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節 奪取中東(1)

字數:8947   加入書籤

A+A-




    中德聯軍打中東可以說“打得正是時候”,己方處於最強狀態,幾乎占據各方麵的優勢,對方處於最弱狀態,幾乎在各方麵都落下風。首先,排除那些可以忽略不計的當地武裝勢力,中德聯軍在中東的敵人就是英國軍隊,沒有美國軍隊,因為美國此時既無暇也無力插手中東戰事,美軍不可能飛到中東戰場上與英軍並肩作戰,援助英軍保衛英國本土已經是美國此時對英國能做出的最大限度的努力,美國哪裏還會有多餘的力量幫助英軍保護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所以美國政府隻能坐視中德軍隊在中東戰場上合夥攻殺英軍,沒辦法“幹擾中德的好事”;至於英國方麵,英國被德國打得已經本土即將不保,在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之前必然優先考慮保住本土,把大部分國力軍力用於保衛本土,畢竟海外殖民地再怎麽富庶豐饒,都沒有本土更重要,所以英國和英軍在中東戰場上沒辦法做到“全力以赴”,隻能投入有限的國力軍力;反觀中德,兩國都毫無後顧之憂,德蘇沒有大戰,中日也沒有大戰,不受到兩線作戰的拖累,可以在中東戰場上全心全意全力地對付英國,除此之外,英軍的戰鬥力本來就不如中德軍隊,不僅如此,英國的處境還可以用“禍不單行”來形容,因為日本軍隊也對它的印度殖民地和附屬國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其實已經脫離英國、投靠美國}下手了。曾經稱霸世界百餘年的大英帝國此時已經輝煌不再,就像蒙古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帝國、清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西班牙帝國等眾多在曆史長河裏盛極一時的帝國皇朝一樣,氣數已盡、國祚已終,不可阻擋地走向了覆滅和敗亡,這個昔日令人望而生畏的日不落帝國已經到了不折不扣的日薄西山、山窮水盡的地步。

    三十多年前,當時的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諷刺當時已經衰朽不堪、瀕臨滅亡但還在苟延殘喘的奧斯曼帝國:“歐洲一直在等待著它的死亡,可是年複一年,這個病人卻不甘死亡,衰弱的雙手依然抓住巨大家業的鑰匙不放。”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番話如今用來形容此時英國的處境可謂量身定做,再合適不過了。美國《時代》新聞周刊對英國此時處境是這樣評論的:“就像當初對蘇聯幹過的以及不久前對法國幹過的那樣,德中日意這四個暴發戶式的列強正在熱烈而賣力地試圖把大英帝國早點送進墳墓,然後再貪婪地瓜分它的遺產。英國如果真的倒下了,它那龐大而肥碩的屍體{指英國的遼闊殖民地}會讓德中日意再展開一場瘋狂的饕餮盛宴,從而狠狠地大餐一頓。吃掉了蘇聯,吃掉了法國,它們{德中日意}又想要吃掉英國,那麽,接下來呢?吃掉亞非歐澳四大洲後的它們真的會吃飽嗎?”

    德軍進攻中東的跳板共有兩個,一是意大利的北非殖民地{利比亞和突尼斯,突尼斯原先是法國殖民地,法國被德國打敗後,希特勒為了感謝、安慰、獎勵“一直在不情不願中支持他”的墨索裏尼,讓法國把突尼斯讓給了意大利},二是土耳其。土耳其雖然是二三流國家,但該國橫臥於亞非歐三大洲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上德國非常依賴該國的鉻礦{土耳其擁有全世界大部分的鉻礦,就像中國擁有全世界大部分的鎢礦},因此,德國一直大力地拉攏著土耳其,在今年年初,原本搖擺不定、遲疑不決的土耳其看到聯盟國越戰越強、勢不可擋,終於下定決心,投靠德國,加入了聯盟國,希望跟伊朗一樣搭上聯盟國的順風車,在這場世界大戰中也能分一杯羹。以意屬北非殖民地和土耳其這兩地為跳板,德軍兵分兩路,第一路在北非由西向東,猛攻英屬埃及殖民地,第二路在土耳其由北向南,劍指阿拉伯半島,兩路大軍都是高歌猛進、捷報頻頻。

