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節 遍地狼煙(5)
字數:9496 加入書籤
天寒地凍,雪虐風饕,伊爾庫茨克以西一百多公裏的西伯利亞鐵路幹線某段。
一列蘇軍火車猶如一條在暴風雪中被凍僵的巨蛇般無可奈何地癱瘓在鐵路上,上千名蘇軍正在火車前的鐵路上忙碌著,前方原本是筆直的鐵路此時被幾個巨大的、重疊著的彈坑給取代了,鐵道扭曲得猶如麻花,鐵軌像被打翻的火柴般橫七豎八地散落在雪地裏,旁邊的森林裏也有一連串的彈坑,一片片參天大樹在彈坑周圍或攔腰折斷、七零八落或以放射狀地東倒西歪。很顯然,這正是火車無法繼續前進的原因,因為這裏的鐵路在不久前遭到了轟炸。
“同誌們!加把勁!三個小時內必須修好!”忙碌的蘇軍人群的邊緣,一名上校大聲督促著,然後轉身向另一名上校罵罵咧咧地抱怨道,“該死的中國人!這是我們一路碰到的第二十五次了!他們的飛機快把西伯利亞鐵路幹線給炸爛了!讓我們不得不邊修路邊前進!”
“先頭部隊已經查明,從我們這裏到伊爾庫茨克,鐵路上還有十四處遭到轟炸的路段。”另一名上校神色苦惱地點點頭,“西伯利亞鐵路幹線太重要,但又太脆弱了!中國人的飛機可以很輕易地把它炸得千瘡百孔。好在暴風雪來了,他們的飛機再也無法出動了。”
“但願這場暴風雪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否則,鐵路運輸真的太艱難了!”
“當然會持續下去,現在是十二月份了,西伯利亞的冬天是很長的...”
正在說話的兩名蘇軍上校都沒有注意到,距他們不到一百米的森林裏一處雪堆的後麵,三雙黑色的眼睛正在盯著他們。
這是三個南京軍的偵察兵,其中一人正是南京軍偵察兵總隊總隊長張靖錄。偵察兵們偽裝得堪稱天衣無縫,裏麵穿著非常厚實的棉襖,外麵套著白色的披風,鋼盔和武器也塗成白色,這樣,他們趴在雪地裏完全地跟雪地融為一體,幾乎不可能被發現。南京軍的偵察兵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兵種,並且在南京軍內得到全麵普及,每團都有直屬於團部的偵察連,有的重點部隊的營都有獨立的偵察連或偵察排,他們是主力部隊的眼睛和耳朵,為主力部隊提前發現敵情和刺探敵情。第74師襲取伊爾庫茨克後,派出了數百名偵察兵展開偵察工作,偵察兵們星羅棋布地分散在伊爾庫茨克的四周荒野裏,有的在城市附近幾公裏內,有的甚至前進到距離城市上百公裏的地方,大部分的偵察兵都順著西伯利亞鐵路幹線一路向西,因為蘇軍反撲伊爾庫茨克時必然會順著西伯利亞鐵路幹線一路向東過來。伊爾庫茨克以西的西伯利亞鐵路幹線一百多公裏路段的區域內起碼有三百名第74師的偵察兵,他們悄悄地潛伏著,不動聲色地窺探著眼前鐵路幹線上的蘇軍,然後把獲得的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到第74師師部。
“發電報給師部。”張靖錄目不斜視地觀察著不遠處的蘇軍,同時吩咐身邊的通訊兵,通訊兵立刻取出一部微型電台,“確定第二十五列蘇軍火車,滿載著大口徑火炮,數量估計超過三十門,炮彈八車皮。”
口述完命令後,張靖錄暗暗地感慨道:“老毛子對大炮真是情有獨鍾!這麽多的大炮!光是老子知道的,就有三百多門大口徑重炮了!老毛子的工業確實不是小鬼子能比得上的!”
