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節 緊鑼密鼓(6)
字數:10578 加入書籤
6月1日這天,蔣緯國的日程安排跟以前一樣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的,甚至還變本加厲了,因為他此時“身體完全康複了”,所以工作量自然水漲船高。
蔣緯國時間太緊張、太寶貴,他沒法慢騰騰地坐火車、汽車、輪船,所以整天到處飛,這天,他先飛到歸綏,視察當地正在興建的大型牧場,牛羊成群、馬驢奔跑,一片欣欣向榮。華北六省一市裏,北平市是政治領導中心,山西是重工業基地,山東有重工業,輕工業規模非常大,同時還重點發展農業、漁業、海上貿易業等,河北跟山東一樣輕重工業都有,農業也發達,山東和河北二省是華北兩大糧倉,綏遠、察哈爾、熱河三省主要搞畜牧業和農林業,也發展一定的輕重工業,綏察熱三省是華北生產肉類的基地,更是為南京軍提供戰馬的三大牧場,盡管騎兵已經有些過時,但工業水平落後的中國是難以讓中國軍隊迅速完成機械化的,戰馬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組建騎兵部隊,也可以用於運輸,所以養馬是頭等大事。視察完歸綏後,蔣緯國又飛到太原,趕到太原軍工基地視察中國的第一輛“木炭車”。中國此時已經可以自行生產汽車,當然是在德國的大力援助下,由於汽車是重要物資,加上中國貧弱,所以暫時還不能向民間推廣,中國的汽車廠都是政府的、軍方的,工廠隸屬於軍工部,國軍的六大軍工基地(重慶、武漢、福州、青島、太原、濟南)裏,重慶、太原、濟南都有汽車廠,因為蔣緯國的重視和支持,三大汽車廠加起來的產量其實不算小,每月總計可生產汽車500多輛(大部分是“中正牌”軍用卡車,小部分是“美齡牌”民用轎車。同年,美國月產汽車40萬輛,德國3萬輛,蘇聯2.5萬輛,英國4萬輛,法國2萬輛,意大利5500輛,日本5000輛),但是,汽車產量供大於求。為什麽會這樣呢?中國此時不是急需汽車的嗎?原因是:之所以供大於求,因為缺油。
中國太缺油了,無論是汽油還是柴油、煤油,都來自石油,中國本土石油產量非常低,德國自己石油都靠大量進口和化工合成,自然無法援助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也一樣,聯盟國四大成員國個個都是貧油國,美國、英國、蘇聯“富得流油”,但不可能真正地供應給中國,中國又缺錢,買也買不了多少。因為缺油,中國即便生產出汽車也英雄無用武之地。蔣緯國知道這件事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便另辟蹊徑,德國方麵曾熱心地主動向中國傳授“煤變油”技術(德國也苦於石油不足,所以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德國搞出了“煤變油”技術),但這種技術成本太高,不符合中國國情,蔣緯國在谘詢過張子高、陳裕光、莊長恭、孫國封等一批中國傑出的化學家的意見後,撥款給太原軍工基地,研製“可以用煤炭作為燃料的機動車輛”。蔣緯國現在缺石油,但不缺煤炭,反正山西煤海在他手裏,還有六盤水等多處大型煤炭基地,所以中國此時煤炭是要多少有多少,與此同時,海統局從河南和四川請來兩位這方麵的人才,分別是河南籍的機械工程師湯仲明、四川籍的汽車製造工程師高國恕,兩位愛國的機械專家深感中國不能出產石油,都在致力於研製不依靠石油而能前進的機動車輛,受蔣緯國邀請後,兩位專家欣然應允,來到太原軍工基地。奮鬥半年多,湯仲明和高國恕終於給蔣緯國送上了研製成功的心血成果:木炭車。
