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節 再度忙碌(1)

字數:9494   加入書籤

A+A-


    蔣緯國的第二次德國之行跟第一次德國之行一樣大豐收,靠著超越曆史的頭腦和三寸不爛之舌,他再次滿載而歸,為自己祖國從德國撈到了不計其數的巨大利益。蔣緯國的外交能力恐怕都不輸給他後媽宋美齡,他對德外交的收獲怕是十倍於乃至二十倍於三十倍於原先曆史上宋美齡對美外交的收獲,並且宋美齡去美國是忍辱“乞討”,得到的隻是美國的施舍,蔣緯國則是跟希特勒保持雙方人格、國格平等地進行雙贏式合作,得到的是德國的傾力援助。

    6月11日,蔣緯國離開德國,希特勒親自送行。

    “尊敬的元首...”臨別之際,蔣緯國意味深長地問希特勒,“戰爭何時開始?”

    希特勒微微一笑,語氣同樣耐人尋味:“到不可避免時,或者,到中國準備就緒時。”

    蔣緯國會心而笑,他心知肚明,德國的戰爭計劃要比原先曆史上推遲了,這對德國和整個聯盟國陣營而言,都是一件大好事,可以準備得更充分,可以在最恰當的時機發動戰爭,不止如此,還可以起到慢一點“打草驚蛇”的效果。聯盟國推遲發動戰爭,美英法蘇並不會得到更多的準備時間,邏輯是現成的:原先曆史上德國在1939年9月發動戰爭,美英法蘇感到猝不及防,德國假如改成在1940年9月發動戰爭,時間推遲一年,美英法蘇還會感到猝不及防,因為德國多準備一年了,美英法蘇則沒有多準備一年,它們根本就沒有進行準備,它們在1939年9月前沒有進行戰爭準備,在1940年9月前同樣也沒有進行戰爭準備,它們都是直到戰爭爆發時才匆匆忙忙地臨陣磨槍的,隻要戰爭不爆發,它們就一直是安逸怠惰(美英法是這樣的,蘇聯則不算是,斯大林一直抓緊時間進行戰爭準備,但這一點並不會對德蘇戰爭產生影響,因為原先曆史上德國打完北歐西歐南歐後才在1941年6月打蘇聯的,如今,德國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蘇聯,所以戰爭時間雖然整體上推遲一年,但還是比原先曆史上提前打蘇聯),打個簡單的比喻:搶劫犯在今天展開搶劫,受害者會感到措手不及,搶劫犯改成在明天展開搶劫,受害者還是會感到措手不及。

    “這個世界被它們支配得實在太久了!”希特勒握著蔣緯國的手,十分真誠地道,“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繼承俄羅斯帝國的蘇聯、新崛起的美利堅帝國,它們霸占著這個世界絕大部分的生存空間,攫取了這個世界絕大部分的財富和資源,讓其它種族甚至比他們更加優秀的種族都不得不撿它們吃剩的殘羹冷飯以維持苟延殘喘般的艱難生存,我們憑什麽還要忍受下去?世界是一個金字塔,憑什麽是它們盤踞在最高處?英國人的那首歌謠,他們唱得非常自豪,但卻又是無恥至極,他們唱道‘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中國人和印度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上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你們中國人真的心甘情願地永遠給英國人種茶嗎?”

    “當然不願意!”蔣緯國神色堅定。

    希特勒愈發的動情:“英法、蘇俄、美國,它們為什麽可以霸占著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生存空間?是合法得來的嗎?不,都是搶來的,它們隻是第二代全球列強,第一代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它們打垮第一代列強,取而代之地成為新的日不落帝國,這個過程本就沒有正義性、合法性可談,它們可以搶,我們為什麽不可以?它們占得夠久了,也該輪到我們了!”

    “是的!也該輪到我們了!”蔣緯國神色凜然。

    希特勒感慨道:“德皇陛下之所以沒有挑戰成功,因為在戰略上犯了太多錯誤,並且沒有強有力的盟友,我相信,我可以做到他沒有做到的事情,因為我有你、有中國並肩作戰!小蔣先生,你是我的朋友。”他看著蔣緯國,眼神裏沒有政治家的詭譎,隻有普通人的真摯。

    “阿道夫先生,你也是我的朋友!”蔣緯國與希特勒緊緊擁抱了一下。

    6月14日,蔣緯國返回中國,先去了武漢。

    蔣緯國向蔣介石報告了一個多小時,蔣介石心花怒放了一個多小時,因為蔣緯國出使德國給中國帶來的收獲實在太巨大了,無論用什麽詞進行褒揚都不為過甚至都不及,在當天晚上的日記裏,蔣介石大喜過望地寫道:“...緯兒真乃天縱奇才也!得此傑子,餘之天佑也!”