蘇軍反撲伊爾庫茨克的戰事的總指揮是格裏戈裏·伊萬諾維奇·庫利克大將,此人是斯大林的心腹親信、老戰友、老部下,深得斯大林的信任。蘇俄內戰時,斯大林在紅軍裏的勢力並不大,真正聽命於他的隻有紅軍第一騎兵集團軍,庫利克就是當時第一騎兵集團軍的炮兵總指揮,毋庸置疑,庫利克屬於斯大林的嫡係,使得他在斯大林當權後步步高升,一路爬至蘇軍軍械部部長的高位,長期領導蘇軍的軍工生產和武器研製工作。總體而言,庫利克的軍事能力不是很強,勇猛頑強但不具備高瞻遠矚的戰爭目光,出身於炮兵部隊的他對大炮極度推崇,他的綽號就是“察裏津炮王”,但他十分輕視坦克這種新興的陸戰武器,再加上他認為蘇聯交通落後、氣候寒冷、土地泥濘,所以不適合搞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戰,應該繼續加強炮兵力量。基於庫利克的這種不能說錯但確實不夠先進的戰爭思想,蘇軍坦克發展緩慢,原先蘇軍主力步兵師都有一個獨立的坦克營,但因為他而被裁撤,同時,蘇軍炮兵力量得到極大的發展,使得蘇軍擁有非常強大的炮兵力量。眼下奉命反撲伊爾庫茨克,庫利克的戰術就是集結越多越好的大口徑重炮,以占絕對優勢的強大炮火力量摧毀掉伊爾庫茨克南京軍的有生力量,最終一鼓作氣地收複城市。陸戰三大重武器,坦克,庫利克不重視,飛機,風雪天氣讓它無法出動,自然而然,蘇軍反撲伊爾庫茨克時想要擁有占絕對優勢的重火力,必然就要靠大炮了。在庫利克的努力下,蘇軍累計向伊爾庫茨克前線調動了超過一千五百門火炮,其中大口徑重炮足有七百多門。毋庸置疑,這是一股非常強大的重火力,完全可以夷平城市。
伊爾庫茨克城內,第74師宵衣旰食、爭分奪秒地進行著戰備工作,隨著蘇軍反撲部隊即將到來,戰備工作愈發緊張而急促,實際上,打城市防禦戰是南京軍的長處,南京軍就是從南京保衛戰裏殺出來的,對這種作戰模式是十分得心應手的,隻不過,伊爾庫茨克(以下簡稱“伊城”)跟南京不同,首先,這裏不是中國的城市,南京軍沒有城內本國同胞的支持,其次,反撲伊城的蘇軍在炮火力量上大大地超過當初攻打南京的日軍,並且當時守城南京軍共有十萬,此時隻有第74師一支,伊城南京軍也沒有當初南京的“炮山”。蘇軍一旦展開大規模炮擊,戰鬥確實十分不容樂觀。
會議上,第74師的師部直屬重炮團團長金鏡清說道:“伊城畢竟有三十來萬蘇聯平民,蘇軍應該會投鼠忌器、不敢對城區展開大規模炮擊的吧?”
第74旅旅長廖耀湘搖頭:“可能性不大。首先,老毛子是什麽德行,我們都很清楚了,他們對自家人也一樣的心狠手辣,不太會管他們自家平民死活的;其次,老毛子已經在遠東戰場上被我們逼到了絕路上,都急紅眼了,哪裏還會管那麽多?蘇軍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越快越好地奪回伊城、恢複西伯利亞鐵路幹線的暢通、救援在黑西戰場上被圍困的遠東蘇軍主力,沒有時間磨磨蹭蹭,所以,蘇軍也許會遲疑,但不會遲疑太久,必然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全城展開無差別的炮擊。”
邱清泉神色凝重:“根據情報,反撲伊城的蘇軍共有十幾萬,打起來,我們並不很弱,我們已經修建了比較完善的防禦工事,軍械、彈藥、物資也十分充足,按照城市攻防戰雙方四比一的戰損比例,我們師三萬幾千兄弟全軍覆沒了,反撲伊城的蘇軍也會死傷得差不多了。所以說,打一場常規的城市攻防戰,我們並不怕,諸位,不要忘了我們的戰鬥目的,我們的目的並非永久性地守住伊城,而是拖延時間,一個月就可以了,隻要拖一個月,黑西戰場上蘇軍必死無疑,我們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個月後,我們全軍覆沒就全軍覆沒,還活著很多人也可以突圍撤離,遊刃有餘。可是,老毛子弄來這麽多大炮,事情就不好說了,超過七百門大口徑重炮,殺傷力實在太大了!”他雖然無所畏懼,但也露出焦躁憂慮神色,他不是怕死,而是怕無法完成南京軍總部下達的“堅守伊城一個月”的任務。
副師長齊學啟說道:“為今之計,隻有一個辦法了,就是抽調一支得力部隊,迂回到蘇軍側後方,趁其不備,突襲其重炮陣地。這一招,我們在南京戰場上多次用過,現在完全可以故技重施嘛!”
