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節 再度忙碌(2)
字數:8480 加入書籤
蔣緯國很忙,實際上,他根本就沒閑過,需要他操心的事實在是太多了。軍隊和經濟,是需要蔣緯國兩手抓的兩件頭等大事,並且後者比前者更加重要,沒錢還想建設強大的軍隊,無異於空中樓閣。為了發展經濟並且是快速地發展,蔣緯國終日苦思冥想,畢竟他在這方麵是不折不扣的外行,雖然身邊有一批中國乃至國外的優秀經濟學家輔助他,但這些經濟學家的思維和目光畢竟不是跟他一樣超越曆史的,他們能製定出良好的經濟發展方案,可蔣緯國還是嫌慢,他需要更快速的模式。蔣緯國知道閉門造車式的空想不是辦法,他需要先例進行借鑒和參考。想來想去,蔣緯國最後努力地回憶原先曆史上新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韓國的“漢江奇跡”,因為這兩條道路十分相似,並且也最適合此時的華北乃至整個中國。
蔣緯國不得不急,中國此時畢竟還處於戰爭狀態中,要麽打仗,要麽準備打仗,哪有那麽多時間慢慢地搞經濟,要搞也隻能搞戰時經濟,隻要不禍害國家和同胞,來錢快就行了。跟著一批經濟學家這麽久,蔣緯國也弄清楚了不少門道:不管是哪一套經濟發展模式,首先都需要國家有最起碼的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海運航線、電線、郵政,最重要的是有較高比例的了解現代化、工業化的高素質國民,因此,大力建設基礎設施和全麵掃盲是重中之重,說到底,教育確實是頭等大事。希特勒為什麽用六七年時間就能完成德國的複興?因為他的發展基礎太好了,一戰後的德國確實又破又爛又窮又弱,但最重要的東西還在,就是高素質國民,德國教育事業高度發達,科研大師和文藝巨匠層出不窮,德國人識字率幾乎達到100%,所以隻要政府進行高效率的領導,奮鬥幾年,德國馬上就能“滿氣血複活”。希特勒的領導能力固然是過人的,但更重要的是德國發展基礎良好,試想一下,把希特勒扔到非洲去統治一個土著部落,會怎麽樣?答案是哪怕給希特勒五十年,他也不可能建設出一個強大的國家。
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司司長是著名教育家、政治家何思源,天天跟蔣緯國要錢要撥款,蔣緯國算是怕他了,但也必須要麵對他,好好地建設華北的教育事業。何思源口氣大得驚人,打算在華北修建一堆大學以及一大堆中學和兩大堆小學,並且是根據人口數量及比例來進行修建的,蔣緯國不得不建議他“腳踏實地一點”,根據客觀現實進行因地製宜的調整。此時中國的一流大學共有五座: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另外,南開大學、燕京大學、震旦大學、複旦大學、輔仁大學、北洋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大學、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等高等院校也都非常出色,關於大學,現在進行擴建肯定是不切實際的,高等教育固然重要,但基層教育同樣非常重要,蔣緯國撥款給何思源,讓他在各地成立“掃盲學校”,普及文化,提升基層老百姓的識字率。
職業學校對於眼下的中國,甚至比大學還要重要,因為中國比起科學家更缺少技術工,特別是跟工業、軍事有關的。蔣緯國再次投資,讓何思源跟軍隊合作,創辦了二三十所職業技工學校,另加職工夜校,清一色的“速成班”,因為中國真的沒時間了,培訓二三年甚至一二年就必須要上崗工作了。
原先曆史上樸正熙正式開啟漢江奇跡時,他的第一個重大指示是“要引進必要的外資”,新中國的改革開放也一樣,“改革”是對內,“開發”是對外,目的同樣是吸引外國的資金、資源、人員、技術、設備,讓外國人在中國能賺到錢,同時也反哺促進中國本土的經濟發展。蔣緯國見賢思齊,學習樸正熙,學習鄧總設計師,展開民國版的改革開放,大力地招商引資。
