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節 工業化建設
字數:7396 加入書籤
四川,成都。
城區和郊區的結合地帶處,一棟拔地而起的、壯觀而嶄新的大型建築格外地引人注目,巍峨聳立的正門上是閃閃發亮的、標明這棟建築身份的“成都火車站”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此時,整個火車站早已經是人山人海,整個成都也為之萬人空巷,現場鑼鼓喧天、張燈結彩,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無數成都人懷著激動、興奮、好奇的心情雲集於此,翹首以盼著對於四川而言具有曆史性意義的一刻。預定時間到時,在雷鳴般的掌聲、歡呼聲以及萬眾矚目中,十多名高官要員出現在懸掛著“熱烈慶祝四川省第一條鐵路正式通車暨我國鐵路總長度突破五萬公裏”橫幅的典禮台上,包括四川省省長張群、成都市市長餘中英、交通部部長俞飛鵬、鐵道部部長顧孟餘、著名鐵路專家和橋梁專家以及成漢{成都和武漢}鐵路總設計師李鍾美等人,以及蔣緯國。眾人無不喜形於色、談笑風生,在他們身後,一列墨綠色的火車靜靜地停臥在鐵路軌道上,猶如一條蟄伏的巨龍。蔣緯國看著火車,忍不住心潮澎湃,他心知肚明,原先曆史上四川第一條鐵路是新中國於1952年7月1日完工通車的成渝鐵路{成都和重慶},也是新中國的第一條鐵路,但該鐵路屬於川內鐵路,並不通往川外,真正讓四川和外省完成通車的鐵路是於1958年元旦完工通車的寶成鐵路{寶雞和成都}。如今,能夠提前十年甚至提前十六年就實現了新中國在四川的鐵路成就,很顯然,這對中國此時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時間不等人,如果別國在不斷前進,中國卻在原地踏步,肯定是不行的,事情越早著手越好。
“我們四川的第一條鐵路能夠得以完工,離不開蔣緯國將軍的大力支持。下麵,我們有請蔣緯國將軍發表講話!大家熱烈歡迎!”笑得滿臉開花的餘中英在說完簡單的開場白後,迫不及待地把話筒遞給了蔣緯國。
現場再度掌聲雷動。
“好的,謝謝餘市長。”蔣緯國接過話筒,他感慨萬千地看著眼前的火車站和齊刷刷地盯著他的無數民眾,“四川是一個人傑地靈、物產豐饒、土地肥沃的寶地,天府之國的美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正所謂‘揚一益二’,在地形上,四川是一個大盆地,川中平原被四麵八方的崇山峻嶺給包圍著,這樣的地形一方麵保護了四川,一方麵卻又阻斷了四川和外界的聯係,進四川、出四川都異常艱難,隻有長江水路和坎坷崎嶇的山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可不利於四川的長遠發展啊!全國這麽多省份,各有各的特長,各有各的特產,各省必須互相展開密切的交流和貿易,才能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否則就是故步自封,就是夜郎自大。因此,我們必須修建進出四川的鐵路,這樣,四川人可以方便地出川,看看外麵的廣闊世界,外省人也可以方便地進川,領略四川的秀美風光,四川的特產商品可以通往全國各地,從而給四川省和四川民眾帶來財富,外省的特產商品也可以流入四川,讓四川民眾能享受到外省同胞的勞動成果,這樣,交流和貿易都可以變得更加頻繁,惠及所有四川人,讓四川的明天越來越美好。”
頓了頓後,蔣緯國繼續說道:“火車的長度和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標誌。現在,我們中國有五萬公裏的鐵路了,這是很大的數字,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因為這個數字如果跟別國進行對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我們不妨跟日本對比一下,日本現有多少公裏的鐵路呢?我說的是日本本土四島,約為一萬兩千公裏,是我們的四分之一,可是,日本四島的領土麵積還沒有四川大啊!日本的一萬兩千公裏的鐵路,基本上已經覆蓋了日本四島全境,在日本,幾乎每個中大型城市甚至一些小鎮都有火車站,其境內鐵路網四通八達、便捷無比,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呢!我們不妨跟我們的另一個鄰居、同樣領土麵積很大的印度進行對比吧!印度現在有多少公裏的鐵路呢?六萬五千多公裏!我們中國連印度都沒有超越呢,能感到滿足嗎?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孫中山先生當年提出‘十年修建十萬英裏{約十六萬公裏}的鐵路’{作為對比,後世中國的鐵路長度約十二萬公裏},結果遭到國內外很多人的嘲笑,但是,這並不是癡人說夢,隻要擁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隻要我們奮鬥不息,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孫中山先生當年的夢想!到那時候,不要說成都了,就是在青藏高原上,都會有我們的鐵路!”