    “好!好!好!”蔣介石連連說了三個好,並且聲音發顫,因為他實在太興奮了,“緯兒!你做得好啊!做得真是太好了!”他欣喜若狂,“得到德國這麽強有力的援助和支持後,黨國和國軍都必然能在很短時間內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時間夠的話,咱們國家說不定還能趕上意大利甚至日本!”他激動得渾身哆嗦。

    “但我們也不是沒有代價的。”蔣緯國笑了笑,“德國傾盡全力地幫我們,不是白給好處的,希特勒元首要把中國變成蘇聯戰爭中的第二德國,把幾十萬國軍變成蘇聯戰爭中的第二德軍。我們拿了德國巨量的好處,父親,就真的跟德國利益一體化了,榮辱與共、禍福相依,我們的國運已經跟德國的國運完全劃上等號了。除非我們言而無信地出賣德國、拋棄德國,否則,隻有德國打贏戰爭,我們才不會落得給德國陪葬的下場。”

    蔣介石點點頭,唏噓道:“緯兒啊,你說的這些,我其實都已經認真地思考過。我們國家苦難重重,美英法冷漠無情、見死不救,蘇聯包藏禍心、口蜜腹劍,唯有德國,是我們真正可以依靠的,雖然德國也不是白給我們好處的,德國的援華行為在本質上還是利用我們,或者說,我們在跟德國互相利用,但我們最起碼的是可以從德國那裏得到真正的援助。哪怕此舉是割肉補瘡、飲鴆止渴,我們也必須這麽做,因為我們實在沒有選擇啊!作為一個弱國,要麽被列強魚肉,要麽隻能依附列強進行自保甚至被列強所利用。”他感歎著,神色很滄桑。

    蔣緯國點頭:“父親說的極是。”

    “緯兒啊...”蔣介石看著蔣緯國,目光十分深邃,“你戰略頭腦堪稱超人,你說個結論,我們跟德國這樣一條道走到黑,勝利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他不得不擔憂,甚至心裏沒底,因為這事實在太重大了,關係到國運,關係到整個中國的興衰存亡。

    蔣緯國深深地吸口氣:“隻要我們搶在別國前麵擁有原子彈,並且在我們滅亡蘇聯前美國不參戰,我們獲得最終勝利的可能性在95%以上。”

    蔣介石目光炯炯地看著蔣緯國:“你肯定?”

    蔣緯國也目光炯炯地看著蔣介石,語氣堅定:“我肯定!”

    蔣介石心頭的千鈞巨石一下子落下了95%以上,他點點頭,然後問道:“關於你說的原子彈的問題,我們和德國人、猶太人展開聯合研製,真的能趕在美國、英國、法國、蘇聯、日本前麵嗎?”

    蔣緯國笑道:“能的!”他在這件大事上采取了特殊措施,首先,研製原子彈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哪怕是國力超級雄厚的美國(還有英法加等國協助),也花了3年多時間、動用了20多萬人、耗費了20多億美元,德國、中國、猶太人三方聯合,實力肯定還是大大不如美國,所以中德猶的原子彈工程起碼要五年甚至更久,搞不好要十年,在“自己速度慢”這個前提下,蔣緯國采取的是“給別人下絆”的手段,竭盡全力地破壞美英法蘇日的原子彈工程,派海統局千方百計、無孔不入地刺探敵方的原子彈計劃,再進行無所不用其極的破壞,謀殺、綁架、挖走他們的尖端物理學家是最主要的手段。沒有最關鍵的人,哪怕有錢有設備,原子彈也造不出來。也許有人會說,殺了一個科學家,還有第二個科學家補上,這是不對的,人和人是平等的,但本事越大、能力越強的人,就越不可替代。假如新中國的兩彈元勳集體坐飛機失事,新中國還能像原先曆史上那樣在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先後研製成功原子彈和氫彈嗎?肯定不可能,肯定會被大大地延遲。就好像軍隊,死了一個士兵,馬上就有第二個士兵補上,並且對這支軍隊沒什麽影響,但死了一個將軍並且是優秀的將軍,自然不可能馬上就有第二個優秀的將軍補上,繼而會對這支軍隊產生重大影響。