第75旅旅長高吉人感到疑慮:“話雖如此,但是,伊城跟南京不一樣的。首先,南京周圍都是平地,適合我們坦克群的衝擊,伊城周圍是冰川雪原、原始森林,我們坦克是難以衝擊的;其次,蘇軍重炮這麽多,光是炮兵就有不下一萬人,加上護衛步兵,滿打滿算的話,不少於一萬五千人。我們抽調得力部隊展開迂回突襲,那麽,這個得力部隊需要有多少人呢?一個團都嫌少,起碼一個旅,問題就來了,一個旅、一萬來人,迂回起來,動靜實在太大了,暴露和打草驚蛇的可能性實在太大了!”
齊學啟說道:“高旅座,你的疑慮是可以解決的。首先,伊城周圍是冰川雪原、原始森林,加上現在下起了連續不斷的暴風雪,天時地利都在我們這邊嘛,因為複雜的地理環境、險惡的氣象條件恰恰可以掩護我們的迂回突襲部隊;其次,你說的對,蘇軍重炮部隊的規模實在太大,我們出動一個團確實太少,起碼一個旅,想要悄無聲息地隱藏好一個旅,唯一的辦法就是——迂回的半徑再大一點!假如蘇軍重炮陣地與我們相距十公裏,我們這個旅直接迂回到一百多公裏外,迂回出一個大大的橢圓形。”他在地圖上畫出一個扁長的“d”,“假如這個d的最下麵一點是伊城、是我們,最上麵一點是蘇軍的重炮部隊,我們的迂回突襲部隊就走這個d的大半圓弧形,繞到一百公裏外,出現在蘇軍側後方附近並發動突然攻擊!不要忘了,西伯利亞極度的地廣人稀,幾十萬幾百萬平方公裏都是無人區,伊城向北是西伯利亞腹地,上千公裏內都荒無人煙,沒有一個人影。我們的這個旅,哪怕有萬人,浩浩蕩蕩,隻要走得遠、走得偏,就絕不會被發現。”
第76旅旅長彭璧生驚訝地道:“副座,你的設想雖然在理論上成立,但是...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隱患,就是地形。伊城以北幾百公裏內的地理環境、山川冰河、雪原懸崖等情況,我們都一無所知啊!我們的迂回部隊完全是走在一片他們根本就從未涉足、從未探明的地方!危險性實在太大了!你們還記得國內中共紅軍的那次所謂的‘萬裏長征’嗎?他們在國軍的追擊下,不得不爬雪山、過草地,走的都是杳無人煙、情況不明的窮山惡水,死了多少人啊!”
“是!”齊學啟點點頭,“走這條路線,很危險,但是,這是我們唯一的辦法。否則,我們會在蘇軍重炮群的狂烈轟擊下迅速丟失伊城!說起來,中共紅軍做得到的事,我們豈能知難而退、望而卻步?我們走完這條路,隻需要三樣東西,一是地圖,地圖上標著出發地和目標地就可以了,二是指南針,三是堅韌不拔的精神!”他望向邱清泉,“師座,這支迂回突襲部隊,就由我來帶隊吧!”
邱清泉看了看神色堅毅的齊學啟,目光感動而欣慰,然後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交給你了!”
敲定計劃後,眾人緊鑼密鼓地完善方案並進行準備。迂回突襲部隊由第74旅充當骨幹,調出該旅的工兵、運輸兵等附屬部隊和四千多名新兵,從第75、第76旅內抽調兩千多身經百戰的老兵補充入第74旅,並把師屬第74騎兵旅主力也劃給第74旅,使得迂回突襲部隊擁有1萬兵力,包括6000多名精銳步兵和3500多名騎兵,汽車200多輛,馱畜1000多頭,齊學啟擔任部隊總指揮,第74旅旅長廖耀湘、副旅長劉耀寰、第74騎兵旅旅長賀光謙擔任副指揮。這支部隊從伊城出發,先向正北偏東前進五十多公裏,然後再向西前進八十多公裏,最後向西南前進四十多公裏,殺到蘇軍的側後方,目標是蘇軍的重炮群陣地,全程超過一百八十公裏,所經之處都是情況不明的冰川雪原、原始森林。
“還有一個問題。”高吉人問道,“城內的三十多萬蘇聯平民怎麽辦?”
