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節 運籌帷幄(1)
字數:7214 加入書籤
安北,原名(俄語名)伊爾庫茨克,位於北海湖(貝加爾湖)西南端,處於西伯利亞鐵路幹線上,是工業規模超過新西伯利亞的西伯利亞境內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中西伯利亞地區的交通樞紐和商貿核心。遠東戰爭期間,南京軍第74師通過長途奔襲攻取了這座城市,從而奠定了南京軍最終獲勝的基礎,戰爭結束後,蘇聯被迫將外東北等大片屬於中國的領土歸還給中國,並且割讓了少數地區,安北就在其中。新的中蘇國境線就在安北城外數公裏處,從安北出發,向北十多公裏或向西幾公裏便進入蘇聯領土。毋庸置疑,安北這座城市是不折不扣的邊境重地,被蘇聯劃給中國後,考慮到安北緊貼著中蘇國境線,因此城內的機器設備被南京軍拆卸一空,運往華北等地,使得這座城市不再是工業城市,隻是一座邊境軍事城堡。南京軍將其改建成了一座軍城,城內設有一座小型兵工廠,另有一些簡單的基礎設施,除此之外別無其它,城內建築主要供應前線官兵和官兵家屬居住。
收複伊爾庫茨克,是蘇軍在這場戰爭裏取得的非常具有政治意義和宣傳價值的勝仗。
伊爾庫茨克不是蘇聯戰爭爆發後被中國軍隊或德軍攻占的蘇聯城市,從嚴格意義上講,伊爾庫茨克在蘇聯戰爭爆發時是中國城市,屬於中國領土,這也使得蘇軍收複伊爾庫茨克的行為不隻是“收複失地”,還具有一種“反攻進敵國領土”的含義,不得不讓正為蘇聯此時危急萬分的局勢而焦頭爛額的莫斯科當局興奮不已。
蘇軍對伊爾庫茨克的收複作戰堪稱順利得出奇,伊爾庫茨克的南京軍幾乎是一觸即潰,勉強堅持了一個多小時,蘇軍的紅旗便飄揚在了這座已經被蔣緯國重新命名“安北”的城市的上空。
與《真理報》、《消息報》並列為蘇聯三大中央機關報的《紅星報》以極度熱情洋溢、連篇累牘的文章報道了“蘇聯紅軍的這個光榮的、輝煌的、偉大的勝利”,用詞讓在前線的科涅夫看了後都感到頭皮發麻:
“...東方軍區的紅軍戰士們在偉大的斯大林同誌的命令下,相應祖國的號召,無所畏懼、爭先恐後地投入了這場保衛祖國、保衛蘇維埃的戰爭裏。八月十八日的反擊作戰正式開始後,因為軍區司令員科涅夫同誌、參謀長馬蘭金同誌、政委蘇賽科夫同誌等足智多謀的前線紅軍指揮官的高明而巧妙的部署,中國侵略軍完全被打得暈頭轉向,發動反擊的紅軍戰士們無不滿懷著對祖國的忠誠和對勝利的高度信心以及對中國侵略者的刻骨仇恨,猶如暴風雪般勢不可擋地殺向了中國侵略軍,‘烏拉’口號聲響徹在西伯利亞的上空,也震碎了中國侵略者的膽子。