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節 天爐戰法(1)
字數:8342 加入書籤
科涅夫越來越感到不安了,他的敏銳直覺告訴他:巨大的危險正在逼近。
全殲南京軍第一八零旅後,因為各種主動或被動、客觀或主官的原因,湖西戰場上的蘇軍幾乎是傾巢出動,以庫茲涅佐夫的第17集團軍為主力,超過40萬蘇軍在一路大舉向南,意圖全殲南京軍第88師和第99師,同時重創南京軍其他部隊,以求全麵擊潰當麵的南京軍。如此龐大的作戰目標,讓科涅夫手裏的預備隊基本上都被派了上去。由於斯大林對科涅夫“過於保守、消極、悲觀的謹慎沉穩”頗為不悅,所以授命庫茲涅佐夫負責接下來的行動,導致庫茲涅佐夫已經在實質上成了蘇軍的前線總指揮,科涅夫無可奈何,也隻能竭盡所能地配合。
得知科涅夫把第64軍調去了新西伯利亞,庫茲涅佐夫十分惱火,他認為科涅夫“自作聰明”“削弱了湖西戰場上的蘇軍實力,很可能會導致蘇軍功敗垂成”,因此他強硬地要求科涅夫把第64軍再調回來,科涅夫給予了拒絕。科涅夫之所以調走第64軍,甚至不惜違反斯大林的命令,因為他的強烈地預感到:南京軍很有可能會對蘇軍東方軍區大後方展開偷襲。
蘇軍高層指揮機構內,“將帥不和”的裂縫正在不斷擴大。
怒氣衝衝的庫茲涅佐夫親自找到科涅夫:“科涅夫同誌,請恕我直言,你在湖西戰場急需部隊時卻把瓦圖京同誌調走,這是一種嚴重的不負責任的行為!沒有足夠的部隊,我們怎麽能取得勝利?”
科涅夫同樣很不高興,他對不止一次擅自做主以及越過自己直接聯係斯大林從而導致自己陷入極大被動中的庫茲涅佐夫產生了很大的惱怒:“庫茲涅佐夫同誌,我跟你實話實說,你構想中的以全殲中國人兩個師的大聚殲戰計劃根本就不可能實現!中國人的兩個師實際上就是兩個軍,我們雖然在實力上超過中國人,但也隻能打防禦戰、進攻戰、消耗戰、持久戰、阻擊戰、追擊戰,不能打包圍戰和聚殲戰!”他打了一個比喻,“就好像我現在有五個同伴,你有三個同伴,我人比你多,打起架來,我可以打敗你,但沒辦法把你們都製伏,懂不懂?”
庫茲涅佐夫怒不可遏:“科涅夫同誌,恰恰相反,你的這種缺乏信心的膽怯才是我軍無法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如果真的失敗了,最大的原因是你的優柔寡斷以及不斷挖牆腳的行為!你自己也說了,我們的實力對中國人不具有壓倒性優勢,但你還在關鍵時候把瓦圖京調走,豈不是自相矛盾?你的理由實在讓我無法信服!”
科涅夫為之氣結:“這還不是你造成的!我們的計劃裏根本沒有你現在幹的事!如果按照我說的做,穩紮穩打,我們穩操勝券,還可以不斷地消耗中國人,但你急功近利,導致現在騎虎難下!”
“抓緊時機,果斷出擊,最大限度地殲滅敵軍,我難道做得不對?”
“你說得對,但做得不對!因為你根本沒有掌握真正的時機!你在魯莽輕進!”
“斯大林同誌多次教導我們,要進攻、進攻、再進攻!不能被動挨打!一直打防禦戰,如何取得最終勝利?勝利是要通過進攻才能獲得的!”
“你少說這種冠冕堂皇的空話!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發動進攻是很危險的!看看吧,殲滅中國人一個旅,我們足足動用了十一個師!你居然想殲滅中國人兩個師,那可是六個旅!庫茲涅佐夫同誌,我奉勸你理智一點,腳踏實地一點!”
