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節 厲兵秣馬(2)
字數:7499 加入書籤
踩著韓複榘、閻錫山、傅作義、宋哲元、張學良、馬鴻賓、馬鴻逵、盛世才、喬巴山等眾多割據軍閥或分裂勢力以及無數日本人、蘇聯人的累累白骨,蔣緯國終於完成了他的崛起。
從1936年夏開始,蔣緯國殫精竭慮了四年、嘔心瀝血了四年、疲於奔命了四年、出生入死了四年,奮鬥至1940年夏,他已經是“一人之下,四萬萬五千萬人之上”,並且唯一在他上麵的那個人還是他父親。蔣緯國的寧係不得不說是如日中天,地盤足有13個省之多,土地麵積高達約580萬平方公裏,占全中國總麵積的46%(經過遠東戰爭,把暫時被日本占領的地區都包括在內,中國此時國土總麵積約1260萬平方公裏),人口總數高達1.23億,占全中國總人口的27%(中國人口總數包括日占區人口,總數約為4.55億),蔣緯國本人堪稱“權勢滔天”。最重要的是,蔣緯國的地盤並非靠蔣介石“分封”得來的,而是從國內軍閥、國外列強手中收複奪取來的,在政治上是名正言順的。擁有這麽強大這麽雄厚的資本,蔣緯國確實可以放開手腳、轟轟烈烈地大幹一場了。
中日戰爭、遠東戰爭、國內戰爭,都隻是“小舞台”,蔣緯國即將踏上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在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舞台”。戰爭,是矛盾鬥誌表現的最高形式和暴力手段,戰爭無疑是極度殘酷、血腥、恐懼的,蔣緯國此時作為可以直接決定國策的“大人物”,他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在乎戰爭給個體帶來的影響了,他更看重的是群體,是接下來的二戰會給中國、中華民族帶來的影響。世界大戰是一場對全球格局和人類文明秩序進行的大洗牌,在原先曆史上,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都因此而全麵衰退,後來都隻成為地域性大國、發達國家,但再也沒有機會成為全球性大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因此而全麵崛起,成為戰後雄踞東西方的兩大超級大國。蔣緯國不甘心,他知道,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會不甘心,在這場全球大洗牌中,中國也應該趁勢複興,已經錯過工業革命和大航海時代的中國不應該再錯過世界大戰了。中國不應該在二戰中隻充當一個“打醬油”“搭順風車”的配角,中國應該是世界大戰的實質性主角之一,也應該是世界的主角之一,要擁有支配這個世界的權力。
1940年上半年,整個世界風平浪靜,雖然波瀾不驚的下麵是暗流湧動,但表麵上還是維持著一片安寧太平。西班牙內戰早就結束了,意大利因為德國的“管束”而沒有惹是生非,中日早就議和停戰了,中日蘇三國展開的遠東戰爭也已經結束,因為遠東戰爭的影響,蘇芬戰爭沒有爆發,蘇聯也無力吞並波羅的海三國,甚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都被大大延遲了。
蔣緯國可以說是“全國第一忙人”,他一如既往地忙得四腳朝天,為國操勞得鞠躬盡瘁,就差“死而後己”了。蔣緯國其實就沒有閑過,戰爭前,他忙得不可開交,戰爭期間,還是忙得不可開交,戰爭後,依舊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他很清楚,戰爭後的“和平”隻是下一場戰爭前的戰備時間而已,根本沒時間讓他悠閑。聯盟國接下來對蘇聯的全麵戰爭,毋庸置疑,中國軍隊肯定是以南京軍為主力的。打仗,需要本錢,蔣緯國現在做的就是拚命地積攢本錢。
年初的時候,已經從“華北政務委員會”改組成“北方政務委員會”的北方行政總機構進行了全麵的調查和統計,給蔣緯國送上了最詳細的軍事、政治、民生、經濟、工業等諸多方麵的報告,看得蔣緯國又喜又憂,喜的是:進步很大,堪稱日新月異;憂的是:在整體上還是捉襟見肘、供不應求。不過,蔣緯國知道發展國力這種事是不能操之過急、揠苗助長的,必須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不管怎麽說,有巨大的進步總是非常可喜的,也是值得驕傲的。