這種木炭車的機械原理就是把煤炭放在特製的煤氣爐灶內燃燒,使之產生煤氣,推動發動機運行。在太原軍工基地的試驗場上,蔣緯國看到了第一輛木炭車的成品,開起來濃煙滾滾,速度很慢,比人騎自行車快不了多少,並且木炭車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就是自身負荷太重,因為車子上要裝很多的煤炭,所以裝人裝物資就空間有限了,另外,車子上裝著很多煤炭,自然導致車子速度不快,但不管怎麽說,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是中國機械專家的心血、汗水、愛國心的結晶(在原先曆史上的抗戰期間,處境艱苦絕倫的中國就靠著湯仲明、高國恕等愛國機械專家研製出的木炭車而稍微緩解了汽車緊缺、汽油匱乏的大難題。這個發明充滿中國堅持抗戰的辛酸淚水,也是中國頑強不屈民族精神的體現,高國恕在研製過程中因為煤氣爆炸而險些被炸死,麵部被燒得毀容,頭發眉毛被燒個精光。在抗戰前線和抗戰後方之間的崎嶇坎坷道路上,很多木炭車就這樣裝著抗戰物資、國府高官、將軍、士兵,顫顫巍巍地、緩慢而堅定地前進著。)。
“辛苦了!辛苦了!”蔣緯國滿懷敬意地與湯仲明、高國恕等專家緊緊握手。木炭車肯定不是什麽“高大上”的先進發明,但它符合中國此時的國情,土東西要比舶來品更管用。
“我們會再接再厲的!”湯仲明、高國恕等專家都躊躇滿誌、滿腔熱血。
在後期研製過程中,湯仲明、高國恕等專家繼木炭車後又陸續研製出桐油車、酒精車、瓦斯(天然氣)車,極大地緩解了中國此時石油短缺的大難題,也讓幾乎陷入僵局中的中國汽車工業得到新生。重慶、太原、濟南的汽車廠隨後改造了生產線,在中國沒有得到大批量石油之前,適當地減少汽油汽車的生產量,加大力量生產木炭車、桐油車、酒精車、瓦斯車。德國方麵得知此事後對此很感興趣,特地派來一批汽車專家、機械專家“取經”,把這幾項中國技術引入德國,緩解德國同樣石油緊缺的問題,德國專家們還聯合中國專家們對木炭車、桐油車、酒精車、瓦斯車進行技術上的改良,使之性能更加優異和成功。
離開太原後,蔣緯國前去重慶,飛機飛過山西中部和南部的崇山峻嶺,他居高臨下地看到下方的山脈盆地間猶如螞蟻搬家般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飛沙走石、塵土衝天,那是築路大軍。中國交通實在太落後了,必須要大規模地修鐵路、修公路,不隻是山西,山東、河北、熱河、綏遠、察哈爾、熱河...以及南方國統區幾乎每個省都有這樣既雄壯又悲壯的壯觀場景。中國工業化水平太低,雖然也進口了或製造了一些機器,但這項修路工程基本上還是靠人力,保守估計,國統區十八個省累計動用的民工超過一千萬(冬天更多,超過兩千萬,因為農民在冬天基本沒事做),以空前龐大的人力來進行這項浩大而偉大的工程。蔣緯國相當的缺錢,蔣介石比他更窮,所以幾乎沒錢發給民工做報酬,隻能另辟蹊徑,比如參加修路的可以全家免稅三年,或者工資暫由政府打欠條,以後政府再還,或者政府用新開墾出的土地作為報酬,或者政府用企業股份、修路後帶來的利潤等方式分紅利償還,對此,廣大民眾基本是理解的、支持的、踴躍參加的,另外,政府修路的資金一方麵來自貸款或盟友援助,一方麵來自發行國債進行民間集資(國府的民間集資分為兩種,一種是蔣介石搞的,發行國債,以政府名義向民間富商巨賈借錢,依靠這些富商巨賈的愛國之心、對政府的信任,向他們借取大批資金,不過,這個辦法有些局限性,一來,不是所有的富商巨賈都愛國的,二來,愛國的富商巨賈不一定相信政府,擔心政府最後會借錢不還,所以十個富商巨賈有五個願意購買國債、借錢給政府就很不錯了;另一種是蔣緯國搞的,效率比蔣介石高得多,因為蔣緯國不是隻打欠條,他用很多“好東西”進行抵押。蔣緯國派人聯係國內的富商巨賈以及一些海外的有錢的僑商,用他讓孫殿英從地下挖出來的古董寶物進行抵押借錢,加上用國家大義進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以及半真半假的武力威逼,這一招堪稱屢試不爽,蔣緯國靠著這個辦法弄到了大筆資金,同時也完成了盜墓後的“銷贓”。比如孫殿英按蔣緯國命令,盜取康熙陵墓,挖出無數珍寶,最值錢的寶物裏包括一盞九龍玉杯,該玉杯用料白玉細膩無暇,半透明,杯上所雕玉龍巧奪天工、活靈活現,玉杯四角各盤著二龍戲珠,把手也是一條龍,合計九條龍,藝術價值極高,蔣緯國把這盞九龍玉杯抵押給曾在北洋政府時期號稱“北方實業大王”、家財萬貫的周學熙,從而借到周學熙打拚大半輩子積攢下的五百多萬大洋積蓄,蔣緯國寫下黑字白紙並簽上自己大名的欠條,承諾在五年內全部還清,並且附帶5%的利息。)。