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節 黃沙百戰(5)

字數:6956   加入書籤

A+A-


    湖東戰役爆發時,第二次阿拉木圖戰役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第一次阿拉木圖戰役是南京軍以突襲手段攻占被蘇軍掌握的阿拉木圖,眼下的第二次阿拉木圖戰役則是蘇軍全麵反撲,此戰與湖東戰役共同構成了中蘇軍隊在中亞戰場上的兩場戰略性會戰。由於阿拉木圖在開戰初期被南京軍突襲占領,使得中亞運輸線被攔腰斬斷,中亞北部(哈薩克)以及中亞南部(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塔吉克)被割裂開,因此中亞地區蘇軍被分為了北南兩路,湖東戰役是北路蘇軍與南京軍的交戰,第二次阿拉木圖戰役則是南路蘇軍與南京軍的交戰。參戰蘇軍是中亞南部四國境內的駐軍,包括3個軍以及大批附屬部隊,總兵力20萬,參戰南京軍是第31軍第123師,總兵力3.3萬。蘇軍總指揮即中亞軍區司令員托洛費門科中將,因為蘇軍中亞軍區司令部駐地位於中亞南部四國之一的烏茲別克的首都、中亞第一大城市塔什幹(阿拉木圖是哈薩克第一大城市、中亞第二大城市)。托洛費門科就在中亞南部,他不得不親自披掛上陣。

    南京軍總指揮是第31軍軍長陳明仁,副總指揮是第123師師長王甲本。此戰在爆發前,王甲本請求陳明仁以及副軍長陳安寶、軍參謀長陳濟桓乘坐飛機離開阿拉木圖,前往迪化(烏魯木齊),因為迪化是大後方,並且在國內,是南京軍對中亞展開軍事行動的前線總指揮部,自然要比阿拉木圖安全。對此,陳明仁笑了笑,問王甲本:“怎麽?你沒把握守住阿拉木圖?”

    王甲本正色凜然地道:“當然能守住!”

    陳明仁笑道:“既然阿拉木圖並不會丟,我在這裏跟在迪化又有什麽區別?”

    王甲本心頭一動,他明白陳明仁的意思,頓時眼含熱淚:“軍座放心!我們守得住!”

    陳明仁點點頭:“當然能守住,好了,你去忙吧!”他鎮定自若、從容不迫。

    隨後,陳明仁對第123師全體官兵發表了廣播講話,他十分動情地說道:“我陳明仁也算打了不少仗,在南京打過,在承德也打過,第17師是我的老部隊,當初在南京是預備第2師,本是預備部隊,但現在是南京軍裏五個擁有榮譽稱號的主力師之一,靠的是什麽呢?就是光輝的戰績!光輝的戰績怎麽來呢?是用成千上萬敵軍屍骨堆成的!第17師打得最好一仗就是承德保衛戰,拚死守住了承德,沒有讓承德第二次淪陷。眼下,你們第123師也要麵臨相同的處境了,第17師做得到的事,你們為什麽做不到呢?我當初對第17師充滿信心,現在對你們也充滿信心,所以我留在這裏,你們守得住,我自然性命無憂,你們要是守不住,我就跟你們一起在這裏為國成仁。另外,我已經請示過委員長並且得到委員長的批準,如果第123師能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堅守住阿拉木圖,將授予你們‘天山’的榮譽稱號,請努力吧!”

    頓時,第123師全體官兵無不士氣大振、鬥誌如虹。

    守城戰,對於南京軍而言是最熟悉也是最擅長的作戰模式,因此官兵們迅速在城內外構建起了嚴密而高效的防禦工事,不計其數的環形工事、掩蔽部、火力支撐點、連環地堡群、戰壕、塹壕、交通壕、地道...遍地開花。開戰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擺在南京軍將領的麵前:城內居民怎麽安置?

    阿拉木圖是哈薩克第一大城市、中亞第二大城市,城區和附近郊區人口高達五十多萬,毋庸置疑,這五十多萬當地居民是一個燙手山芋,首先,他們都不是中國人,但其次,他們也不完全是異國人,根據統計,阿拉木圖的50多萬居民一半是哈薩克族,一半是俄羅斯族,其他民族很少。將其當成本國同胞進行愛護,明顯不妥,將其當成敵國居民進行使用,同樣不妥。五十多萬人,是一股巨大的人力資源,但是,養活五十多萬人需要大量的糧食。因此,將領們看法不一。經過反複研究,陳明仁采取了以下對策:

    第一,對於俄羅斯族人,留下青壯年男子,將其強征為苦力勞工,老弱婦孺驅逐出城,並且是驅逐向南方的,驅趕到蘇軍那邊,從而節約南京軍的物資消耗,加強蘇軍的物資消耗;