中國此時的國際環境還是比較溫和的,日本不再跟中國打仗了(雖然早晚會全麵再戰),沒了這個虎狼強敵,中國確實“和平了”,一方麵,蔣緯國大力地支持本國的愛國企業家們、實業家們抓住機遇,發展本國經濟,一方麵,蔣緯國又跟德國人、猶太人、海外僑胞們展開全麵的經濟合作,讓德國的富商巨賈來華投資辦廠,讓本來就精通經商且富可敵國的猶太人在中國落地但不生根地開拓新市場並把這裏當成半個祖國進行經營,讓海外僑胞們回饋祖國幫助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另一方麵,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剛剛結束內戰的西班牙、葡萄牙...甚至還有蘇聯,甚至還有日本,在此時都可以來華做生意了,雖然中國現在並不讓美英法喜歡(跟德國走得太近,並且在戰爭中毫不客氣地打它們跟日本進行貿易的商船),但有利可圖的話,沒有哪個人或哪個國家會拒絕賺錢發財的機會,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比如美國人,在中日戰爭期間完全沒有心理負擔地從日本人那裏賺著沾滿中國人鮮血和眼淚的鈔票,眼下,美國人完全沒有理由不來中國賺錢,反正都是錢,哪怕再肮髒、再血腥,美國人也不在乎。因此,蔣緯國派人百般前去美英法意等國進行招商引資,在中國開辦中外合資的工廠企業,中國提供場地、原料、廉價勞動力等,列強提供資金、技術、設備等,互利雙贏、一起賺錢。為了能吸引外商外資,蔣緯國精心地製定了一係列外商優惠政策,比如給予三年免稅、把中國的礦山、土地進行抵押換來貸款等。
工業園區、開發區,是蔣緯國的“獨創”。唐山、滄州、煙台、威海、青島、連雲港、南通、崇明(崇明縣,整個崇明島)、寧波、台州、溫州、寧德、福州、泉州、廈門、汕頭、廣州、汕尾、廣州、湛江、海南(整個海南島)...國統區眾多沿海城市被蔣緯國遍地開花地建立了大大小小上百個中外合資的工業園區或開發區,出口礦產,發展服裝、小五金等民用輕工業,形成全線的產業鏈和產業結構,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外匯。其實,蔣緯國此舉在此時已經有雛形,就是湛江(廣州灣),中日戰爭爆發後,因為中國海上交通線基本遭到日軍切斷,導致此時是法國租界的湛江成為中國唯一可以進行自由通商的大港口,一躍成為中國的沿海商業重鎮和中國海上航運中心,商業得到非常蓬勃繁榮的發展,號稱“第二香港”。蔣緯國要做的,就是讓中國擁有更多的沿海開放城市,擁有更多的“第二香港”“第二上海”。
中國此時除了工業原料、礦物資源外,能出口的東西並不多,也就陶瓷、絲綢、茶葉、中草藥等傳統商品了,但還可以出口一樣東西,就是創意。蔣緯國通過宋美齡而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創意,宋美齡是超級旗袍發燒友,衣櫃衣櫥裏裝滿了形形色色的旗袍,蔣緯國因此而受到啟發:中國光是做衣服賣衣服還是不夠的,應該賣出創意、賣出特色、賣出潮流。興奮不已的蔣緯國隨即跟宋美齡“借來了”她的“禦用裁縫”張瑞香,又邀請了張菁英、葉淺予、張碧梧、胡亞光、方雪鵠、萬籟鳴等一批中國此時的服裝設計師(其實民國時沒有真正的“服裝設計師”這個概念,設計服裝的基本上是畫家),把自己腦子裏後世一些新潮時髦的服裝大致上的樣子描述給這些設計師,然後讓他們進行具體的設計,促進此時的服裝款式多樣化。後來,蔣緯國又一想:自己幹嘛不舉辦一個“國際服裝展會”呢?說幹就幹的他隨即在青島非常隆重地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國際服裝展會,發布新款服裝,以此吸引世界目光,帶動中國服裝的出口業。
這場“青島國際服裝展會”在籌備時出現這麽一個細節:蔣緯國找不到足夠的女模特,畢竟此時的社會風氣雖然不封建了,但也沒有後世那麽開放。想來想去,蔣緯國無可奈何地去求助他的女朋友們,楊梅不感興趣,完全不想參加(蔣緯國不敢強迫她,因為會被她揍的,並且楊梅此時身懷六甲),蔡文娜雖然非常聽蔣緯國的話,但也感到遲疑和膽怯,施利聆和柳無垢都是“當代知識女性”,對蔣緯國提出了強烈抗議:“什麽?你竟然想要我們穿這種亂七八糟的衣服去走什麽...t台?t台是什麽東西!”她們把蔣緯國帶來的新款服裝一股腦扔到蔣緯國臉上。
“廢話!”蔣緯國氣勢洶洶,“國家這麽窮,要為國家掙錢啊!到你們獻身的時候了!你們不是天天吵著要為國家出力嗎?機會來了!給我上!”
