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節 德國再戰(3)

字數:7586   加入書籤

A+A-


    1941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第23年,德國(德意誌帝國)投降第23年,熄滅23年的西歐戰火再度熊熊燃燒而起,臥薪嚐膽二十餘年的德國再次向英國、法國宣戰。

    消息傳來,舉世震驚。

    東京方麵歡聲雷動,早就伸長脖子等著這一天的日本高層們無不興高采烈地彈冠相慶,日軍軍方更是欣喜若狂、心花怒放。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眉飛色舞地說道:“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這一天了!帝國的國運,即將更上一層樓!帝國馬上就有比北方州更好的南方州了!”

    比起東京方麵猶如過大年般的歡天喜地,武漢方麵倒是十分平靜,沒有產生太大波瀾。此時的國民政府和中國軍隊內部已經隨著中國國勢的天翻地覆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鷹派分子”,所以,一種“特殊的興奮”還是彌漫在國府和國軍裏的,但更多的仍然是高層的冷靜。日本高層充滿“不知死活的、狂熱而亢奮的”求戰情緒,中國高層顯得更加理智、更加謹慎。當初打蘇聯,蔣介石在一開始時都瞻前顧後、意誌不堅,直到後來看到大局已定並且美英法並未幹涉,他才變得強硬膽大起來,現在打英法,蔣介石立刻再次變得踟躕猶豫,並且程度超過當初打蘇聯,因為蔣介石知道,英法本身就可能要比蘇聯強大,更何況英法背後還站著一個超級強大的美國,這是蔣介石最忌憚、最憂慮甚至是最畏懼的,所以,蔣介石沒有興奮,而是搖擺不定;至於蔣緯國,他也擔心中美開戰,但他膽子要比蔣介石大得多,不過,他又因為考慮得非常深遠、非常複雜,所以一時間拿捏不住。

    “看樣子,德國是不會停下來了啊!”軍委會的高層會議上,何應欽感慨不已,語氣中憂多於喜,“德國雖然現在國力雄厚、國勢滔天,但是,國雖大,好戰必亡啊!委座,我看,我們應該稍微調整一下對德政策了。以前,我們跟德國親密無間,完全是利益一體,但現在,我們是不是要跟德國稍微保持一點距離了?以前,我們過於弱小,無法自立,不得不極度地依賴德國,現在,我們已經強大了並且自立於世界東方,無需再像以前那樣過度地依賴德國,更何況,德國眼下又挑起了新的戰爭,很有可能玩火自焚,我們不能靠得太近以免引火燒身。”

    “何總座這是什麽話!”楊傑反駁道,“我們能從以前的弱小一步步地走到現在的強大,萬萬離不開德國的支持和援助,如今豈能背信棄義?另外,我也不認為德國對英法開戰就是玩火自焚,何總座如此言論,簡直是危言聳聽。”

    對英法(以及美國)開戰,國府國軍高層裏分為三派,一是“主和派”,二是“主戰派”,三是“中間派”。何應欽是主和派的主要代表,他們認為中國已經“賺夠了”,應該見好就收,不能貪得無厭,以免最終會輕者前功盡棄,重者自取滅亡;楊傑是主戰派的主要代表,他們認為眼下的世界局勢是數百年來難遇的“全球亂世”,是世界秩序進行重新洗牌的曆史關頭,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中國必須抓住機會,“膽子大一點,步子也大一點”,積極而勇敢地參加這場“全球逐鹿”,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成為亂世之後支配全球新秩序的幾大新列強之一;陳誠、徐永昌是中間派的主要代表,他們認為中國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騖遠,複興中國的偉業需要穩健進行、見機行事。至於蔣介石,他看上去是“中間派”,但又傾向於“主和派”。

    何應欽拉長臉:“楊副參座是否被我國、德國、聯盟國先前的戰果給衝昏頭了?美英法豈是蘇聯能比的?跟英法開戰幾乎就等於跟美英法開戰,那是多麽危險的事情!看看,芬蘭已經向聯盟國總部遞交照會,要求退出聯盟國!芬蘭人都那麽清醒,我們又豈能如此糊塗?”