紅軍炮兵部隊的戰士們操控大炮,將複仇的怒火噴射向那些侵犯我們家園的中國匪徒,猛烈的炮火咆哮著而去,中國侵略軍被炸得狼狽不堪,猶如老鼠般四處亂竄,成千上萬中國侵略軍被炸得橫屍當場,落得了他們為蔣介石反革命政權賣命的可恥下場,更多的嚇破膽的中國侵略軍在屁滾尿流中倉惶逃跑,他們完全沒有招架之力,中國侵略軍的大炮數量非常少,隻有紅軍的幾分之一,因此一邊倒地挨著紅軍炮火的複仇轟擊,由此可見,蔣介石反動政權是何等的窮兵黷武,根本沒有資本展開侵略戰爭,卻硬要追隨德國法西斯展開對蘇聯的侵略,從而讓無數中國年輕人淪為可悲的炮灰,白白地枉死在戰場上;颶風般的炮擊在展開的同時,紅軍坦克部隊的戰士們已經精神抖擻地出擊,戰士們的口號聲和坦克的發動機聲一起讓敵人肝膽俱裂,這支由勇猛頑強的瓦圖京同誌指揮的坦克部隊猶如鋼刀般猛刺向中國侵略軍的陣地,攻勢中飽含著蘇維埃的憤怒和蘇聯紅軍的強大而淩厲的力量,當紅軍的鋼鐵洪流滾滾地開到中國侵略軍陣地前時,無數中國侵略軍都嚇得心驚膽寒,一些死硬愚忠於蔣介石的軍官逞強而凶惡地督促士氣低落的中國侵略軍士兵們展開著徒勞無用的反擊,但他們的反擊隻是蒼白無力的,迅速被粉碎,紅軍坦克迅速地碾壓上他們的陣地,勢如破竹地滾滾前進,到處都是拚命逃竄的中國侵略軍,越來越多的、魂飛天外的中國侵略軍向紅軍戰士投降,軍官們醜態畢露,士兵們驚恐萬狀。遭到紅軍猛攻的中國侵略軍是蔣介石軍隊所謂的王牌部隊之一第八十八師,這個師在與日本人交戰時確實讓日本人大吃苦頭,但在正義而強大的紅軍麵前卻很快就崩潰了。根據向紅軍戰士投降的中國侵略軍士兵交代,他們根本就不想打仗,他們都是被強迫征集來的。這一點恰恰就是蘇聯紅軍和中國侵略軍的本質區別,蘇聯紅軍是屬於蘇聯人民的正義之師,中國侵略軍隻是蔣介石政權一黨一派的爪牙走狗而已。麵對紅軍如此強大的攻勢,中國侵略軍驚慌失措,陣地土崩瓦解,參戰的紅軍戰士們怒吼著,英勇地衝鋒,一口氣收複了大片神聖領土,中國侵略軍一敗塗地,戰場上到處都是中國侵略軍的屍體以及失魂落魄地舉手投降的中國侵略軍官兵。激戰了一整夜後,中國侵略軍對切列姆霍沃的攻勢遭到完全的粉碎,他們想要從西伯利亞對蘇聯發動侵略進攻的美夢一下子破碎了,開始走向可恥的失敗。天亮時,睿智而剛毅的庫茲涅佐夫同誌接替了瓦圖京同誌的指揮權,他敏銳地發現中國侵略軍正處於瓦解中,因此果斷地繼續對中國侵略軍進行進一步的窮追猛打。紅軍戰士們都深感振奮,他們在戰前對著國旗和黨旗進行宣誓,一定要把中國侵略軍趕出蘇聯的神聖領土,向斯大林同誌送去捷報,並且他們用行動實現了他們的誓言。敗逃的中國侵略軍幾乎慌不擇路,完全沒有還擊的勇氣,隻想著逃回中國,紅軍戰士們追趕著他們,一直打到在戰前就已經淪陷了的伊爾庫茨克。庫茲涅佐夫同誌決心不錯失這個收複國土、洗刷前恥的大好機會,斷然地下達攻擊命令。在驚天動地的‘烏拉’口號聲中,紅軍戰士們展開了這場光榮的伊爾庫茨克收複作戰,城內的中國侵略軍拚命地進行負隅頑抗,但根本無法阻擋紅軍戰士的前進步伐,激戰一個多小時後,被中國侵略軍蹂躪至今的伊爾庫茨克終於掙脫了中國侵略軍的魔掌,再度回歸了蘇聯的溫暖懷抱。...”
“胡說八道!”科涅夫怒不可遏地把報紙摔在桌子上,“把中國人說得這麽差,簡直就是自欺欺人!勝利明明是千辛萬苦地、付出無數鮮血才換來的,怎麽到了宣傳機構的嘴裏就變成了不費吹灰之力?”
