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節 大搜刮(2)
字數:7925 加入書籤
蘇聯戰爭前,蘇聯由11個加盟國組成,分別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受到“蝴蝶效應”影響,蘇聯沒有來得及吞並波羅的海三國、摩爾達維亞、卡累利阿等國),蘇聯戰爭結束後,以上11個國家迎來了不同的命運,其中,中亞五國裏,土庫曼作為聯盟國給伊朗的利誘和嘉獎,被伊朗吞並,成為伊朗的新領土,其餘四國都成為中國的附屬國;烏克蘭獨立,成為對德國死心塌地的鐵杆附屬國;白俄羅斯遭到瓜分,一部分被德國吞並,一部分被德國分給波蘭,一部分被德國分給烏克蘭,還有一部分被分給了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俄羅斯自然不用多說了;至於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這三個國屬於“外高加索三國”,從地理上講,這三國屬於亞洲,從文化上講,這三國更接近歐洲,並且至關重要的巴庫油田就在三國之一的阿塞拜疆境內,按照原則,外高加索三國應該要分給中國的,但經過中德兩國的友好協商,外高加索三國都被分給了德國,被並入德國領土,原因有兩點,一是外高加索三國雖然屬於亞洲,但靠近東歐、遠離東亞,人文屬於歐洲體係,跟東亞沒有關係,中國將其吞並後比較麻煩,並且距離太遠、鞭長莫及,不如做個順水人情轉交給德國;二來德國對此也向中國給予了豐厚回報,比如蘇聯的工業設備,過半都在東歐境內,但德國慷慨大方地把其中大部分都交給中國,這顯然比外高加索三國更是中國所急需的,至於巴庫油田,中德也達成了協議,巴庫油田隨著外高加索三國被並入德國而屬於德國,但該油田的產油量“60%屬於中國,40%屬於德國,為期30年”,因此,中國最終得益還是很劃算的。不管怎麽說,此場蘇聯戰爭,德國是第一主力,中國是第二,但獲得的土地要比德國多得多。
嚴格意義上講,德國此時已經是一個“橫跨亞歐兩洲的國家”,唯一讓柏林方麵感到煩惱的是“德國的本土和德國的東方新領土並不接壤”,除了走海路外,陸路中間隔著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烏克蘭,好在這四國都是德國的親密友邦,德國隻需向其借道就可以了。
裏海從此成為德國、中國、伊朗三國共有,也是三國的國界湖。
5月5日,中德簽署相關協議後,在巴庫,當地的德軍和南京軍舉行了友好的聯誼酒會,然後,德軍又為南京軍舉行了籠罩的送別儀式,駐紮在巴庫的南京軍第180師降下中國國旗,坐船離開已經是德國領土的巴庫。不過,巴庫還是有中國人留下的,幾千名中國的石油工人、石油專家、化工專家、工程師、機械師、武裝保安接下來會常駐當地,勤奮工作、為國采油。這個在主權上屬於德國、在治權上由中德共享的巴庫油田按照中德協議,一年能向中國提供超過1100萬噸石油。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一提的是,第180師在離開時,沒有動巴庫的采油設備,原因無需多言:拆光了、搬光了,這個地方還怎麽為中國開采石油?
