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節 奪取中東(3)
字數:6137 加入書籤
獲悉中東遠征軍在中東的作戰過程後,蔣緯國笑道:“早知如此就不給他們提供那麽多坦克、大炮、汽車、飛機了,因為壓根沒有派上用場嘛!”事實的確如此,比起中南遠征軍,中東遠征軍打得不可不說是輕鬆,英軍主力是德軍去扛,南京軍隻需搶地盤即可,很少參戰,真要參戰了,也是以軍充當衝鋒陷陣頂炮火的角色。
哈羅德·亞曆山大最終還是中了陳明仁的圈套。當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南京軍在伊拉克、科威特一帶與英軍“打太極”時,以色列國防軍的5個旅、4萬餘人已經乘坐火車通過伊朗境內,抵達伊朗西南部的阿巴丹港口,繼而乘坐中國海軍第1艦隊的運輸艦船,星夜兼程地從波斯灣出發,經霍爾木茲海峽、阿曼灣、阿拉伯海,繞過阿拉伯半島,長驅直入地開進了紅海,撲向蘇伊士運灣{蘇伊士運河和紅海的接合處}。以軍目標明確,他們會在巴勒斯坦地區瀕臨紅海的亞喀巴灣一帶展開登陸,一方麵實現猶太人傳承兩千多年的“返回故土”的夙願,另一方麵則截斷了阿拉伯半島境內英軍英軍第9、第10、第15集團軍累計十三萬餘兵力撤向埃及的退路。
陳明仁這一招非常高明,具有一石三鳥之效,首先,讓以軍去打那場惡仗,能極大地減少中國軍人自身傷亡;其次,以軍注定會死守巴勒斯坦地區,哪怕陳明仁給以軍下達了“撐不住就撤退”的命令,以軍也不會撤退,因為死守巴勒斯坦地區對於以軍而言,不隻是完成軍事上的任務,更重要的是保衛他們的故國,他們除非被全殲,否則幾乎沒有可能性會撤退,沒有哪支軍隊比以軍更適合守衛巴勒斯坦地區了,堅守耶路撒冷的以軍絕不亞於堅守南京的南京軍;第三,陳明仁此舉既完成了軍事上的目標,也不會因此而背上“言而無信”的惡名。
當滿載以軍的中國海軍艦隊通過亞丁灣時,接到這份緊急情報的亞曆山大一下子如墜深淵並且如夢初醒,他立刻明白了中國軍隊的意圖,陷入極度悔恨、懊惱、憤怒中的他隨即派遣使者聯係陳明仁,氣勢洶洶地“興師問罪”。“將軍!你違背了你的諾言!如此"chi luo"裸的出爾反爾的行為,簡直是踐踏貴國軍隊的榮譽以及將軍閣下你的人格!在我們英國軍隊以及整個文明世界的軍隊裏,這種事情是絕對不允許做出來的!”見到陳明仁後,英軍使者氣急敗壞地因為情緒過於激動而手舞足蹈,吐沫星幾乎濺到了陳明仁的臉上。
陳明仁攤開雙手:“閣下何出此言?我個人以及我們中國軍人是絕不會做出自食其言的事情的。即將通過紅海登陸巴勒斯坦地區的軍隊是以色列國防軍,並不是中國軍隊,我沒有違背我的諾言。”
英軍使者幾乎跳了腳:“為什麽以色列國防軍會出現在中東戰場上?為什麽他們要登陸巴勒斯坦地區?”
陳明仁聳聳肩:“這個問題嘛,你們英國人難道還不知道答案?猶太人做夢都想要重回巴勒斯坦地區,那可是他們魂牽夢繞的故國舊土,由於巴勒斯坦地區受到貴國政府的‘托管’,所以猶太人多次聯係貴國政府,希望貴國政府允許他們重返那裏。我相信,你們英國人非常清楚猶太人這個朝思暮想的渴望,眼下,他們打回他們的老家,這難道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同時,這又關我們什麽事?”