“科涅夫同誌,你算得不對!我軍包圍中國人一個旅,中國人在包圍圈外圍還有大量部隊,我軍不得不動用大批部隊進行阻擊,但我就包圍中國人兩個師,中國人在包圍圈外的部隊就不多了,都沒有被包圍的多,我軍用於阻擊中國人外圍部隊的部隊就不需要那麽多了,就可以用更多倍數的部隊投入這場聚殲戰!更何況,我軍剛剛全殲中國人一個旅,紅軍上下士氣高昂,正是我們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步子邁大一點!”
“這都是你的主觀臆斷!”
兩人從爭論變成爭執,又從爭執變成爭吵,最後不歡而散。
盡管完全不看好庫茲涅佐夫的作戰計劃,並且對庫茲涅佐夫本人也很不滿,但科涅夫還是盡心盡力地配合著庫茲涅佐夫。比起隻會紙上談兵的庫茲涅佐夫,科涅夫顯然更加實幹,後勤準備、動員部隊、鼓舞士氣、組織攻擊...大部分事務仍然是科涅夫承擔的,特別是組織攻擊,科涅夫費很大心血地實施了愈發完善的步炮協同,使得蘇軍攻勢淩厲而猛烈,炮兵和步兵配合得非常密切,若不是科涅夫的努力,光靠堪稱當代馬謖的庫茲涅佐夫,蘇軍的進展將會大打折扣,付出的代價也會翻倍。
不過,正因為這樣,科涅夫反而愈發地不安,他在日記裏寫得非常清楚:“...我陷入了一種難以掙脫的、左右為難的處境裏,庫茲涅佐夫一意孤行地想要不斷進攻,而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這個行為越來越危險,我難以阻擋他,因為最高領袖是支持他的,我不得不配合他,但我又很清楚,我越配合他,部隊進展越大,處境也越危險,這讓我進退維穀。我萬般不願斷送部隊,所以當我不太願意配合他(庫茲涅佐夫)時,他就感到很不滿,認為我消極怠工,耽誤時機、影響戰局,他居然還在背後說我嫉妒他,不願意看到他立下大功,簡直太荒唐了;當我願意配合他時,我就感到自己淪為了‘從犯’。這種無法排解的煎熬讓我感到異常痛苦。”
科涅夫是很精明的,但他此時卻在身不由己中把他的部隊送向毀滅的邊緣。
被蘇軍包圍的南京軍第88、第99師在兵員數量上是一八零旅的六倍有餘,並且還因為周密策劃而準備充分,使得蘇軍雖然合圍了這兩個師,但根本啃不動,恰恰相反,這兩個師還在蘇軍包圍圈內不斷地展開逆襲、衝擊、反撲,使得蘇軍包圍圈處於隨時破裂的境地。“庫茲涅佐夫用他隻能捕捉鱘魚(蘇聯境內最常見的魚類)的漁網困住了兩條鱷魚,他不但不想及時撒手,居然還想抓到那兩條鱷魚。”科涅夫在背後諷刺道。
科涅夫的比喻是非常形象的,庫茲涅佐夫漁網裏的兩條鱷魚不斷地猛烈掙紮,但庫茲涅佐夫完全不想放手,他忽略了一件事:他的漁網不但困不住那兩條鱷魚,他本人甚至還有可能被那兩條鱷魚咬死。第88師和第99師左衝右突,展開了多番突圍攻擊,每次都“功敗垂成”,隻顧著不停紮緊包圍圈的庫茲涅佐夫完全沒有意識到一件事:他的包圍圈正在不知不覺地不斷南移。被圍南京軍的突圍行動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種引誘蘇軍向南移動的軍事行動。被圍南京軍的突圍是這樣的:集中力量向南衝擊,移動一段距離後“等著”蘇軍再次追上來再度合圍,不願意功虧一簣的蘇軍立刻追上來,重新紮緊包圍圈,南京軍緊接著故技重施,蘇軍就在一種被動中被南京軍不斷地向南拖動,開始脫離蘇軍在切城的原先地盤。
一粒沙子是不可能看到整個沙漠的,一滴水是不可能看到整個海洋的,戰場上也一樣,數十萬軍人混戰得犬牙交錯,其中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看到整個戰局,哪怕雙方的高級將領,雖然有各種情報來源,雖然可以看到偵察機拍下的鳥瞰照片,但依舊對整個戰局也隻能管中窺豹,比起情報,更多的還是依靠經驗、思考、判斷力。螞蟻爆發戰爭,人可以看得很清楚,螞蟻則懵然不知,人爆發戰爭,上帝可以看得很清楚,人則懵然不知。