    第二,對於哈薩克族等非俄羅斯族的當地居民,南京軍宣布,心向蘇聯的可自行離開,隻允許向南離開,前去蘇軍那邊;心向中國、願意與中國軍隊聯手趕走俄羅斯人並建立新的哈薩克國的,或離開,向北遷移,前去阿拉木圖北部的“解放區”,或留下,協助中國軍隊抗拒蘇軍,一起戰鬥,保衛家鄉,對於這種居民,南京軍會給予豐厚獎勵以感謝其忠誠勇敢。

    南京軍需要當地人力,但也需要趕走或遷走大量人口,從而節約糧食等物資。

    南京軍在異國他鄉作戰肯定要拉攏當地人民心,空口無憑的大道理即便說得天花亂墜,也不如切切實實的實惠好處更有效。中國又不是富得流油的國家,自然沒辦法拿出大筆鈔票,因此南京軍拉攏哈薩克人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在國內的那一套,土地改革。占領阿拉木圖後,南京軍就與“哈薩克新政府”展開了這項計劃,全麵地廢除蘇聯的集體製,規定個人可擁有土地等私人財產,把在蘇聯政府嘴裏“屬於國家”的土地分給哈薩克居民們,並且是永久性,讓個人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說白了,南京軍徹底地顛覆了蘇聯當局原先在哈薩克施行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全麵地換成了“資本主義”,廢除了農業集體化,廢除大鍋飯,廢除計劃經濟製度等等。此舉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獲得阿拉木圖地區居民們(不包括俄羅斯族居民)近乎狂熱的歡迎和支持。

    哈薩克人為什麽會極度熱烈地支持南京軍的這個政策呢?因為在著名的烏克蘭大饑荒爆發的同時,哈薩克境內也爆發了同樣駭人聽聞的“哈薩克大饑荒”,前後持續了整整三年,足足餓死了150萬至230萬人,哈薩克雖然很大,但人口並不多,一千萬左右,幾乎餓死了全國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可不謂之觸目驚心。哈薩克大饑荒的直接原因是蘇聯當局在哈薩克強行推動其特有的意識形態和經濟製度,具體措施是糧食並購和農牧業集體化。哈薩克三分之二人口從事牧業,三分之一從事農業,但蘇聯當局根本就不管當地的社會形式和經濟結構,強行推行農牧業全盤集體化,從而給哈薩克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被布爾什維克統治前,哈薩克擁有650多萬頭牛馬,結果短短幾年內驟降到不足100萬頭,原本擁有約1.9億隻羊,結果短短幾年內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急劇降至138萬隻,不足原先的1%。對於如此災難,蘇聯當局根本不承認錯誤(或者說罪責),把責任一股腦地推到哈薩克居民們的頭上,聲稱是當地人頑固地抗拒先進製度、搞各種破壞而導致的。哈薩克人沒有忘記,他們在俄羅斯人、在布爾什維克主義倒行逆施的統治下,他們是何等的悲慘:社會機構完全崩潰,處處都是餓殍遍野的慘景、易子而食的慘劇,成百上千的村莊因為居民餓死或逃難而從地圖上消失掉,大草原上到處都是空蕩蕩的帳篷,鐵軌兩邊躺滿著成排成排、堆積如山的屍體,瘟疫橫行,死人無數。

    哈薩克人對俄羅斯人、對蘇聯政府、對布爾什維克的仇恨,絕不亞於烏克蘭人。

    德軍打進蘇聯的烏克蘭地區,無數烏克蘭人夾道歡迎;南京軍打進蘇聯的哈薩克地區,無數哈薩克人同樣夾道歡迎。

    當南京軍和“哈薩克新政府”宣布徹底地廢除掉布爾什維克主義,把土地重新分發給廣大哈薩克人,得到了哈薩克居民們發自肺腑的擁護,繼而使得南京軍猶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般贏得了當地人的民心和支持。眼下,南京軍跟蘇軍打仗,哈薩克人大力地支持南京軍。第二次阿拉木圖戰役前,南京軍宣布“協助南京軍作戰者可以分到土地作為嘉獎”,一時間,應者雲集,成千上萬的阿拉木圖居民爭先恐後地踴躍報名。

    “我們跟中國人一起打敗那些可惡的俄國人!”

    “一定要打敗俄國人!否則,我們又要生活在以前暗無天日的日子裏了!”

    “千萬不要讓布爾什維克卷土重來!我們不想被餓死!”

    “保衛我們的土地!保衛我們的牲畜!不要再被集體化了!”