盡管如此,大部分的民工在短時間內還是得不到報酬的,甚至吃住都要自己解決,但民工們思想樸素,知道國家困難,在愛國精神的推動下應者雲集地報名參加。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的民工,開山辟嶺、挖土運石,全憑一雙手,有的使鋤頭、鐵鍬,有的使扁擔、籮筐,揮汗如雨地勞作,無數雙手都磨出了血泡、磨出了厚厚的老繭(蔣緯國視察施工現場後於心不忍,向全國多家手套廠訂購了大量手套,免費供應給民工們),為了抓緊時間,修路大軍兩班倒,白天施工,晚上也繼續施工,一路用火把火堆照明,頂風冒雨、披荊斬棘、風餐露宿。由於修路地區大部分都位於山區(正因是山區,所以缺路),懸崖絕壁上,民工們翻山越嶺,稍有不慎就會滾入山穀,粉身碎骨、屍骸無存。在這種全民奮鬥的激流中,千萬民工發揮著吃苦耐勞的精神,拚命地大幹、苦幹,雄渾的號子聲響徹在大山裏:
“為國家,築鐵路,修公路!修好路,更強大,加把勁,向前進!...”
“多好的人民啊!”蔣緯國在飛機上看得熱淚盈眶,“我是中國人”這五個字真的是可以為之自豪的。
這是一個真正的“激情燃燒的歲月”,政府沒錢,但政府要建設大型工程,需要調動巨量的人力,按道理,政府根本沒錢調動巨量的人力,因為工資報酬是天文數字,可大部分大型工程還是如期地展開了,因為廣大民眾熱愛國家、相信政府,願意接受政府此時打下的欠條,相信政府以後會如數償還,所以在眼下願意給政府打白工。廣大民眾的支持使得國民政府(包括蔣緯國在內)在眼下起碼節約出了兩億美元的資金。中國此時擁有約4.5億人口,生活在國統區18省3市境內的人口約3.8億,三億八千萬人齊動手的能量無疑是驚天動地。在蔣緯國的請求下,蔣介石通過廣播、報紙發表了多次公開講話,向廣大民眾坦誠了政府的困難以及那些大型工程必須要動工的必要性,由於資金嚴重不足,政府眼下隻能“欠民眾錢”,同時,他以“黨國領袖”的身份和人格向廣大民眾保證,政府絕對不會出爾反爾、欠錢不還,誰敢幹這種事,他會親自將其繩之以法等等。在蔣介石的保證和蔣緯國的號召下,國統區內數量空前的民眾開始氣勢磅礴地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從而保證了修路工程得以如期地展開。蔣介石、宋美齡以及大批國府高層多次前往修路現場看望民工、慰問民工(兜裏沒錢,隻能用語言來慰問)。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總團長亞曆山大·馮·法肯豪森將軍在陪蔣介石視察過一次後,懷著異常激動的心情給希特勒發去一份幾百字的電報:“...中國現在很落後,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地也很落後,但雙方的落後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中國的落後是因為各方麵客觀原因導致的,中國的輝煌曆史本身就可以證明中國人的優點,至於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地,那裏落後的根本原因還是當地人的愚鈍、懶惰、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等民族性缺陷造成的,那裏的種族都是劣等民族,但中國人絕對不是,我親眼看到了這些偉大的畫麵,中國人這種堅忍不拔和寧折不屈的精神毫無疑問地冠於全球各民族之首,幾乎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比中國人民更加樸素勤懇和吃苦耐勞,當他們被組織起來、動員起來,爆發出的能量和凝聚力是不可思議的。我難以相信,我眼前這些數量驚人的中國平民一分錢也不跟政府要,卻無怨無悔地為國家參與這種高強度的勞動,他們對國家的忠誠是發自本能的。尊敬的元首,給非洲人一千年,他們也不會建設出一個強大的國家,但給中國人哪怕隻有十年,他們就能把他們原先落後而混亂的國家建設得煥然一新。我現在堅信不疑,中國人是一個優等的民族,我們和他們的聯盟是一個正確無比的選擇。...”