    南京軍進攻中東的跳板隻有一個,即伊朗,實際上,南京軍也可以通過海軍艦隊經過印度洋、以西蘭省{錫蘭島}為中轉站直接向阿拉伯半島運輸人員和物資。南京軍出兵中東,伊朗是極力支持的,當初跟著中國打蘇聯,伊朗分到了土庫曼,領土大增,民族自豪感大漲,民族虛榮心也受到了刺激,隱隱地,伊朗高層已經做起了“重建波斯帝國”的美夢,既想要重建波斯帝國,肯定就要不停地開疆拓土,所以伊朗高層向中國高層請求“伊朗會全力支持中國軍隊的中東戰事,同時希望中國在中東戰事結束後可以把伊拉克地區分給伊朗”。伊朗想得到伊拉克共有兩個原因,一是伊拉克是伊朗的鄰國,兩國全麵接壤,伊朗吞並伊拉克後對其進行統治、管理、融合自然十分便利,二是兩伊在宗教信仰上同根同源。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中東國家都是穆斯林國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伊朗具有獨特性,該國與中東別國有兩個不同,一是該國並非阿拉伯國家,該國傳承於波斯帝國,跟阿拉伯帝國是兩碼事,說的是波斯語而不是阿拉伯語,二是該國信奉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土耳其、沙特等中東別國信奉的則是伊斯蘭教的遜尼派。遜尼派和什葉派雖然都屬於伊斯蘭教,但兩派關係十分緊張。伊拉克境內是兩派都有,約55%伊拉克人信奉什葉派,約40%伊拉克人信奉遜尼派,因此,伊朗占領伊拉克後在當地會有“群眾基礎”,一半多伊拉克人跟伊朗屬於同一個信仰派係,自然能進一步地有利於伊朗在吞並伊拉克後將其消化掉。值得一提的是,伊拉克此時雖是英國殖民地,但高層內存在著比較強的親德勢力{既然親德,自然也親華或不排斥中國},曾策劃反英政變,但被英軍提前發現繼而遭到挫敗。

    “想都別想!”得知伊朗高層的請求後,蔣緯國一口否決,“伊拉克以後是中國的地盤,就算扶植當地的傀儡政權,伊拉克也要在中國的直接控製下,輪不到伊朗插手!”

    蔣緯國不同意把伊拉克分給伊朗,一方麵是為了中國以後能直接控製伊拉克,更方便獲得當地的石油資源,另一方麵則是防止伊朗以後變得太強,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任何一個宗主國都不可能允許附屬國變得太強,宗藩就跟父子關係一樣,兒子翅膀硬了,自然就不太聽老子話了。伊朗是世界第三石油大國{儲量約210億噸},伊拉克是世界第四石油大國{儲量約200億噸},伊朗吞並了伊拉克,那還得了?直接超越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成為世界第一石油大國,到那時候,難保伊朗高層不會產生什麽非分之想。中東地區還是越分裂越好,無論是阿拉伯帝國還是波斯帝國,都不能令其再有機會重新在世。

    中東遠征軍副司令黃維感到遲疑:“如果我們拒絕伊朗人的請求,我們的中東戰事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我們的大後方就是伊朗,必須依靠伊朗,伊朗人雖然不敢跟我們直接翻臉,但肯定會消極怠工什麽的。”

    中東遠征軍司令陳明仁有點不以為然:“影響會有,但也不會太大。我們不肯把伊拉克分給伊朗,伊朗高層肯定不想派軍隊跟我們一起打伊拉克,我對此求之不得。當初蘇聯戰爭,伊朗軍雖然賣力參戰,但表現平平、戰果泛泛,時不時還會拖我們的後腿。讓伊朗軍跟我們一起打仗,等於浪費我們的糧食和子彈。打中東,我們隻需要伊朗人提供他們國內的交通網和石油給我們使用就行了,不需要他們提供軍隊。我們跟他們要的不多,他們自然沒有理由跟我們索取的太多,至於使用他們的交通網和石油,我們付過路費和油費,他們還敢拒絕?”

    蔣緯國露出一個近乎奸笑的表情:“伊朗人想要得到伊拉克,肯定不是為了得到石油{伊拉克此時還沒有被發現其境內有大量石油},而是為了所謂的‘開疆拓土’。好啊,我就滿足他們。伊朗人不是想擴大他們的版圖嗎?行,向西是不行的,向北和向南也走不通,讓他們向東吧!我們支持大量武器彈藥給他們用於‘開疆拓土’,他們提供交通網和石油支持我們拿下中東,互利雙贏、各不相欠,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向東?”黃維似乎明白了,“印度?讓伊朗人去打英國人的印度?”