軍隊方麵,整個中國的陸海空三軍的正規軍總兵力已經達到400多萬人,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預備役兵員也已經達到400多萬人,實實在在的“八百萬國軍”,其中,南京軍兵力占的人數份額是125萬餘,南京軍的預備役兵員占的人數份額是150萬餘。遠東戰爭結束後,南京軍被擴增為34個師(33個野戰師和1個生化兵師),南京軍擁有的北方13個省等地共計有600多個縣,每縣都成立民兵隊進行正規的軍事訓練,使得民兵數量增至150萬以上,憲兵增至15萬人,警察增至80萬人,武警增至15萬人,從而讓蔣緯國掌握的武裝人員和準武裝人員總數高達385萬餘。南京軍是整個中國軍隊(陸軍)的精華和精銳,擁有優先權,大部分好槍好炮都集中在南京軍裏,百戰老兵也大部分都集中在南京軍裏(南京軍打的仗多,過程中自身也不斷地得到磨練,使得南京軍裏大批官兵都擁有實戰經驗),至於高級軍官和將領,這要先入蔣緯國的“法眼”,才能進入南京軍(蔣緯國肯定不要那些得到他父親寵愛但根本沒真本事的所謂“天子門生”)。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陸軍此時分四種部隊:德械師、日械師、中械師以及蘇械師(南京軍在遠東戰爭期間繳獲到大量的蘇製武器裝備),德械師自然是第一精銳,日械師和中械師位居第二,蘇械師不太突出,因為那些蘇製武器缺乏蘇製彈藥進行有力補充。南京軍繳獲到蘇軍的槍炮和少量槍彈炮彈,可沒有繳獲到蘇軍的兵工廠。
中國陸軍是蒸蒸日上的,中國空軍也是欣欣向榮的,自產加上外購(主要是跟德國購買),使得中國空軍在1940年初已經擁有2000多架飛機,空降兵部隊和防空兵部隊也都日益完善;三軍裏隻有中國海軍還是原地踏步,潛艇、炮艦、炮艇、魚雷艇等“小玩意兒”增加了很多,但大型軍艦基本上還是老樣子。蔣緯國發展陸空軍就已經是砸鍋賣鐵了,哪裏還有錢發展最燒錢的海軍,加上聯盟國海軍主要靠日本海軍和意大利海軍,中德海軍沒必要發展大型軍艦,所以中國海軍仍然隻是一支“精幹的近海內河防禦性海軍”,海軍陸戰隊、布雷隊、航空隊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僅此而已。
軍隊戰鬥力來源之一就是強大的後勤,就是軍工業,軍工業的重要性自是無需多言的。遠東戰爭前,經過蔣緯國的嘔心瀝血、苦心經營以及德國方麵的援助和支持,中國共有六大軍工基地,分別位於重慶、武漢、福州、青島、太原、濟南,眼下又增加了第七大軍工基地,即被蔣緯國收複的沈陽兵工廠(沈陽軍工基地)。沈陽兵工廠的底子本來就是中國第一雄厚、亞洲第一雄厚,九一八事變時,連日本國內都沒有沈陽兵工廠這麽大的綜合性兵工廠,八年下來,因為日本人的“幫忙建設”,沈陽兵工廠在規模、生產力、現代化、係統化等方麵上都是更上一層樓,比原先蔣緯國手裏最大的重慶軍工基地還要更勝一籌。得到了沈陽兵工廠,中國軍工業獲得了極大的提升,生產力堪稱鮮花著錦、烈火烹油。飛機方麵,此時中國已經達到月產150架的水平(預計下半年時可以達到月產250架的水平,自產飛機大部分是木頭飛機);坦克方麵,此時已達到月產60輛的水平(預計下半年時可以達到月產90輛的水平);汽車此時也已達到月產超過500輛的水平(預計下半年時可以達到月產超過800輛的水平,這個數字包括那些形形色色的木炭車、桐油車、酒精車、瓦斯車等);至於常規的武器彈藥,產量也是非常大的,其中光是子彈就可以年產8億發以上,手榴彈可以年產2000萬顆以上。縱向對比的話,這些數據是原先曆史上中國抗戰期間軍工業產量的5倍以上,橫向對比的話,比日本陸軍此時軍工業產量還要大,高出75%至100%(中日陸軍軍工業的規模和產量其實處於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中國軍工業得到德國大力援助,本土也竭力發展,日本現在主要集中資金資源發展海軍,陸軍已經被削弱了很多,沈陽兵工廠又被蔣緯國搶走了,導致日本陸軍的軍工規模和產量進一步地降低,中國陸軍的軍工規模和產量則進一步地增高。比陸軍,中國已經超越日本了,但比海軍的話,中國仍然被日本甩開十條街),跟德國陸軍對比的話,中國陸軍在輕武器上的軍工業規模和產量是前者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德軍一年可以生產子彈40多億發;至於生產力最強大的美國,在二戰期間巔峰一年生產子彈差不多200億發。)。
“時間太緊了啊!”蔣緯國感慨不已,“要是再多給我五年...哪怕三年時間,情況就會更好了!可惜啊...希望能一舉打垮蘇聯,然後搶奪蘇聯的工業機器,這也是發展中國工業和軍工業的必經之路。”
