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節 黃沙百戰(7)
字數:6462 加入書籤
阿拉木圖戰場上,蘇軍的兩次大規模進攻都被南京軍強力擊退,累計死傷了七萬餘人,另有一萬餘人在交戰中叛逃到南京軍陣地上向南京軍投降,南京軍自身傷亡一萬餘人,防線巋然不動。王甲本總結道:“我軍因為實力不足,所以‘防守有餘,反擊不足’,若能再給我部一個師原本或三百輛坦克,我軍便可轉入反擊,雖無把握消滅蘇軍,但擊潰之勝算極大。”
王甲本要的東西是南京軍總部沒法給的,因此第123師隻能在阿拉木圖打防禦戰。
阿拉木圖的戰事主要由王甲本負責,職位比王甲本更高的陳明仁則不隻是把目光放在小小的阿拉木圖,他看得更長遠、更廣大。按照南京軍的戰前計劃,在中亞戰場上,南京軍必須先發製人並且旗開得勝,速戰速決地搶占幾個能讓南京軍掌握主動權、立於不敗之地的重鎮要地後,然後全麵地轉入防禦。南京軍畢竟本錢有限,無力在開戰初期就一舉蕩平中亞,更何況,況且此戰的重點是在北亞,所以南京軍總部不會在中亞投入太多軍力,因此,隻要確保南京軍在中亞不會失敗,初期的戰略目標就達到了。根據計劃,進入中亞作戰的南京軍隻需攻取並固守阿拉木圖(第31軍的任務),繼而再在哈薩克東北部展開攻勢(第37軍的任務。實際上,第37軍是從中亞北部出擊,主要戰場會轉入北亞境內),任務就算完成了。因此,正在阿拉木圖作戰的第123師的任務就是固守阿拉木圖,守城是唯一目的,並不需要打垮攻城的蘇軍。
不過,陳明仁認為,若能一舉蕩平中亞南部,意義是無窮的,蘇聯在中亞的對外通道就此徹底陷入斷絕,另外,中亞貫穿南北的鐵路樞紐阿拉木圖雖然已在南京軍手裏,但中亞南部與中亞北部、與蘇聯的俄羅斯本土還是可以維持聯係的,中亞西部還是有一些公路的(南京軍目前占領了中亞東部的大部分地區),不止如此,蘇軍在裏海還有艦隊,裏海水路可以連接哈薩克、土庫曼、高加索三地,同時,德軍對蘇作戰的第一目標——巴庫油田,就位於裏海西岸,若南京軍能把兵鋒推到裏海東岸(哈薩克西部、土庫曼西部),必然可以對德軍在打完基輔會戰後進兵高加索、攻擊巴庫地區的行動產生了極強的策應價值。到時候,裏海西岸是德軍,裏海東岸是南京軍,拿下巴庫豈不是更有勝算?此舉對中國也大有裨益,德軍拿下巴庫,獲得當地的巨量石油,而南京軍就在裏海對岸,德軍不就可以很方便地通過裏海向中國運輸石油了嗎?中國也是極度缺油的。
南京軍總部十分讚同陳明仁的看法,但也很為難,因為南京軍總部實在無法再向中亞增兵了,心有餘而力不足。中國不缺人,中國軍隊不缺軍人,中國想組建一支“千萬人大軍”也不是難事,但組建軍隊容易,武裝軍隊可就難了。軍工業產量不足,經濟財政也非常吃緊,注定中國軍隊的規模會受到約束,蔣緯國可以給陳明仁派去五十萬大軍,隻不過是五十萬“小米加步槍”的大軍,又有何用呢?南京軍走的是精兵路線,蔣緯國可不想像蘇聯那樣用人海戰術對抗火海戰術,因為那是無數條的人命。中國人是世界第一多,但中國人的人命並不賤,中國人的人命跟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一樣值錢。
陳明仁向南京軍總部力爭提議:邀請伊朗出兵,攻擊土庫曼,牽製蘇軍,配合我軍。
楊傑回複陳明仁:伊朗處於猶豫不決中,難以督促其立刻出兵。
陳明仁回複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對伊朗以重利引誘之,再請德國一起施壓。