    “no!”蔣緯國嘿嘿地笑道,“印度是我們送給日本人的地盤,豈能讓伊朗人去搶食呢?我說的是阿富汗。”

    “妙!”陳明仁頓時明白蔣緯國的心機了,“阿富汗也是英國的殖民地,以前被英蘇{俄}反複爭奪,蘇俄被我們打垮後,英國趁勢控製了整個阿富汗,但現在,英國已經不可能繼續有效地統治阿富汗了,我們還有日本人、德國人都沒空去打阿富汗,當地正處於‘無主狀態’,那這個光榮的任務就交給伊朗人吧!摧毀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體係是聯盟國各個成員國的戰爭任務,我們、日本人、德國人、意大利人,都在忙著這件事,伊朗人也要幹,這也算是伊朗盡到自己作為聯盟國成員國的責任嘛!”

    蔣緯國嘻嘻一笑:“最重要的是,阿富汗不算小,六十幾萬平方公裏呢,伊朗將其吞並可是大大地開疆拓土啊!這不正是伊朗高層現在希望的嘛?當然了,最最重要的是,阿富汗就是一個鳥不拉屎的鬼地方,又沒資源又窮得叮當響,沒有一丁點的油水,把它讓給伊朗人,我一點都不心痛,不僅如此,那裏又亂得要命,伊朗人吞並它等於吞下一個火藥桶,以後的伊朗雖然領土很大,但內部肯定會動蕩不安、動亂頻繁,還想成為波斯帝國?做夢吧!光是維穩就要把伊朗人搞得焦頭爛額、疲於奔命了!”

    陳明仁點點頭:“對,實際上,我們攻打中東除了伊朗軍,還有一支可用的友軍,並且,這支友軍的戰鬥力可要比伊朗軍強勁得多,因為他們參戰後的目的是‘打回老家’。”

    蔣緯國笑著點頭,黃維猛然醒悟:“猶太人!以色列軍隊!”

    接到中國高層的“把阿富汗代替伊拉克分給伊朗”以及“伊朗在中東戰事期間不需要出動軍隊參戰”的建議後,伊朗高層欣然接受。吞並了土庫曼,再吞並阿富汗,伊朗的領土麵積就會達到約290萬平方公裏,確實是一個“地域性大國”了。當中德聯軍在中東戰場上縱橫馳騁時,伊朗則在忙著攻打阿富汗並且打得順風順水。

    參加中東戰事的南京軍包括第77、第88、第99、第150、第200、第20師,都是精銳,包括附屬部隊在內,總兵力約25萬,其中,第20師不直接參戰,在伊朗境內負責後勤事務,另外五個師於三月下旬兵分三路,分別從伊朗西北部、西中部、西南部出擊,攻入了伊拉克境內,分工明確地撲向伊拉克北部三城{摩蘇爾、埃爾比勒、基爾庫克}、位於中部的該國首都巴格達、位於該國最南部的扼守著該國出海口的巴士拉。三路大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

    與此同時,德軍一部猛攻埃及,另一部和土耳其軍隊聯合猛攻敘利亞和黎巴嫩{敘黎兩地屬於法國殖民地,法國向德國投降後,德國強迫法國把這兩地轉讓給德國,但中東英軍為保護英國的中東殖民地,搶占了敘黎兩地}。一時間,中東英軍被中德聯軍打得四麵楚歌。

    中東英軍總司令是亨利·梅特蘭·威爾遜上將,他在中東戰場上的左膀右臂是克勞特·奧金萊克上將和哈羅德·亞曆山大上將,前者負責在埃及指揮英軍第1、第8集團軍抵禦德軍,後者負責在阿拉伯半島指揮第9、第10、第15集團軍抵禦德土聯軍和南京軍。這三位將軍都是十分優秀的軍事家,威爾遜待人誠懇友善,善於統籌全局以及應付複雜態勢,奧金萊克有勇有謀、務實勤奮,並且心思縝密、目光長遠,亞曆山大則以沉著冷靜、堅毅果決而著稱,但是,這三位將軍在中東戰場上卻陷入“敗軍之將不足言勇”的尷尬、無奈、苦澀的境地裏,原因非常簡單:第一,對麵的中德將軍們跟他們一樣出類拔萃,第二,對麵的中德將軍們的實力是他們的好幾倍。打仗跟做買賣一樣,在沒有本錢或者本錢很小的屍骸,哪怕一肚子的韜略妙計,那也是空中樓閣。中東戰場上的英軍共有4個集團軍,以第8集團軍為主力核心,看上去陣容雄厚、規模龐大,實際上總兵力隻有三十多萬,並且英國本土軍人隻占一半左右,其餘的大部分是就地招募的阿拉伯人,另有部分是澳大利亞軍人、新西蘭軍人、加拿大軍人、南非軍人,這支成分複雜的“英聯邦軍”的戰鬥力是可想而知的,反觀聯盟國軍隊,南京軍出動了二十多萬,德軍出動了三十多萬,土耳其也出動了十多萬軍隊,合計六十多萬,兵員人數是英聯邦軍兩倍,至於武器裝備、後勤補給、製空權、製海權、軍心、士氣、兵員素質、整體戰局態勢等其它方麵,幾乎都是聯盟國軍隊占據上風甚至占據壓倒性優勢。

