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節 指點江山(2)
字數:10757 加入書籤
波蘭,是聯盟國打算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最大障礙”。
波蘭是一個苦難的國家,在曆史上多次被列強大國滅亡、瓜分,也是一個頑強的國家,多次被列強大國滅亡、瓜分後又百折不屈地通過列強之間的矛盾以及自己的奮鬥拚搏而再次獨立,但是,它又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不自愛的”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波蘭四分五裂,處於被滅亡被瓜分的狀態中,隨著俄羅斯帝國的覆滅和德意誌帝國的崩潰,波蘭第三次恢複主權獨立,繼而與新生的蘇聯爆發了“蘇波戰爭”,戰爭起因是蘇聯想要“解放”波蘭(其實就是想再次滅亡波蘭並吞並波蘭),波蘭則對蘇俄曾滅亡自己、瓜分自己而懷恨在心,打算趁著俄羅斯帝國剛滅亡、蘇聯政權陣腳不穩的大好機會,肢解掉蘇俄,報仇雪恨並獲得大片新領土,雙方爆發大戰,戰爭初期和中期,波軍節節敗退,蘇軍節節得勝,很快兵臨波蘭首都華沙城下,蘇軍統帥、號稱“紅色拿破侖”的圖哈切夫斯基打算一舉攻占華沙、滅亡波蘭,但瀕臨亡國邊緣的波蘭軍民奮力死戰,在優秀的波軍領袖畢蘇斯基的指揮下力挽狂瀾、大破蘇軍,雙方打成了平手,波蘭沒有被滅亡,蘇聯也沒有被肢解。畢蘇斯基去世後,波蘭陷入軍人獨裁統治,在“蘇波戰爭”期間戰功赫赫的畢蘇斯基的部下軍官們奪取了國家統治權,形成“軍人統治集團”,以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元帥為首。
希米格維等統治波蘭的軍人們雖然擁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精神(原先曆史上,波蘭滅亡後,他們流亡國外,堅持抵抗,沒有投降當偽軍),但他們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思想都已經嚴重落伍(原先曆史上,波軍騎兵打德軍坦克就是證明之一,另外,波軍在德波戰爭初期部署遲緩、指揮混亂),他們在政治上、外交上更是屢犯錯誤,搞得波蘭四麵樹敵、“人人討厭”,首先,蘇聯和波蘭的關係就不用說了,其次,德國和波蘭的關係同樣是不用說了,處於德蘇之間的波蘭把兩個強大鄰國都得罪了,明顯是非常不理智的,至於波蘭和其它鄰國,同樣關係很差,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曾組建了一個“小三國聯盟”進行自保,波蘭請求加入,遭捷克斯洛伐克拒絕,波蘭為此而大為怨恨,所以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時波蘭幸災樂禍,甚至還夥同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背後捅了一刀,此舉導致英法等國認為波蘭其實暗中跟德國是一夥的,所以對波蘭愈發冷落,而波蘭拿了德國的好處卻又不跟加入德國陣營,使得本來就厭惡波蘭的德國更加憎惡波蘭了。波蘭在歐洲幾乎是孤家寡人、四周無友,雖說英法拉攏波蘭締結了軍事同盟(英法拉攏波蘭隻因為波蘭地理位置關鍵,正好處於德國和蘇聯之間,德蘇都是英法的假想敵),但英法對波蘭很不信任,英法兩國本身也安逸怠惰、目光短淺,所以並沒有給波蘭真正的援助(原先曆史上,在德國閃擊波蘭時,英法見死不救),但波蘭沒有認識到英法的“不靠譜”,反而覺得自己有英法撐腰,繼而對德蘇態度愈發強硬,引起德蘇對波蘭更大的討厭。在波蘭四周,隻有羅馬尼亞與波蘭關係良好。
原先曆史上,德國其實沒必要在戰爭一開始就打波蘭,但希特勒還是打了,除了收複被波蘭侵占的德國東部失地以及借此麻痹蘇聯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波蘭真的是太招人恨了。
