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節 愈演愈烈

字數:5831   加入書籤

A+A-




    菲律賓戰役結束後,遠東大局基本上已經落定,隨著夏威夷和菲律賓的淪陷,再加上關島、北馬裏亞納群島、威克島、中途島、特魯克島等西太平洋一係列重要島嶼被日軍逐個攻占,美軍勢力被完全地驅逐到了東太平洋和南太平洋,退至美國西海岸和大洋洲,若真把中日視為一體的話,中日確實已經完全支配西太平洋和東南亞,構建起了一道銅牆鐵壁般的勢力範圍圈。奪取菲律賓的中日聯軍隨之再接再厲、乘勝追擊,又打贏了幾場局域性的勝仗,日軍忙著搶占西太平洋上的眾多島嶼,中國軍隊則拿下了藏南三國,即尼布爾、錫金、不丹,接著,中國海軍艦隊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不費吹灰之力地拿下了錫蘭島{斯裏蘭卡}。錫蘭島麵積約6.56萬平方公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並且該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和軍事價值,當地人口不算太多,約800萬,可以將其同化融合,因此武漢方麵在蔣緯國的強烈主張下,決定將錫蘭島直接並入中國版圖,定名“西蘭省”。毋庸置疑,得到西蘭省後,中國就正式在印度洋上獲得了一塊永久性的立足點,徹底地打開了中國本土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更能從此完全地掌控住印度洋北部的海上通道,同時還對南亞地區{主要是印度}形成隨時都能將其遏製封鎖的先機優勢,各方麵意義都是巨大的、長久的;另外,西蘭省還是一個跳板、一個中轉站,它是日軍進攻印度的跳板,是南京軍進攻中東的中轉站。

    世界大戰相當於一個全球版的戰國時代,天下大亂、群雄逐鹿,而在這場列強爭霸的大賽中,不斷地有參與者被淘汰出局。自1937年中日開戰至此時,五年下來,原先的八大列強裏,蘇聯已經名存實亡,隻剩下一個空架子在苟延殘喘,法國已經戰敗投降,英國拚得油盡燈枯,還在負隅頑抗、垂死掙紮,意大利一直跟隨著德國鞍前馬後,因為德國節節得手,意大利也分到好幾杯羹,美國剛剛參賽,但出師不利、屢戰屢敗,德日中三國則是屢戰屢勝、拓地萬裏,是戰至此時的三個最大贏家。目前,除了南極洲外,世界六大洲的局勢是這樣的:

    南美洲:沒有參戰,基本上都是中立國,並且都是二三流的甚至四五流的國家;

    北美洲:完全被美國支配,雖然已經參戰但還沒有被戰火波及;

    大洋洲:主要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已經脫離英國、投靠美國,該大洲已經處於日本的威脅下,被卷入戰火是很快的事情;

    非洲:局勢複雜,處於被瓜分和分裂混亂的狀態中,沒有一個國家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完全是列強的殖民地,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都在非洲有殖民地,並且以上國家此時已屬於不同的陣營,但是,由於眾列強暫時無暇對非洲格局進行重新洗牌,所以非洲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受到世界大戰的波及,隻有北非和東非處於戰火中{從原則上講,中國此時在非洲也有一塊“合法地盤”,即非洲第一大島馬達加斯加,該地原是法國殖民地,法國政府已在德國政府“居中調停下”將其以白菜價賣給了中國,隻不過中國暫時鞭長莫及};

    歐洲:歐洲大陸除永久性中立國瑞士和國土萎縮十分之九的蘇聯,已經全麵地被德國控製{實際上,瑞士已經被迫表態“願意配合德國”,蘇聯也在德國的密切監控中},在歐洲大陸外的英國、愛爾蘭、冰島三地暫時不被德國控製,英國堅持抵抗德國,愛爾蘭是中立國,但非常親近德國,希望借助德國的力量收複被英國霸占的北愛爾蘭,冰島是丹麥的海外領地,丹麥被德國占領後,冰島宣布脫離丹麥統治並中立;

    亞洲:東亞是中日兩國的本土;北亞被中日瓜分,中國控製北亞西部,日本控製北亞中部和北亞東部,在中國控製的北亞西部的西南部另有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中亞已被中國完全控製;西亞{中東}眼下是眾列強爭奪廝殺的目標和戰場;南亞已經開始受到戰火波及;東南亞被中日瓜分,日本占據著菲律賓和印尼{包括巴布亞新幾內亞},中國占據著馬來亞、新加坡、文萊、泰國、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