英軍使者總算明白了陳明仁的“狡猾之處”,頓時被氣得說不出話來,足足憋了半天後,英軍使者才艱難地吐出一個詞:“卑鄙!”
陳明仁笑起來:“隨便你們怎麽想,反正我沒有違背自己的承諾,因為中國軍隊並沒有主動攻擊你們,接下來也一樣,你們還是把心思放在怎麽跟猶太人打仗上吧!”他揮了揮手,示意衛兵送客。
4月7日,巴勒斯坦戰役爆發。
後路被以軍斷絕後,亞曆山大不得不重新部署部隊,撤離敘利亞和黎巴嫩,調頭全力衝擊以軍在巴勒斯坦的防區,試圖突破攔截線,敘利亞和黎巴嫩境內的德土聯軍則趁勢展開全麵追擊,與此同時,接到亞曆山大求援電報的威爾遜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命令北非英軍司令奧金萊克一邊調動第8集團軍抵擋從利比亞殺向埃及的德意聯軍,一邊調動第1集團軍從埃及奔赴巴勒斯坦,配合亞曆山大部前後夾擊以軍。頓時,巴勒斯坦地區的以軍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狀態中。兩股英軍拚命地想要會合,以軍則成為兩股英軍之間的最大障礙,巴勒斯坦戰役因此而爆發。
巴勒斯坦戰役開始於4月7日,結束於4月14日,持續七天七夜,共有4.1萬餘以軍、超過17萬英聯邦軍參戰,七天七夜的腥風血雨後,英聯邦軍突圍計劃宣告失敗,以軍獲得這場參加戰爭後第一場戰役的勝利。正如陳明仁所料,以軍在此戰中表現出極度高昂的鬥誌、令人驚歎的戰鬥力、寧死不退的頑強意誌,參戰的四萬多名以軍足足戰死一萬多人,幸存者幾乎無人不帶傷,戰鬥中,以軍幾乎無人後退、無人投降,除了以軍,巴勒斯坦地區當地的猶太平民也紛紛參戰,超過八萬名猶太平民自發自願地協助以軍作戰或直接加入以軍,累計傷亡上萬人,英聯邦軍被以軍殲滅五萬多人,徹底地被打得一蹶不振,加上背後德土聯軍的凶猛攻擊,走投無路的亞曆山大在4月14日晚上被迫率領殘部向德軍投降。
巴勒斯坦一戰令全世界為之矚目,猶太人的軍隊——以色列國防軍首次亮相世界大戰舞台,並且首戰告捷,結結實實地打出了以色列國防軍的榮譽和猶太人的尊嚴。捷報傳來後,全世界猶太人為之歡欣鼓舞、揚眉吐氣,各大列強也對猶太人、以色列感到刮目相看,其中,德國元首希特勒得知此戰後的反應是最複雜的,複雜得“難以形容”,並且什麽話都沒有說。實際上,以軍之所以取得此戰的勝利,除了以軍自身血戰到底外,最大的原因還是南京軍的鼎力支持,南京軍雖然沒有直接跟以軍並肩作戰,但源源不斷地通過艦隊給以軍輸送了大量武器彈藥、輜重物資,使得參戰的以軍得以“火力強大、後勤充分”,並且英軍沒有製空權,交戰模式完全是陸戰,所以以軍靠著頑強死戰精神死撐到了勝利時刻。
此戰後,一名被俘的英軍少校和一名以軍上尉之間發生了一段很耐人尋味的對話:
英軍少校:“你們為什麽要打我們?我們英國人和你們猶太人並不是敵人呀!”