在後世很多人的心裏,戰場應該是這樣的:一塊巨大的平原,攻方的進攻部隊排著整齊的隊伍,猶如閱兵式般呼嘯衝來,守方的防禦部隊形成長城般的防線,雙方士兵殊死搏殺,雙方指揮官站在高處就可以鳥瞰整個戰場,把整個戰局態勢清清楚楚地一覽無遺,然後做出各種有效及時的判斷和指揮。但實際上,區區幾千人的交戰就可以把一個人的視野徹底填滿,無論是成吉思汗還是拿破侖,他們在戰場上隻能看到自己幾十萬大軍的一小部分。任何一方的指揮官都不可能把整個戰場都納入眼中,因為戰場的規模比普通人想象的要龐大得多,並且地形複雜多變,交戰雙方的行動都是隱蔽的,使得整個戰場根本就看不全。在後世影視劇中,戰場是非常清楚的,但那根本就不是真實的情況,隻是導演為增加畫麵的宏偉氣勢而特地安排出來的。戰場上的將軍真正幹的事情是:他們最大限度也隻能看到幾千人在搏殺,但卻要指揮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在一個地形差別極大的遼闊區域內展開戰鬥,絕大多數的局部戰役都是無法看到的。將軍們必須要靠著戰場上的資料數據,在自己腦中形成戰場的整體圖像,並對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繼而做出判斷和指揮,這種能力隻有通過豐富的經驗才能養成。困難的是,將軍們獲得的資料數據並不都是可靠的,不同部隊在不同時間送來的報告誤差很大,甚至還會前後矛盾,人是會犯錯的,哪怕是正確的東西,也存在誤差。即使是一個團級部隊,在半小時內產生的信息報告疊起來都有幾百頁,而幾十萬人在不同地方戰鬥時產生的戰場信息完全是汗牛充棟、浩如煙海。所以每個部隊的指揮機構裏都有很多參謀,他們的責任就是從巨量的信息中進行篩選甄別,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他們認為最正確、最重要的核心情報,匯聚到主官麵前由主官根據這些情報進行戰術調整等。電影中,派一名英勇的偵察兵深入敵後,指揮官憑著他的一個情報就做出整個戰役的決策,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區區一個偵察兵能獲悉到多少情報?在戰場上,雙方很大程度都是在盲人摸象,隻能摸清楚對方的一部分情況,並且還不知是真是假。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普通人都背得朗朗上口,因為這些兵法計策似乎並不複雜,但實際上,把它們在戰場上進行實際運用卻是非常複雜的事情。戰術本身確實是比較簡單的,但把它們在戰場上運用自如才是真正困難的事。後人閱讀軍史的時候,交戰雙方的態勢都會在紙麵上注釋得清清楚楚,所以每個後人都有紙上談兵的能力。但在實戰中,一些用後人目光看似乎隻是很簡單的戰術,但對於身在其中的將領來說卻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巨大的戰場,就是一座複雜的廬山,參戰的雙方指揮官都處於“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狀態。紙上談兵,人人都會。為什麽後人評論某場戰爭或某次戰役時可以頭頭是道?因為當時交戰雙方的各種資料都一覽無餘地呈現在後人麵前,就像下象棋,對方的動靜都在自己的視野裏。但在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情況,即便有著情報資料,也不能百分之百地確定敵情。戰場上,雙方等同於蒙著眼睛下象棋,並不知道對方怎麽走。如何比對方知道得更多?就要考驗指揮官的能力了。
科涅夫正是這樣的,他雖然極度懷疑南京軍正在預謀著什麽,但他也不能看清大局勢,所以產生了一定的猶豫和搖擺。如夢初醒時,一切都晚了。
8月30日,南京軍戰線全麵後退到了安北以南,庫茲涅佐夫率部繼續窮追猛打。
8月31日,蘇軍指揮機構接到來自中國國內的一份情報:南京軍五個後備師正在北上,開赴向湖西戰場,兵力十幾萬。
火急火燎的科涅夫立刻找到庫茲涅佐夫:“庫茲涅佐夫同誌,中國人後續部隊來了!”