“我們中國人恨日本人恨之入骨,但為了更遠大的利益,我們做到了‘暫時放下仇恨,跟日本人握手言和’。”蔣緯國看著希特勒等德國高層們,“這是你們教我們的,所以你們自己也應該做到,暫時放下對波蘭人的仇恨,拉攏波蘭,利用波蘭,把波蘭變成我們的棋子。”
希特勒沉吟不語,陷入思索。
“我們拉攏了!”勃洛姆堡搖頭道,“但那幫波蘭人妄自尊大、囂張跋扈,為了拉攏波蘭,我們已經決定暫時性地擱置德國和波蘭間最緊張尖銳的‘但澤問題’,並且,在解決捷克斯洛伐克時,我們還暗中邀請波蘭一起加入,並劃分了一萬多平方公裏的捷克斯洛伐克領土給波蘭,可是...”他臉色變得慍怒起來,“對於我們給的好處,波蘭人來者不拒,對於我們釋放出的誠意,波蘭人卻視為我們的軟弱和他們在政治上、外交上的勝利,繼而愈發地狂妄自大,甚至,波蘭還多次聯係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甚至意大利,妄圖組建一個由波蘭領導的五國聯盟或四國聯盟,脫離英法陣營,對抗德國、蘇聯以及英法。波蘭的這些行為,都無法令人容忍!”他顯得十分憤慨。
蔣緯國聽出來了,波蘭人“本事不大,卻想做老大”,這確實很令人討厭。
“不止如此。”裏賓特洛甫說道,“波蘭目前已經跟蘇聯簽訂了《蘇波互不侵犯條約》,還跟我們也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另外,今年三月底,英法兩國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並隨之給波蘭安全保證,使得波蘭更加有恃無恐了。”(蘇聯原打算對波蘭采取強硬的措施,但九一八事變爆發,蘇聯遠東大後方產生危險,所以蘇聯不得不轉而對波蘭采取忍讓的對策,於1932年夏與波蘭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德國看到波蘇簽署互不侵犯條約,擔心波蘭遭到蘇聯拉攏,所以也在1934年春與波蘭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波蘭的國家安全境地其實危機四伏,但因德蘇英法日等列強的矛盾,反而在夾縫中“混得遊刃有餘”,當然,隻是一時的。)
“是啊!”希特勒感歎一聲,“拉攏波蘭確實能帶來各方麵的好處,但波蘭高層鼠目寸光、冥頑不靈,我們也是沒有辦法的。”他看著蔣緯國,“小蔣先生,你有什麽好辦法嗎?”
蔣緯國想了想,微笑著道:“元首閣下,請不要太擔心。波蘭雖然食古不化,但正如您和諸位所言,波蘭高層鼠目寸光並且唯利是圖,那麽,我們可以給他們開出更大的利益和誘惑。波蘭也貪圖領土,我們可以向波蘭高層許諾,隻要他們允許德軍通過波蘭,等到德國打敗蘇聯,他們就可以把東部國境線恢複到1921年(蘇波戰爭前,波蘭趁著蘇俄陷入內戰,趁機奪取了不小的蘇俄領土,但在蘇波戰爭中又丟掉了,即蔣緯國說的“把波蘭東部國境線恢複到1921年”,這塊波蘭丟掉的領土總麵積約10萬平方公裏),如果他們在戰爭中積極支持、援助、配合德國甚至出動軍隊聯合德軍一起打蘇聯,那他們就能分到更多的勝利果實,比如,把整個白俄羅斯(約20萬平方公裏)都分給波蘭,另一方麵,我們也能給波蘭提前安排好全身而退的道路,波蘭肯定擔心德國輸掉德蘇戰爭,我們教他們,到時候就辯解說‘德國威逼波蘭讓德軍通過波蘭境內,如果波蘭不答應,波蘭就會遭到德國的全麵攻擊’,如此一來,不管德蘇戰爭是什麽結果,波蘭都是穩賺不賠的。”
希特勒等德國高層都若有所思或微微點頭,戈林則搖頭:“小蔣先生,波蘭人很狡猾,他們隻想拿好處卻不想履行責任和義務,哪怕我們開出這麽優厚的條件,他們恐怕還是不會鬆口的。”
“那就讓波蘭人更恨蘇聯人更感受到蘇聯人的威脅。”蔣緯國微微一笑,“元首閣下,德國和蘇聯還沒有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吧?”