南京軍需要撤離的地方除了巴庫,還有阿斯特拉罕、奧倫堡等幾個地方,這幾個地方按照協議屬於德國,是德國的東方新領土的一部分,但在戰爭期間是被南京軍攻占的,所以南京軍要將其轉交給德軍。當地南京軍等著德軍前來接收,雙方會在友好氣氛中歡迎和歡送,不過,德軍趕來畢竟需要時間,所以存在一段時間差,在這段時間差裏,當地南京軍陷入了熱火朝天的忙碌中,忙著拆、搬、運,邏輯很簡單:既然要走了,肯定要在臨走前大撈一把,更何況,這些地方的新主人德國人是允許南京軍大肆搜刮的。
阿斯特拉罕城區裏,第180師參謀長盧欣榮正在揮汗如雨地舉著一個高音喇叭,樣子活像後世強拆現場的包工頭,他聲嘶力竭地指揮道:“都他媽的給我拆了!把能拿的都拿走!給我掘地三尺!給我搬!搬得寸草不生!一個螺絲釘都別剩下!”他恨不得把整座城市搬走。
官兵們在城內無孔不入、大肆搜羅,第一個目標就是工廠,城內城外所有工廠,無論重工廠還是輕工廠,機器設備被搬運一空,大型的機器設備先被拆除成零件,再被搬運帶走,煙塵飛揚間,官兵們的號子聲震耳欲聾,不隻是機床、車床等機器設備,門窗上的金屬結構也被帶走,當地的工人們木然地站在原地,呆看著這場搶劫般的洗劫颶風,由於勞動量過大,當地居民因為缺少生活物資而饑腸轆轆,南京軍用食物作為報酬,雇傭當地居民幫忙齊上陣,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在麵包的誘惑下幫助南京軍進行這番大掃蕩,用當地人的話說,“那些中國人就像呼嘯向麥田的蝗蟲群,一番大掃蕩後,寸草不生”,不少當地工人悲傷得流眼淚,一些情緒激動的當地工人試圖阻攔南京軍,被南京軍毫不客氣的開槍射殺,致使無人敢阻攔。
把工廠拆搬得隻剩下水泥廠房後,南京軍官兵們又撲向各個醫院、政府部門、博物館、圖書館、碼頭、港口、火車站、礦場、水電站、火力發電站、別墅、公寓、酒店等城區裏的城市基礎建築,把能拆下的統統都拆下,把能帶走的統統都帶走,大肆忙碌的南京軍官兵和幾萬被招募來的當地居民“猶如饑餓的老鼠群般”,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就連路邊的路燈、電線杆、密如蛛網的電線也都不放過,挖出來帶走,剪斷了帶走,甚至連窨井蓋都沒有放過。很快,官兵們的“魔掌”越伸越長,把公共場所、公共設施、政府部門裏的桌椅板凳、油畫、燈具、地毯、電風扇、圖書、收藏品、收音機等物也都拆卸一空,全部帶走,最後,官兵們開始把“魔掌”伸向了當地居民。城內的各個大街小巷裏,到處都是破門而入的南京軍官兵,挨家挨戶地搜刮,不殺人、不"qiang jian",隻搶劫並且要錢不要命,把當地居民的金銀首飾和家裏所有值錢東西也都帶走。城內哭聲震天,“凶神惡煞的南京軍官兵們猶如入室搶劫的土匪般把居民們的耳環、戒指、項鏈等物全部強行帶走”“空手反抗的當地居民會被槍托砸得頭破血流,用武器(菜刀木棍之類的冷兵器)反抗的當地居民則會被子彈打中手腳或被當場射殺”,城裏居民的家具家電、郊區居民的家禽家畜,都被南京軍搜刮得幹幹淨淨。
對於這個行為,部分南京軍軍官感到抵觸,但盧欣榮等軍官強烈支持:“屁話!我們就要走了,弟兄們從國內一路來到這裏,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不撈得滿載而歸,怎麽對得起自己?我們是征服者,這是我們的權力!況且我們隻是要錢要物,又沒有要他們的命!已經很客氣、很文明了!”