庫茲涅佐夫大吃一驚,急忙問道:“多少?”
“五個師!但你應該清楚,中國人一個師的兵力差不多等於我們一個軍!”
“還有多久抵達?”
“因為中國軍隊機械化程度很低,所以這五個師的運動較緩慢,估計十五天後抵達。”
庫茲涅佐夫頓時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半個月後?那我們的時間還是比較充足的。”
科涅夫怒了:“可我們現在根本沒有把握能吃掉被圍的那兩個中國人的師!”
“所以要加把勁了!十天內,吃掉被圍的中國軍隊!然後全麵退回伊爾庫茨克和切列姆霍沃,轉攻為守,我們仍然立於不敗之地!”
“應該放棄!不能繼續纏鬥了!”
“放棄?科涅夫同誌,你開什麽玩笑?肉已經在嘴裏了,怎麽能吐出來?”
“庫茲涅佐夫同誌,那不是肉,是硬骨頭!”
“所以我們更加要爭分奪秒地把這兩根硬骨頭嚼碎、吞掉!放棄?豈不是要功虧一簣?我們怎麽向斯大林同誌交代?”
庫茲涅佐夫如此油鹽不進的頑固態度讓科涅夫怒不可遏但又深感無可奈何。另一方麵,科涅夫雖然覺察到了危險,強烈懷疑南京軍是在玩弄“引蛇出洞”的詭計,但他也覺得不像,如果南京軍前線部隊是誘餌,後方部隊是主力,那麽,南京軍的後方部隊應該部署在緊靠著前線的蒙古省、北海省境內,而不是放在一千多公裏外的華北境內。因此,科涅夫也隱約地猜測南京軍的後續增兵隻是為了救援前線,並非蓄謀已久的行動。
事實顯然並非科涅夫的第二個略顯自我安慰的猜測。
9月1日,湖西戰場上再度出現一個重大變故,淩晨時分,南京軍第88師從蘇軍重重包圍中一舉突圍。
第88師、第99師雖然被蘇軍團團包圍,但實際上打得遊刃有餘,兩個師合計近六萬精銳官兵,蘇軍即便以五倍於南京軍的兵力將其包圍,也在實質上急切間奈何不了這兩個師。一八零旅之所以被全殲,很大程度是科涅夫的精確判斷和瓦圖京的迅猛攻擊,使南京軍高層不得不忍痛將其作為棄子使用,薛嶽、楊傑等將領在戰事起初並沒有要舍棄一八零旅的想法,隻是迫於形勢突變,不得不順水推舟,眼下的第88師、第99師雖然處境跟一八零旅很相似,但本質上截然不同,這兩個師是南京軍主動“送進”蘇軍嘴裏的,不可能弄假成真地讓蘇軍吃掉,恰恰相反,這兩個師是整個戰場的關鍵。第88師的突圍是南京軍高層一個重大舉措。
臨別之際,宋希濂、李玉堂、杜聿明、鄭洞國等將領互相告別,宋希濂和杜聿明率部離開,鄭洞國是第99師的師長,自然要留下,李玉堂是鄭洞國的上級,既可離開也可留下,李玉堂選擇了留下。
“軍座...”鄭洞國心頭發熱地看著李玉堂。
“一八零旅被圍,一八零師師長留下了,我是軍長,我的一個師被圍,我怎麽能走呢?”李玉堂談笑自若,隨後神色肅然,“老毛子吃不掉我們九十九師的,你們不要忘了,我們九十九師的榮譽稱號是什麽?”
