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節 搏殺北野(1)

字數:9165   加入書籤

A+A-


    短短一個月內,中國軍隊(主要是南京軍第31軍)便以犁庭掃穴、摧朽拉枯之勢平定中亞,速度之快,讓德國欣喜不已,讓日本又喜又驚,讓觀戰的美英法等國都深感難以置信。實際上,蘇俄在中亞敗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徹底,完全在情理之中。開戰前,斯大林對中國玩弄歸還外新疆的緩兵之計,又以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為籌碼對中日施展離間計,斯大林的這兩手如果放在蔣介石身上,蔣介石極有可能中招,但放在蔣緯國身上則毫無效果,蔣緯國對其完全免疫,因為蔣緯國根本就是鐵了心地打算要對蘇聯開戰,要聯合德國將蘇聯打敗掉、滅亡掉、瓜分掉,所以斯大林的這些陰謀詭計在蔣緯國麵前根本就是白費心機;其次,由於斯大林的殘酷手段,比如民族迫害、宗教打壓、大清洗、大饑荒、農業集體化運動等,使得蘇聯在中亞地區喪盡人心,加上中亞當地本來就不是俄羅斯的傳統領土,所以南京軍打著“推翻斯大林暴政”“趕走俄羅斯人和布爾什維克,解放中亞人民”旗號進入中亞時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導致屬於蘇聯領土的中亞卻民心倒向南京軍,這也是蘇軍一敗塗地的重要原因;第三,德軍在東歐戰場上牽製住了70%以上的蘇軍,蘇軍精銳部隊大部分都在東歐戰場,蘇聯兵工廠不停生產出的飛機、火炮、坦克等重武器也大部分都被供應給了東歐戰場,使得中亞戰場上蘇軍完全是二三流部隊,並且指揮官也能力平庸,讓南京軍得以“趁虛而入”;第四,南京軍在戰略上、戰術上、政治上、外交上、宣傳上都對症下藥,密切地配合了軍事,從而在戰場上取得了極好的成果,另外,打鐵還需自身硬,南京軍是一支身經百戰、從屍山血海裏殺出來的鐵軍,南京軍自身的實力、戰鬥力也是南京軍在中亞最終能取勝的關鍵因素。

    捷報傳來,武漢、北平、柏林都歡聲一片,東京方麵也發來了“措施熱情洋溢的賀電”。對於南京軍在中亞取得的勝利,日本人“又喜又驚”,喜的是:德軍和南京軍在開戰後進展都比較順利,因此,聯盟國取得蘇聯戰爭勝利的可能性是極高的,日本軍隊雖然不直接參戰,但根據聯盟國內部協議,日本也能在聯盟國瓜分蘇聯時結結實實地分一杯羹,對此,日本人自然十分期待和欣喜,但喜中帶驚,日本人驚的是:中國軍隊(南京軍)居然已經如此強盛,雖然中日現在已經聯盟,但雙方心知肚明彼此這種聯盟隻是互相利用的關係,隨時可能再次撕破臉反目成仇,中國軍隊越強,對日本而言自然不是好事。日本人最希望的是“中國取勝,幫助日本打敗蘇聯,但慘勝,打完蘇聯後的中國也是元氣大傷”,這樣,日本才是最後贏家。

    不需要蔣緯國費口舌,喜氣洋洋的武漢軍委會立刻對參戰部隊進行了一係列封賞嘉獎。中亞打了一個月,參戰南京軍(以第31軍為主,但第37軍也在哈薩克東北部參加了一係列戰役)總計死亡1.5萬餘人(包括陣亡、傷重而死、病重而死等),受傷得病3.3萬餘人(水土不服也是生病的一大原因),失蹤1000餘人(包括迷路、被俘等原因),合計約5萬人,消滅蘇軍約40萬人,其中,斃傷蘇軍約14萬人,俘虜蘇軍約25萬人(四分之三以上都是主動投降),繳獲武器彈藥、軍械裝備、輜重物資不計其數。如此輝煌的勝利,蔣介石如果不好好地慷慨一下肯定是說不過去的。錢,蔣介石不會掏,因為那是蔣緯國的事,增加番號、擴建部隊也沒有,畢竟這事比較敏感,因此蔣介石給參戰部隊下了一場勳章雨,功勞卓越的陳明仁被晉為陸軍二級上將,分別授予第123師和第111師“天山”和“奔雷”的榮譽稱號。