希特勒點頭。原先曆史上,《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是在今年(1939年)八月份簽署的,此時還沒有簽署,但也快了。
“那德國就和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並在條約中密謀瓜分波蘭。”蔣緯國笑道,“簽完條約後,德國轉過身就把條約給波蘭高層看,到時候,波蘭人會怎麽想?”
希特勒眼中精光一閃:“這個辦法,很好!很好!”原先曆史上《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不隻是規定德國和蘇聯互不侵犯,雙方還在東歐和南歐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圈,蘇聯承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都是德國的地盤,德國則承認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利淘網)都是蘇聯的地盤,至於波蘭,則被德蘇瓜分。正因如此,蘇聯侵略芬蘭、吞並波羅的海三國時,德國都沒有反對(雖然希特勒很同情芬蘭),德國在南歐進行擴張時,蘇聯也沒有反對,斯大林甚至還在二戰初期給屢戰屢勝的希特勒發去祝賀電報,德國在閃擊波蘭時,蘇聯也悍然出兵侵略波蘭,最後,德國占領了波蘭49%的領土,蘇聯則占領了51%,蘇聯占領的波蘭領土比德國占領的還多一點(但在後世,一提到波蘭被侵略,世人都會認定這是德國的戰爭罪行,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更加卑劣的蘇聯。)。
“烏利希!”希特勒望向裏賓特洛甫,“這件事交給你了!”
裏賓特洛甫心領神會:“是,我的元首。”
因為蔣緯國的幹涉,《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發生了質變,原先曆史上的該條約的目標是波蘭,為穩定蘇聯而滅亡波蘭,眼下,該條約的目標變成了蘇聯,為拉攏波蘭而出賣蘇聯。
“如果這些對策還沒有太大的效果,怎麽辦?”凱特爾追問道。
“那就沒有辦法了。”蔣緯國說道,“德軍隻能借道羅馬尼亞,並給羅馬尼亞更多的好處,雖然德國從羅馬尼亞獲得的通往蘇聯的道路是很狹窄的,製約了德國出動重兵團部隊,但是,好在羅馬尼亞在德國的東部,通過羅馬尼亞的德軍直接可沿著蘇聯東歐地區南部一路朝著高加索地區進行推進。到時候,如果波蘭乘火打劫,那就消滅它,反正德國出師有名了,如果波蘭還是不理不睬,那就暫時隨它去,到時候,波蘭看到德軍在蘇聯境內節節得勝並且羅馬尼亞因為正確選擇而獲得大片新領土、大量利益,波蘭高層恐怕極難不動心,繼而加入。”
“我很擔心一件事。”布勞希奇蹙眉道,“正如小蔣先生你說的,蘇聯戰爭是漫長的,並且德國在戰爭初期還要受到很大的限製,我很擔心德蘇在陷入大戰時,英法以及波蘭會對我們落井下石。波蘭的存在,使得我軍通往蘇聯的通道受到很大的壓迫和威脅,同時,英法在我國後方虎視眈眈,讓我國如芒在背。整體態勢上,確實不容樂觀、隱患很多。小蔣先生,這也是很多人支持‘南下’的主要原因。”
蔣緯國點點頭:“您擔心得很正確。”其實這也是原先曆史上德國會先對波蘭開刀的一大主因。“先打蘇聯,這個戰略確實存在很多困難和隱患,但絕不能動搖。”蔣緯國態度仍然十分堅定,“困難,我們逐一地解決,隱患,我們逐一地防範。德國在打蘇聯時,英法以及波蘭會不會落井下石?我有非常搞的把握是不會的,元首閣下,”他看著希特勒,“英法沒有那個膽魄,元首您出兵萊茵區、完成德奧合並、收回蘇台德地區、解決捷克斯洛伐克,英法都是妥協退讓的,它們雖然有能力打仗,但卻沒有膽魄打仗,更何況,德國和蘇聯打成一團正是它們求之不得的事,它們怎麽會幹擾這件被它們視為‘大好事’的事呢?至於波蘭,要麽受到利益誘惑,加入德國陣營,要麽魯莽行事,對德國乘火打劫,德國到時候解決波蘭,名正言順,英法更加不會援助波蘭,因為波蘭破壞了它們一直希望的‘德蘇狗咬狗’大好事。”
