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節 麻煩不斷(1)

字數:7287   加入書籤

A+A-


    英國人在香港問題上最終還是“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盡管以外交大臣艾登為首的很多軍政高層都強烈主張“對華強硬”,提議組建一支遠東艦隊和一支遠東遠征軍,“狠狠地打擊中國人的囂張氣焰,捍衛大英帝國的尊嚴、榮譽、利益”,有的情緒激動的議員還喊出當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當時英國高層喊出的話“隻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英國民間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大主流媒體都群情激奮地搖旗呐喊“不能再讓中國人繼續狂妄下去”“那個在一百年前是大英帝國手下敗將的三流國家在今天仍然還會是大英帝國的手下敗將!第三次鴉片戰爭就要爆發了”“那個東方古國看似很龐大,其實隻是外強中幹的泥足巨人,大英帝國無需害怕,絕不接受這種三流國家的訛詐”“大英帝國不是蘇聯”等等,但是,首相張伯倫選擇跟法國人一樣“識時務”,正式簽署特別行政命令,向中國轉交香港。

    張伯倫的“服軟”並不完全是因為他的保守軟弱性格和他一貫主張的綏靖政策,其實,他此時也已經有了“養虎為患”的危機意識,在香港問題上,他召見了十多名英國決策高層,發現盡管英國朝野一片“主戰”聲音,但真正的決策高層基本上是不讚同開戰的。總參謀長約翰·格裏爾·迪爾上將是這樣說的:

    “首相閣下,跟中國開戰,我國勝算還是不小的,但前提是我國把國力軍力傾巢出動。中國距離我們太遠,這是我們第一大困難,我們想要打敗中國,必須進行全國總動員,再以印度、馬來亞、新加坡為前沿橋頭堡,出動皇家海軍起碼一半的艦隊,組織超過一百萬陸軍,對中國本土發動進攻,到時候,不管勝負如何,我們都注定要付出重大代價;我們的第二大困難就是中國的親密盟友德國始終在我們本土附近虎視眈眈,如果我們把太多國力軍力用於對華戰爭,用於遠東,那麽,我們的本土呢?誰能保證德國人不會突然對我們本土趁虛而入?為了一個小小的香港,讓我們至關重要的本土陷入重大危機,值得嗎?另外,對華開戰必然會是一場龐大的戰爭,我們需要起碼三個月甚至半年時間進行準備,可是,中國人已經下達通牒,他們馬上就會進攻香港,香港很難堅持到我們準備好的時候,到時候,香港已經淪陷,我們隻能反攻香港。”

    迪爾上將最後總結道:“跟中國人開戰,我們不怕,不過,那是不值得的。”

    張伯倫點點頭,歎口氣:“那就把香港歸還給中國吧!”

    迪爾上將這樣的決策者之所以不讚同對華開戰,並非畏懼中國,也不是支持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而是他們更加清醒、更加理智、更加現實,知道為了一個香港而耗費大量國力和軍力是不值得的,更何況,德國對英國的威脅要遠遠地大於中國,英國不能為了香港而動用太多國力軍力對付中國,繼而導致英國對德防禦力大減,那樣顯然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的。張伯倫對此深以為然,再加上他確實也缺乏打仗的魄力和勇氣,並且,性格敦厚的他覺得“香港本來就是中國的,英國占有香港也是理虧”,這些原因都促使他最終選擇向中國歸還香港。

    剛剛為收複澳門以及法租界而歡騰不已的中國頓時陷入了第三輪的歡騰中。

    8月28日當天晚上,香港的夜空中陡然間漫天都是絢麗多彩的旖旎波瀾,一百七十萬香港人盡情地歡慶香港的回歸,歡慶自己再度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香港人確實是在發自肺腑地歡慶,因為他們在英國的法律意義上並不是英國人(倫敦議會裏沒有一個來自香港的議員),導致他們一直都是“有家無國”,如今,他們重新有了國籍,有了祖國,沒有什麽比這個更讓香港人高興的了,更何況,蔣緯國已經代表蔣介石發表宣言,“香港回歸後,將會實施‘港人治港’政策,五十年不變”“香港不會變成廣東省的一個市,而是成為獨立特區”,這份政治許諾無疑讓香港的社會名流、名門望族吃了一顆定心丸。