    “芬蘭要退出聯盟國?”陳誠、徐永昌都吃了一驚,蔣介石臉色也愈發陰鬱。

    芬蘭雖然不是聯盟國的核心國、主力國,但該國的退出,很有可能會帶動“一個開頭”,成為聯盟國分崩離析的開始。根據芬蘭政府的意思,芬蘭接下來不再是聯盟國的“成員國”,而是轉變為與聯盟國進行合作的“與聯盟國友好的國家”,會為聯盟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承諾不會做出有損聯盟國利益的事情,但是,不會再出動武裝力量與聯盟國軍隊並肩作戰了。

    芬蘭雖然不是大國、強國,但卻是一個很硬氣的國家,先前因為遭到蘇聯的嚴重威脅,所以芬蘭十分親德,並且積極地參加了聯盟國對蘇聯的戰爭,芬蘭軍隊雖然人數不多,但與蘇軍作戰時異常勇猛頑強,讓德軍等友軍無不刮目相看,德國也很“對得起”芬蘭,在取得蘇聯戰爭的勝利後,把蘇聯的科拉半島全境以及威廉格勒(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以北全部分給了芬蘭,總計26萬餘平方公裏,使芬蘭領土麵積猛增至約70萬平方公裏,增加了77%。德國的“大恩”讓芬蘭上下自然是感激不已,但是,以芬蘭國防軍總司令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為首的芬蘭高層卻並不打算跟德國一條道走到黑,他們親德、感激德國,同時又堅定不移地以芬蘭本國的利益為國策準則。實際上,芬蘭隻想跟德國做地位平等的朋友,而不是做德國的附庸國。芬蘭既不屈服於蘇聯,也不會對德國言聽計從。蘇聯戰爭讓芬蘭大賺特賺,芬蘭高層對此已經很滿足,他們不熱衷於繼續開疆拓土,他們憂慮芬蘭繼續跟德國乘坐一輛戰車,而德國又不停發動戰爭,早晚殃及芬蘭,所以,他們選擇“不傷和氣地”退出聯盟國。如果說德國和芬蘭在先前就像一對戀人,那麽,兩國現在“和平分手”並且“分手之後繼續做朋友”(原先曆史上,芬蘭跟德國並肩作戰、共拒蘇聯,關係非常親密,但在德國露出戰敗跡象時,芬蘭果斷堅定並且禮貌客氣地把境內德軍全部驅逐了出去,從而跟德國劃清界限,避免芬蘭給德國陪葬。)。

    芬蘭此時跟德國“分手”,原因很顯然:芬蘭認為德國不是英法或英法美的對手,從而提前跳下德國的戰車。

    芬蘭此舉,讓中國高層裏的何應欽等人受到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包括蔣介石在內。楊傑立刻義正辭嚴地反駁道:“芬蘭是芬蘭,中國是中國,中國的國力軍力豈是芬蘭能比的?芬蘭因為是小國、弱國,所以該國信心較低、胃口較小,高層缺乏大膽略、大謀略、大氣魄,我們可是一個大國、強國,豈能像芬蘭那樣隻知明哲保身、獨善其身卻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在這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世界上,小國自有小國的求存之道,大國自有大國的爭霸之路,兩者豈能混為一談?我們身為大國,卻把小國的國策拿來生搬硬套在自己頭上,豈不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他又打比喻道,“芬蘭像狼,吃到十斤肉就心滿意足了,我們可是老虎,能跟狼一樣吃到十斤肉就心滿意足嗎?狼有狼的胃口大小,虎有虎的胃口大小!豈能自降身份!”

    何應欽不悅地說道:“這不是胃口不胃口的問題,而是危險不危險的問題!”

    “那就是膽量和實力!”楊傑立刻據理力爭,“狼的胃口跟虎沒法比,狼的膽量和實力也跟虎沒法比!一頭狼遇到一頭獅子,狼必定會逃之夭夭,因為它隻是狼,注定打不過獅子,它沒膽量跟獅子搏殺,也沒實力跟獅子搏殺,但如果是一頭虎如果遇到一頭獅子,虎卻像狼那樣逃之夭夭,並且聲稱‘因為狼碰到獅子時逃跑了,所以我也要一樣逃跑掉’,豈不可笑?”

    何應欽聽得出楊傑的譏諷之意,頓時慍怒了:“如此,我們跟日本人又有何區別?不自量力、狂妄自大、鼠目寸光、貪得無厭!”

    “哼!那是因為日本人本就國土狹小、國力微薄,卻還要幹出貪心不足蛇吞象的蠢事,自然得不償失!我們難道跟日本人是一樣的?何總長,你簡直就是小腳女人!”

    “我是小腳女人?那你就是一個自以為是的暴發戶!”