《紅星報》記者瓦西裏·格羅斯曼此時正在切列姆霍沃前線,他寫了很多稿件,但“通過審核”,理由是“存在誇大敵軍和抹黑蘇聯紅軍的言語”。根據瓦西裏·格羅斯曼的采訪,參戰的蘇軍官兵都認為“中國人並不好打”,一名蘇軍坦克兵對他說道:“...坦克旅在逼近中國人陣地時,中國人十分鎮定,沒有任何的慌亂,他們似乎對這種戰鬥早就有心理準備了,盡管我們的炮兵陣地一直在轟擊他們,炸起了漫天的硝煙,但好像殺不盡、死不絕的中國人一直沒完沒了地抵抗我們,他們根本不怕死,但也不會搞自殺性攻擊,他們頑強而奮不顧身。他們的反坦克炮並不多,雖然給我們造成了不小損失,但真正讓我們趕到畏懼的還是他們的燃燒瓶攻勢。雨點般的燃燒瓶不斷地從中國人那邊扔過來,在我們坦克周圍、坦克上不停地迸發開一團團火球,哪怕我們的機槍不停地掃射,不停地殺死他們,他們也維持著燃燒瓶的密度,數以千計的燃燒瓶劈頭蓋腦地擲向我們,讓我們手忙腳亂。麵對我們的坦克,中國人照樣敢端著刺刀衝過來,像機器人一樣執行著他們的任務,用反坦克炮轟擊我們,用燃燒瓶燒我們,爬上我們的坦克把手榴彈塞進坦克車艙內,甚至鑽到我們坦克底盤下麵拉響手榴彈,他們這幾種對抗坦克的辦法非常有效,但幾乎是九死一生,但中國人對此卻毫無畏懼,前赴後繼地展開,使得明明在堅固的坦克裏麵的我們卻產生了恐懼感。這個夜晚被中國人稱為‘燃燒瓶之夜’,很顯然,他們對此是感到自豪的。戰鬥結束時,戰場上到處都是坦克殘骸以及不計其數的、亮閃閃的玻璃碎片。”
一名蘇軍步兵說道:“...先前我們受到宣傳,認為我們之所以會在遠東戰爭中和在中亞戰場上輸給中國人,都是中國人玩弄了奸猾的手段。政委告訴我們,遠東戰爭期間,中國人欺騙我們,謊稱他們不參戰,然後趁著紅軍遠東方麵軍全力對付日本人時背信棄義地對我們背後下手,中亞戰場上,也是因為紅軍主力被德軍牽製,才不敗而敗的。我們對此深信不疑,但真的跟中國人交手後,我們才發現這些黃皮膚的敵人非常的棘手,死硬死硬的,不但根本不怕死,並且非常靈活狡猾,同時堅決不投降。每次戰鬥結束時,上級都來接收我們抓到的中國人俘虜,但幾乎每次都是零個,被我們俘虜的中國人極少,主動投降的幾乎一個都沒有。中國人不會拋棄他們的傷員,哪怕屍體都要帶走,所以很少發現他們的重傷員並俘虜,曾經有一次,我們發現一個奄奄一息的中國侵略軍士兵,我們試圖活捉他,但他卻拉響了身上的手榴彈,把自己炸得血肉模糊,頭都炸沒了,他完全是自殺,這種精神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我們在中國侵略軍屍體上發現一些文件,都是用漢語寫的,懂漢語的同誌進行了翻譯,其中一份文件的標題是《與蘇軍作戰的十項原則》,我記得非常清楚第一點,第一點就是‘堅決不要做蘇聯人的俘虜’,文件上有原因,上麵說‘蘇聯人,特別是俄羅斯人,殘暴而野蠻,他們不在乎自己的生命,不在乎他們同胞的生命,更加不會在乎敵人的生命,所以最好不要被他們活捉,即便彈盡糧絕,最好也不要投降,不要心存幻想,毫不猶豫地自殺,因為這是擺脫痛苦的唯一辦法。蘇聯人不會善待俘虜,他們隻會用各種殘酷的手段來折磨和虐殺俘虜,而不會讓俘虜享受到人道待遇’。我頓時明白了,這是中國人堅決不投降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們瘋狂地戰鬥,根本不怕死,哪怕自殺也不落在我們手裏。我不得不承認,中國人的這種看法確實不是汙蔑,蘇聯紅軍確實不會善待俘虜,最理想的結局就是送到勞改營裏當苦力。...”