    香港是在1842年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的,如今在1941年被收複,整整99年,累計有二十位香港總督。此時的香港總督是英國爵士羅富國(羅富國當然不姓羅,他也不是中國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英國人,每任英國港督都會刻意地把自己的名字翻譯得非常漢化,從而希望能讓香港民眾有親切感),不過,羅富國一直患病,所以長期在倫敦休養,此時並不在香港,因此負責和中方舉行交接儀式的被倫敦派來的英國陸軍中將諾頓以及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少將。中國海軍總參謀長陳策主持了這場交接儀式,諾頓中將、莫德庇少將等港府英方人員神色黯然地接待了陳策等中方代表,米字旗在香港市中心緩緩地降下,青天白日旗冉冉升起。

    8月8日,葡占澳門被收複,8月18日,法國在華租界被收複,8月28日,香港以及英國在華租界被收複,被稱之為“三八盛事”,三大喜事一樁接這一樁,簡直令人目不暇接,隨後,“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時在9月1日成立。

    香港、澳門、英租界、法租界都被收複後,加上先前早就陸續收複的日租界、意租界、比租界、蘇俄租界、德租界、奧租界,截至此時,除了還處於擱置待議狀態的台灣、庫頁島,以及通過平等條約租借給日本人的昭和城、租借給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土,中國境內已經沒有還被列強侵占著的領土。

    英國人歸還香港,最失望的還不是英國人,而是日本人,日本人已經等著中英開戰了,然後打著“履行盟友義務、幫助中國”的旗號大肆對早就垂涎三尺的東南亞展開動手,可惜,事與願違,英國人最終乖乖地把香港交還給了中國。

    在這件事中,損失最大的人就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因為“迫於中國淫威、向中國低頭”,導致張伯倫的威望和支持率都發生了大幅度的下滑。說到底,張伯倫以前搞綏靖政策,賣的都是別國的領土(比如不反對德國肢解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眼下,他賣的卻是英國自身的領土(領地),自然導致英國朝野都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質疑和批評。實際上,張伯倫在香港問題上並非對中國采取綏靖政策,而是受製於客觀原因而不得不讓步,但他因為“前科累累”而陷入百口莫辯的不利境地裏,有人諷刺他“以前是慷他人之慨,出賣第三國領土喂飽敵國,現在更是變本加厲,直接變成慷自己之慨,割讓英國領土領地喂飽敵國”。香港事件結束後,張伯倫在政治上和身心上都深受打擊,他也懷疑和後悔自己的對外政策了,所以一方麵大力提拔強硬派分子進入英國高層核心,逐步地改變對外政策,一方麵也產生了退位讓賢的心思。

    有人歡喜有人愁,張伯倫焦頭爛額,在地球另一端的蔣緯國則是意氣風發,同時忙得四腳朝天,收複香港等失地在蔣緯國心裏其實並不算什麽大事,他已經拿捏住了英法的號脈,知道這兩個老氣橫秋、暮氣沉沉的列強並不敢也不會為之跟中國開戰,新的戰爭肯定會到來,但還有一段時間。眼下,中國的當務之急是抓緊時間,整軍經武、發展經濟、擴大實業建設,以此充實國力;另一方麵,南京軍和蔣緯國的“寧係”也開始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政治轉變”。

    9月3日,華北政務委員會(前身是“魯晉政務委員會”)正式撤銷。

    撤銷華北政務委員會是蔣緯國多次向蔣介石請求並得到允許後的一項重大決定,因為蔣緯國不想讓某種不和諧的東西愈演愈烈,更加不想搞出“南北分庭抗禮”的局勢,實際上,那根本沒有必要並且弊大於利。

    蔣緯國奮鬥經營至今,實力雄厚、勢力龐大,那麽,他算不算軍閥?從嚴格意義上講,蔣緯國具備軍閥該有的一切特點,但他卻不是軍閥,因為他沒有獨立,更加沒有跟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進行對立,所以,他絕非割據一方的軍閥,他的“寧係”在本質上跟陳誠的土木係、何應欽派係是一樣的,是國民政府的一部分。什麽是軍閥?就在實質上獨立於中央之外的地方割據勢力。至於蔣緯國,他本就是中央的一部分,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中央派係”就是由蔣緯國的寧係、陳誠的土木係、何應欽派係等眾多勢力組成的,所以蔣緯國並非軍閥。軍閥都有自己的地盤,並且不容包括中央在內的任何別方勢力染指,蔣緯國也有地盤,不過,他的地盤是“非常模糊的”,一開始,他的地盤是山東山西二省,後來越來越大,並且都是從敵國控製中、侵占中收複回來的,並非來自蔣介石的“分封”。蔣緯國在得到這些地方後,並未打算以此作為“長久的根基”,他隻想根據自己的意識,好好地經營當地,在必要時候,順其自然地“還給中央”。說得直白一點,山東被收複後,如果蔣緯國立刻交到蔣介石手裏,蔣介石肯定派來一堆深受他信任但大多是碩鼠蛀蟲的官員進行治理,那麽,山東不就被敗壞、被糟蹋了嗎?得不到正確高效的治理,山東怎麽能迅速發展起來?怎麽能為國家提供財富?所以,蔣緯國得到山東後,先自己建設、自己發展,不讓蔣介石手下那些貪官汙吏進入山東,等建設得成型了、發展得有規模了,再“完璧歸趙”。蔣緯國從沒打算把那些地方據為己有。