楊傑迅速把陳明仁的提議匯報給蔣緯國,蔣緯國果斷批準:派特使前去伊朗,再聯係希特勒元首,我們需要伊朗果斷出手。
南京軍在中亞戰場上即將得到一個新盟友的助戰。
伊朗此時是一個君主立憲製國家(其實是王室稍微放權的君主製),國號“伊朗王國”,處於巴列維王朝的統治下,現任國王即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的禮薩·汗·巴列維。伊朗先前跟清末中國一樣半殖民地半封建,雖然沒有像印度那樣徹底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或像中亞五國那樣直接被蘇聯吞並,但也被英國、蘇聯等列強進行各種滲透和間接控製,禮薩汗獲得國家的統治權後,他在不直接得罪列強的情況下努力地驅逐列強在伊朗的勢力,同時積極地進行現代化改革,他在鞏固國家完整和統一、維護國家利益、發展民族經濟等方麵上都頗有政績。伊朗夾在蘇聯和英國殖民地之間,長期遭到這兩大國的欺淩和掠奪,由於德國跟蘇聯、英國都是敵國,敵人的敵人自然是朋友,所以禮薩汗十分親近德國,跟原先曆史上的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一樣,雖然沒有直接加入軸心國,但跟德國穿一條褲子是公開的秘密。在原先曆史上,德國勢力深入伊朗並積極地遊說伊朗加入軸心國,伊朗沒有加入,但暗中支持德國,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擔心伊朗會投靠德國、威脅蘇聯的中亞腹地,因此跟英國聯手,南北夾擊,一起出兵伊朗,把禮薩汗從王位上趕了下來,盡管如此,禮薩汗仍然拒絕跟德國斷交。
禮薩汗的伊朗之所以搖擺不定,沒有堅定加入德國陣營,主要原因跟佛朗哥的西班牙一樣,希望德國贏,但又覺得德國實力不足,難以獲勝,所以遲疑不決,另外,伊朗和德國畢竟隔得太遠,伊朗直接被蘇聯英國所威脅,如果伊朗明確表態投靠德國,蘇英必然會下手,德國則鞭長莫及,無法援助。但是,這一切在眼下都被改變了。首先,伊朗除了西邊的德國,還有東邊的中國,南京軍大舉殺進中亞,距離伊朗邊境越來越近,使得伊朗的安全保證得到極大提升,從而堅定的禮薩汗的信心和決心;其次,由於德國和中國(還有日本)正式聯盟,打通德中之間的通道是兩國迫在眉睫的大事,伊朗位於德中之間,所以受到了希特勒更高的重視;第三,這一點也最為重要,蔣緯國當初曾泄露“天機”給希特勒,使得“打完蘇聯後打中東從而獲得地球油庫”已是希特勒堅定不移的戰爭計劃,伊朗就是中東的一部分,控製伊朗自然極大地有利於以後德軍(或者說聯盟國)對中東展開大規模的計劃,從而導致伊朗在希特勒心中、在德國高層心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了,德國對伊朗的拉攏也比原先曆史上的翻倍再翻倍。這三點原因,使得禮薩汗比原先曆史上更堅定地想投靠德國、加入聯盟國陣營。
接到蔣緯國的請求後,希特勒立刻對禮薩汗開出了更加優厚的條件,督促其下定決心,同時,中方特使也飛速趕到伊朗首都德黑蘭,這位特使不是別人,正是顧維鈞。
禮薩汗親德,自然也親華,因此親自接見了顧維鈞,雙方進行了一番對話,對話很有趣味性,基本上是一問一答,顧維鈞發問,禮薩汗回答。
顧維鈞:“尊敬的陛下,請恕我冒昧,請您先回答我幾個問題好嗎?”