    兩人從爭論變成了爭吵。

    徐永昌急忙打圓場:“何總長言之有理,小心駛得萬年船嘛,楊副參座其實也說得很對,該出手時就要出手。實際上,德國雖然已經跟英法互相宣戰,但我們還沒有被卷入這場戰爭,我們現在還是置身事外,回旋餘地是非常大的,我們可以從容不迫、遊刃有餘地麵對新局勢。”

    陳誠說道:“是的,我們跟德國雖然聯盟,但根據聯盟國的內部條約,若其中一國對外宣戰,其餘成員國並無義務立刻隨之一起對外宣戰。德國人跟英國人、法國人打起來,我們肯定不能一直看熱鬧,但眼下還不需要我們也參與其中,德國無權強迫我們與其一起對英法宣戰,諸位,我們沒有那麽著急,我們可以靜觀其變,以不變應萬變,慢慢地研究最佳對策。”

    楊傑冷笑道:“我們可以不急,隔壁那家呢?日本人早就急得上躥下跳了,德國對英法開戰前,日本人就眼巴巴地等著,現在真打起來了,日本人還不立刻猴急地撲上去?日本人撲上去,我們豈能不隨之而動?看看地圖吧,英法荷的遠東殖民地都在我們眼皮底下,也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到時候,英法荷的老巢被德國人端了,那些殖民地簡直就是無主的財寶堆!我們不下手奪取,難道坐視日本人越俎代庖、拿我們的東西占我們的便宜?”

    何應欽也冷笑:“德國想要端掉英法荷的老巢,哪有那麽容易!上次世界大戰,德國人花了四年時間都沒能突破英法聯軍的防線!現在呢?就算德國人隻要花一年時間就能突破過去,但一年時間還不夠夜長夢多嗎?美國人參戰呢?”

    蔣介石聽得十分頭疼,他隻好望向蔣緯國:“緯兒,你覺得呢?”

    蔣緯國肯定不能“大吹大擂”,他立場不偏不倚地說道:“幾位長官說得都非常有道理,好處嘛,我們肯定要取,風險嘛,我們肯定要避免或降到最低。德國已經跟英法正式宣戰了,我們先靜觀其變,如果德國迅速打敗英法,我們自然要趁火打劫,我們不打,日本人也會打,如果德國遲遲不能打敗英法,我們再從長計議,這樣,最穩重、最妥當、最保險。”

    陳誠道:“可我們如果一直對德國隔岸觀火,怕是在道義上說不過去啊!”

    蔣緯國搖頭:“我們當然不會對德國隔岸觀火,德國在打仗,打仗需要什麽呢?軍隊?德國現在有的是軍隊;德國更需要的,是工業原料,是戰略物資,石油、桐油、鎢砂、豬鬃,我們給德國在背後不停地輸血,把更多的石油、桐油、鎢砂、豬鬃等德國急需的我們又有的東西以更低的價錢賣給德國,這還不是切切實實的支持和援助嗎?反正中德已經在陸上接壤了,兩國貿易通過北亞鐵路幹線就可以,不需要通過被英法控製的海路。”

    徐永昌道:“日本人呢?我們遲遲按兵不動,日本人恐怕會按捺不住吧?”

    蔣緯國冷哼一聲:“日本人要動,那就讓他們動去吧!但是有一點,我們可沒有明確地宣布要退出聯盟國,所以,那些在內部條約中被劃定屬於我們的地盤,也就是赤道以北地區,仍然是屬於我們的,隻不過我們暫時沒去取而已,日本人休想染指!日本人敢動我們的地盤,老子立刻斷掉它的石油!看它的軍隊還怎麽打仗!”

    “不錯,不錯。”蔣介石連連點頭,“如此甚好,確實是最穩妥保險,好,就這樣決定!立刻通知德國駐華大使,請他轉告給希特勒,就說中國現在因為客觀原因而難以立即與德國並肩作戰,但我們會加大在工業原料和戰略物資上對德國的支援,賣給更多並且進行一定的降價,從而證明我們對德國的真誠友誼和切實幫助。”他頓了頓,補充道,“如果德國在西歐戰場上進展緩慢,我們就必須做好退出戰爭、退出聯盟國的準備了,如果德國在西歐戰場上進展很快…到時候再說吧!”

    蔣緯國聽得出來,蔣介石、何應欽、陳誠等人都不太認為德國會迅速打敗英法。對此,蔣緯國已經在心裏暗暗地分析過德軍和英法荷比四國盟軍的各方麵對比,前提是美國沒有參戰,最終結果讓蔣緯國相信,戰局應該跟原先曆史上差不多。

    首先是指揮係統,英法盟軍是由英法荷比四國軍隊組成的,英法荷比四國雖然在共同對付德國這件事上基本還是同心同德,談不上各懷鬼胎,但盟軍的整體統籌能力根本無法與德軍相比。盟軍高層和四國政府首腦在很多問題上各執己見,互相各執一詞,彼此橫加指責,而當盟國高層喋喋不休地忙著口舌之爭以及盟軍高層優柔寡斷、貌合神離、三步一個主意時,越戰越勇、士氣高昂的德軍則目的明確、領導統一、部署周密地不斷展開著迅猛淩厲的進攻;

    在實力和戰鬥力方麵,德軍也擁有壓倒性的優勢,這一點無需多言;