    蔣緯國的地盤非常廣大,最核心的是華北四省二市(魯、晉、冀、綏、平、津)以及東北四省(遼、熱、吉、黑),其次還有西北的甘肅省、青海省以及陸續收複的新疆、蒙古、北海、西海、外東北地區,甚至最後已經擴張到中國境外,包括北亞中部南處、北亞西部等新領土以及中亞四國、伊朗、以色列。但是,這些地盤從來就不是真正地屬於蔣緯國一個人,在這些地方裏,軍隊既有蔣緯國的部隊也有蔣介石的部隊,政府官員大部分都是蔣介石派的,部分官員是蔣緯國舉薦、蔣介石任命的,所以,界限很含糊。說白了,蔣介石蔣緯國父子倆畢竟是一家人,不可能分得太清,蔣緯國也從未想過脫離蔣介石,自己單幹。蔣緯國絕不會那麽做,原因肯定不是對蔣介石的感情,雖然蔣介石對他的信任是他能大展拳腳的前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蔣緯國知道那樣會導致國家內亂,他絕不會為了自己的野心而不顧國家利益,並且他從來都沒有那方麵的野心。

    蔣緯國把收複回來的國土先“納為己有”再“物歸原主”是有著必然原因的,用他的心聲說,就是:“老子能不自己進行經營嗎?交給老頭子,他肯定派來一群貪官,別說經營,沒敗光就謝天謝地了!曆史上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的那些接收大員是什麽德行?還用說?一個個都拚命地中飽私囊,哪管什麽國家利益,哪管什麽黎民疾苦,臭名昭著的‘五子登科’不就是這麽來的嗎(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的高官要員們紛紛借著收複之名而在收複國土內巧取豪奪、損公肥私,搶金子、搶房子、搶票子、搶車子、搶女子,被世人諷為“五子登科”)?所以,老子要對那些地方進行戰時軍管製度,選用才德兼備的清官去治理,建立廉潔高效的地方新政府,把當地的發展潛力、發展效率都發揮到最大,把老頭子的那些貪官汙吏都擋在門外,不讓他們進來以治理為名進行禍害。打個比方,在老子的治理下,山東gdp增長率可以達到30%,如果讓老頭子手下的那些貪官來治理,達到5%就謝天謝地了,老子要是讓老頭子反貪腐,老頭子又肯定搬出他那套‘反貪腐是大事,要慢慢來、急不得’的破理論。慢慢來?笑話!多少財富會流失?多少時間會被浪費?現在可是戰爭時期啊!必須抓緊時間發展!越快越好!能浪費時間嗎?老子這麽做,哪怕被老頭子懷疑有不軌之心,老子也認了!”

    蔣介石對蔣緯國幾乎沒有猜忌心,但蔣緯國把那些地方“據為己有”的做法確實略微顯得有幾分可疑,不過,蔣緯國現在全部“還”給他了。

    蔣緯國以前之所以成立華北政務委員會(魯晉政務委員會),一是為了讓當地在他本人親自治理下更好更快地發展,二是由於當時華北是對日前線,解決完日本後,又要對付蘇聯,所以實行半獨立的自治狀態是必然的,現在,蘇聯的勢力已經被趕回了歐洲,日本也不足以對中國北方造成太大威脅,自然而然,華北政務委員會沒必要繼續存在了。當然了,該機構原先的眾多成員並不會丟掉飯碗,恰恰相反,他們有了經驗、資曆、政績,還有蔣緯國這個大靠山,所以紛紛進入中央政府,還是“寧係”的文官骨幹。