邱清泉冷哼一聲:“廢話!”
10月31日,第74師的迂回突襲部隊出發了,同時,反撲伊城的蘇軍也陸續兵臨城下。抵達伊城附近的蘇軍詫異而憤怒地發現:大批的、人數是他們好幾倍的本國平民正在哭喊著向他們奔來,場景確實是“勞苦大眾喜迎紅軍”的催人淚下的、可歌可泣的畫麵,這些平民都是伊城居民,他們確實是淚流滿麵地撲向開到伊城附近的本國軍人的,因為他們饑寒交迫。第74師準備展開惡戰,控製三十多萬敵國平民是一個大麻煩,戰前可以征用充當勞工苦力,戰事爆發了,這些敵國平民帶來的隱患就超過帶來的便利了,首先,看押他們需要不少兵力,萬一鬆懈了,他們跟城外蘇軍裏應外合、發動暴亂反抗,必然壞事;其次,養著他們要消耗大批糧食,伊城跟西伯利亞境內絕大部分蘇聯城鎮一樣,都因為采礦、鐵路、工業而興建的,沒有農田,沒有農業,所以本地基本不產糧,城內糧食越吃越少,這三十多萬蘇聯平民就是三十多萬張嘴巴,必然成為第74師的累贅和負擔;第三,把他們趕到蘇軍那邊,自然可以把自己的累贅和負擔變成蘇軍的累贅和負擔,這一點跟日軍當初在南京戰場搞得“驅民入城”倒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開戰前,第74師把城內三十多萬蘇聯平民除了不到兩千的技術人員(比如醫生)留下,其餘的統統驅趕出城,不止如此,第74師還非常卑鄙,在蘇軍抵達前幾天,第74師就不給平民們發放糧食了,讓他們都餓得饑腸轆轆,邏輯是現成的:你們本國的軍隊馬上就要來了,你們自己去跟他們要吃的去吧,我們就不浪費糧食了;不止如此,第74師還把這三十多萬蘇聯平民都扒光了衣服,因為此時伊城的氣溫已經達到零下二三十度,南京軍自己需要禦寒衣物被服,於是就地取材,把蘇聯平民的衣服都扒光了,邏輯還是現成的:你們本國的軍隊馬上就要來了,你們自己去跟他們要衣服去吧。當然了,南京軍還沒有幹得特別的冷酷無情,對於男性蘇聯平民,起碼留了一條褲衩,對於女性蘇聯平民,起碼留了一條褲衩和背心襯衫,對於蘇聯平民裏的兒童,則手下留情了,沒有扒兒童的衣服(第74師沒有扒蘇聯兒童衣服,不是因為兒童衣服穿不上,兒童衣服可以剪碎了做成棉襖,第74師沒有這麽做確實是出於人道精神)。於是乎,抵達伊城的蘇軍官兵們氣惱不已地看到:三十萬餓得搖搖欲墜、凍得瑟瑟發抖的平民哭喊著撲向自己,不少平民跑著跑著一頭栽倒,再也沒起來,因凍餓而喪命。跑到蘇軍麵前的伊城平民們無不渾身發青、嘴唇發紫,滿臉淚水鼻涕更是都已經凍成了冰晶。
蘇軍不得不用自己的食物來喂飽這些本國平民,不得不用自己的衣服給這些本國平民穿上禦寒。反撲伊城的蘇軍約十五萬,但被第74師趕到蘇軍麵前的伊城平民卻足有三十萬,是蘇軍的兩倍,多了三十萬張嘴巴,無疑大大地增加了蘇軍的後勤負擔。
“這些卑鄙無恥、可惡狡猾的中國人!”庫利克獲悉此事後七竅生煙。
一方麵因為斯大林的死命令,一方麵因為對南京軍愈發深惡痛絕,庫利克等不及後續部隊全部抵達,怒火萬丈地下達了攻城命令。
11月1日上午,伊城戰役爆發。