最重要的軍隊、軍事、軍工業後,蔣緯國翻看著經濟、工業、民生等數據,農業方麵無需操心,中國地大人多,沒有自然災害,沒有戰爭破壞,數以億計的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糧食完全實現自給自足並且還有很大剩餘,最關鍵的還是工業。中日是在1938年秋第一次議和停戰的,從那時候開始,原本曲折發展著的中國本土工業才真正地得到了全麵性的建設,雖然後麵爆發了冬季反攻、遠東戰爭等戰事,但戰鬥都發生在外部,沒有影響到國內的發展。經過一年多苦心經營和艱苦奮鬥,工業上的建設成果自然是非常可喜的。中國此時的輕工業可以說是全國遍布,七七事變前,中國的輕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上海是核心,在中日戰爭前,蔣緯國主持了“東部工商業大西遷”,使得輕工業在由東向西的這一路上全國遍地開花,雖然戰爭結束後可以再重新遷回東部,但已經在中部、西部開拓出廣大新市場的那些企業家們肯定不會“娶了媳婦忘了娘”,一方麵東遷,一方麵也繼續經營著中部、西部市場,這場中日戰爭倒反而促使了中國工商業的“全麵普及和全麵發展”;至於中國此時的重工業,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一是華北(山西、山東、河北),二是西南(川滇邊界、川黔邊界等),三是東北(遼南、黑西),除此之外,蔣緯國也在華東、華中、華南等地進行了一些針對性、集中性的開發(比如贛南的鎢礦、皖東南的鐵礦等)。工業方麵的成果仍然以數字最為醒目,在1939年這一年,全中國的鋼鐵產量是200多萬噸,這個數字是原先曆史上的40倍,作為對比,同年(1939年)日本鋼鐵產量是670萬噸,德國是2200多萬噸,蘇聯是1900萬噸,美國是4800萬噸,中國雖然還大不如日本,遠不如德國和蘇聯,跟美國相比更是望塵莫及,但進步無疑是非常巨大的,並且預計在1940年能翻一倍,達到整整400萬噸以上,一方麵是中國自身的鋼鐵工業在不斷擴建,一方麵是蔣緯國收回了遼南的鞍山、本溪等大型鐵礦(此舉也導致日本的鋼鐵產量受到很大打擊);
煤炭方麵,中國倒不是特別“落後”,在原先曆史上的1937年,日本的煤炭產量是5000多萬噸,中國的煤炭產量是2800多萬噸(主要是因為采煤所需技術水平並不高),在此時1939年,中國的煤炭產量是6000多萬噸,並且預計在1940年能增長到1億噸;作為對比,德國煤炭產量是6億噸,蘇聯是1.5億噸,美國是6.5億噸。其實,包括中國在內,各大國都不缺煤,煤炭產量都是綽綽有餘的,采煤對技術也要求不高,現代工業最需要的還是石油。
石油方麵,聯盟國四大國個個都缺油,德國在1939年的石油產量是1000萬噸(五分之四靠進口,五分之一靠合成),日本是200萬噸,蘇聯是2000萬噸,美國則是1.6億噸,至於中國,達到了150萬噸,超過一半是玉門油田生產的,其餘的是勝利油田等幾個蔣緯國手裏的油田生產的,勝利油田的石油儲量雖然高達50多億噸,但畢竟還處於原始開采狀態,眼下,蔣緯國手裏又多了石油儲量超過18億噸的克拉瑪依油田和石油儲量超過超過50億噸的大慶油田,看上去“手握油海”,但開采石油這種事是欲速則不達的。雖說在後世,大慶油田年產油高達5000萬噸,勝利油田年產油高達3000萬噸,克拉瑪依油田年產油高達1000萬噸,加起來差不多一年一億噸,可在眼下卻是根本不可能的,別說一億噸,能有一千萬噸就足以讓蔣緯國睡著都會笑醒過來。不過,因為蔣緯國信誓旦旦地保證“中國的山東、新疆、黑龍江省西部三地都有儲量高達十幾億噸甚至幾十億噸的超級大油田”,所以德國、意大利、日本高層都對此高度重視(畢竟德意日三國都極度缺石油),派來本國絕大部分的地質專家、石油勘探專家、技術人員和大批機器設備幫助中國開采勝利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大慶油田,蔣緯國許諾,這三大油田被正式開采出石油後,德意日三國都可以獲得石油分紅,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因為四國集中全力展開合力開采,所以這件大事的進度還是很快的。根據專家們的估測,勝利油田在1940年可以產油150萬噸,大慶油田可以產油100萬噸,克拉瑪依油田可以產油50萬噸,到時候再加上玉門油田等,中國一年產油應該會突破350萬噸。雖然不算特別多,但也是很喜人的,並且石油開采的規模會越來越大,到1941年會翻一倍。