施利聆撇撇嘴:“我從來沒說過!並且...”她摸摸肚子,理直氣壯,“我懷孕了。”
蔣緯國看著柳無垢,露出得意洋洋的表情:“你說過的吧?我記得某個人第一次見我,就劈頭蓋腦地罵我不為國家做貢獻,嘖嘖嘖!”
柳無垢第一次被蔣緯國逼得頭上冒汗:“話是那樣說,但我...你去找別人不行麽?”
蔣緯國鄙夷地看著柳無垢:“看看!你們這些酸秀才,整天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結果輪到你們出力了,卻找借口畏縮不前!真虛偽!”
柳無垢又氣又急,被蔣緯國逼得沒辦法,隻能硬著頭皮答應:“好,我試試吧!”
作為蔣緯國的“四姨太”,柳無垢都願意拋頭露麵,有了這個光榮榜樣,蔣緯國招募女模特的難度一下子大大降低了,因此在蔣緯國精心策劃和充分準備下,“第一屆青島國際服裝展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可以說是轟動國內外,確實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服裝業的出口,但同時也招來了大批衛道士的猛烈批評。罵得最凶的就是柳無垢的父親柳亞子,這位老先生在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洋洋灑灑、兩千多字的抨擊文章,核心就是罵蔣緯國三個字:“不要臉”。
蔣緯國大為苦惱,他其實在中日第一次議和停戰後就想見見這位準嶽父大人了,結果可想而知,先後碰了十幾次的壁,每次請求都遭到毫不客氣的拒絕,哪怕蔣緯國對柳無垢“無票上船”乃至“搞出人命”,蔣緯國也沒機會見到柳亞子,反而導致柳亞子愈發的深惡痛絕,本就極度反蔣的他在柳無垢成為蔣緯國女朋友後更是氣急敗壞,畢竟他“賠了女兒又折兵”,外界曾有人幸災樂禍地打趣道“柳老罵老蔣罵了十幾年,結果女兒卻被老蔣的小兒子得手了,一下子一敗塗地”,這種說法傳到柳亞子耳朵裏,更是讓他七竅生煙。政治立場極度反蔣的柳亞子居然陰差陽錯地成了蔣介石的“親家”,導致事情更加戲劇化了,柳亞子肯定是萬般不願意做這個皇親國戚的,並且愈發凶猛地在報紙上“罵完老蔣罵小二蔣”(小蔣是蔣經國,蔣緯國是小二蔣),罵得比以前更凶,但他此時是有恃無恐,因為他今非昔比,有了一塊“免死金牌”:蔣緯國的準嶽父。正因為如此,所以哪怕柳亞子把蔣介石和蔣緯國罵得狗血淋頭,也屬於“家庭矛盾”,無論軍統中統還是海統,都不敢動柳亞子一根汗毛,都睜隻眼閉隻眼。
“罵就罵吧!”蔣緯國對此想得很開,他以唾麵自幹的心態麵對國內的抨擊輿論,“給國家弄到錢就好!”
為了發展經濟多賺點錢,蔣緯國算是把他“天書”裏能用的辦法都用上了。對於中國的傳統出口商品,蔣緯國指示“進行包裝、加大宣傳”,提供附加值等一係列措施帶動出口。另外,蔣緯國又籌建了“中國醫藥總公司”,以中德研製很久的青黴素為主的消炎藥為主打產品進行出口,青黴素是此時人類唯一掌握的消炎藥,因為寶貴,所以價格高昂,通過這個,蔣緯國確實賺到了很多錢,他下令青黴素出口售價都是造價的五十倍以上,完全是壟斷經營。除此之外,蔣緯國在南京會戰期間曾使用過大棚技術來培育農作物和蔬菜瓜果,此時也進行大力推廣和普及,一來可以充分使用農村的勞動力,二來可以增加農業產量,三來可以進行反季節的農產品出口,其中的利潤自然也是非常高的。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刺激市場經濟的活性和生命力,蔣緯國沒在國內搞商業壟斷經營,除了兵工廠和印鈔廠,普通人可以開絕大部分跟政府一樣的企業,比如郵政業,政府開辦郵政局,普通人可以開辦快遞公司,從而“官民競爭、互相督促”等等。
7月7日,七七事變兩周年這天,舒國生親自來找蔣緯國,向蔣緯國匯報秘密報告:
“丘吉爾,死了。”
蔣緯國感到渾身一冷,他一動不動地坐著,半晌後緩緩地問道:“怎麽死的?”