蘇軍的攻擊極具蘇聯風格,上千門火炮(除了幾百門重炮,還有更多的中小口徑火炮、迫擊炮等)同時怒發神威,暴雷般的炮擊聲完全地蓋過了暴風雪,堪稱驚天動地、山河變色,原本因為空中陰霾密布而光線暗淡的伊城頃刻間籠罩在駭人的烈焰紅光中,蘇軍陣地上火光衝天、冰雪滾動,伊城的天空隨即被無數道閃電般的彈痕尾跡給密密麻麻猶如天網般覆蓋了,整個天空一片暗紅色,陰霾變成了隱隱發光的火燒雲,烏雲被撕裂,霎那間,伊城天翻地覆,每波足有上千顆炮彈組成的強大炮火以雷霆萬鈞之勢狠狠地蹂躪著城區,全城被炸得幾乎是天旋地轉,“咻咻咻...”落彈破空聲密如冰雹,“轟轟轟...”的爆炸聲響如滾雷,全城天塌地陷、四分五裂,無數火球在城內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沸騰著、翻滾著、湧動著、燃燒著,彈落火起,一片片建築物或被炸得七零八落、分崩離析,或在海嘯颶風般的氣浪中轟然倒塌,無數煙塵猶如黑色龍卷風般呼嘯而起,團團地籠罩全城,地麵猶如八級大地震般劇烈顫抖著,城內同時燃起熊熊大火。伊城位於西伯利亞,跟西伯利亞絕大部分城鎮一樣,因為缺乏建築材料(建築材料基本上本地不生產,需要通過鐵路幹線從東歐運來,因此非常稀缺),周圍又是無邊無際的森林,加上當地氣候寒冷、雨雪頻繁,不容易著火,所以城內大部分的建築房屋都是木質的,在遭到這種地毯式飽和性大炮擊後,城內立刻火龍狂舞、遍地烈焰,盡管此時的天氣是暴風雪,但大雪基本上壓不住火勢,狂風又助長了烈火,最終導致整個伊城都在大火中熊熊燃燒。天空中雷火滾滾,半空中流星亂舞,地麵上烈焰如潮,伊城猶如煉獄般。
“鎮定!不要慌!”“撐住!堅持住!”“加油啊!”南京軍的陣地上,軍官們以身作則、奮不顧身地呼喊口號穩定軍心。第74師在伊城的陣地基本上都實現半地下化,全城盡是縱橫交錯、密集如網的塹壕坑道,還有不少地下室、防空洞,官兵們此時就躲在塹壕裏,忍受著蘇軍的狂瀾炮擊,盡管做了最充分的準備,但還是有大批官兵陣亡或受傷,有的官兵被蘇軍炮彈直接命中,粉身碎骨、灰飛煙滅,有的官兵所在的工事坑道被蘇軍炮彈炸塌崩壞,直接被活埋在了裏麵,有的官兵被沙暴般的炮彈衝擊波裏的炮彈碎片崩殺得體無完膚、血肉橫飛,還有的官兵被炮彈震昏、震聾耳朵、震傷腦組織而變成癡傻,甚至有官兵被活生生地震死,七竅流血、五髒破裂,活著的官兵也大多數滿嘴鮮血,因為震蕩波實在太強烈,並且沒完沒了,讓官兵們渾身顫抖,牙齒咬破舌頭、磕破嘴唇。蘇軍炮群的規模大大地超過日軍,炮彈數量和密度更是遠遠甩開日軍,這就是國力和工業的體現。第74師的重炮團完全沒有與蘇軍炮群進行對轟或對蘇軍進行炮火壓製,因為那麽做根本等同於送死,蘇軍重炮的數量是第74師重炮數量七八倍,雙方火炮對轟起來不亞於南京軍用手槍跟蘇軍用機槍進行對射。第74師的重炮團沒有同樣列成炮群陣地,而是化整為零地分散開,以稀稀拉拉的、打一炮就急忙轉移的稀疏微弱火力對蘇軍進行襲擾性反擊。
“操他媽的!老毛子的工業真是太強大了!”邱清泉等高級軍官都又惱恨又嫉妒,“簡直把炮彈當子彈進行揮霍!比小鬼子闊氣多了!咱們什麽時候才能也有這麽強大的炮兵啊!”