中德意日四國聯合開采中國的石油,在這件大事中有這麽一個值得一提的細節,就是大慶油田。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西部,遠東戰爭結束後,日本在不情不願中把黑西歸還給中國,蔣緯國前腳得到黑西,後腳就邀請日本專家跟中德意專家一起勘探大慶地區的油田(大慶此時還不是一個正式的地名)。當德國專家宣布“此地確實存在著一個儲量高達十幾億噸乃至幾十億噸的特大油田”時,蔣緯國特地看現場的日本專家、日方人員的臉色,不出他的意料,一個個“就跟死了爹娘一樣”(這是蔣緯國的原話),“現場的中國專家、德國專家、意大利專家都歡呼雀躍,日本專家也在笑,但笑得比哭還難看”。蔣緯國很想知道東京高層知道原是日占區但被日本放棄並歸還給中國的黑西存在著一個特大油田時到底是什麽表情和心態,他當然沒法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但基本上也能想得到,肯定是後悔得如喪考妣,後悔得腸子都青了,日本人隻能在有苦難言中眼睜睜地看著“中國人在他們有眼無珠地主動放棄的黑西境內大肆開采著讓他們眼睛發紅的滾滾石油”。
關於國力,蔣緯國跟後世中國人一樣,還是習慣看“gdp”這個最為一目了然的數據,在1939年,世界八大國的gdp排名是這樣的:
美國:約1000億美元;德國:約450億美元;蘇聯:約400億美元;
英國:約380億美元;法國:約300億美元;意大利:約100億美元。
至於中國和日本,日本差不多是120億美元,中國差不多是80億美元。
gdp這個東西,既直觀也存在很大的籠統性。中日戰爭(1937年)之前,中國的經濟總量非常缺乏精確統計,國際公認數據有兩個,一個是40億兩白銀,一個是260億元法幣,進行折算的話,前者約20億美元,後者約70億美元,差距很大,所以,中國的gdp確實很難說,但可以進行分析和推測。九一八事變前,日本的gdp約40億美元,到七七事變前,日本的gdp增長為約60億美元,此時更是增長到了120億美元,因為日本得到了中國東北,得到了巨量資源,所以日本經濟被刺激得極大發展。在原先曆史上,以中途島戰役為分界點,在這之前,日本打得非常順風順水,占領別國大片領土,掠奪到大量資源和大批財富,打勝的戰爭是可以極大地刺激經濟發展的,在這之後,日本開始走下坡路了,經濟隨之日薄西山、日益惡化。進行對比的話,在原先曆史上,中日開戰後,中國是越打越差、越打越窮,經濟自然全麵滑坡,日本則越打越強、越打越富(直到中途島戰役),經濟自然紅紅火火;眼下,中國在中日戰爭裏雖然損失很大,但沒有遭到致命性打擊,並且正相反,中國軍隊越戰越強,收複大片失地,後方經濟實業沒有受到戰爭影響,還在一定程度上被戰爭刺激得更興旺了(中國軍隊打了勝仗,戰爭自然就會正麵地促進經濟發展),所以與原先曆史上的1939年相比,中國gdp要高很多,日本gdp則低一些。另一方麵,需要注意的是,日本gdp裏,工業產值占有很大比例,中國gdp裏,工業產值占的比例很小,大部分gdp都是靠人口和農業堆起來的,就像清朝,雖然幾乎沒什麽現代化工業,但靠著地大物博人多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也有巨大的經濟總量。當然了,靠人口和農業堆成的經濟隻是中看不中用的泥足巨人。
雖然在1939年,中國的gdp還落後於日本,但可以肯定,到了1940年,中國的gdp就能超越日本了,因為日本人在工業上和經濟上極度依賴的“命根子”——東北,此時已經被蔣緯國搶走在重工業上最重要的遼寧省(遼南)和黑龍江省(黑西)。這是此消彼長關係,到了1940年,中國的gdp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日本的gdp則會萎靡縮減。
“隻要在接下來一直到世界大戰結束,中國軍隊不打敗仗,持續打勝仗,中國的經濟就可以翻倍翻倍再翻倍地飛速發展!”蔣緯國對此很有信心,“軍隊打勝仗,能夠刺激國內經濟迅猛發展,軍隊打勝仗,還可以從別國境內掠奪到大量資源和大筆財富,進一步地反哺國內經濟。錢嘛,戰爭時期搶別國的錢肯定要比和平時期賺別國的錢來得更快!”
總體而言,1940年的上半年是看似很平靜的前半年,對於蔣緯國而言,是忙碌而充實的前半年,實際上,納粹德國的戰爭長矛已經如箭在弦了,超過250萬德軍以及超過50萬意大利軍隊、西班牙軍隊、匈牙利軍隊、羅馬尼亞軍隊正在有條不紊地整裝待發。
1940年5月1日,在國際勞動節這天,世界為之石破天驚,德國全麵攻擊蘇聯,德蘇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