    “殺光那些布爾什維克雜種!他們害死我們哈薩克人了!”

    “為餓死的親人們、同胞們報仇呀!”

    全城群情激奮,十數萬居民在刻骨的仇恨中爆發出憤怒的勇氣。

    阿拉木圖的50多萬居民,經過這番整頓後,約20萬俄羅斯族居民被驅逐出城,另有約5萬俄羅斯族居民被扣押在城內,都是青壯年男子,被南京軍強征充當為勞工苦力,至於哈薩克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居民,極少數人選擇向南撤離,前去投奔蘇軍(其實當地也有不少非俄羅斯族但心向蘇聯的居民,一些人被居民們當成“哈奸”給打死了,其他人也不敢露頭,不敢表現出親蘇親俄的立場),10多萬人選擇向北撤離,遷移去南京軍的占領區(解放區),還有10多萬人選擇留下,與南京軍並肩作戰,大部分是青壯年男子。“哈薩克臨時新政府”按照陳明仁的吩咐,適時地成立了“哈薩克反蘇反俄自衛軍”(這個名字裏,“反蘇”意為反對蘇聯意識形態,“反俄”意為反對俄羅斯國和俄羅斯人對哈薩克的殖民奴役),暫編為五個旅,每個旅五千餘人,一半成員是臨時參軍的哈薩克青壯年男子,一半成員是投降了的原哈薩克族蘇軍官兵。由於南京軍先前成功地突襲並占領阿拉木圖,繳獲到大批的蘇軍武器,所以“哈薩克反蘇反俄自衛軍”清一色的蘇械武裝。當然了,這支軍隊的戰鬥力還不能倚重,但可以作為南京軍的輔助力量。原先屬於蘇聯的哈薩克是沒有自己的軍隊的,眼下,這支“哈薩克反蘇反俄自衛軍”是屬於哈薩克國、哈薩克人的自己的軍隊,簡稱“哈軍”,哈軍也是南京軍在蘇聯境內扶植的第一支“偽軍”。

    因為擁有五萬餘俄羅斯人勞工苦力和十萬餘哈薩克人的協助,阿拉木圖防禦工事構建速度更是水漲船高,當蘇軍兵臨城下時,全城已經蓄勢待發、嚴陣以待。

    8月6日,二十餘萬蘇軍浩浩蕩蕩地抵達阿拉木圖,大戰爆發。

    托洛費門科基本上不會打仗,堪稱蘇聯版的趙括,他中規中矩地把火炮集中起來準備對阿拉木圖展開大炮擊。開炮前,一名哈薩克族的蘇軍上校提醒托洛費門科:“司令員同誌,阿拉木圖是蘇維埃的城市,城內有大量的蘇聯人民啊!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城區展開炮擊,必然會誤傷到大批平民的!”

    聽到這番話後,托洛費門科十分不悅甚至有點不耐煩地道:“為了祖國的勝利,犧牲他們也是值得的!如果瞻前顧後的,還怎麽打仗?”他完全不覺得這是個問題,首先,個人服從集體、為國家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本來就是蘇聯意識形態的根基,因此在他看來,隻要可以獲勝,死幾萬平民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因為祖國高於一切;其次,極度害怕莫斯科當局會追究自己責任的托洛費門科恨不得早點結束戰事、完成任務,戰事對於他而言是分秒必爭的,哪裏還顧得上誤傷平民這種“小事”。

    地動山搖的炮擊聲中,蘇軍集中了三百多門火炮對阿拉木圖展開炮擊,但效果很不佳,並且損失嚴重。托洛費門科是在白天裏展開炮擊的,結果炮群開火後,三十多架中國空軍的轟炸機飛來,炸得蘇軍炮兵陣地上電閃雷鳴、血肉橫飛,一下子就報銷掉了蘇軍上百門火炮,同時,南京軍組織敢死隊,以乘坐汽車的步兵和駕馭戰馬的騎兵為主(阿拉木圖南京軍擁有坦克非常少),凶猛地衝擊向蘇軍的炮兵陣地,雖然沒給蘇軍炮兵造成太大損失,但極大地震懾到了蘇軍,讓蘇軍陷入手忙腳亂,使得整場炮擊不得不草草結束。

    上千發蘇軍炮彈落入城內,炸得城內烈火騰騰、濃煙滾滾,守軍大部分都躲藏在戰壕、塹壕、坑道裏,所以損失很輕微。哈軍官兵們和城內的哈薩克族居民們都恨得咬牙切齒:“俄國人果然不把我們當成同胞!他們根本就不管我們的死活!把炮彈既打到中國人頭上也打到我們頭上!”