布勞希奇輕輕地點點頭:“雖然我們肯定還是要調遣重兵防範英法和波蘭的,但這個情況發生的可能性確實不大。”
“德國在這個重大隱患上還有第二個措施來進行彌補。”蔣緯國說道,“就是在蘇聯戰爭之前竭力地武裝中國軍隊。以前,德國出售或贈送軍火給中國並沒有戰略上的利益收獲,因為那些軍火是被中國用來打日本的,日本並非德國和中國的共同敵人,但現在,德國贈送軍火(蔣緯國沒有說“出售”)給中國對德國則是有極大的戰略上的利益收獲的,因為那些軍火是被中國用來打蘇聯的,而蘇聯是德國和中國的共同敵人。”他目光如炬地看著希特勒,侃侃地道,“尊敬的元首,我們可以簡單地算一筆賬。德國通往蘇聯,共有羅馬尼亞和波蘭這兩大通道,前者寬達300多公裏,後者寬達500多公裏,如果德國既有羅馬尼亞通道也有波蘭通道,那德國軍隊可以在800多公裏的漫長國界線上對蘇聯發動全麵攻擊,一口氣投入500萬兵力都是施展得開的,但如果德國隻有羅馬尼亞通道卻沒有波蘭通道,那德國一口氣恐怕隻能投入二三百萬兵力了,否則根本施展不開,空出的二三百萬兵力隻能放在後續部隊,但是,時間寶貴啊,添油戰術無疑是最下等的,德國一下子投入五百萬兵力與第一批先投入一半、第二批再投入另一半進行對比,無疑前者能在戰爭初期獲得最大化的戰果,能殲滅掉更多的蘇軍、能占領更多的蘇聯領土,可波蘭阻礙了德國一半多的前進道路,但德國不應該忘掉,你們還有中國這個盟友,中國陸軍會跟德國陸軍並肩作戰,既然如此,德國大規模地武裝中國軍隊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了,因為,這是既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德國自身的雙贏策略。中日開戰,德國幫助中國,中德隻是貿易,中蘇開戰、德蘇開戰,德國幫助中國不再隻是貿易,而是戰爭投資。我剛才提議,德國援助中國五十萬套裝備,用於武裝五十萬中國軍人,有人覺得多,我也覺得多,但是,這在客觀上卻是嚴重不夠的,不過,考慮到德國的國力軍力承受力,五十萬套就五十萬套吧!元首閣下,五十萬套裝備,會讓50萬德國軍人暫時無法上戰場,但卻讓50萬中國軍人代替那50萬德國軍人上戰場了,並且上的是跟德國一樣的蘇聯戰場,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甚至,有50萬中國軍人代替50萬德國軍人上前線出生入死、流血犧牲,對德國本就是一件好事,德國花了很大的一筆錢,卻省下了大批德國年輕人的生命和鮮血,這不是好事嗎?德國陸軍世界第一,這是公認的,我也是承認的並且非常敬佩,裝備相同的情況下,中國軍隊的戰鬥力肯定要一定地遜於德國軍隊,但也不可能遜得太大,通過中日戰爭,你們都看到了,中國軍人雖然普遍文化水平低、戰鬥素質也不高,但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精神卻是世界一流的,不遜於日軍,也不遜於德軍。50萬名全副德械武裝的中國軍人,我覺得可以抵得上30萬名純正的德國軍人,甚至會更多。不要忘了,我們中國人恨俄羅斯人恨之入骨,仇恨也是軍隊戰鬥力的來源之一。德國武裝50萬名中國軍人,節約德國軍人的鮮血是一個好事,同時等於在蘇聯遠東大後方部署了30萬德國軍隊,這在戰略上對德國的價值,豈不是更高?”他緊緊地看著希特勒,“元首閣下,我說的對嗎?”