    “那麽,我們和德國聯手,能打敗蘇聯嗎?”蔣介石再次詢問。

    “能的!”蔣緯國的回答還是十分肯定。原先曆史上,如果德蘇一對一,蘇聯基本上不是德國的對手,更何況原先曆史上德蘇戰爭爆發時,德國同時還在北非打仗,並要跟英國展開不列顛空戰,可以說是三線開戰,同時,德國還在德蘇戰爭期間犯下了許多的重大錯誤,眼下,蔣緯國有九成以上的把握和信心確定德中聯手能打敗蘇聯,除非美英法不按常理出牌。

    趁著蔣介石心情極好,並且自己又為國家立下如此重大的功勞,蔣緯國肯定要跟自己老頭子要好處的:“父親,德國要武裝國軍10個師,並且都是南京軍那樣三旅九團製的師,我希望給南京軍再增加10個師的番號。”

    “當然可以。”蔣介石爽快至極,同時有些擔憂,他當然不是擔憂蔣緯國“擁兵自重、圖謀不軌”,“緯兒,你部隊擴充得太快,我擔心你可能駕馭不住啊...”

    蔣緯國笑起來:“父親勿憂,我駕馭得住的,第一,德國又不是一下子就武裝十個師,需要一年時間,平均一個月一個師,我能消化,第二,我真駕馭不住了,不是還有父親您嗎?”

    蔣介石也笑起來:“行啊,就聽你的吧!”

    離開蔣介石辦公室時,蔣緯國心裏樂開了花:“老子不是天才,那什麽是天才?老希給老子這麽多好處,老頭子也給老子這麽多好處!哈哈!”他得意非凡。

    南京軍一下子擴增10個師,自然讓蔣緯國實力大漲,並且基本上不會形成“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的產生內部派係的情況,因為蔣緯國的擴軍手法跟別的實力派人物的擴軍手法存在著極大的不同。首先,南京軍一個師如果打殘了,比如濟南保衛戰後、承德保衛戰後的第17師,補充該師時並不是直接從別派係部隊裏整旅整團整營地補充進該師,而是以單兵為單位招人,最多隻是補入別派係部隊的連排班,並且進來後還會被打散掉,“要兵不要將”,從而不會把別派係的勢力搞進南京軍裏麵。蔣緯國自己有機製體係訓練新兵(民兵預備役),同時會從別派係部隊裏挖人,以個體為單位地挖,不是以集體為單位地挖,當然了,蔣緯國也是挖將軍的,他挖的都是他看中的在原先曆史上或表現出色或為國捐軀的優秀者,把他們挖過來後會讓他們指揮部隊,但不會讓他們指揮他們原先的部隊,從而杜絕形成內部小派係。

    以上是補充,如果是新建,比如這次擴增10個師,蔣緯國不拿國軍已存在的10個師進行“修修改改”,而是完全的白手起家、由始至終地新建,基層士兵是招募或挖別人牆角,中基層軍官是南京軍自身的(戰爭是軍人最好的磨練過程,一場又一場惡戰下來,南京軍的普通士兵都成長為合格的班長排長,原先的班長排長也成長為合格的連長營長,以此類推),高層軍官由蔣緯國親自任命。總而言之,南京軍隻有一個首領、一個核心,就是蔣緯國本人。實際上,對於南京軍上至將軍下至士兵而言,跟著蔣緯國“混”是前途無量的,蔣緯國為人處事也非常不錯,所以根本就沒有必要產生二心。

    南京軍即將增加的10個新建師的番號包括第201至第210師,被外界稱之為“青年軍”,如果說南京軍原先的老部隊是骨頭,那麽青年軍就是新鮮血液。青年軍是國軍第二次大規模組建德械部隊(德械師)。中日戰爭前,國軍因為時間不夠,所以隻組建了10支德械部隊,分別是:第3、第6、第9、第14、第36、第87、第88師以及教導總隊、獨立第2補充旅,它們也是南京軍的前身,後被蔣緯國整頓為“十萬南京軍”,而從中日戰爭爆發後直到眼下,雖然德國出售給中國、半賣半送給中國、白送給中國的德械軍火一直源源不斷,但對於戰爭而言是供不應求的(基本上都供應給了南京軍),所以國軍沒有多餘的德械軍火組建第二批德械部隊,此時,國軍才真正地第二次大規模地組建德械部隊。第201至第210師預計需要一年時間進行組建,南京軍也會從此時的17個師擴增為27個師,都是為對蘇作戰而準備的。