長達兩個小時的大炮擊裏,蘇軍炮兵累計向伊城傾瀉了三萬五千多發各型炮彈,其中大口徑炮彈占四分之一,伊城幾乎一下子就被夷為平地,這座並不太大的城市在這場炮擊後足有五分之四的建築物被摧毀,全城滿目瘡痍,盡是殘垣斷壁和熊熊燃燒的大火,黑煙滾滾,遮天蔽日,城內南京軍幾乎沒有進行任何反抗。實際上,第74師守城部隊不完全都在城區,除了已經出發的迂回突襲部隊,第74師在伊城戰場上還有兩個旅,兩個旅都抽調一半兵力分散在伊城附近的林海雪原裏,從而不至於讓部隊都在城內白白地挨炸。邱清泉的這個命令被證明是非常正確的,起碼降低了部隊在蘇軍炮擊中一半的傷亡。
打量著化為焦土的伊城,庫利克滿意地笑了,他一方麵是滿意炮擊的效果,另一方麵是滿意自己的戰爭思想的正確性,火炮,仍然是戰爭之神,哪怕“陸戰之王”坦克已經誕生,也沒有動搖到火炮的戰爭地位,蘇聯紅軍繼續走發展火炮的道路是正確的。庫利克此時相信,城內的南京軍肯定死傷慘重,活著的也已經肝膽俱裂、魂飛魄散、鬥誌低迷,接下來,蘇軍隻需要一個步兵衝鋒,就可以收複伊城了。
“烏拉!”俄語口號聲在暴風雪中響起,超過五萬蘇軍步兵蜂擁著撲向了伊城,很快,淹沒伊城邊緣地帶,沒出現南京軍的反擊,事實似乎證明了庫利克的判斷,湧入城內的蘇軍步兵們繼續前進,很快就像水被吸進海綿一樣不斷地進入城區。
“看來,今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了。”庫利克愈發滿意地看著這一幕。
就在下一秒,在蘇軍炮擊結束後陷入死寂般的伊城猛然間爆發出讓庫利克猝不及防的槍炮爆炸聲,讓正在點香煙的他在毫無心理準備中手一哆嗦,香煙掉在地上。庫利克急切地舉目望去,他愕然萬分地看到已經千瘡百孔的伊城內正在閃耀著無數團、無數朵炙熱奪目的彈火白光,同時從風雪中傳來震耳欲聾的漢語吼聲。城內的南京軍正式展開了反擊,之所以要等著大批蘇軍進入城區,是為了形成“敵中有我、我中有敵”的犬牙交錯態勢,迫使蘇軍炮群不敢再輕易進行炮火覆蓋。眼看到上萬蘇軍步兵已經進入城區,邱清泉果斷地下達反擊命令。驚天動地的漢語喊殺聲中,上一刻好像被蘇軍炮群炸死了的伊城這一刻陡然間複活了,被蘇軍炮群炸得衣衫襤褸、灰頭土臉甚至滿頭滿臉都是鮮血的南京軍官兵怒吼著,在塹壕裏、被炸塌的工事裏投入了反擊,上萬支步槍、衝鋒槍、機槍一起發出震天破雲的尖嘯,擲彈筒、迫擊炮、步兵炮、飛雷炮也紛紛開火,霎那間全城遍地閃電漪瀾,繼而響起俄語的鬼哭狼嚎,一叢叢措手不及的蘇軍被射殺得倒在血泊裏、被轟擊得斷手斷腳人頭血肉一起橫飛。庫利克猜測是對的,但也不全對,他引以為豪的炮群確實給伊城南京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但並未摧毀南京軍的有生力量,南京軍以前很弱,跟日軍對戰是以弱克強,此時比以前要強大很多,但跟蘇軍對戰還是以弱克強,對於如何躲避敵方的強大火力,南京軍經驗很豐富,就是遍地挖洞,躲在塹壕裏,蘇軍的大炮擊讓第74師死傷了四千餘人,但城內還有六七千官兵能夠繼續戰鬥,並且在城外的林海雪原裏還有一萬多基本上完好無損的官兵,此時一起投入反擊。
“殺!殺!殺!”神驚鬼顫的漢語吼叫聲中,化為廢墟的伊城內彈火如卷、血流漂杵。天昏地暗的硝煙塵埃間,似乎殺不盡、死不絕的南京軍官兵在爭先恐後、視死如歸地反擊著進入城內的蘇軍,暴風雪般的火力網殺得入城的蘇軍群魔亂舞、屍骸狼藉。殘垣斷壁間到處都在怒射著彈火烈焰,被蘇軍炮彈炸得積雪融化、滾燙漆黑的焦土上,到處都是南京軍官兵在憤怒而勇猛地絞殺著蘇軍。“殺”聲一下子蓋過了“烏拉”聲,俄語慘叫哀嚎聲也代替了俄語口號聲。
庫利克在城外難以置信地看著這一幕。(m.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