根據這種思想,“從工廠裏的機器到城內家庭主婦的首飾,都是我國財產,都要帶走”。在這場大搜刮行動中,南京軍各部紛紛強化軍紀並頒布相關規定,主要有四點:
第一,把能帶走的物資都帶走,遇到反抗,可以傷人或殺人;
第二,嚴禁"qiang jian";
第三,嚴禁中飽私囊,所有物資都是國家的財產,堅決不允許損公肥私;
第四,不許破壞。
關於第三點,是最為重要的,展開行動的南京軍官兵不允許把搜集到的實物或金銀(盧布肯定不值錢了)收入自己囊中,否則就是損害國家財產的犯罪行為,原則上是“一切歸公”,不過,南京軍也不會虧待為了國家大肆搜刮、賣力流汗的官兵們,參加行動的官兵們的最終收獲都會進行統計清點,折算價值後再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提成”作為嘉獎,比如某個連的官兵們把某家工廠拆了個精光,該家工廠的設備總價值一百萬美元,該連官兵們會獲得百分之一的“提成”獎勵,平均下來該連每位官兵都能撈到二三百元法幣的獎金,所以,官兵們在趕這事時無不熱情高漲、幹勁十足。當然,也有極少數利欲熏心的官兵趕出了“夾帶私貨”之類的事,被查到後,輕者降級或開除出軍隊,重者坐牢甚至槍斃,總體而言,違反者極少。
第180師的官兵們在阿斯特拉罕“甩開膀子大幹”,但搜刮範圍不僅限於阿斯特拉罕,該師部分官兵乘坐火車或輪船,順著鐵路或伏爾加河一路向希特勒格勒(斯大林格勒)前進,並且一路前進一路搜刮,經過的城鎮村莊都被搜刮得幹幹淨淨。負責進駐希特勒格勒的德軍是武裝黨衛軍第1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元首警衛旗隊),該師官兵們回憶道:“…我們滿懷著激動和意氣風發的心態,一路向已經用我們偉大元首的名字進行重新命名的那座扼守伏爾加河彎曲部的城市的北部前進,終於,在城北一座小鎮上,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中國友軍,我們都很高興,中國人是我們的戰友,也是比意大利人更加親密的朋友,師長已經準備好了盛大而隆重的‘兩軍會師’的儀式,隨軍記者們也已經迫不及待地拍下‘德中軍隊勝利會師’的畫麵了,但接下來的事情讓我們啼笑皆非,走近後,我們發現我們的友軍正埋頭忙著拆遷、搜刮、搬運,就像要給那座小鎮進行集體搬家一樣,他們忙得頭也不抬,好像我們會跟他們搶東西似的,有的中國軍人正在搬機器,有的中國軍人正在強迫小鎮居民把手上戒指交出來,有的中國軍人正在拆窗戶上的玻璃,有的中國軍人在牽走農戶的牛羊,趕著豬,抓著雞鴨鵝,大聲唱著歌,高高興興地嚷著什麽。師長等軍官們十分尷尬,軍樂隊也手足無措地站在一邊。”
因為搜刮到的東西實在太多,裏海裏的船隊運輸力又不高,所以阿斯特拉罕的碼頭邊出現了幾十個小山,形形色色、包羅萬象的各種東西堆在一起,前前後後運了兩個月才運完,南京軍第180師在離開阿斯特拉罕時,把當地的鐵路都給拆得精光。接收阿斯特拉罕的德軍在事後抱怨道“中國人交給我們的這座城市幹淨得就好像被水洗過,除了連門窗都被拆走的水泥房屋以及一群群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神情麻木、眼神空洞的當地人等著我們施舍食物進行接濟外,這座城市已經什麽都沒有剩下了,居民們家家戶戶被中國人搜刮得家徒四壁”。
奧倫堡等其它幾個即將由南京軍轉交給德軍的地方也是一樣的,當地南京軍在撤離前對當地進行了“三光政策”式的大肆搜刮,把能拆的都拆走,把能帶走的都帶走,除了水泥建築和當地居民外,什麽都沒剩下。唯一讓德軍感到慰藉的是,南京軍在搜刮中沒進行破壞,那些無法帶走的東西,比如橋梁、別墅、車站等,南京軍沒有搞什麽“我得不到,那就毀掉”,因為南京軍知道,當地已經屬於德國領土了,破壞那些固定的基礎設施等於損害德國的利益,這種損人不利己的缺德事肯定是不能做的。