蔣緯國抵達重慶後,視察了重慶軍工基地,因為在這一天,重慶軍工基地“雙喜臨門”,第一架國產軍用飛機和第一輛國產坦克出廠了。
飛機、坦克、火炮,是現代化戰爭的主要武器,當然還有軍艦,但中國現在無法製造大型軍艦(隻能製造炮艦、炮艇、魚雷艇、潛艇)。火炮方麵,德國已經幫助蔣緯國建立了一個規模不小的火炮工廠(融合了原先國軍自己火炮工業的底子),可生產擲彈筒、迫擊炮、口徑37毫米的戰防炮(反坦克炮)、口徑75毫米的步兵炮、口徑88毫米的高射炮(就是德國的八八炮,既能仰射打飛機,也能平射打坦克),還能生產105毫米、120毫米榴彈炮,但火炮口徑越大,技術難度就越高,產量就越低,根據中國軍隊的現狀,位於重慶軍工基地的這個火炮工廠主要是生產擲彈筒、迫擊炮、戰防炮、七五步兵炮、八八炮,不太生產口徑更大的榴彈炮或加農炮,從而集中資源,提升中小口徑火炮的產量,使得中國軍隊重炮很少,但中小口徑火炮普及率能得到大大的提升。至於飛機和坦克,眼下也算是正式實現了國產化。
這兩件大事都很有意義,但同時也“很有水分”,因為第一架軍用飛機和第一輛坦克都不是中國人自己研製和生產的,而是用德國提供的生產線、設計圖紙、機器設備加上德國專家的指導才生產出來的。不管怎麽說,還是大好事,意味著以後中國可以自產飛機和坦克,哪怕出國通道被封鎖,隻要有設備、有原料、有技術人員,中國就能自己生產飛機和坦克了。實際上,在抗戰前(包括蔣緯國還沒有幹涉曆史時),中國的航空專家們就在艱苦地摸索著自產飛機了,後來受到蔣緯國的支持,所以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生產出二三十架技術較原始、結構較簡單、工藝較初步的飛機,無法給空軍使用,中日戰爭的爆發又讓這件事耽擱了很久,但在眼下,以前積攢下的基礎再加上德國新一輪的援助,使得中國終於實現本土自產飛機(其實在本質上隻是德國人把德國的一個飛機工廠搬到中國來交給蔣緯國自己生產飛機,也隻能生產和維修飛機,不具備研製飛機的能力,因為中國在這方麵實在是太落後了,第一架國產軍用飛機除了原料和部分技術工人是中國的,其餘的都是德國的,生產線、圖紙、設備都是。)。
“bf-109?”蔣緯國很驚奇地看著出廠的第一架國產軍用飛機。
俞大維在旁邊給蔣緯國講解道:“是的,我們生產力太低,無法同時生產所有的機種,因為我國空軍最需要戰鬥機,所以我們就把重點放在bf-109上從而提升產量。我們的這個飛機工廠隻能生產bf-109,但可以維修大部分種類的飛機,轟炸機、運輸機都能進行維修。”
“產量如何?”蔣緯國問道。
俞大維回答道:“目前產量是一個月30架,我們打算到明年上半年實現一個月100架,下半年實現一個月150架,後年實現一個月300架。”
“辛苦了!辛苦了!”蔣緯國連連道,他又在心裏感慨不已,“真不容易啊!我記得在原先曆史上,二戰期間美國佬最高峰時一年生產了差不多10萬架飛機!十萬架啊!我操!太他媽的恐怖了!德國好像最高峰時一年4萬架,小日本最高峰時一年生產了近2萬架飛機。媽的!中國跟它們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唉!難怪在原先曆史上的二戰期間中國會被看不起,甚至還被那些所謂盟友進行魚肉!弱國無外交啊!”他唏噓不已。
俞大維似乎看出了蔣緯國神色“喜中帶憂”,因此他安慰道:“建鎬,你不要覺得少,放心吧,這個過程是滾雪球的,我們在初期的生產中,雖然規模小,但可以不停地培訓相關技術人才,生產飛機所需要的工業部門先得到了經驗和技術,然後會慢慢地擴大,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產體係和良性循環,這個過程不是一變二、二變三、三變四,而是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他拍了拍蔣緯國的肩膀,“對了,我們跟德國人聯合研製的直升機也大有進展了!”