蘇軍宣傳機構雖然為了政治目的而大肆貶低南京軍,但與南京軍直接交手的蘇軍基層官兵都為南京軍的頑強而有著很深的印象。南京軍的頑強是一種精神,由上至下的軍魂傳統。第88師在“燃燒瓶之夜”的惡戰中,接連陣亡了三名團級軍官,無一人陣亡於撤退過程中,都是陣亡在前線戰鬥中。
收複伊爾庫茨克,是蘇軍的一個“意外收獲”,指揮此戰的庫茲涅佐夫也因此而得意不已,他的名字一下子連續好幾天都榮登《紅星報》《真理報》《消息報》的榜首,頃刻間成了全國著名人物,“紅軍前線的英雄”,並且他收到了斯大林本人的電報,電報內容如下:
庫茲涅佐夫同誌,祝賀你取得一場意義非凡的重大勝利,你為蘇維埃祖國收複了一片淪陷國土,向蘇聯人民和外國侵略者證明了蘇聯紅軍的強大和不可戰勝。我謹代表蘇聯人民向你表示感謝,並再以個人名義向你致以熱烈的問候。約瑟夫·維薩裏奧諾維奇·斯大林
接到捷報後,斯大林命令在莫斯科以112門禮炮齊放20響,慶祝蘇軍的這一勝利。
不止如此,斯大林還命令授予庫茲涅佐夫“蘇聯英雄”稱號。
巨大的榮耀一下子讓庫茲涅佐夫陷入極度欣喜中,別的不說,光是斯大林親自發來的電報,意義就是極其巨大的,等同於加官進爵的通知書。斯大林確實非常高調地讚賞了庫茲涅佐夫,雖然收複伊爾庫茨克對於蘇聯此時的衛國戰爭沒有太重大的軍事意義,但宣傳意義和政治意義都非常巨大。斯大林和蘇聯政府、蘇聯民眾、蘇聯此時都實在太需要一場勝利了,東歐戰場上,德軍勢如破竹,此時與蘇軍展開著基輔大戰,雙方進行了無數次的拉鋸,毋庸置疑,蘇軍在東歐戰場上還沒收複一個淪陷城市,中亞戰場上,蘇軍更是敗得堪稱丟人現眼,五十萬兵力被十幾萬南京軍打得一敗塗地,獲悉後的斯大林幾乎是暴怒至極,他迅速簽署了一份極其嚴厲的命令:“逮捕中亞軍區司令員托洛費門科!無需審問,無需辯解,立刻槍斃!”負責這事的貝利亞忙了好一陣子才知道托洛費門科已經死在了中亞戰場。
斯大林此時在克裏姆林宮內每日都如坐針氈,他望眼欲穿地等著捷報,哪怕隻是局部戰場的捷報,然後他會對立功者好好地嘉獎一番,從而鼓舞士氣、振奮人心,就在這個關頭,庫茲涅佐夫恰逢其時地送來了收複伊爾庫茨克的捷報,雖然這個捷報不是從斯大林最希望的基輔前線傳來的,戰果也沒有特別重大的價值,但斯大林肯定要充分地利用這個時機,給予庫茲涅佐夫超過他功勞的嘉獎,給蘇軍全體官兵樹立一個榜樣,讓他們知道,最高領袖並非隻會讓打敗仗的將軍人頭落地,也會給打勝仗的將軍豐厚的嘉獎,同時也借此宣傳蘇聯紅軍何等強大,絕不會被德軍和中國軍隊打敗,以此穩定蘇聯內部人心,同時爭取美英法的援助。
庫茲涅佐夫在春風得意的時候,科涅夫則有苦難言。收複伊爾庫茨克,確實算是勝利,但更是意外收獲,科涅夫不認為蘇軍此時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攻取被南京軍堅守的城市,所以他的計劃裏沒有這個,眼下的“美好局勢”反而讓他陷入被動中。猶豫再三,科涅夫打通了最高領袖的電話。
電話裏傳來了斯大林疲憊不堪但語氣欣慰的聲音:“科涅夫同誌?我正要打電話給你,科涅夫同誌,你的東方軍區幹得很不錯,中亞軍區讓我大失所望,也給紅軍的這場衛國戰爭雪上加霜,但你的東方軍區卻挽回了一局,我要好好地嘉獎你,還有庫茲涅佐夫同誌,你們都非常優秀...”