阿斯特拉罕、奧倫堡等地的南京軍忙著大拆遷時,別處的南京軍同樣在忙得轟轟烈烈,首先就是接收北亞三城(北亞四城)蘇軍的繳械。由於這場戰爭的結局是蘇聯乞和,並不是蘇聯投降,所以各個戰場上的蘇軍不會向聯盟國投降,除非由部分蘇軍將領個人行為而投降,否則按照和約,蘇軍都會撤離,交出控製區,撤向和約被簽訂後的蘇聯領土裏。北亞三城(北亞四城)情況不同,這裏一直是位於南京軍控製區內的聽命於蘇聯當局的飛地,簽署和約後,當地蘇軍無法前去蘇聯領土,必須先向南京軍繳械,再在南京軍放行中前去一千多公裏外的蘇聯領土。5月5日這天,北亞三城(北亞四城)蘇軍總指揮崔可夫向南京軍第10軍軍長宋希濂舉行了繳械儀式,蘇軍把所有的武器裝備、軍械物資都交給南京軍,經過調查,北亞三城(北亞四城)此時的蘇聯軍民還有400多萬人,在繳械後得到南京軍給的一些糧食物資,繼而盡皆被南京軍驅逐出境,前去蘇聯境內。北亞三城(北亞四城)至此全麵被南京軍占領。
與此同時,南京軍第77師、第88師、第99師分別向烏拉爾山挺進,接收葉卡捷琳堡、車裏雅賓斯克、下塔吉爾,這三座城市都在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山腳下,屬於北亞範圍,屬於被蘇聯割讓給中國的領土,但戰爭結束時,這三座城市仍然在蘇軍掌控中,所以這三座城市會被蘇軍轉交給南京軍,北亞三城和以上三座烏拉爾山東部城市,是戰爭結束時在北亞境內但沒有被南京軍占領的最後六座城市,此時全部兵不血刃地落到南京軍手裏。
山東三城(烏拉爾山東部的葉卡捷琳堡、車裏雅賓斯克、下塔吉爾)都是重要的工業城市,特別是蘇聯戰爭爆發後,蘇聯政府把東歐境內的大量工業設施、工人、技術人員連續不斷地向東遷移,其中很大一部分就被遷移到了山東三城,使得山東三城的工業規模更加是日益擴增、實力雄厚。蘇聯共由五大坦克工廠和三大坦克設計局,分別是:位於下塔吉爾的烏拉爾車輛廠、位於哈爾科夫的機械製造廠、位於鄂木斯克的運輸機器製造廠、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機械製造廠、位於車裏雅賓斯克的拖拉機廠,以及科京設計局、下塔吉爾烏拉爾設計局、哈爾科夫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另外還有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等單位。五大坦克工廠裏,三個在南京軍控製區或即將接受的地區裏,三大坦克設計局裏也有一個,因此南京軍收獲可想而知。蔣緯國最害怕的就是南京軍在占領或接收蘇聯工業區時被當地蘇聯軍民實施焦土政策,因此不惜命令軍隊在秋明屠城立威,並把屠城照片做成宣傳單用轟炸機群空投到山東三城等地,震懾當地人,警告當地人“如果破壞工廠或帶走工廠,南京軍進行屠城報複”,實際上,蘇聯當局也害怕南京軍會以此為再度恢複戰爭的借口,所以下達了不許破壞的命令。
因為各方麵原因,山東三城等地基本上是完好無損地被南京軍接收的。
接收展開後,進入山東三城的南京軍官兵們都驚歎不已,第77師師長鍾鬆感慨道,“走南闖北了這麽多年,第一次見到成片的高壓電網、密集得像蜘蛛網的鐵路、遍地飛馳的火車,這才知道什麽叫做‘真正的現代工業’”。縱觀山東三城,城內城外,工廠延綿如雲,煙囪密集如林,鐵路四通八達,機車漫山遍野,各個廠房裏“機器多得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生產線上“半成品的汽車、拖拉機、坦克多得成群結隊”,倉庫裏“各種機械零件堆積如山”。
蔣緯國拚盡舉國之力,勒緊褲帶地打贏了這場蘇聯戰爭,自然要得到豐厚收獲,蘇聯這個國家的林林總總的物資財富裏,蔣緯國最看中的就是蘇聯的工業,他肯定要狠狠地進行一番大掃蕩。根據分類,南京軍接下來獲得蘇聯的工業設施、機器設備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麵:
