軍可建立預備役部隊,但不得把預備役部隊輸送到中國的日占四省二市境內(日軍的這12個師團裏,近衛師團、第1、第7師團駐紮在本土,第3師團駐紮在上海,第14師團駐紮在天津,第10師團駐紮在台灣諸島和琉球群島,第5師團駐紮在朝鮮半島,第2、第4、第6、第9、第18師團駐紮在東北的遼吉黑三省);
第二,日本陸軍立刻向中國陸軍提供可以武裝30萬人的日械武器;
第三,日本的軍工業在戰爭期間有責任和義務為中國軍隊生產彈藥、製造武器;...等。
雖然日本再次做出“犧牲”,但德國也給日本開出極大的長遠利益分配藍圖。德中日三國聯盟肯定是為戰爭而成立的,關於三國聯盟獲得的新領土的分配問題,在德國的主持下,中日分配方案是這樣的:
如果德中日三國聯盟擊敗並滅亡蘇聯,蘇聯的東歐地區都屬於德國,蘇聯的中亞地區都屬於中國,至於蘇聯的北亞(西伯利亞)地區,則由中日共同分配,首先,自清俄於公元1689年9月7日簽署《尼布楚條約》開始,蘇俄二百五十多年來掠奪的所有原屬於中國的領土全部歸還中國(包括《尼布楚條約》裏的待議地區以及庫頁島),再在這個基礎前提上,中亞地區的東經90度以東屬於日本,以西屬於中國,日本大概分到60%,中國大概分到40%。根據這個比例,看上去是日本占便宜,實際上是中國占便宜,因為北亞境內幾乎人口稠密的地方都分給了中國(那些地方大部分以前都是中國國土),並且中國可以分到100%的中亞,同時,北亞西部的資源也比北亞東部更豐富,北亞西部的西西伯利亞平原是北亞最好的地方。
如果德中日三國聯盟擊敗英法荷等國(不包括美國),關於這幾個國家的遠東殖民地,中日完全分配,東南亞和澳洲地區“一刀切”,以赤道為分界線,赤道以北屬於中國,赤道以南屬於日本,根據這個分配方式,中國會獲得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亞、文萊、新加坡全境以及印度尼西亞的近五分之一,日本則會獲得印度尼西亞的五分之四以上、包括澳大利亞全境和新西蘭全境在內的整個大洋洲;而南亞地區,藏南三國(尼泊爾、不丹、錫金)自然完全屬於中國,至於印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克什米爾、斯裏蘭卡),需要從長計議,原則上還是中日分配,至於怎麽分,到時候看情況和世界大局勢的發展變化;中東屬於德國,繼續向西的話,是德中兩國勢力範圍,日本勢力範圍不再越過印度向西擴展。
總體而言,德國人的這個“德中日三國合夥瓜分世界”的藍圖讓因對中國“讓步太多”而頗感不痛快的日本高層深受鼓舞和振奮。當然了,在德中高層心中,日本隻是用來利用的。背著日本,中德又簽署了一份聯盟條約,並且是絕密的。關於中國加入德中日三國聯盟陣營這件大事,蔣緯國向希特勒額外提出了六點要求:
第一,中德聯合研製原子彈,原子彈研製基地必須放在中國境內;
第二,德國必須全力避免與美國開戰,如果德國對美開戰,中國有權立刻退出聯盟;
第三,德國把猶太人交給中國;
第四,德國繼續全力支援中國;
第五,德國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應該先進攻並且隻進攻蘇聯;
第六,中國海軍、德國海軍、意大利海軍(與以後可能會被德國控製的法國海軍甚至英國海軍)實現“一體化”。
希特勒的回複是:除了對於第五點需要進一步探討外,其餘五點都完全同意。
“可以簽字了吧?”蔣緯國在心裏喃喃地問自己,“跟德日一起打世界大戰,徹底地改變曆史!簽字嗎?真的要簽字嗎?”他閉上眼睛,“我的祖國啊,我真的為你而盡全力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