科涅夫畢恭畢敬地道:“斯大林同誌,這是我們的職責,是我們應該做的,請您放心,東方軍區的所有紅軍戰士都會為了蘇維埃而奮戰到底,隻是,關於伊爾庫茨克,我有點想法,希望可以向您匯報。”
“科涅夫同誌,你說吧。”斯大林語氣很溫和。
科涅夫說道:“斯大林同誌,伊爾庫茨克被收複,確實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勝利,但是,這個勝利是意外的,我們的作戰計劃裏並沒有這一點,我其實也很疑惑,中國軍隊似乎輕易拋棄了伊爾庫茨克,這很反常,讓我很不安。斯大林同誌,伊爾庫茨克在我們手裏,實際上反而讓我們陷入被動,因為我們不得不要抽調部隊來守衛伊爾庫茨克,我希望為了能更好地完成任務,您可以允許我們在適當時候放棄...”
“放棄什麽?”斯大林聽出了科涅夫的意思,語氣一下子嚴厲起來,“伊爾庫茨克嗎?科涅夫同誌,你怎麽能有這種想法?伊爾庫茨克是蘇聯的領土,既然收複了,怎麽可以再度被中國侵略軍占領?不能!不能放棄!”
“斯大林同誌!”科涅夫據理力爭道,“我軍主力主要在切列姆霍沃一帶,如今收複伊爾庫茨克,兩地相距五十多公裏,一方麵,我軍不能放鬆切列姆霍沃,一方麵,我軍又有顧及伊爾庫茨克,這就使得我軍戰線一下子拉長了,兩地之間存在一個五十多公裏的大裂縫!中國軍隊極容易鑽空子!我非常擔心這一點!我軍應該收縮防線,穩紮穩打,我的反擊計劃實際上就是試探敵軍虛實,尋機殲滅敵軍一部,但現在多出一個守衛伊爾庫茨克的意外任務,這就打破我原先的計劃了,也讓部隊的部署陷入不利和僵化...”
“科涅夫同誌!”斯大林語氣愈發嚴厲,“我們打仗是為了什麽?就是要保衛我們的領土!這才是根本目的!伊爾庫茨克既然已經收複了,怎麽還能拱手相讓?另外,你想一想,紅軍剛剛收複伊爾庫茨克就將其放棄,蘇聯人民會怎麽看?國際輿論會怎麽看?蘇聯紅軍的軍威和顏麵還在哪裏?我們剛剛慶祝這個勝利,轉眼間戰果又丟失了,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科涅夫同誌...”斯大林的語氣重新變得溫和起來,隱隱間還有一種蒼涼,“我要提醒你,開戰以來,我們一直在打敗仗,我們太需要一場勝利了,眼下好不容易獲得了,絕不能失去!一旦失去,對軍心、民心、軍民的信心都會造成沉重打擊!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科涅夫翕動著嘴唇,沒說話。
“伊爾庫茨克不能再度被中國人占領!科涅夫同誌,這是我的命令!”斯大林的語氣再度嚴厲起來,說完掛斷了電話。
科涅夫拿著電話,心頭的不祥預感愈發沉重,他明白,這個所謂的勝利“根本”就是一個燙手山芋。
南京軍北方集團的前敵總指揮部內,蕭爻正和蔣緯國、薛嶽進行著對話。
“斯大林的性格跟校長很相似,對吧?”蕭爻對蔣緯國和薛嶽眨眨眼。
蔣緯國愣了愣,薛嶽則迅速心領神會。“對!對!很相似!”薛嶽忍不住笑了起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