“不敗!”鄭洞國眼中含淚。
“不敗!”第99師全體官兵齊齊發出山洪海嘯般的吼聲。
南京軍第88師突圍,是對蘇軍進行的一種刺激。得知南京軍被圍兩個師裏有一個突圍,庫茲涅佐夫既感到可惜,又暗暗感到慶幸,全殲南京軍兩個師的功勞自然要大於全殲南京軍一個師,不過,庫茲涅佐夫也心知肚明,吃掉兩個師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如今,隻有一個師,難度就減少一半。雖然戰果少了一半,但勝算卻翻了一倍。第88師的突圍,使庫茲涅佐夫徹底地下定決心,一定要完成這場聚殲戰,全殲南京軍第99師。
南京軍的前線指揮部內,楊傑看著地圖,他唏噓不已:“這很冒險啊!又是一招險棋!原本八十八、九十九共有兩個師被圍,現在隻有九十九師了,抵抗力度大減,萬一弄假成真,我們不自殺簡直對不起九十九師的全體弟兄!”
“但這樣可以刺激蘇軍下定繼續打下去的決心!”蕭爻不動聲色,“後續五個師出動,相信動搖了蘇軍的決心,我們在這個時候讓蘇軍好打一點,才能讓蘇軍到時候徹底插翅難逃!付出是有回報的,同樣,回報是需要有付出的。”
“你膽子真大!”楊傑看了看蕭爻,因為這個手筆正是出自於蕭爻。
“一八零旅被全殲,給我們很多重要的信息。”蕭爻說道,“蘇軍想全殲我們一個旅,起碼出動十個師,這是我們的重要收獲,九十九師是一個擴大的一八零旅,可以頂得住超過二十個甚至二十五個蘇軍師級部隊,這已是蘇軍進行包圍戰的極限了,如果蘇軍出動五個師就殲滅一八零旅,我是怎麽也不敢讓九十九師如今深陷險境的。另外,八十八師如今突圍了,我們也有更多的外圍部隊可以牽製更多的蘇軍,一舉兩得,為何不敢?”
楊傑默然地點點頭,他望向目不轉睛地盯著地圖的薛嶽:“伯陵,快了。”
薛嶽輕輕地籲口氣:“是啊,付出這麽多,受到這麽多煎熬,確實快了。”
與此同時,甘肅省境內的河西走廊的公路上,汽車如雲,大軍如洪。
第77軍軍長黃維站在一輛汽車上,舉起高音喇叭,眼中含淚、聲音嘶啞地說道:“弟兄們,一八零旅被蘇軍全殲了!金崇印師長、石作衡副師長、陳紹堂參謀長、黃啟東旅長以及一八零旅的一萬兩千多弟兄都為國成仁了!他們沒有一個人投降!都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聆聽訓話的第77師的官兵們無不眼睛發紅。
第77軍下轄第77、第74、第101、第200師,總兵力14萬餘。此時,另外三個師在繼續向西開拔,第77師則停止前進,集結在公路邊的茫茫戈壁上。
“啥也別說了!”第77師師長鍾鬆接過黃維手裏的高音喇叭,“弟兄們,前線那麽多兄弟拚死拚活地被老毛子打,都是為了掩護我們啊!我們如果不能一舉成功,還怎麽對得起他們的鮮血?難道我們要讓他們死不瞑目嗎?弟兄們,別的不說,光是為了那些已經戰死的弟兄們可以瞑目,我們就要拚命了!”
憤怒如火的戰意中,第77師在河西走廊上展開大轉彎,全師由一路向西改為一路向北,展開強行軍,橫穿蒙古高原。(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