希特勒神色凝重、目光深邃,微微地點了點頭。
蔣緯國在心裏大喜過望,他高興得恨不得睡在地上打幾個滾:“老子真是他媽的天才!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又從希特勒這裏撈到了大量的好處!諸葛亮舌戰群儒算什麽?老子更屌!媽的!全中國都欠老子一個一噸重的勳章!”他表麵上自然還是不動聲色,“除了50萬名全副德械武裝的中國軍人,中國軍隊還有更多的部隊可以投入對蘇作戰,百萬大軍不成問題。我說了這麽多,核心思想就一個,蘇聯戰爭爆發後,德中日意四國自然都參加,德國是毫無疑問的頂梁柱(聯盟國陣營裏,德國是中日意公認的“老大”,中國則坐第二把交椅,雖然中國國力軍力比日意暫無太大優勢,但德國最看好中國,日本是“老三”,意大利是“老四”),但中國也不是輔助力量,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中國的國力軍力大不如德國,蘇聯戰爭,德國是第一力量,但因為德國的地理條件不好,中國的地理條件最佳,所以中國注定承擔重大責任,自然而然,德國出於聯盟國陣營的利益以及德國自身的利益,在蘇聯戰爭前竭盡全力地武裝中國軍隊、提升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就是刻不容緩、立即就要著手的大事了。”
希特勒微笑著看著蔣緯國:“小蔣先生,你真的是一個軍事天才、戰略天才。”
蔣緯國十分謙虛地道:“元首您過獎了。”
希特勒想了想,用下決定的語氣說道:“東進,雖然困難重重,但確實是可以讓德國、讓聯盟國立於不敗之地的最佳道路。小蔣先生,我雖然不喜歡好高騖遠,但我想在這裏再次向你進行‘請教’,東進之後肯定就是南下了,你覺得到時候該怎麽做?”
蔣緯國笑了笑:“完成東進後,南下就是手到擒來的事了。首先,德國在歐洲大陸上打垮法國,完成對歐洲大陸的絕對控製,把英國孤立在英倫三島上,接下來,不著急,對於英國本土,靠的就是戈林將軍的戰略轟炸機群和雷德爾將軍的潛艇群,把英國本土炸成焦土,絞殺英國的海上輸血管,同時,德國陸軍一路南下,攻打北非,拿下中東,中國和日本肯定會在遠東進行強有力的配合,掃蕩英法荷在遠東的殖民地,打通中日和德意在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加上蘇聯通道,德中日意四國完全連成一片,基本上獨霸了亞歐非三大洲,到那時候,即便美國參戰,又有何懼哉?並且到那時候,如果時機成熟,也就是聯盟國海軍力量足夠了,德軍就可以登陸英國本土完成對英國的致命一擊,如果時機還不成熟,那德國就繼續用戰略轟炸機群和潛艇群把英國困死在其本土,讓其本土滿目瘡痍、餓殍遍野,英國很有可能直接主動投降了。”
希特勒微笑起來:“如此的話,那真的就太美妙了!”他又問道,“小蔣先生,對於蘇聯戰爭,你還有什麽好的建議或想法嗎?”