禮薩汗:“當然,顧先生,您請問。”
顧維鈞:“人是不能不思進取的,不思進取的人隻是廢物,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更是如此。我們中國人以前有過輝煌,但百年來,我們衰弱了,眼下,我們雖然還很貧弱,但卻義無返顧地參加這場戰爭,因為我們想要讓我們中國重回漢唐盛世;德國人以前也曾輝煌過,德意誌帝國威震歐洲,但隨著上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德意誌一落千丈,但現在,德國又一次挑起戰爭,因為德國人不甘心隻當二流強國,想要重新成為一流強國;尊敬的陛下,伊朗人難道不想重現波斯帝國的輝煌嗎?”
禮薩汗:“是的,我們當然想。”
顧維鈞:“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果斷地把握機會。伊朗以前夾在蘇聯和英國兩強之間,不得不如履薄冰、低聲下氣,但一味的退縮忍讓可以換來強盛嗎?德中合力攻擊蘇聯,蘇聯必敗,並且在眼下,我國軍隊出兵中亞,就等於解除了伊朗的北部威脅,伊朗還在等什麽呢?為什麽不也盡到自己的使命呢?到時候,德、中、伊三國完全連成一片,伊朗還有什麽可以憂慮的呢?另一方麵,患難見真情,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出手援助的朋友,會比在我們成功時再貼過來的朋友更讓我們珍惜。伊朗現在不出手,難道要等到以後出手?兩者的價值還一樣嗎?中國和德國是否會把伊朗視為真心朋友,不就看伊朗此時的表現嗎?”
禮薩汗:“是的。”
顧維鈞:“付出越多,收獲就越多。如果中亞是我們中國軍隊獨自平定的,我們自然沒有理由分給伊朗什麽,如果中亞是中伊聯合平定的,伊朗出力了,自然就會獲得相應的豐厚回報。我們打算,把蘇聯的土庫曼地區劃分給伊朗。尊敬的陛下,您現在還有什麽疑慮嗎?”
禮薩汗:“沒有。”
由於希特勒和蔣緯國的雙重利誘施壓,伊朗正式加入聯盟國,參加了蘇聯戰爭。為此,蔣緯國承諾把土庫曼分給伊朗,土庫曼是中亞五國之一,總麵積約50萬平方公裏,不算小,總人口約200萬,非常少,國土80%被沙漠覆蓋,石油比較豐富,天然氣十分豐富,因此,這塊土地“不好不壞”,特產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汗血寶馬,蔣緯國讓出去確實也有點心疼,但不算很心疼,反正又不是中國的土地,此時是屬於蘇聯的,就算脫離蘇聯,也是土庫曼人的地方,蔣緯國完全是借花獻佛,用別國土地作為禮物收買盟友,堪稱無本買賣、穩賺不賠。
第二次阿拉木圖戰役爆發的第五天,伊朗出兵參戰,原本在伊朗北部邊境處防備蘇聯的十多萬伊軍大舉出擊,打進了蘇聯的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境內。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位於土庫曼南部邊境,距土伊兩國國界線不足五十公裏,因此打進土庫曼境內的伊軍在當天就兵臨阿什哈巴德城下。為對付南京軍、奪回阿拉木圖,托洛費門科把中亞南部四國境內蘇軍幾乎抽調一空,使南部四國此時的防禦堪稱泥捏紙糊,阿什哈巴德此時的蘇軍駐軍僅一個正規軍步兵團和一個民兵師,總兵力不到一萬人。不過,伊軍的戰鬥力也不高,缺乏訓練,缺乏重武器,缺乏輜重物資,缺乏彈藥補給,缺乏正確合力的指揮,所以十多萬伊軍足足打了四天四夜、付出差不多一半傷亡,才勉強擊退了阿什哈巴德蘇軍,攻占了這座城市。
盡管伊軍表現得令人不敢恭維,但好歹取得了一個還算拿得出手的勝利,最重要的是,伊軍在蘇軍背後的突然下手,使得蘇軍陣腳大亂。正在阿拉木圖前線的托洛費門科得知這個噩耗後,驚得呆若木雞,伊朗對土庫曼展開攻擊,意味著中亞南部四國已經陷入中伊兩國的前後夾擊,蘇軍完全是腹背受敵。
“怎麽辦?怎麽辦?”身為軍隊主官的托洛費門科完全是驚慌失措、六神無主。
一架架南京軍的運輸機飛過蘇軍上方,空投下大量傳單,傳單上道:
“蘇軍官兵們!伊朗已經對你們開戰了!超過四十萬伊朗軍隊正在由南向北,殺向了你們的背後!阿什哈巴德已經被伊朗軍隊占領了!撒馬爾罕也快了!再下一個就是塔什幹了!你們注定要全軍覆沒在中亞的沙漠上!投降吧!否則你們必死無疑!”