    實際上,中亞此時的局勢還不能說是高枕無憂,蘇軍有三條道路可以卷土重來,一是從高加索出擊,攻擊已經公開加入聯盟國的伊朗,二是橫渡裏海,進入哈薩克西部或土庫曼西部,三是從哈薩克西北部展開反擊,不過,基輔會戰正在如火如荼,蘇軍分身乏術,暫時無力大規模地反攻中亞,另外,南京軍同時還在中亞展開著激戰,戰火燃燒在哈薩克東北部,並且從中亞一路燃燒進了北亞境內。

    與第31軍同時進入中亞作戰的第37軍承擔的任務跟第31軍不同,該軍共下轄4個師,第111、第37、第38、第39師,由馮治安指揮,開戰之初,該軍先鋒部隊第111師從新疆北部出擊,順額爾齊斯河一路疾馳西進,長途奔襲,迅雷般地拿下了哈薩克東北部兩大城市厄斯克門、塞梅伊,戰果豐碩,並且動作神速,因此該師獲得“奔雷”榮譽稱號,與此同時,後續的第37、第38、第39師陸續跟進,在第37師追上第111師後,湖東戰役爆發,托洛費門科命令哈薩克境內蘇軍前去湖東戰場參戰,導致哈薩克大部陷入兵力空虛,8月15日,馮治安抓住機會,集結第111師和第37師,再次順額爾齊斯河一路疾馳西進,兵臨哈薩克東北部三大城市之一、唯一還未被南京軍攻占的、位於塞梅伊西北一百七十多公裏的克列庫城下,經過一番激戰,第111師和第37師攻取克列庫。至此,哈薩克東北部三座主要城市都被南京軍占領。馮治安隨即在這三地實施了雷厲風行的“戰時政策”,包括驅逐俄羅斯人、土地改革、廢除原先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和蘇聯製度等,從而贏得當地人(哈薩克人)的民心,南京軍因此而在當地站穩了腳跟。三地加起來有三百多萬人口,但南京軍隻需要派遣幾千人就可以維持秩序,當地人幾乎不反抗南京軍,甚至十分配合南京軍,成立“哈薩克反蘇反俄自衛軍”,幫助南京軍鎮壓反抗分子、親蘇親俄分子、蘇軍和俄羅斯人的殘渣餘孽等。因此,南京軍可以把九成以上兵力用於繼續作戰,不存在部隊因占領區擴大而被分散兵力的問題。

    哈薩克是中亞北部,再往北就是北亞西部,跨過哈薩克的北方國界線,蘇聯西伯利亞鐵路幹線便橫臥在眼前了。哈薩克東北部三大城市,位置由西向東分別是:克列庫、塞梅伊、厄斯克門,三座城市都坐落在額爾齊斯河邊,互相雖然沒有鐵路相通,但有公路和水路相通;從克列庫向西北延展約三百公裏是鄂木斯克,這座城市是西伯利亞鐵路幹線上的幾座中轉站之一;從塞梅伊和厄斯克門向正北偏東延展約三百公裏是巴爾瑙爾,這座城市也是西伯利亞鐵路幹線上的中轉站之一,不過,從巴爾瑙爾向正北延展約一百公裏,是著名的新西伯利亞。

    新西伯利亞,這座城市堪稱“蘇聯西伯利亞鐵路幹線第一重鎮”“蘇聯西伯利亞地區的核心”,是蘇聯北亞境內的第一交通重地和重要的工業城市。蘇聯領土從最西部到最東部,長達10000多公裏,新西伯利亞這座城市正好在最中間。蘇聯的遼闊國土大致上可分為東歐地區、中亞地區、北亞地區(西伯利亞地區)這三大部分,西伯利亞又可以分為東西伯利亞、中西伯利亞、西西伯利亞這三大部分。新西伯利亞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極其重要”,因為它是連接東歐、中亞、西西伯利亞、中西伯利亞這四地之間的鐵路交通咽喉,處於蘇聯西伯利亞鐵路幹線的“丁字路口”上,同時,它還是蘇聯西伯利亞地區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工業基地,是俄羅斯境內僅次於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俄羅斯第三大城市,擁有100多萬人口、2000多家各型工廠以及眾多的大學、博物館、歌劇院等建築,戰略價值等同於中國的武漢。