蔣緯國笑起來:“當然有。”他有條不紊地道,“蘇聯,是由一堆國家組合起來的‘組合體’,內部矛盾非常尖銳,過半加入蘇聯的國家都是不情願的,都是以‘解放’名義遭到蘇聯侵略和吞並的,所以,德國在蘇聯戰爭期間,要明確目標,目標是莫斯科統治集團以及蘇聯主體俄羅斯,對於蘇聯的其它加盟國,要進行大力的拉攏,它們望眼欲穿的就是‘獨立’,德國為什麽不給它們‘獨立’呢?德國對蘇聯的戰爭,不隻是軍事,還有政治和宣傳,甚至,政治戰、宣傳戰的威力比軍事戰更大。”他看著戈培爾,“戈培爾先生,您是宣傳戰的高手,所以,蘇聯戰爭爆發後,您的作用不亞於一個集團軍的司令。”
戈培爾麵露驚奇和十分受用的神色,蔣緯國對他如此“抬舉”,讓他聽得很舒服。
蔣緯國再次看著希特勒:“德國對蘇聯的政治戰和宣傳戰分為內外兩大部分,對外部,就是在國際輿論上揭露蘇聯的黑暗統治和斯大林政府的各種殘暴罪行,醜化蘇聯,讓美英法對蘇聯更加厭惡、敵視、恐懼;對內部,就是扶植傀儡政權,把蘇聯的一個個加盟國脫離掉蘇聯,變成德國的新盟友。比如,蘇聯前幾年在其國內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清洗’運動,受害者不計其數,另外,前幾年蘇聯加盟國烏克蘭境內爆發大饑荒,好幾百萬烏克蘭人餓死,這些,都是斯大林統治集團的暴政罪行,由於蘇聯領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複雜,斯大林為了加強蘇聯的內部凝聚力,故意把數百萬乃至上千萬非俄羅斯族的蘇聯少數民族人口強迫遷徙、驅趕、流放到西伯利亞任其自生自滅,林林總總,不勝枚舉,這些,都是德國可進行充分利用的政治戰、宣傳戰的材料!就以烏克蘭舉例,把烏克蘭大饑荒的醜惡黑幕公諸於眾,德國還怕烏克蘭不脫離蘇聯、投靠德國嗎?元首您還怕烏克蘭人不恨斯大林、視您為他們的拯救者嗎?德國軍人還怕烏克蘭軍人不跟自己並肩作戰嗎?”
希特勒越聽越深受啟發:“不錯、不錯,確實應該這樣。”在原先曆史上,德軍打進蘇聯烏克蘭地區時,深受烏克蘭人的歡迎,因為烏克蘭人恨透了莫斯科,但德國方麵卻沒有充分利用烏克蘭人的這種民族情感,主要是因為希特勒是一個非常極端的種族主義者,頑固至極地認為“日耳曼人最優秀”,對俄羅斯人以及以前跟俄羅斯人“混在一起”的烏克蘭人等東歐不同民族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樣對待,導致烏克蘭人在對德國人大失所望後又重現投入蘇聯陣營。(值得一提的是,二戰期間偽軍出現最多的國家並非中國,而是蘇聯,蘇聯足有超過150萬軍人加入德軍對蘇軍作戰,甚至真實數字更多,因為蘇聯當局在戰後為掩蓋家醜,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中國偽軍則不到100萬,有編製的正規偽軍約60萬,關外15萬,關內45萬,其餘的都是雜七雜八的濫竽充數,並且中國偽軍很少參加對國軍正規軍部隊的作戰,基本上隻是維持日占區的治安、掃蕩遊擊隊等,蘇聯偽軍則不同,不但裝備精良、編製獨立,還在戰場上跟蘇軍展開硬碰硬的大規模的作戰。因此,國人雖然必須為本國偽軍而感到羞恥,但完全沒理由認為或者不懷好意地說“二戰期間中國偽軍最多”“由此可見中國人最沒骨氣”。另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說明:真實曆史上希特勒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態度。