    打退美國後,中國除了中東遠征軍還在打仗外,中國軍隊基本上已經沒有大戰要打了,可以好好地喘口氣、緩一緩了,但日軍完全不同,比起中國軍隊的“難得清閑”,日軍卻“更忙了”。菲律賓戰役結束後,東京高層立刻吵翻了天,政府和軍方吵,軍方裏陸軍和海軍吵,海軍裏持不同觀點的高層也在吵,吵來吵去就是一個話題:日本軍隊接下來該去哪裏打仗?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因為成功地策劃了夏威夷戰役並且一舉獲得大勝而名聲大噪,日本海軍、日本軍方、日本政府將其大吹特吹,塑造成“東鄉平八郎重生在世的帝國海軍軍神”,但山本本人十分冷靜,他在日本高層會議上多次指出:我們隻是暫時性地擊退美國,並沒有擊敗美國,美國軍隊過不了多久就會卷土重來,至於“過不了多久到底是多久”,最長不超過一年半,最短可能隻有半年。美國國內已經同仇敵愾,美國的戰爭機器正在全力開動,一年時間足夠美國打造出第二支太平洋艦隊,因此,日本軍隊再接再厲的時間並不多。

    因為山本已經是“東鄉平八郎重生在世的帝國海軍軍神”,所以他的這番話雖然聽起來十分掃興,但日本軍政高層基本上都是認同的,於是,問題的關鍵就來了:日本確實獲得了對美作戰的戰略優勢和實力優勢,但隻能維持一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有限的時間裏,日本軍隊該怎麽乘勝追擊才能最大化地擴大戰果、奠定日本在日美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

    以首相近衛文麿為代表的一批日本政府文官認為,日本已經“賺得夠多了”,可以見好就收了,接下來,日本軍隊應該全麵地轉入戰略防禦階段,利用這一年時間好好地鞏固防線,同時消化戰果、發展經濟、充實國力,到時候美軍即便卷土重來,日軍也能遊刃有餘地應付。

    近衛文麿的論點立刻遭到日本軍方絕大部分高層和日本政府裏“鷹派人士們”的冷嘲熱諷,被罵成“小腳女人”“小家子氣”“明明擁有熊一樣的強壯身軀,卻偏偏長了兔的膽子”;

    日本陸軍強烈要求日本海軍協助日本陸軍向澳洲和印度進發,將這兩大陸地、兩大塊肥肉吞入日本口中,理由已經無需多言;

    日本海軍內部更是眾說紛紜,有高層認為接下來應該經營海上防線,把那些島嶼全部建設成拱衛日本本土的海上據點,聯合艦隊充當機動力量,相輔相成,粉碎美軍以後的反撲;有高層認為聯合艦隊應該主動出擊,搜尋美軍太平洋艦隊殘餘的第8艦隊,將其徹底殲滅掉。山本五十六持第二個觀點,他始終對美軍第8艦隊感到如鯁在喉、如芒在背,一日不能將其消滅,他一日感到寢食難安,他認為,主動尋找美軍第8艦隊是不理智的,該艦隊已經退至美國西海岸,在上千架陸基飛機的保護下,日軍艦隊跑上門不是去殲敵,而是去找死,因此,日軍艦隊接下來應該打美軍要害地方,迫使美軍出動第8艦隊進行增援,再在海上遭遇戰中將其殲滅掉,從而實現“引蛇出洞”和“圍點打援”的目的。至於這個“要害地方”在哪裏?日本海軍高層又吵得沒完沒了,有人認為是澳大利亞,美澳兩國已經建立海上運輸線,美國正在向澳大利亞輸血,截斷那條海上運輸線既能配合日本陸軍拿下澳洲大陸,也能迫使美軍出動第,有人認為是阿留申群島,因為阿留申群島處於太平洋北端,是日本本土“全麵國防圈”最薄弱的一點,並且那裏是美國本土領土,更能刺激到美國高層的神經,攻打阿留申群島,既能讓日本本土北部得到安全保障,讓日本本土“全麵國防圈”進一步地固若金湯,也能引誘美軍第8艦隊出擊迎戰。

    盡管日本海軍內部還未拿定主意,日本陸軍已經迫不及待了,其“澳洲遠征軍”和“印度遠征軍”幾乎同時出擊,5月5日,日軍“澳洲遠征軍”先頭部隊正式對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港發動了兩棲登陸作戰;5月6日,日軍“印度遠征軍”先頭部隊在印度東部的處於南京軍控製中的吉大港登陸,繼而向印度東部內陸地區大舉進攻。澳洲和印度齊齊陷入戰火。

    “同時打兩個地方?這不是兩線開戰麽?”看到被送到手裏的最新戰事報告,蔣緯國忍不住笑了,“小日本還真是牛叉啊!”

    日軍之所以兩線開戰,同時進攻澳洲和印度,共有三個原因,一是日本人的貪婪特性所決定的,因為澳洲和印度都是“好地方”,日本人恨不得把這兩個地方一口都吞下,二是時間所決定的,日軍知道美軍早晚卷土重來,所以不得不抓緊時間、速戰速決,在美軍展開反撲前把日本的戰果盡全力地擴到最大,至於第三個原因,則是日軍根本沒把敵人放在眼裏,日軍認為印度的英印軍和澳洲的美澳軍都是軟柿子,捏一個軟柿子是捏,捏兩個軟柿子還是捏,沒什麽區別。看到中國軍隊在東南亞戰場上把英印軍打得落花流水,在夏威夷戰場上和菲律賓戰場上把美軍打得丟盔棄甲,使得日軍此時極度看不起英印軍和美軍{日本陸軍肯定不認為自己不如中國陸軍,既然中國陸軍可以把英美軍隊打得一敗塗地,日本陸軍相信自己完全也能做到},所以同時打澳洲的美澳軍和印度的英印軍是日本陸軍有恃無恐的一件事{澳軍戰鬥力其實是比較強勁的,大大地超過美軍和英軍,另外,澳洲戰場上有新西蘭軍隊參戰,因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並且澳新兩國也同種同文,所以新西蘭軍隊義無反顧地開赴澳洲戰場與澳軍並肩作戰。}。