第一,被南京軍占領但屬於德國新領土的地區,這一點無需多言,南京軍不會跟德國朋友客氣的,會在撤離前把當地搜刮得幹幹淨淨;
第二,被蘇聯政府割讓給中國但在戰爭期間未被南京軍占領、需要南京軍前去接收的地方,比如北亞三城,比如山東三城,這一點也無需多言,隻要防止當地蘇聯人狗急跳牆地搞破壞或拆走帶去蘇聯就可以了,軍隊一到就落袋為安了,肯定要搬去中國內地,但不著急;
第三,德國占領區(德國的新領土),這一點也不用蔣緯國操心,德國不會小家子氣,答應給中國的東西肯定會給的,中國方麵隻要派出相關的政府官員、技術人員前去配合即可;
第四,蘇聯剩下的最後領土內的工業設施和機器設備,這一點最為麻煩,它需要中德非武裝人員以及充當中介人的美國人一起前去,調查、審核、統計,然後再拆、再搬,並且隻能對軍工業、重工業、化工業、部分輕工業動手。根據中德協議,蘇聯剩下領土裏的那些工業設施和機器設備,大部分都屬於中國。
這項大拆遷、大搜刮、大搬運工程是極其龐大和紛雜的,需要忙很長時間,但蔣緯國巴不得越忙越好、忙的時間越長越好,因為那意味著收獲越多,這就好像數錢,誰會嫌數錢時間太短呢?巴不得數錢數到手抽筋都沒有數完。根據蔣緯國的命令,從德國占領區、蘇聯最後領土裏搬運走的所有機械設備都暫時放在山東三城,從而抓緊時間,防止出現節外生枝。這項大工程先後持續了一年多,南京軍的收獲堪稱“瘋狂掠奪”,僅僅在希特勒格勒,每天就有八十多列火車滿載著原屬於蘇聯人、由德國人交給中方的機器設備,先後持續一個多月,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被南京軍拆了個精光、搬了個精光,累計有8000多家蘇聯的中型和大型工廠、20多個工業區、30多個資源區被南京軍拆成了空殼,考慮到中國不缺糧食,蘇聯此時糧食緊缺,對產糧區下手既浪費時間、運力,也容易被美英法指手畫腳,所以南京軍沒有對蘇聯的產糧區下手,但在搬運工業設施的同時,對蘇軍的軍械倉庫、蘇聯平民的私人財產、蘇聯政府的金庫也進行了“三光政策”。根據美國人厚禮的統計,南京軍從蘇聯境內和原屬於蘇聯的各地區內累計搜刮走了總價值超過40億美元的機器設備,包括:發電設備約3.5億美元、采煤設備約8億美元、采油設備約2億美元、鐵路設備約5億美元、煉鐵煉鋼冶金設備約6億美元、機械製造設備(包括軍工業在內)約13億美元、液體燃料製造設備約5000萬美元、化學工業設備約3000萬美元、水泥生產工業設備約2500萬美元、纖維工業設備約1億美元、非金屬工業設備約2000萬美元、無線電工業設備約1500萬美元,另外還有價值數千萬美元的其它價值的設備。
國民政府工業部部長翁文灝說道:“我軍從蘇聯境內待會的工業設備的總價值差不多是我國原有工業設備總價值的五倍,數量驚人、規模極大,經此大補充,我國工業規模確實得到了暴增式的擴大,規模、水平、生產力都翻倍翻倍再翻倍地增加了。可以肯定,日本的工業規模已經被我國大大地超越了。”
不隻是工業設備,南京軍還在蘇聯境內獲得了可以武裝100萬人以上的蘇械武器裝備,其中包括6000多門大口徑火炮、4000多輛坦克、5000多架飛機、300多艘軍用艦艇,價值同樣極其巨大;除此之外,南京軍還掠奪了大量的硬通貨財富,包括價值數千萬美元的各國貨幣(不包括已經形同廢紙的盧布)、數十噸黃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從蘇聯民眾身上搶劫搜刮來的)、數百噸白銀、十餘萬噸精煉的銅鋁錫等價值較高的金屬,總價值都是難以估計。
“這他媽的才叫勝利嘛!”蔣緯國看著雪片般被送到他麵前的報告,笑得合不攏嘴。(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