    從武漢回到北平後,蔣緯國立刻著手幹了幾件事。

    首先是創辦軍校,蔣緯國在這件事上倒沒有另起爐灶,中國此時是有軍校的,正規的共有四座:黃埔軍校、陸軍大學、海軍大學、空軍大學,除海軍大學總部在福州並馬上就要遷到青島外,其餘三座軍校的總部都在武漢(南京在戰爭中被破壞得太嚴重,無法遷回南京),蔣緯國在向蔣介石請示並且得到蔣介石批準後,在華北成立了黃埔軍校和陸軍大學的一係列分校,用於提升南京軍的軍事素質。黃埔軍校和陸軍大學是有區別的,前者是培養基層軍官,後者是培養高級軍官和將軍。蔣緯國在北平、濟南、太原、保定、歸綏、張垣、承德成立了黃埔軍校和陸軍大學各七處分校,總計十四座,被統稱為“黃埔華北分校”“陸大華北分校”。華北分校在編製上和名義上是黃埔、陸大的分校,實際上自成一係,因為這些分校都是中德合辦的,軍校裏的教官一半是中國人一半是德國人。南京軍以後要打現代化戰爭,必須與時俱進,高級軍官和將軍要懂得如何使用機械化部隊、如何進行陸空協同作戰等等,基層軍官要懂得開坦克、步坦協同、步炮協同、實施現代化戰術等等,同時成批量地培訓中國陸軍的裝甲兵、炮兵、通訊兵等技術兵種。另外,蔣緯國又在南京軍裏設立了“文化教員”新職務,每個連配二三名,都是高中生或大學生,負責給士兵們授課,教士兵們讀書識字,教士兵們世界史和中國史,特別是世界近代史和中國近代史,讓士兵們清楚“世界為什麽會這樣”“中國為什麽會落後挨打”,讓士兵們知道“我們中國人其實是很優秀的,中國曾有過輝煌曆史”,讓士兵們明白“我們為何而戰”,向士兵們灌輸“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領袖”的思想。

    這些措施無疑是非常好的,但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足夠時間,所以隻能稱之為“惡補”,但惡補也好,總好過什麽都沒有、什麽都不做,並且這件事並不會隨著戰爭爆發而完全中斷,就像國內的大建設、大發展,和平時期可以展開,戰爭時期也可以展開,一邊打仗一邊繼續。

    創辦華北軍校的同時,蔣緯國著手另一件大事:忠烈祠。

    對於死者的態度直接反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良知,對於戰死在保家衛國戰場上的陣亡軍人的態度更是最凸出的表現。如果不尊重死者特別是為國而死的忠勇烈士,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還有什麽希望?對於還活著的並且準備為國捐軀的軍人而言,看到先走一步的兄弟沒有得到尊重,遺體就像死狗般被拋棄荒野、無人問津,他們還怎麽義無返顧、死而無憾地為國捐軀?所以,這是一件必須要高度重視的大事。此時的國民政府還是有這方麵的機構的,但非常不完善、非常混亂,不得不讓蔣緯國親自重建和規劃。中日戰爭在曆史上已經展開了四次(唐日戰爭、明日戰爭、清日戰爭、此時的中日戰爭,蒙古人東征日本的元日戰爭不算),中國曆史上抵禦外敵的戰爭更是不計其數,蔣緯國肯定沒辦法巨細無遺,所以他以中華民國成立時間(1912年1月1日)為節點,全麵地統計“自中華民國成立以來在保衛國家抗拒外敵平定內敵等所有戰爭、戰事、爭鬥、衝突中為國家獻出生命的忠烈”,進行係統化紀念。

    蔣緯國的紀念並不是修建一座大型紀念碑再寫上“永垂不朽”就完事了,他是有具體、詳細、龐雜的措施的,完全是效仿後世美國、德國、日本對待戰爭中陣亡軍人的態度和措施。美國人、德國人、日本人是人,他們的人命是無價的,中國人也一樣。雖然這樣做必然耗費一大筆巨資,但蔣緯國無怨無悔,因為這是應該的,是那些忠烈應得的。忠烈範圍包括五種:

    第一,為國捐軀的軍人,比如在戰場上陣亡、傷重不治而死、被俘後沒有叛變投敵且被敵方虐殺或殘殺、死於戰場上意外情況、因戰爭留下永久性傷病殘疾並導致退伍後死亡等;

    第二,為國捐軀的政府人員;

    第三,為國捐軀的民間義士;