    遠東戰爭中,伊爾庫茨克(安北)被南京軍奪取後,蘇聯在伊爾庫茨克以東地區幾乎陷入癱瘓;如今,如果新西伯利亞被南京軍奪取,那麽,蘇聯在新西伯利亞以東地區會同樣陷入癱瘓。蘇聯會一下子失去三分之二以上的西伯利亞,同時,被南京軍控製的東西伯利亞、中西伯利亞、中亞也會連成一體,蘇聯隻剩下東歐和西西伯利亞,國土麵積銳減60%以上。

    蘇聯確實很大,但核心是麵積約500萬平方公裏的東歐,麵積約400萬平方公裏中亞以及麵積約1300萬平方公裏的北亞都隻是靠鐵路進行控製的“脆弱領土”,一旦鐵路斷絕,這些遼闊領土立刻就會“瓜熟蒂落”。蘇聯戰場上,出現這麽一幕奇怪的畫麵:德軍在東歐戰場上累死累活地拚殺,占領土地十分艱難,幾萬平方公裏幾萬平方公裏地占領,而在中亞戰場上、北亞戰場上,南京軍輕而易舉地大口大口地吞掉以百萬平方公裏為單位的蘇聯領土。

    攻占西伯利亞鐵路幹線上的樞紐要地,斷絕西伯利亞交通線,這是南京軍對北亞展開軍事行動的第一目標。為此,南京軍采取了兩大策略:第一,第37軍的十三萬精兵從新疆北部出擊,先攻入中亞東北部,繼而揮軍北上;第二,南京軍的第77、第88、第99、第74、第101、第150、第180、第200師等部隊在北海省境內組成一個擁有幾十萬大軍的重兵團,從安北(伊爾庫茨克)出擊,順著西伯利亞鐵路幹線,一路向西,擺出一副大舉進攻的態勢,牽製住西伯利亞(中西伯利亞和西西伯利亞)蘇軍主力,配合、策應、馳援、掩護第37軍。

    中亞戰場上的戰事雖然也有不少惡戰、激戰,但總體而言,南京軍在中亞戰場上打得還是比較順利和輕鬆的,真正的硬仗、苦仗,是在北亞戰場上。

    遠東戰爭後,蘇軍統帥部將其在北亞、中亞的軍區進行了調整,重新劃分了三個軍區,分別是中亞軍區、烏拉爾軍區、東方軍區。中亞軍區的負責區域即中亞五國,烏拉爾軍區的負責區域包括“烏拉爾山以西的少部分地區以及烏拉爾山以東的西西伯利亞”,東方軍區的負責區域包括“東西伯利亞以及中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南部即外東北,在外東北被南京軍收複後,西伯利亞鐵路幹線在東西伯利亞境內的部分也被中國控製,目前由日本托管並使用,所以蘇聯對東西伯利亞除外東北以外地區隻能保持著微弱的控製)”。蘇軍東方軍區司令員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中將絕不是蘇軍中亞軍區司令員托洛費門科中將那種平庸之輩,他是政治軍官出身的蘇軍高級將領,這是他和托洛費門科的共同點,並且同樣是他在大清洗運動中沒有遭到波及的主要原因,但跟“隻會整人、不會打仗”的托洛費門科不同,科涅夫擁有很紮實的軍事才幹,性格精明幹練、果斷沉穩,在軍事上擁有罕見的敏銳而正確的直覺。