    “使勁打吧!反正老子隻需要看熱鬧就行了!你們打得越凶、死人越多,老子越開心!”蔣緯國丟開手裏的澳洲戰事和印度戰事的報告,認真地拿起了中東戰事的報告。

    日軍此時在澳洲和印度兩線開戰,南京軍其實也一樣,在中南和中東兩線開戰,日軍同時組建了“澳洲遠征軍”和“印度遠征軍”,而南京軍則同時組建了“中南遠征軍”和“中東遠征軍”,並且南京軍這麽做的原因跟日本人如出一轍,一是“貪”,二是時間緊張,三是知道對手並不強大。對於中東這塊擁有全世界六成多石油的寶地,蔣緯國確實充滿“貪婪的欲望”,很早之前,他就對中東“垂涎欲滴”了,當年,蔣緯國靠著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地說服希特勒“親華疏日”,讓德國鼎力地援助中國進行抗日戰爭,但希特勒是絕不可能相信空頭支票的,蔣緯國如果隻靠空口無憑的紅嘴白牙是絕不可能說服希特勒的,他實際上靠的是那幾份結結實實的厚禮,其中分量最重的一份就是“中東油田”。全世界1800多億噸石油,中東就有1000多億噸,正是這份石破天驚的超級厚禮,讓希特勒“在狂喜、感激、感動中”徹底地相信了蔣緯國,繼而全力地支持蔣緯國和中國,最終讓蔣緯國和中國有了今天的一切。

    二月底的時候,中東遠征軍和中南遠征軍一起成立,被陸續劃入中東遠征軍的部隊{以南京軍為主}先後開至中亞、伊朗進行針對性的沙漠作戰訓練,另外,由於中南遠征軍負責作戰區域以山地叢林為主,不適合機械化部隊發揮優勢,所以中南遠征軍各部隊沒有太多的坦克、裝甲車、汽車,而中東遠征軍負責作戰區域以沙漠、戈壁、荒原為主{也有山地丘陵},十分適合機械化部隊發揮優勢,所以中東遠征軍的各部隊都是裝甲師、裝甲步兵師、機械化步兵師,並且又額外地補充了大批軍用車輛進行加強,使得中東遠征軍實現了高度的機械化。

    對於中東,希特勒跟蔣緯國一樣“垂涎欲滴”,拿下中東是德國一開始就已經製定好的戰爭計劃,一是為了石油,二是為了奪取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摧毀掉英國的國力根基,三是為了打通德國和中日的海上運輸線,“把印度洋變成聯盟國的內湖”,也為接下來聯盟國瓜分環印度洋地區{非洲和澳洲}奠定基礎。因為勢在必得以及誌在必得,所以參加中東戰役的德軍跟南京軍一樣精華盡出、陣容強大,並且這支“德國中東軍”的總指揮官也是希特勒的一位心腹愛將、在蘇聯戰場上和西歐戰場上都表現出色的埃爾溫·隆美爾。

    蔣緯國是最清楚的,在原先曆史上,隆美爾是德國非洲軍的總指揮官,眼下是“德國中東軍”的總指揮官,看似差別不大,實際上差別很大,在原先曆史上,希特勒根本沒打算把北非當成主戰場,北非在軸心國內部被默認是意大利的地盤,德軍到北非打仗完全不在德軍統帥部的戰爭計劃裏,就因為意大利被英國在那裏打得抱頭鼠竄,德國隻好對其施以援手,當時,德國正在準備大舉進攻蘇聯,同時還要對英國進行空中打擊、海上絞殺甚至登陸作戰,所以希特勒手中的戰爭資源已經非常吃緊了,無法給隆美爾太多的本錢,德國再強大也無力三線開戰,希特勒讓隆美爾去北非隻是為了“穩住局勢”,打一場防禦性的戰役,遏製在英軍即可,沒想到隆美爾在北非一次又一次地以少勝多,他根本就沒打防禦戰,而是“進攻進攻再進攻”,雖然前期屢戰屢勝,但後期注定因為後勁不足而陷入失敗,還讓德國為此搭進去太多的國力軍力,但眼下不同了,隆美爾得到了希特勒有求必應、應有盡有、充足到飽和地步的戰爭本錢,從而心無旁騖地大展拳腳,再加上南京軍中東遠征軍這個絕非意大利軍隊可比的可靠友軍的強勁助戰,中東戰局自然可想而知的。

    正如中日聯軍在東南亞戰場上的所向披靡,中德聯軍在中東戰場上也是勢如破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