    中東戰事爆發前,威爾遜、奧金萊克、亞曆山大等中東英軍高層已經覺察到聯盟國的意圖,他們反複研究、討論、計算後,一致地認為:在得不到足夠援助的情況下,中東英軍幾乎沒有勝算。他們向倫敦方麵發去電報,提出了四項建議方案:

    第一,直接放棄中東{埃及和阿拉伯半島},進行戰略性大撤退。北非是德意勢力範圍,阿拉伯半島是德中勢力範圍,德中都很強勁,英軍必須避其鋒芒,而東非是意大利的殖民地,中非是法國和比利時的殖民地,南非除英國自己的殖民地外,隻有葡萄牙的殖民地。意大利、法國、比利時、葡萄牙都是軟柿子,中東英軍在放棄中東後可以全麵撤向東非、中非、南非,一來可以保全有生力量,二來可以保住英國在當地的殖民地,三來可以在非洲的東部、中部、南部等地保留一支英軍力量,從而能在非洲牽製住大批的聯盟國軍隊{主要是德軍};擁有英國陸軍元帥軍銜的南非總理兼南非軍隊總司令楊·克裏斯蒂安·史末資極力支持這個方案;

    第二,直接放棄中東,進行戰略性大撤退,不撤向東非、中非、南非,而是撤向印度,即在印度英軍配合下攻打伊朗,打出一條通道,經伊朗境內撤至印度,與印度英軍合並一處,一起保住印度這塊大英帝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同時也能讓印度英軍更加強大,牽製住大批的聯盟國軍隊{主要是中日軍隊};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極力支持這個方案,中日軍隊輪番對印度下手,讓他已經快要堅持不住了,中東英軍如果能到印度,自然能緩解他的燃眉之急。

    第三,開辟第二戰場,組建不少於三十萬人的精銳部隊在西非展開登陸,迫使聯盟國軍隊抽調部隊前去西非作戰,從而間接地援助到中東英軍。

    第四,從英國本土向中東提供大規模的、大幅度的增援。

    倫敦的英國高層們在反複研究後,都難以接受第一項和第二項,即放棄中東,因為“守衛或放棄中東不隻是關係到大英帝國的利益,還關係到大英帝國的尊嚴”“從西歐到東南亞,大英帝國到處都在打敗仗,難道在中東就不能創造奇跡嗎”“英國人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望眼欲穿地想要得到來自前線的捷報,他們急切無比地想到聽到勝利的消息,可我們的軍隊連一次勝利的消息都沒有送回國內”“我們在西歐打敗了,我們在東南亞也打敗了,在中東直接不戰而逃,英國人民知道後還有信心堅持下去嗎”林林總總。英國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安德魯·布朗·坎寧安上將在英國高層會議上說道:“不能放棄中東,因為放棄中東不隻是丟掉幾塊殖民地或英國的尊嚴,還會引起一係列惡劣的連鎖反應。地中海目前基本上還處於我們的控製中,我們做到這一點靠的是兩樣東西,一是我的地中海艦隊,二是地中海的兩大咽喉通道即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始終被我們牢牢地掌控在手。放棄中東,蘇伊士運河就會被德國人輕輕鬆鬆地占領,直布羅陀海峽也會隨之一起淪陷,那麽,被我們一直封鎖在地中海裏的意大利海軍和已經被德國人控製的法國海軍就能逃出這個大囚籠,接下來,我們最害怕的事情就可能發生了,德國陸軍使用德國、意大利、法國聯合艦隊,在英國本土登陸。”

    以首相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為首的英國高層們因此而下定了決心,繼而製定了針對中東戰事的對策。艾德禮給威爾遜發去指示,要求他和中東英軍:

    第一,在中東堅持戰鬥,實在支撐不住,可以放棄其它地方,以保住埃及為第一目標,死守住埃及的核心——尼羅河三角洲,因為保住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就能保住蘇伊士運河,這是最重要的。另外,中東英軍在最後時刻都撤到了埃及,也能方便在戰局繼續惡化時放棄埃及,從埃及向南撤離,撤向東非、中非、南非等地。為了保住埃及,可以放棄阿拉伯半島;