    第四,為祖國獻出生命的海外僑胞;

    第五,為中國獻出生命的外國友人。

    以上五種人就是中國的忠烈,中華的忠勇烈士。

    蔣緯國先在重慶買了幾座風景如畫的山(永久性產權),用於豎立民國後中華忠烈的單人紀念碑(範圍囊括中日戰爭,但也不隻是中日戰爭,中日戰爭隻是其中一個部分,雖然五分之四以上的中華忠烈都跟日本有關,不過,在中日戰爭開始前以及結束後為抗日而死的仍然是中華忠烈,並且除了日本,為抗擊蘇俄等中國其它敵國而死的也是中華忠烈),每塊紀念碑有三平方米大,上麵鐫刻著一名為國捐軀的中華忠烈(也有僑胞、外國友人)的姓名、生卒時間、籍貫、主要履曆和功績等。蔣緯國知道烈士是最怕被遺忘的,烈士也不該被遺忘,他通過這個方式讓國人和後人永遠地記住那些偉大的同胞,以及心向祖國的海外僑胞和真心幫助中國的外國友人。

    單人紀念碑隻是其一,蔣緯國同時又斥巨資在各省的省會修建大型忠烈祠、大型忠烈紀念碑、大型忠烈紀念館(目前主要是在國統區18省3市內進行,以後肯定會擴展到全國,並且也隻不限於省會城市,每個市都要修建忠烈祠、忠烈紀念碑、忠烈紀念館);不隻如此,忠烈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但忠烈的遺體遺骨更加重要,收殮忠烈的遺體遺骨甚至遺骸都是刻不容緩的大事。蔣緯國自掏腰包,成立了一個“忠魂尋覓基金會”,永遠不停地尋找因為各方麵原因而散落遺失的中華忠烈的遺體遺骨遺骸,這些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忠魂能夠回家並瞑目安息,同時在各省會修建大型的忠烈陵園(忠烈陵園的修建情況跟前麵的忠烈祠、忠烈紀念碑、忠烈紀念館一樣),用於安葬為國捐軀的中華忠烈。安葬情況分為以下這五種:

    第一,遺體找到的,如果親屬請求回歸故裏,就葬回故鄉;

    第二,遺體找到的,如果親屬願意葬入陵園,就葬入陵園,政府每年向親屬提供三次前來探望所需的費用;

    第三,遺體難以辨別身份的(比如某場混戰後漫山遍野都是敵我雙方軍人混雜的遺體,繼而因為風吹雨打而完全變成了一堆白骨),暫時和檔案一起封存保護,等以後dna技術問世再進行科學鑒定;

    第四,遺體失未找到的,先設立衣冠塚或先鐫刻名字、記入檔案,等以後找到再進行妥善處理;

    第五,不明生死的、失蹤的,暫時歸檔,等以後確定再進行妥善處理。

    所有的忠烈陵園被蔣緯國定名“龍魂陵”。

    死者要尊重,活者要善待。對於忠烈們的親屬家人,還有傷殘者和傷殘者的親屬家人,蔣緯國肯定要進行最好的善待的,或用重金撫恤,或用土地獎勵,或用房產補貼,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開辦培訓工場,傳授謀生技能,設立忠烈學校,讓忠烈們的孩子們可以免費地得到最好的教育,力求把所有的後續事務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絕不是發點錢了事,以後就不聞不問了。

    這件大事,讓蔣緯國裏裏外外起碼掏了一個億的美元,但這是值得的,他良心得到了安寧,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良知得到了維護,並且,軍隊的士氣更是得到了極大的振奮和鼓舞,特別是南京軍的官兵們,他們知道,他們在戰場上死了、傷了、病了、殘了,蔣緯國會最大努力地安頓好他們的身後事或下半輩子,不會把他們的遺體拋棄掉,不會讓他們家裏的孤兒寡母無人問津。有這麽一位仁義至極的長官,死了又有什麽遺憾的呢?一時間,三軍齊歡呼“二公子萬歲”“誓死效忠二公子”。

    七月初的時候,海統局給蔣緯國發來秘密報告:蘇聯遠東方麵軍有異動。

    “什麽異動?”蔣緯國十分詫異。

    “西伯利亞鐵路幹線上的軍用火車比以前增長了三倍多。”舒國生報告道,“火車上裝的都是武器彈藥、輜重物資,數量極大,並且,遠東蘇軍的空軍力量也在得到很大的加強。”

    “斯大林想幹什麽?”蔣緯國驚惑不已。(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