    科涅夫此時雖然是蘇軍的高級將領,但還不是高層核心,蔣緯國對科涅夫“久仰大名”,他知道,蘇軍將星如雲,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都是非常能打的,因此他事先給南京軍高級將領們列下了一份“紅色名單”,朱可夫、科涅夫等蘇軍二戰名將都在其中,“遇到名單上的人,一定要慎重對待,不能掉以輕心”,蔣緯國囑咐他的將軍們。在做這事時,蔣緯國有點自嘲,自己怎麽像曹操?把張飛的名字寫在衣服上,囑咐將軍們“遇到張飛切莫大意”。實際上,蔣緯國這份“紅色名單”上的蘇軍將領基本上都還沒有真正地成為蘇軍的主要骨幹,因為他們大多是是後起之秀。蘇德戰爭爆發時,指揮蘇軍的是斯大林那一輩的老元帥老將軍,一個個理念落後、思想僵化,成為蘇軍被德軍打得一敗塗地的主要原因之一,直到朱可夫等人陸續脫穎而出,才使得蘇軍在軍事指揮水平上逐步地追趕上德軍。

    對於蔣緯國的警告,南京軍將領們都深以為然。

    南京軍一邊出擊中亞,一邊出擊北亞,從而形成了“西方”“北方”兩大集團,不過,南京軍北方集團的總指揮卻不是南京軍的嫡係將領,而是一位從武漢空降來的“欽差大臣”。這是蔣介石的安排,用意是蔣緯國心領神會的,不過,蔣緯國也不是來者不拒的,他可不想蔣介石派來一位誌大才疏、名不副實的“心腹愛將”,導致前線南京軍“一將無能三軍累死”。父子倆商量了幾次,取得了雙方都滿意的結果:被蔣介石派來指揮南京軍北方集團的是薛嶽。薛嶽此時的軍銜是中將,級別不低,軍區副司令長官級的,蔣介石對他很滿意,蔣緯國對他也很滿意,畢竟薛嶽的能力和戰績在原先曆史上是有目共睹的。蔣緯國相信,有更好更強的軍隊讓這位虎將指揮,這位在原先曆史上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著名將軍必然能為國家建立更大的功勳。

    對於薛嶽這位“空降總指揮”,不少南京軍將領暗中頗有微詞,但蔣緯國十分熱情地歡迎了薛嶽,表示“絕對服從薛長官的指揮”,在他的帶頭以及他的暗示下,南京軍將領們轉變了態度,使得薛嶽在南京軍內也能令行禁止。實際上,薛嶽本人是非常興奮的,軍人嘛,自然是希望在戰場上為國建功、揚名立萬的。蔣緯國的南京軍是中國最強軍隊,比日軍更強,能得到指揮幾十萬南京軍的機會,還能踏上世界大戰的舞台,薛嶽自然興奮不已,自然而然,對蔣緯國“用人唯才的廣闊胸襟”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薛嶽應該能幹得過科涅夫吧?”蔣緯國暗暗地想道。

    當陳明仁率領第31軍、馮治安率領第37軍打響中亞戰事時,南京軍北方集團也同時打響了北亞戰事,參戰南京軍包括3個軍:第77軍(下轄第77、第74、第101、第200師)、第10軍(第88、第150師)、第100軍(第99師、第180師),第77軍負責主攻,第10、第100軍負責左右兩翼。三十萬大軍從安北出擊,猶如決堤洪水般衝破中蘇國境線,攻入了蘇聯境內,但沒有像第31軍、第37軍在中亞戰場上那樣長驅直入、掠地千裏,進入敵境後,前進不到五十公裏就遭到蘇軍的強力阻擊,雙方在安北西北四十多公裏的切列姆霍沃惡戰了十多天,大殺了十多場,南京軍雖然勝多敗少,但傷亡、損失、消耗都很大,戰局繃成平手。

    用黃維的話說:“陳明仁和馮治安在中亞‘吃香蕉’,我們在北亞‘啃甘蔗’。”