    “烏拉!”群魔亂舞般的俄語口號聲中,全體進攻的蘇軍呈現c字形地撲向城市。

    “殺!”漢語、哈薩克語的怒吼聲一起暴風般地響起,隨之便是無數槍彈炮彈的射擊以及爆炸聲,各個防線上一起狂飆出無數道耀眼的弧形火光,劈頭蓋腦地傾瀉向湧來的蘇軍。環繞阿拉木圖,風起雲湧、飛沙走石,驚天動地的戰火喧囂一下子震翻了大漠。霎時,蘇軍便在槍林彈雨和腥風血雨中陷入苦戰。托洛費門科完全不會組織部隊,他的部隊也是二三流部隊,約一半還是不久前新建的民兵師,因此雖然人數是守城的南京軍和哈軍的五倍,但卻被南京軍和哈軍殺得狼奔豕突。在雷霆霹靂般的爆炸中,蘇軍打頭的幾十輛坦克紛紛燃起了衝天大火,接連被南京軍的反坦克炮給摧毀了,除了剛誕生的t-34,蘇軍此時絕大部分的坦克光是用德國造的37毫米戰防炮就能擊毀,更何況南京軍手裏還有十多門八八高射炮(由於空軍掌握了中亞戰場的製空權,防空兵部隊手裏的八八高射炮沒什麽用,都交給陸軍部隊充當高射炮),頃刻間便把蘇軍的坦克部隊打得落花流水。潮水般湧上的蘇軍在血霧紅雲中苦不堪言,由於密集程度太高,猶如割麥子般一片又一片齊刷刷地被打倒,並且前麵是飛蝗閃電般的子彈,腳下又是遍地開花的火球。南京軍比不了德軍或蘇軍,中國的薄弱國力以及還很落後的工業無法給南京軍提供大量的重武器,但地雷這種“小玩意”還是要多少有多少,因此南京軍在阿拉木圖城外埋設了幾萬顆地雷,炸得蘇軍苦不堪言,戰場上血流成河,比比皆是被炸斷腿腳、倒在血泊裏鬼哭狼嚎的蘇軍傷兵,而在踩中地雷的蘇軍的身邊,還有蘇軍成群結隊地掉進了陷阱陷坑裏。南京軍把在南京會戰期間用過的防禦戰術在阿拉木圖也用上了,城外不但遍地都是地雷,並且遍地都是陷阱陷坑,數以千計的陷阱陷坑在城外星羅棋布,裏麵底部倒插滿了密密麻麻的、末端被削尖的木棍,猶如無數把匕首刀鋒般倒刺林立在其中,陷阱陷坑表麵用樹枝、竹席、浮土鋪蓋著,衝鋒的蘇軍一踩上後,猶如集體跳崖般一腳踩空,前赴後繼、滾滾不斷地摔進去,頓時血如泉湧、慘叫連連、哀嚎陣陣,摔進陷阱陷坑的蘇軍爆發出痛不欲生、摧肝裂膽般的慘叫哀嚎,盡被裏麵鋒利如錐的木棍刺殺得皮開肉綻、血流如注,坑壕裏血水四濺,被刺穿腿部腳底的蘇軍在裏麵根本無法動彈掙紮,隻能發出絕望而淒厲的慘叫哀嚎聲,被刺穿胸腹身軀的蘇軍血如泉湧,很快就因為失血過多和內髒破裂而死,使得陷阱陷坑內血流漂杵。死傷在陷阱陷坑裏麵的蘇軍無不慘不忍睹,活像被扔進了絞肉機,死在一起的蘇軍猶如被戳成一串的冰糖葫蘆,刺穿蘇軍身體的木棍鮮血淋漓,有蘇軍的內髒甚至都從被劃開的巨大豁口裏流出來,相當大的一部分蘇軍在掉進去後直接被“迎麵而來的”木棍刺中麵部、刺穿頭部,死狀令人毛骨悚然,有的木棍從蘇軍嘴裏插入,再從後腦冒出來,並把嘴巴撕裂成豁口,有的木棍從蘇軍眼窩插入,捅爛了大腦。隨處可見或三四個或五六個蘇軍四仰八叉地死在南京軍的陷阱陷坑裏,層層疊疊地堆積著,被裏麵的木棍刺得像羊肉串。

    交戰僅僅半個多小時,蘇軍便死傷過萬,有的倒在南京軍的火力網裏,有的摔進陷阱陷坑裏變成了人形刺蝟。守軍陣地上,殺聲震天,蘇軍衝鋒區域內,鬼哭狼嚎。

    托洛費門科臉色慘白地看著這一幕,他如墜深淵、不寒而栗。(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