“哦?真的?”蔣緯國心頭一喜,“什麽樣的進展?”
俞大維笑道:“今年內肯定能製造出第一架成品,明年初步生產,後年實現量產。”
“什麽型的?”蔣緯國喜出望外地問道。
俞大維回答道:“運輸型的。我們研究過了,直升機雖然具有很多優點,但太薄弱了,難以製造出你設想中的‘戰鬥直升機(武裝直升機)’,所以隻能把重點放在運輸直升機上,但可以配備一定的自衛武器。”
蔣緯國點點頭,他也知道自己幻想中的“中國軍隊用武裝直升機群痛擊敵方地麵部隊乃至敵方坦克群”的畫麵在很長時間內是不可能出現的,直升機畢竟剛問世,防禦力很薄弱,可以攜帶的武器也不多,不可能把反坦克炮或火箭炮裝上去,頂多安裝一挺機槍就很不錯了。
俞大維感慨道:“我國航空工業底子非常薄弱,德國人確實是大力援助我們,但製約我們飛機產量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鋁。鋁是製造飛機最重要的原料,生產符合航空標準的精煉鋁,難度太大了!如果能有更多的鋁,我們的飛機產量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的!”
蔣緯國感同身受地點點頭,他知道這是一個大問題。在原先曆史上,蘇聯獲得的美國援助物資裏,有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足足幾萬噸的精煉鋁,這是斯大林百般向羅斯福請求來的,可用於蘇聯航空工業生產幾萬架飛機(二戰期間,蘇聯最高峰時一年生產飛機4萬多架,比德國略高一點),如果沒有美國給的這幾萬噸精煉鋁,蘇聯就不可能生產出那麽多的飛機。客觀上講,如果蘇聯沒有得到美國的援助,德國對蘇作戰的戰略能更正確一些,德蘇一對一,蘇聯戰敗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從宏觀角度上看,二戰時德蘇兩國的工業規模相差無幾,蘇聯在數量上比德國稍勝一籌(蘇聯的工業數量是宣傳出來的,水分很大),但質量大不如德國。
“這個問題,我們有辦法解決的!”蔣緯國就是為這事而來的,他笑看著俞大維,“老俞啊,鋁之所以是生產飛機必不可少的原料,因為它是輕金屬,那麽我考考你,有什麽東西可以代替鋁呢?一樣很輕。”
俞大維驚訝地看著蔣緯國:“二公子,恕我才疏學淺,還請你賜教。”
蔣緯國哈哈一笑,指了指工廠周圍的山嶺:“漫山遍野都是啊!”
俞大維瞪大眼:“樹?木頭?”
蔣緯國點點頭:“對!用浸泡過桐油的堅韌且強度很大的木頭代替鋁,一樣可以生產飛機!你不要不相信哦,我馬上就把掌握這項技術的那家飛機公司給你弄來了,那家公司的總裁叫傑弗裏·德·哈維蘭,也是一名傑出的飛機設計師。這位哈維蘭先生非常的高瞻遠矚,他認識到,戰爭時期,傳統飛機所使用的鋁金屬可能會匱乏稀缺,於是他嚐試用廉價的木頭來代替鋁,並且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用木頭製造的飛機雖然在防禦力和機身強度上略有不足,但身輕如燕,機動性能非常優秀。這種木頭飛機,太適合我們中國了!我們缺鋁,所以可以大規模地生產這種木頭飛機。”蔣緯國說的就是原先曆史上二戰期間大名鼎鼎的“蚊式戰鬥轟炸機”,這種飛機被視為航空史上的創新之作,擁有“木頭奇跡”的美譽,自身重量很低,性能優良,並且造價低廉、節約原料,堪稱充滿傳奇色彩的一代名機。
俞大維又驚又喜:“真的?二公子,這位哈維蘭先生是德國人嗎?”
“不,是英國人。”
“英國人?”俞大維不敢相信,“英國人會幫助我們?”
“英國人當然不會幫助我們!”蔣緯國笑道,“但這位哈維蘭先生是猶太人,猶太人當然幫助我們了!”他得意不已,心裏暗想道,“猶太人真是太他媽的聰明了!天才民族啊!”
“好!”俞大維激動不已,“二公子放心吧!我和眾位同僚都會好好幹的!”