根據權威的資料,希特勒對中國是持有一定同情的,也想拉攏過中國,但最後放棄了,希特勒並不仇恨中國,一來希特勒的主要目標是蘇聯、英國、法國、美國,對中國“沒感覺”,二來中國和德國相距太遠,沒有利益衝突,希特勒自然沒那個必要對中國產生喜歡或厭憎;至於希特勒對中國人的態度,應該說也隻是“沒感覺”,希特勒在《我的奮鬥》裏提到中國隻有極少的二三次,都是不太好的詞語,但並不是專門針對中國的,因為希特勒在《我的奮鬥》裏直接評論日本人“是一個缺乏想象力的劣等民族”,對盟友都不客氣,更何況是對中國,對中國的偏貶性評論隻是希特勒的一概而論,希特勒沒有深入地研究過中國和中國人,他又是種族主義者,認為日耳曼人最優秀,對於他不了解的跟德國也沒有利益衝突、遠在天邊的中國人,他當然是不假思索地認為“不是優秀民族”。真實曆史上,納粹德國境內中國人原本不算少,抗戰爆發後,絕大部分都撤離了,但還有一點人,比如在德國漢堡存在德國境內唯一的一條唐人街,但規模非常小,隻有約200名中國人。希特勒大肆排猶反猶滅猶時並未傷害中國人,即便中華民國對德國宣戰,希特勒也沒有專門下命令“解決德國境內的中國人”,直到二戰末期的1944年5月,蓋世太保才拆除了漢堡唐人街,逮捕了129名中國人,其中17人死於集中營,其餘的都活下來了,由此可以判斷,這些中國人沒有遭到納粹的屠殺,隻是被囚禁,應該遭到虐待,但沒有被屠殺。總體而言,希特勒對中國、對中國人的態度是“沒什麽感覺”以及“不仇恨”,僅此而已。說真實的希特勒特別喜歡中國人或特別憎惡中國人,都是假的。)
通過這場會議,希特勒下定了“東進”的決心和決定,但凱特爾還是有點不死心:“元首,也許我們可以拉攏土耳其,讓土耳其去打中東,這樣,我們既可以得到中國,也能避免跟英法發生直接衝突。”在上次世界大戰期間,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是德國的強力盟友。
“這個設想不太妥。”蔣緯國反駁道,“首先,土耳其國力軍力衰微,怕是難當此任,如果德國對土耳其進行大力援助,那英法都會明白,土耳其已經投靠德國,英法若跟土耳其開戰,等同於跟德國開戰,到時候,土耳其撐不住,德國到底該不該出麵出手呢?必然陷入兩難處境;其次,中東那麽好,要是土耳其人知道中東遍地石油,他們到時候還肯退出中東、把中東交給德國嗎?土耳其連意大利都不如,根本就是一個累贅。”中東油田是在二戰結束後才陸續被發現的,所以眼下聯盟國暫時緩一緩對中東的攻擊和占領,不需要擔心美英法會提前發現中東油田。要是二戰前或二戰期間中東油田就被發現,希特勒早就讓隆美爾去占領了,美英和德意日也早就搶破頭了。
希特勒表示讚同。
凱特爾還是很不甘:“如果波蘭不識抬舉、不投靠我們,那我們打蘇聯確實難度太大,主要就是通道太小,隻有羅馬尼亞的那三百多公裏的寬度,一下子無法投入最大限度的部隊,怕是會讓我們的處境雪上加霜啊!”
蔣緯國笑道:“凱特爾將軍,我們中國有一句兵法精義,叫做‘兵不在於多而在於精’。五百萬軍隊固然比二三百萬軍隊更龐大,但如果濃縮一下,把五百萬軍隊的武器裝備、輜重物資集中到那二三百萬軍隊身上,那麽,那二三百萬軍隊就具有五百萬軍隊的戰鬥力。南京之戰,守城的中國軍隊隻有十萬,但卻能以一敵三,為什麽?因為南京的十萬中國軍人都是中國軍隊的精華。”他看著希特勒,“雖然德國在戰爭初期攻打蘇聯的軍力被削弱了近一半,但隻要提高質量,就可以彌補數量上的不足。如果那二三百萬德軍都是機械化部隊,其作用又豈是五百萬步兵部隊能比的?元首,德國的古德裏安將軍真是很了不起,他對坦克的重視可以說是高瞻遠矚。在中國戰場上,我們用五百輛坦克就能打垮日軍一個師團,如果在蘇聯戰場上的德國軍隊有五千輛甚至一萬輛坦克,會怎麽樣?步兵少一點,不礙事的。另一方麵,德軍隻從羅馬尼亞出擊,第一可以非常就近地、非常便捷地一路向位於蘇聯東歐地區南部的高加索地區進行推進,第二,衝過羅馬尼亞,就是烏克蘭了!拿下烏克蘭,好好地經營以及鞏固好烏克蘭,德國在蘇聯境內就有一個堅若磐石的前進基地和一個忠心耿耿的新盟友了!”
“對!對!”希特勒連連點頭,他已經完全被蔣緯國說服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