“車禍。”舒國生回答道,“刹車失靈,在一個急轉彎路口一頭撞到路邊的電線杆上,車毀人亡,一根鋼管刺進了他的心髒,這讓他當場喪命,司機隨後在醫院裏也重傷不治而死。”
蔣緯國點起一根香煙,狠狠地抽著:“有沒有留出什麽蛛絲馬跡?”
“沒有。”舒國生回答得非常肯定,“歐洲分局英國組為這起暗殺策劃了足足兩個月,可以說是天衣無縫。倫敦警方已經結案,認定是意外事件。”他開了一個玩笑,“就算福爾摩斯來調查,也查不出什麽的。”
“做得好。”蔣緯國點點頭。
舒國生離開後,蔣緯國噴出一口煙:“丘吉爾死了...被我派人暗殺了...二戰三大領袖(如果加上蔣介石,就是四大領袖)之一的丘吉爾就這樣死了...”他歎口氣,“但願英國政界裏沒有比他更精明更老辣更鐵腕的人取代他當英國的戰時首相。”
蔣緯國在華北忙得四腳朝天,蔣介石在南方也忙得不可開交。
和平了,蔣介石在南方肯定也搞建設和發展的,但這些都被他交給他手下的那些官員,他自己則把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放在了他最迫切最擅長也是“最熱衷”的一件事上:鏟除異己。
此時的中國除國統區和日占區外,還有實力強弱不一的七股地方勢力:廣西的李宗仁、雲南的龍雲、西康的劉文輝、西北三省的馬家軍、被英國滲透和半控製的西藏、被蘇聯扶植和支持的外蒙古喬巴山、被蘇聯扶植和支持的新疆盛世才,實際上還有第八股,四川的川軍。
中日議和停戰讓蔣介石抽出了手,自然可以好好地對這些地頭蛇下刀了,首先下刀的就是劉湘死後陷入四分五裂的四川派係。劉湘去世後,四川形成了鄧錫侯、潘文華、王陵基、楊森、劉文輝五大實力派爭雄的局麵(劉文輝的地盤是西康,西康剛建省,本來也屬於四川,所以劉文輝仍然可以被視為川軍內部派係之一,另外,西康位於原四川省的最西部,還包括一部分藏區,環境惡劣、經濟落後,因此劉文輝雖然被排擠出四川本省,但一直想卷土重來)。五人爭權奪利,想要成為第二個劉湘,導致四川四分五裂,正好給了蔣介石入主四川的大好機會。劉湘出川參加抗戰時把四川政務交給他的心腹副手王纘緒處理,劉湘去世後,王纘緒想繼承劉湘“大位”,蔣介石對其進行了拉攏並任命他繼任省主席,王纘緒隨即“整頓四川”,任用親信、排斥異己,因此而遭到四川其它實力派人物的反對,所以他進一步地投靠蔣介石。中日議和停戰(第一次)後,由於蔣介石對地方軍“卸磨殺驢”,導致地方派係產生很大的危機感,在李宗仁、白崇禧的穿針引線下,王纘緒、鄧錫侯、潘文華、劉文輝等四川實力派與龍雲、李宗仁在成都秘密簽訂了“川桂滇康四省軍事、政治、經濟實行全麵合作的盟約”,組建“西南川桂滇康四省聯盟”(西南聯盟/四省聯盟)聯合抵製蔣介石對地方派係的肢解、分化、吞並。會議上,白崇禧說道:“日本人打進來,對老蔣來說其實是好事,正是他打著抗日救國、民族大義旗號進行借刀殺人、鏟除異己的大好機會,我們為國家賣命,出生入死,蔣介石卻在背後捅我們的刀子,我們抗日,死傷無數、損失慘重,蔣介石卻趁機削減我們的部隊番號、裁撤我們的部隊編製並且一毛不拔,既不給地盤也不給大洋,隻發給我們不能吃不能喝的勳章,蔣介石之心,昭然若揭!如果我們還各自為政、各自為戰,就會被老蔣逐個擊破,河北的宋哲元、山東的韓複榘、山西的閻錫山就是我們的下場!所以,我們要抱成團!精誠團結,合力對抗老蔣,才能不被他鏟除!”他又分析道,“東北被日本人占領著,華北現在是小二蔣的地盤,老蔣手裏已經有華東、華中、華南,他接下來肯定對西南和西北下手,馬家軍的西北不如我們西南富庶重要,澄公(劉湘)去世後,四川既是天府之國又一盤散沙,老蔣必然對我們西南下手!川桂滇康四省裏,廣西雲南在抗戰中傾其所有,老蔣沒借口下手,西康在四川後麵,位置安全,綜合而言,四川肯定是老蔣下手的第一個目標!四川富庶重要,內部又四分五裂,老蔣必定對四川下手!”