由於蔣緯國把哈維蘭和他的飛機公司以及他的“木頭飛機”邀請到中國,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和中國飛機產量。因為缺鋁,所以中國自產飛機以木頭飛機為主,創造了真正的“木頭奇跡”(木頭需要浸泡桐油才能具有較高的韌性和強度,而中國是世界第一的桐油生產國,兩者完美結合)。後來,與重慶飛機工廠全麵合作的哈維蘭公司為中國空軍先後設計出了多款木頭飛機,包括:“雀鷹”戰鬥機、“飛鷹”轟炸機、“獵鷹”俯衝轟炸機、“魚鷹”魚雷攻擊機、“貓頭鷹”偵察機等,性能都十分優良(不能說優異,因為木頭飛機畢竟是救急用的,木頭肯定無法真正地取代鋁,但木頭飛機的性能也絕不是二流檔次,仍然很強猛),極大地解決了中國空軍的燃眉之急,也讓中國本土飛機產量翻了一倍半。
參加完第一架國產軍用飛機的出廠儀式後,俞大維又向蔣緯國請示一件事:“你當初從日本綁架來的那批日本航空專家怎麽辦?”
蔣緯國差點兒忘了這回事了,他在中日戰爭期間派海統局特工潛入日本,綁架了堀越二郎(零式飛機的首席設計師)、木村秀政等十多名日本的一流飛機設計專家,一直關押著,這批日本專家肯定不會給中國效力(就算強迫他們效力,他們肯定也消極怠工),殺了同樣不合適,所以隻是關押著。“聯絡德日意三國政府,各抽調一批飛機專家,和我們聯合研製飛機(蔣緯國指的就是零式),但飛機圖紙資料必須四國共享,研製基地必須放在我國境內。”蔣緯國指示道,“日本人同意的話,可以讓堀越二郎那批日本飛機專家加入研製基地,可以把他們的家人從日本接過來跟他們團聚,但不允許他們離開中國。”
“好,我知道了。”俞大維點點頭。
蔣緯國隨後跟俞大維一起參加了第一輛國產坦克的出廠儀式,坦克跟飛機一樣,都是德國產品中國造,第一輛國產坦克是德國的一號坦克。根據中德合作協議,德國已經向中國提供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坦克生產線各一套,中國可以自產德國坦克,但生產多少完全取決於中國自身的能力,並且,坦克型號越先進,產量自然越低。根據俞大維的說法,目前,如果集中力量生產一號或二號可月產60輛,集中力量生產三號就會將至40輛了,集中力量生產四號更是低至20輛。“慢慢來,不著急。”蔣緯國安慰道。
“德國的五號坦克生產線馬上就要到了...”俞大維說道。
“等等!”蔣緯國吃了一驚,“五號坦克?豹式?”
俞大維也吃驚了:“二公子,你怎麽知道德國人把五號坦克取名豹式?”
“不會吧?”蔣緯國暗暗吃驚,“豹式坦克都已經誕生了?我記得豹式是在德蘇戰爭爆發後德軍為了對付蘇軍的t-34才研製出的,現在德蘇戰爭還沒打,就已經研製出來了?”他想了想,完全判斷,這肯定又是自己幹涉曆史的結果,自己當初出使德國時在希特勒麵前近乎危言聳聽地透露了蘇聯坦克部隊的強大、蘇聯坦克工業的雄厚、蘇聯坦克產量有多麽高,他還特地提到了t-34(雖然t-34在眼下也就是1939年秋冬時才會正式誕生),估計希特勒受到提醒,讓德國的坦克專家提前研製“比四號更強大的坦克”,從而導致豹式提前誕生了。
看完俞大維遞過來的德方送來的五號坦克(豹式)的資料,蔣緯國十分驚奇,此豹式跟原先曆史上的豹式有一定差別,但基本上還是那個樣子,最大的不同就是豹式采用了柴油發動機。“謝天謝地!”蔣緯國暗暗地鬆了一口氣,“老希把我的金玉良言聽進去了!使用柴油發動機而不是原先曆史上的汽油發動機了!”
懷著喜悅的心情,蔣緯國視察完重慶軍工基地的飛機工廠和坦克工廠,然後離開重慶,路上,他接到了陳紹寬的電報,又是一個好消息,國產第一艘u型潛艇在福州造船廠完工,福州造船廠和青島造船廠加起來,可以月產1艘u型潛艇,很低,但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視察完軍工基地後,希特勒發電報給蔣緯國,催促他去德國參加德軍統帥部會議,“指導德國軍隊”,幫助德軍統帥部製定戰爭計劃。(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