看到傳單的蘇軍官兵們愈發地人心惶惶、驚恐不安,越來越多的非俄羅斯族蘇軍官兵叛逃,跑到南京軍陣地上向南京軍投降,即便是俄羅斯族的蘇軍官兵也出現了很多的叛逃者。
實際上,蘇軍此時的處境還沒有那麽糟糕,伊朗軍隊戰鬥力不強,如果高加索地區的蘇軍調動一支得力部隊進攻伊朗西北部,也可以派遣一支部隊乘坐艦隊橫渡裏海進入土庫曼展開增援,伊軍色厲內荏的攻勢都會被擊退,但托洛費門科已經徹底亡魂喪膽,喪失了繼續堅持下去的勇氣。8月13日,阿拉木圖的南京軍和哈軍(哈軍雖然也受到一定的傷亡損失,但因為戰鬥中守軍繳獲到大批蘇軍武器,所以就地武裝了大批當地青壯年居民補充進哈軍,使得哈軍在展開反擊戰時已經達到五萬餘兵力)展開一場試探性的高強度的反擊,未曾想到,攻城蘇軍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反擊中的中哈聯軍幾乎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確定蘇軍已經完全地戰意蕩然、士氣消弭後,陳明仁一錘定音:“全麵反擊!”
中哈聯軍的試探性反擊一下子變成了全麵反擊,兵鋒所到之處,蘇軍降者遍野。
接下來十多天內,中亞南部局勢發展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南京軍進展之神速、順利猶如天佑神助,蘇軍兵敗如山倒,完全一潰千裏,南京軍一路高歌猛進。8月15日,追擊蘇軍的中哈聯軍一鼓作氣,跟在蘇軍後麵長驅直入,殺進了吉爾吉斯首都比什凱克,來不及喘口氣,中哈聯軍繼續窮追猛打,以長途拉練般的方式不費吹灰之力地拿下了沿途的江布爾、希姆肯特、納曼幹、安集延等較大城市,兵不血刃、戰果輝煌,同時抓到了幾萬個蘇軍俘虜,這些蘇軍俘虜毫無鬥誌,在筋疲力盡中茫然地站在路邊高舉雙手,垂頭喪氣地向南京軍投降。
“到路邊呆著去!別擋道!”追殺蘇軍、占領城市都已經順手了的南京軍官兵們搜走投降蘇軍的武器裝備,將其趕到路邊,然後繼續坐著汽車、騎著馬、蹬著自行車飛速地前進。兵貴神速,南京軍根本沒空抓俘虜,把俘虜交給後麵跟上來的哈軍。
8月22日,南京軍兵臨烏茲別克首都、蘇軍中亞軍區司令部駐地塔什幹城下。逃來的托洛費門科等蘇軍在驚魂未定中根本來不及組織防禦,南京軍已經蜂擁而入。經過一番短暫而激烈的戰鬥,南京軍奪取塔什幹,繳獲大量蘇軍武器裝備、輜重物資,托洛費門科在倉惶逃跑中被南京軍炮彈炸傷,傷重不治而死。
8月25日,南京軍兩個加強營分別占領撒馬爾罕和杜尚別,幾乎不費一槍一彈。
8月28日,南京軍一支先頭部隊在阿什哈巴德與伊朗軍隊勝利會師。
南京軍第31軍超額地完成了總部交給他們的任務,三個師擊敗蘇軍反撲,打垮了中亞境內的蘇軍主力,一個師橫掃中亞南部,占領四個國家。
至八月底時,中亞局勢已經基本塵埃落定,南部四國全部被南京軍占領和控製,北部的哈薩克的東北部、東部被南京軍占領和控製。(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