    第二,英國本土會抽調軍隊在西非展開登陸,開辟第二戰場,援助中東英軍。

    得到倫敦統帥部的指示後,威爾遜幹脆利索地下達命令:阿拉伯半島境內的英軍邊戰邊撤,盡量不要跟中德軍隊展開消耗戰,從而保住更多的有生力量,用於埃及的防禦。

    因為艾德禮的指示和威爾遜的命令,從伊朗打進伊拉克的南京軍基本上沒有遇到英軍較強的抵抗,進軍像舉行閱兵式一樣輕輕鬆鬆,阿拉伯半島英軍總指揮亞曆山大無意跟南京軍死打硬拚,他隻想帶著越多越好的部隊退往埃及,不想讓部隊在阿拉伯半島上“遭受沒有意義的傷亡和損失”。不知道是受到哪件事的啟發,亞曆山大特地派了一位少將級高級軍官來到南京軍這邊,“請求與中國軍隊最高指揮官進行由他代表亞曆山大上將本人的對話”。

    陳明仁接見了這位英軍少將。

    英軍少將衣冠楚楚、軍裝鮮亮,整個人顯得既彬彬有禮又不卑不亢:“將軍閣下,中國和英國都是文明的國家,中國是東方古代文明的主要發源地,英國則是西方現代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因此,你我雙方即便在展開戰爭,也可以文明地進行,無需像野蠻人那樣不講規矩。如果有辦法可以讓你我雙方各得所需並且不流血地展開,你我雙方何樂不為呢?”

    陳明仁忍俊不禁:“好吧,我承認,我們中國人和你們英國人都是文明人,哪怕是打仗,我們也可以一邊喝著紅茶一邊進行。現在,請告訴我,亞曆山大將軍想通過你對我提出什麽好建議呢?”

    英軍少將說道:“亞曆山大將軍是一位愛兵如子的將軍,他隻想把越多越好的他部下的年輕小夥子帶回英國、帶給他們的家人,當然,這不代表他不敢和閣下您一較高下。實際上,如果將軍閣下您配合,亞曆山大將軍可以把伊拉克等地‘完好無損地’讓給你。具體做法是,我軍慢慢地撤退,你們慢慢地追趕,我軍把我軍控製地區和平地轉讓給你們,我們不會流血,你們也不會流血,不是很好嗎?”

    陳明仁眯起眼睛:“我怎麽知道亞曆山大將軍是不是在拖延時間,跟我玩緩兵之計?”

    英軍少將搖頭:“我們並不需要你們給我們太多的時間,你們隻需要給我們可以把部隊、武器裝備、輜重物資一起帶走的時間就可以了,作為交換,我們會把我們控製下的地方完好無損地讓給你們,不會破壞城市,不會摧毀基礎設施。我們想離開,你們想得到完好的城市,我們和你們可以得到各自想得到的東西。”

    陳明仁不動聲色地思考了三分鍾,然後點頭:“告訴亞曆山大將軍,我同意。”

    英軍少將滿臉喜色地向陳明仁敬禮:“thankyou!”

    英軍少將離開後,黃維問陳明仁:“真的跟亞曆山大進行這種‘交易’?”

    陳明仁笑道:“有何不可?正如英國人說的,我們和他們各得所需嘛!”

    “萬一是英國人的詭計呢?”

    “不會的。”陳明仁很有信心,“亞曆山大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跟我們死拚是自尋死路,所以他隻想平平安安地離開。你難道沒發現?英軍想跑到埃及去,他們要放棄阿拉伯半島。”他忍俊不禁,“怎麽每次都這樣?打蘇聯,德國扛大頭,我們撿便宜,打法國,德國扛大頭,我們撿便宜,現在打英國,還是德國扛大頭,我們撿便宜。一次一次又一次,我都感到不好意思了,這也太對不起德國人了。”

    “英軍如果撤到埃及,那就都跑到德軍地盤了,我們坐視不管?把十幾萬英軍一路‘送到’德軍地盤裏,這樣…雖然可以讓我們自家部隊少流很多血,也能讓我們完好無損地得到伊拉克等地,但是…未免對德國盟友太不厚道了點吧?”黃維是個忠厚得近乎迂腐的老好人,確實感到有點於心不忍。

    陳明仁笑起來:“兵不厭詐!我怎麽可能真的放走亞曆山大?”(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