參會的西南地方實力派首腦們紛紛點頭,會上,眾人推舉李宗仁為西南聯盟“總盟主”,鄧錫侯為西南聯盟“副總盟主”,白崇禧相當於西南聯盟的“軍師”,同時決定桂滇康三省鼎力支援四川,送槍送炮送錢給川軍,抵製蔣介石吞並四川,“隻要四川不倒,桂滇康三省自然無事”。沒想到,同時參會的王纘緒卻在會議結束後立刻發密電給蔣介石,把會議內容全盤托出,一下子把所有人出賣了。蔣介石大怒,李宗仁、白崇禧、龍雲、鄧錫侯、潘文華、劉文輝等人更是大怒,把王纘緒恨到了骨頭裏。此時的四川,王纘緒是蔣介石任命的省主席,但四川眾實力派人物為自保,根本不買王纘緒“這條蔣介石的走狗”的賬,推舉威望很高的鄧錫侯成為新的“四川王”統領四川省。鄧錫侯隨即指使川軍七個師長“聯合倒王(王纘緒)”,發出通電,列舉王纘緒的“十大罪狀”,要求中央撤換王纘緒,並“甄選川省德隆望尊人士擔任川省主席”,同時調動部隊進逼成都,一時間鬧得全川騷動、滿城驚惶。對此,蔣介石求之不得,王纘緒雖然投靠了他,他也不會虧待他,但他肯定不會讓王纘緒這個四川人並且在四川頗有勢力的實力派人物真的成為新的“四川王”、“劉湘第二”,蔣介石要的是自己心腹擔任新的川省主席,對於王纘緒,他隨時都可拋棄。借此機會,蔣介石宣布撤換王纘緒,任命國府要員、國民黨骨幹張群擔任川省主席。不料,四川的眾地方頭頭們還是堅決不買賬,四川保安司令王陵基公開聲明“張群如果敢飛到成都,川軍當用大炮在機場歡迎”。說到底,四川眾地方頭頭們的打算是讓鄧錫侯當省主席、成為“劉湘第二”,統領四川,並領導他們維持四川的半獨立狀態,當然了,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李宗仁、白崇禧、龍雲的策劃和支持。
蔣介石徹底怒了,他本來是可以用政治手段解決四川問題的,但他也知道中日不知道什麽時候會再打起來,並且中國在不久之後要夥同德國攻打蘇聯,繼續讓中國處於派係林立狀態肯定不行,這事自然要越快越早解決越好,文的不行,自然要來武的,用政治手段解決太慢,用武力解決最幹脆利索,況且蔣介石是“黨國領袖”,擁有中央正統名義,出師有名,並且中日已經不打仗了,百萬中央軍本來就沒事做,不需要用來對抗日軍,用來掃蕩地方軍自然兵力綽綽有餘。實力在手加上時間緊張,所以蔣介石沒耐心跟那些地頭蛇們玩虛與委蛇,決定“不再忍受那些地方軍閥的訛詐和脅迫”,“一勞永逸地解決,完成黨國的實質性統一”。
隨著蔣介石的“龍顏大怒”和一係列雷厲風行的命令,原本駐紮於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陝西等地的中央軍紛紛出動,累計超過七個集團軍,七十多萬大軍風雷滾滾地逼壓向川桂滇三省邊境,打算“徹底鏟除掉西南地方割據勢力”。對此,川桂滇康四省也積極調動部隊準備迎戰,同時大力在社會輿論上猛烈抨擊國民政府“借日本人的刀殺自家中國人,利用地方軍抗日,又翻臉無情、過河拆橋,黨同伐異、殘害忠良,對地方軍死於抗日的英烈將士不管不顧、不聞不問”等種種“罪惡”。
一時間,中國西南大地上風起雲湧,內戰一觸即發。(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