以軍上尉:“是的,我們和你們不是敵人,但也不是朋友。巴勒斯坦以前被你們掌控著,我們一次又一次地乞求你們能允許我們回到巴勒斯坦,但你們就是不同意,即便同意也開出各種苛刻的條件,既然你們不給,我們隻好自己拿了。中國人給了我們自己拿的機會,我們當然要牢牢地把握住,所以,是你們強迫我們成為了你們的敵人。”
巴勒斯坦戰役結束後,以軍在當地控製了以耶路撒冷為核心的大片土地,南京軍隨即從伊拉克境內進入巴勒斯坦地區東部{約旦},協助以軍控製整個巴勒斯坦{包括約旦在內}。毋庸置疑,以軍是不可能撤離這裏的了,以色列高層已經準備在巴勒斯坦完成“真正的複國”。對於這件事,德國高層態度曖昧,希特勒顯然不願意看到他在內心深處想要“從肉體上徹底消滅掉”的猶太人不但逃出了他的五指山,甚至還完成了建國{複國},但是,這件事木已成舟,再加上促成這件事的是德國最親密的友邦盟國的領導人、他個人的忘年交朋友蔣緯國,所以他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客觀上講,蔣緯國做什麽都讓希特勒同意或不反對,唯獨在猶太人的問題上,蔣緯國做得確實讓希特勒“頗為不悅”,但希特勒知道自己不能因此事而跟蔣緯國反目成仇,德國也不能因此事跟中國化友為敵,德國已經離不開中國了,說到底,隻要猶太人“不繼續禍害”德國,希特勒也能默認蔣緯國的行為,不過,他還是要給“那幫該死的奸商、蛀蟲、吸血鬼、寄生蟲”故意地製造一點麻煩的。因為土耳其識時務地投靠了德國、加入聯盟國,希特勒為嘉獎土耳其,把原本屬於法國、後被英國搶占、此時又被德國奪取的敘利亞和黎巴嫩分給了土耳其,同時又把包括約旦在內的整個巴勒斯坦地區也分給了土耳其。這樣,問題便來了,巴勒斯坦地區被德國分給了土耳其,但又被中國分給了以色列,那麽,這塊總麵積約13萬平方公裏的地方到底屬於誰?土耳其和以色列自然為了巴勒斯坦地區的歸屬權而發生尖銳的衝突,不過,兩國背後的“主子”都不會出麵主持公道或者明確表態的,因為德國不想為了土耳其而跟中國交惡,中國也不想為了以色列而跟德國搞僵關係,兩大國都不想為了各自“跟班”而傷了互相的和氣,所以采取了心照不宣的態度:背後支持各自的跟班,但明麵上不表態,任由土耳其和以色列自己爭奪去。
土耳其人是德國用來打壓猶太人的工具,而猶太人則是中國用來製衡阿拉伯人的棋子。大國展開博弈,小國身在其中隻能身不由己。
亞曆山大率領英軍第9、第10、第15集團軍投降後,中東戰場上的英軍頓時元氣大傷,阿拉伯半島也因此而全境落入聯盟國手中,德軍一個師開入沙特阿拉伯境內,沙特國王阿卜杜拉·阿齊茲·伊本·沙特非常識時務地選擇不抵抗,向德國投降,德軍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沙特阿拉伯。中、德、土、以四國瓜分阿拉伯半島,其中,中國獲得伊拉克、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阿曼、也門{以及伊朗},以上地區總麵積約305萬平方公裏{包括伊朗};德國獲得沙特,麵積約225萬平方公裏;土耳其獲得敘利亞和黎巴嫩,總麵積約20萬平方公裏,以色列獲得巴勒斯坦地區{包括約旦},麵積約13萬平方公裏。四國都收獲豐厚無比,但土耳其和以色列因為巴勒斯坦地區的歸屬權而開始產生愈演愈烈的矛盾。
平定阿拉伯半島後,聯軍再接再厲、高歌猛進,阿拉伯半島上的德中土三國聯軍開始大舉進攻英屬埃及{以軍因為損失慘重和中國沒有要求而沒有繼續參戰},北非的德意聯軍同樣猛攻英屬埃及,兩路大軍對英屬埃及形成勢不可擋的前後夾擊之勢。英軍完全無法抵擋,連戰連敗、節節敗退,於四月中下旬全麵退守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