    在綜合國力方麵,德國仍然掌握著極大優勢,這一點也無需多言;

    在士氣和民心方麵,德國還是占據優勢。獲得蘇聯戰爭的巨大勝利後,德軍士氣高漲,輝煌的勝利和豐富的實戰經驗讓德軍充滿了“打遍歐洲無敵手”的高度自信,德國國內民眾也狂熱支持希特勒政府,國家團結性和民族凝心力空前之高,“對英法報仇雪恨”既是德國軍隊的渴望也是德國民眾的渴望,德國軍民都沒有忘記英法在二十多年前強加給德國的《凡爾賽條約》所帶來的巨大恥辱;反之盟國方麵,英國的民心士氣還算是馬馬虎虎,法國方麵則完全是暮氣沉沉,軍隊厭戰畏戰,民眾也極度害怕戰爭,修建馬其諾防線就已經說明法國軍隊完全沒有主動進攻的勇氣和決心,隻想著被動防禦、苟安一時。上次世界大戰的慘烈讓法國高層和民眾都畏戰如虎,而看到德國軍隊在蘇聯戰爭裏的強大戰鬥力後,悲觀主義情緒更是猶如瘟疫般在法國境內彌漫擴散。可以說,法國人對德國人的態度已經從一開始的厭惡、憎恨、輕蔑轉為了深入骨髓的恐懼。

    此次的西歐大戰,規模甚至不遜於蘇聯戰爭,德國累計投入了超過300萬兵力參戰(大部分是參加過蘇聯戰爭的老兵),四國同盟總計投入了約350萬兵力參戰,其中,法軍約220萬(法國全國可以動員600多萬軍人,但由於戰爭爆發時,法國還沒有做好準備,所以法軍是一批接一批地開赴前線的,另外,法軍還要防備跟德國完全一夥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從而被牽製了大量兵力)、英軍約80萬(英國本土的陸軍主力大部分都渡過海峽,前往法國參戰,後續部隊需要時間組建訓練),荷蘭軍隊和比利時軍隊合計約50萬。從表麵上看,雙方似乎是勢均力敵,但德軍在西歐戰場上的進展就像德軍在北歐戰場上那樣,神速得令人難以置信。

    11月11日,德國與英國、法國互相宣戰,隨即,三國正式進入戰爭狀態。當天,發起進攻的德軍為繞開法國的馬其諾防線,滾滾鐵流直接開進原本都宣稱中立的低地三國境內。低地三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在驚慌失措之下,不得不臨時加入英法同盟,倉促迎戰。開戰第一天,彈丸小國盧森堡都沒有來得及投降就被德軍占領了;短短四天後,11月15日,荷蘭也投降了,因為荷蘭軍隊跟德軍交手後完全就是一觸即潰,同時德軍還動用了大批飛機轟炸阿姆斯特丹,炸死數千人,迫使荷蘭女王和荷蘭政府屈膝媾和;五天後,比利時也支撐不住而在11月20日選擇投降,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和荷蘭女王威廉明娜都在下達投降命令後乘坐軍艦逃到了英國。低地三國轉眼間就被德軍盡皆攻陷。

    剛剛得到三個新盟友,結果一轉身就都投降了,這對英法兩國的打擊是毋庸置疑的。

    為了壯大聲勢,德國的眾多仆從國在德國的請求或要求下紛紛對英法兩國宣戰。其實,那些跟英法並不接壤的國家對英法宣戰後隻是“捧個人場”,對英法並不會產生實質性打擊,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宣戰對法國的處境則是雪上加霜,因為這兩國都跟法國接壤,加上德國,德意西三國三麵包圍了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軍隊原本都戰鬥力不高,但投入德國懷抱後這麽久,德國很早就開始逐步地加強這這兩國軍隊,以便日後對付法國,此時正是派上用場的時候。超過五十萬意軍和超過四十萬西軍分別在法國的東部和法國的西部朝著法國大舉進攻,這近百萬意軍和西軍都裝備了大量的蘇軍武器,並且德軍顧問配備到了營級,很多部隊在事先都被德軍教官訓練過,戰鬥力自然不可與以前同日而語。雖然意軍西軍沒給英法盟軍造成太大的重創,但卻產生了巨大的軍事壓力,迫使法軍不得不抽調大量部隊在後方抵擋住意軍西軍,這自然大大有利於正麵戰場上的德軍。

    一時間,西歐戰場上風雲變幻,德國穩占上風,參戰德軍堪稱風卷殘雲。

    蔣緯國此時正忙著三件事,一是密切地關注著西歐戰場,二是應付不停跑來邀請中國一起“揮師南下”的日本人,三是重啟並重組“新生活運動”,組建“文明糾察隊”,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勢頭整肅此時中國社會上下的風氣,提升全體國民的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