    可以說,撤銷華北政務委員會,等於蔣緯國主動“交出了地盤”。

    不過,蔣緯國的實力和勢力是毫發無損的,甚至更上一層樓。南京軍不隻限於在北方,蔣緯國的文官人員也不隻限於華北政務委員會,而是融入中央係統,從而更好地讓蔣緯國“以中央名義辦事”。南京軍畢竟是中國軍隊的一部分,不會真正地獨立成軍,隻會按國家需要而奔赴四方,當然了,南京軍哪怕“被打散”,仍然還是南京軍,第77師無論被派到哪裏去,所有人都知道,第77師是屬於蔣緯國的,南京軍27個師的另外26個也是一樣;蔣緯國的那些文官人員在進入中央政府機構後,跟陳誠的文官、何應欽的文官、沒有派係的文官同在一個屋簷下,看似不分彼此,但所有人都知道,某人是聽命於蔣緯國的,“寧係”仍然存在,屬於寧係的,無論是軍隊還是文職人員,哪怕跟別的派係混編共事,寧係的人還是寧係的人。南京軍的27個師在此時分散於各地,有的駐紮本土內地,有的駐紮新領土和前線,還有的前往南方,接受訓練,準備再戰。說句不好聽的,隻要蔣緯國不死,“寧係”就會一直存在。

    蔣緯國之所以當初攥著華北四省二市和東北四省不放手,是因為這兩個地方擁有中國最重要的、占全國八成以上的重工業(蘇聯戰爭前),重工業是國家根基,蔣緯國不能容忍遭到敗壞,也不放心別人來管理。現在,蔣緯國主動“交出了地盤”,並不會損害他的心血,因為他已經在曾經屬於他地盤的地方裏建立了完善的體係。體係被建成後,就不會被輕易地破壞,就會具有自我完善、良性循環的功能,這個堅固的經濟體係是水潑不進、針紮不入的。說白了,蔣緯國把山東省建設得紅紅火火,他現在把山東省“還”給蔣介石,蔣介石肯定要維持現狀,他沒理由敗壞蔣緯國的心血,就算派來一些手腳不幹淨的人,也會遭到優勝劣汰。

    蔣緯國不是軍閥,但他是不折不扣的財閥。

    蔣緯國在政治上是完全聽命於蔣介石的;在軍事上也是聽命於蔣介石的,但卻又具有半獨立性質,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在特工機構方麵,他是獨立的;在財政上,他也是獨立的。蔣緯國有自己的財路,不但不依靠蔣介石的那點撥款,甚至還常常自掏腰包“接濟”蔣介石。蔣緯國從一開始走的就是軍事路線和經商路線,雖然現在或多或少已經沾染上政治,但他“右手拿槍,左手拿錢”的原則仍然沒變。蔣緯國從軍,自然是為了保家衛國、開疆拓土,從商,則是為了賺錢繼而強軍、惠民,以及挽救中國原本千瘡百孔的民族實業,振興中國原本搖搖欲墜、岌岌可危的經濟體係。靠著那些在這幾年內已經發展得不亞於後世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等國企的大型企業,蔣緯國牢牢地掌控住了中國此時的經濟命脈,九成以上的重工業、九成以上的化工業、全部的軍工業、兩成以上的輕工業都在他的手裏,最重要的石油、鋼鐵、冶金、煤炭、發電、鎢礦、豬鬃、桐油、航空、水運、醫藥,幾乎都在他手裏。按照蔣緯國在那些大型企業裏的股份,他估計就是此時的中國首富,如果加上製毒販毒之類的灰色黑色收入,他的資產完全是富可敵國。

    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蔣緯國和蔣介石都沒有分家,真正分家的領域是經濟。正如一個簡單的道理:完成經濟獨立的孩子在父母麵前才能真正獨立。蔣緯國就是這個道理,北方(華北、東北、西北)新疆、蒙古以及新領土內的經濟幾乎都被蔣緯國給控製了,至於本土南方,重工業、化工業、軍工業也幾乎都在蔣緯國手裏,說到底,蔣介石手下那些權貴官僚此時禍害著的也就是中國本土南方的輕工業、民用工商業、農業、第三產業等經濟領域,蔣緯國的“獨立經濟”並非搶奪他們的,而是自行發展起來的,所以兩者之間衝突並不算大。中日戰爭前,中國的實業經濟十分落後,重工業、化工業、軍工業都非常薄弱,在總經濟裏所占比例很小,蔣緯國將其搶救過來,然後細心嗬護、用心栽培、嘔心發展,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和成就,北方的輕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等經濟也是從日本人、蘇聯人手裏搶回來並且進行正確而高效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龐大規模。蔣緯國基本上沒有動那些權貴官僚的奶酪。

    如今,蔣緯國覺得,該好好地清洗清洗一下南方的經濟和官場了。

    不過,在這個時候又出現了兩件大事,一是日本和葡萄牙達成協議,葡萄牙將東帝汶首府帝力港口租借給日本海軍,這給英法荷等國造成了極大的震動,二是泰國政府希望能和日本簽署軍事聯盟協議。(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