麵對如此惡化的局勢,中東英軍總司令威爾遜已經徹底地急紅了眼,他反複地發電報給倫敦,要求倫敦做出決定,要麽從本土立刻派遣大規模的精銳部隊在西非展開登陸,要麽允許埃及英軍放棄埃及,全麵南撤,撤向蘇丹。對此,倫敦高層深感措手不及,因為艾德禮等人萬萬沒想到中東戰局會如此迅速地惡化,並且惡化得一發不可收拾,速度之快,讓英國本土還沒有做好派遣大規模部隊登陸西非的準備。在拖拖拉拉地研究了好幾天後,倫敦高層被迫無奈地給威爾遜下達指示:可以放棄埃及,撤向蘇丹。
但戰至此時,局勢完全不是英軍還能掌控的了,德中意土四國聯軍已經完成對尼羅河三角洲的全麵包圍,當英軍於4月20日展開全麵突圍行動時,四國聯軍立刻進行全力追擊,高度機械化的德軍和南京軍順著尼羅河對倉惶南逃的英軍一路追殺兩千多公裏,在追擊戰中基本上全殲了英軍,威爾遜本人在戰鬥中受傷繼而傷重不治,奧金萊克被俘,英軍土崩瓦解。一鼓作氣的四國聯軍在拿下埃及後,又拿下了蘇丹等英國在北非、東非的殖民地,於四月底取得了中東戰事的全麵勝利{蘇丹等地被德國分給了意大利,讓意大利的北非殖民地和東非殖民地連成了片,也讓意大利的殖民地麵積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
聯盟國與英聯邦展開的中東戰事開始於3月底,結束於4月底,前後僅持續了一個月,聯盟國便大獲全勝,速度之快,讓英國高層為之心驚膽寒,讓美國高層為之震撼不已。整場中東戰事,英聯邦投入約34萬兵力參戰,死亡5萬餘人,受傷14萬餘人,其餘者都被俘或投降,可以說全軍覆沒;德軍投入約30萬兵力參戰,傷亡2萬餘人,意大利投入約40萬兵力參戰,傷亡4萬餘人,土耳其投入約11萬兵力參戰,傷亡1萬餘人,以色列投入約4萬兵力參戰,傷亡約3.5萬人,南京軍投入約28萬兵力參戰,傷亡約3000人。南京軍的傷亡損失是聯盟國軍隊裏最小的,但戰果卻是最大的。
接到來自中東的捷報後,希特勒和蔣緯國都如釋重負,兩人心裏的大石頭一起落地了:戰略計劃順利完成了,在得到中東那近乎無窮無盡的石油後,聯盟國再也不需要懼怕美國了。
“石油在手,天下我有。”蔣緯國舒暢而快意地笑起來,“以後再也不怕美國隻是其一,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其二,那就是——日本人以後必須進一步地聽老子的話了!沒有參加中東戰事卻忙著打澳洲、打印度,相信日本高層的腸子都悔青了吧?石油,就是老子鎖在小日本脖子上的最完美的鐵鏈!”他突然想起一個很有趣的巧合,“想當初,小日本打中國,美國佬大肆地賣石油、賣物資、賣資源給小日本,現在呢,小日本打美國,嘖嘖,輪到我們賣石油、賣物資、賣資源給小日本了。好巧啊!這叫什麽?這叫報應!”
中東戰事結束後,希特勒正高興著,但很快,一件讓他很不高興的事情發生了:美軍登陸英國本土了。
“無所謂!”得知此事後的蔣緯國看得很開,“反正又不關中國的事!接下來嘛,中國需要做的,就是坐視圍觀德日和美英的死磕。”
正如蔣緯國預測的這樣,中東戰事結束後,中國軍隊確實沒有什麽大仗需要再參加了,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和美國打得熱火朝天,大西洋戰場上,德國和美英打得你死我活,確實不關中國的事了,中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看熱鬧”,以及充當德日的“後方加血助攻隊友”,把德日需要的工業原料和戰略物資賣給德日供德日打仗。
“這個局勢估計要持續一年吧?”蔣緯國思考著,“中國可以好好地喘口氣了,但不能浪費時間,在這一年內,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呢!比如,該好好地打掃國內的清潔衛生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