    香蕉果肉是很軟的,可以大口大口地吃,甘蔗則是堅硬的,隻能小口小口地嚼。黃維這個比喻形容切列姆霍沃戰事的非常貼切的。蘇軍東方軍區擁有兵力約70萬,但五分之二都是新建部隊和民兵師,南京軍參戰兵力隻有蘇軍一半,但兵員素質超過蘇軍,雙方可以說旗鼓相當,南京軍掌握著很大的製空權,但缺乏轟炸機,蘇軍重武器數量和重火力都大大地超過南京軍,南京軍坦克數量是蘇軍一半不到,但質量優於蘇軍,因此在機械化野戰中無堅不摧,雙方各有優勢。總體而言,雙方的空中力量都十分薄弱(蘇軍戰鬥機打不過中國空軍戰鬥機,但中國空軍缺乏轟炸機),蘇軍火炮很多,穩壓南京軍,南京軍坦克比蘇軍更強大,並且蘇軍總指揮官科涅夫不是軟柿子,很擅長“步炮協同作戰”。在這樣的情況下,南京軍可以跟蘇軍打成平手甚至還占幾分上風,已經很不錯了,如果南京軍就這樣硬打下去,節節推進是能做到的,但物資消耗會超出南京軍的承受能力。

    在很窮的情況下還要打勝仗,確實很讓南京軍將領們感到為難。

    第77、第10、第100軍的聯合指揮部內(這三個軍沒有合編為一個集團軍,但實際上是共為一體作戰的),薛嶽、楊傑、黃維、王耀武、李玉堂、宋希濂等將領以及親自趕來的蔣緯國一起絞盡腦汁地思考著對策。

    “這個科涅夫確實不簡單。”黃維看著蔣緯國,“二公子,你提醒得很對啊!科涅夫指揮的蘇軍在戰鬥力、士氣、意誌、訓練等方麵都非常過硬,別說中亞蘇軍,就連當初參加遠東戰爭的蘇軍都不如。”他苦笑道,“我都有點羨慕陳明仁和馮治安了,他們的對手隻是一群烏合之眾。”

    王耀武打趣道:“培我兄,身為軍人,應該遇強則強,豈能欺軟怕硬?”

    宋希濂說道:“蘇軍打空戰,不是我們的對手,打坦克戰,也不是我們的對手,但是,打起野戰來,卻力壓我們。蘇軍的步炮協同非常老練,炮火落下來時,步兵已經展開攻擊了,蘇軍炮火一停,弟兄們還沒有回過神,蘇軍步兵已經近在眼前,很多防線就是這樣被突破的,即便撤退,我們也是挨著蘇軍的炮火,好不容易站穩腳跟,蘇軍步兵部隊已經像附骨之疽般緊貼了上來,弟兄們不得不倉促應戰。打炮戰,我們不如蘇軍,一邊倒地吃虧,打步兵混戰,雖然我們頂得住,但步兵混戰就是比拚人命消耗,就算打個損失一比一,仍然還是我們吃虧。用我們一個弟兄的命交換一個老毛子的命,不值啊!”

    蔣緯國詢問道:“以前我們對付蘇軍的炮群,通常采用都是坦克部隊突襲攻擊的手段,現在不行嗎?”

    李玉堂說道:“二公子,情況不同。以前是雙方展開野戰,或者我方防禦、蘇軍進攻,蘇軍炮群都在野地上,容易被我軍坦克部隊突襲,但現在,是我方進攻、蘇軍防禦,蘇軍的炮群都在切列姆霍沃城區內或城區附近處。科涅夫看樣子吸取了以前蘇軍的教訓,他在他的炮群陣地附近設立了大量的反坦克戰壕,我們的坦克部隊是衝不過去的,坦克不擅長打巷戰、陣地戰。並且,蘇軍也裝備了大量的燃燒瓶,估計也是跟我們學的。我們的坦克衝入城區內,牆壁後麵都是蘇軍在不斷地投擲燃燒瓶,我們的坦克衝到城區附近,反坦克戰壕內同樣都是蘇軍在不停地投擲燃燒瓶。一百個蘇軍被打死,消滅我們一輛坦克,這種買賣我們賠得起嗎?蘇聯人本來就很不在乎人命,我們卻非常在乎我們的坦克,我們的坦克都是非常寶貴的啊!”

    楊傑蹙眉道:“我們必須要在北亞戰場上取得重大突破,否則,對我們在整體戰局和戰略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麵影響。這樣耗下去,蘇軍最有利,他們的北亞安然無恙,我們即便拿下他們的中亞,他們也可以卷土重來,我們的北方集團卻裹足不前,那我們就陷入被動了。北方集團的實力大大地超過西方集團,西方集團勢如破竹,北方集團舉步維艱,一旦拖下去,西方集團就會孤掌難鳴。最可怕的是,再過三個月甚至兩個月,蘇聯的雨季和冬季就要來了,我們時間很緊張啊!”

    王耀武說道:“北亞境內原本人煙稀少,現在的居民基本上都是俄羅斯族移民(原先當地原住民被蘇俄殺得差不多了),北亞蘇軍官兵大多數都是俄羅斯人,因此對蘇聯的忠誠程度很高,這一點是中亞蘇軍不能比的。我們在北亞確實是在敵國境內作戰,得不到支持的。”

    將領們的心頭都沉甸甸了起來,北亞才是主戰場,中亞隻是第二戰場。如果北亞不利,沒有重大突破,中亞的那些戰果不但無法維持,還可能喪失,這場戰爭就要陷入極大被動了。

    “諸位長官...”站在蔣緯國身邊的蕭爻緊盯著地圖,開口道,“我軍剛剛進入蘇聯境內,僅僅推進了四十多公裏,就遭到蘇軍強有力的、可以說是全麵的阻擊,甚至,蘇軍還屢屢地對我們進行反擊。這說明什麽?”

    在座的都是軍人、軍事家,因此一點就通。薛嶽緩緩地道:“說明蘇軍對我們的防禦在原則上是一種進攻戰略。”

    蔣緯國也聽明白了。南京軍剛剛跨過國界線,就遭到大規模的蘇軍的阻擊,說明蘇軍在戰前把主力都放在中蘇邊境,並沒有展開“梯隊防禦”,也就是著名的“大縱深”,所以,南京軍進入蘇聯境內後,沒有遇到“一股接一股的蘇軍”,而是直接遇到了“一大股的蘇軍”。結合自己掌握的“天機”,蔣緯國愈發地醒悟了:在原先曆史上,蘇軍在蘇德戰爭前強調“進攻戰略”,核心思想是先發製人、先下手為強,不等著敵人打自己後再進行防禦,而是主動打敵人(蘇軍高層內部有一種“斧頭理論”,意思是剛剛覺察到某方對自己有威脅時,無需等待其付諸行動,己方直接先下手,並且不是試探性攻擊,而是全力地攻擊,一斧頭以劈死對方為目標),正因為這樣,蘇軍才主動攻擊芬蘭,才主動對四周國家下手(包括中國在內),甚至,在蘇德戰爭前,蘇軍統帥部還製定了一個準備主動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此種說法還有一定的爭議)。另外,由於蘇軍的這種“主動進攻思想”,導致在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主力都在國界線最前沿部署著,沒有部署到後方縱深,使得前線防禦寬度過窄,很容易被德軍裝甲集群撕裂和突破,也導致德軍在戰爭初期抓到了不計其數的蘇軍俘虜,不止如此,蘇軍的這種“進攻思想”還使其對防禦研究較不足,較缺乏展開大規模防禦戰的理論和經驗。

    科涅夫無疑是一位優秀的蘇軍將領,但他此時也沒有跳出蘇軍的“進攻思想”,因此他的部隊都集結在中蘇邊界處,呈現出進攻態勢,展開的防禦戰也是“進攻性防禦”,不過,此戰術也有很大成效,讓南京軍無法將蘇軍逐個擊破,無法深入推進北亞腹地,完全被擋住。

    “如果我們實力不足...”蕭爻意味深長地說道,“蘇軍肯定投入反擊,主動打我們。”

    “這...”黃維有點困惑,“這不是很自然的嗎?”

    隻說了一句話的薛嶽猛然間目光一閃,他緊緊地看著地圖:“進攻不行,那麽,我們隻能采取一個辦法...”他緩緩地道,“後退決戰。”

    “後退決戰?”將領們都心頭一驚,繼而或訝然或思考或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薛嶽沉聲道:“先誘敵深入,再包圍聚殲之,我將其稱為‘天爐戰法’。”(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