震耳欲聾的鼓掌聲和歡呼聲中,蔣緯國鄭重其事地剪斷彩帶,完成剪彩儀式,緊接著,鐵軌上的那列火車發出悠揚的汽笛聲,緩緩地啟動,開向目的地武漢,火車上乘坐著幾百名乘客{多是成都當地的有錢人},運載著幾百噸四川特產貨物,成為第一列開出四川的火車。
成漢鐵路完工並且通車後,既代表著四川省擁有了第一條鐵路線,也意味著中國此時鐵路總長度突破了5萬公裏。修鐵路不隻是交通方麵的事,也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蔣緯國不得不對其高度重視,不得不掏出一筆筆巨資用於這項大工程。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相當地不容樂觀,考慮到領土麵積,所以中國的鐵路總長度跟印度進行對比是最有對比性的,並且兩者對比非常鮮明:1900年,中國鐵路總長度是1000多公裏,印度則是近40000公裏,1912年{民國成立時},中國是近10000公裏,印度則是近54000公裏,此時,中國的鐵路總長度突破了5萬公裏,印度則突破了6.5萬公裏。很明顯,中印鐵路總長度都在不斷增加,雖然印度的鐵路增長速度不如中國,但印度仍然在鐵路總長度上對中國遙遙領先{中國追上印度是在1995年,兩國當時的鐵路總長度都是6.2萬餘公裏,在此之後,中國正式超越了印度。印度的鐵路總長度一直沒能突破7萬公裏,中國則最終突破了12萬公裏};另一方麵,中印的鐵路建設事業是存在幾個不同點的:
第一,印度在自然地理上占有著很大優勢,印度的地形比中國“更平坦”,所以在印度修建鐵路比在中國修建更容易、更方便,中國地形複雜、山脈眾多,修建鐵路是十分艱難的;
第二,印度的鐵路其實是英國人主持修建的,畢竟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為了強化對印度的統治和掠奪,自然不遺餘力地在印度修建鐵路,不但很早就修了,並且英國人具有豐富的修建鐵路的經驗、足夠的能力以及充足的技術人員、材料、設備、資金等,中國可沒有一個外國主子“幫忙”修建鐵路;
中國此時共有5萬公裏鐵路,但不都是中國人自己修建的,其中,收複東北和台灣後,接收了兩地由日本人修建的超過1.1萬公裏的鐵路{東北的鐵路有一萬多公裏,台灣的鐵路有一千多公裏},贏得蘇聯戰爭的勝利後,接收了1.3萬多公裏由蘇俄人修建的鐵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西伯利亞鐵路線,這條鐵路線全長約9300公裏,戰後五分之四被中國得到},占領非洲南部和東南部後,接受了7000公裏多由英國人在當地修建的鐵路,扣除由日本人、蘇俄人、英國人“代勞”修建的鐵路以及原先已有的鐵路,蔣緯國展開奮鬥後至今的五年裏,中國人自己修建了約1萬公裏的鐵路{包括把山西省境內所有舊的窄軌鐵路扒掉進行重建},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一個巨大的進步。眼下,在中國的東亞領土內,除了西藏,所有省會城市以及上海、天津、重慶等重大城市都已經實現鐵路通行,形成了一張“東亞鐵路網”,該鐵路網又通過外東北、外蒙古與“北亞鐵路網”連為一體,繼而連接中國在中亞、中東的眾多附屬國,最終與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鐵路網進行對接,使得從武漢坐火車能一路抵達柏林。
在參加完成都火車站的通車典禮後,蔣緯國去巡視了一下川南的攀枝花冶鐵煉鋼基地,然後去巡視了黔西的六盤水采煤基地,接下來,他又陸續去了滇東南個舊的錫礦基地、重慶軍工基地、武漢軍工基地、贛南大餘的鎢砂礦場、福州海軍基地和海軍造船廠、馬鞍山冶鐵煉鋼基地、魯東北的勝利油田和魯東的金礦、山西的煤炭基地、東北的重工業基地等,把他累得夠嗆,讓他在內心裏都有點“羨慕”後世某國金家了:國土就那麽點大,巡視起來幾天就能巡視完,至於中國,實在太大了,國家領導人的操勞程度恐怕是跟國土麵積是成正比的。
工業化水平的高低跟一個國家的國力大小基本上是劃等號的,並且工業化水平的提升過程也是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工廠裏煉出來的鋼鐵、製造出的機器越多,國家自然就越強,政府和民眾收入越多,國家自然就越富,兩者相輔相成。當蔣緯國展開奮鬥時{1936年夏},所謂的“黃金十年”{1927年至1937年}也差不多同期走向尾聲,在這十年裏,中國確實有著不小的進步,在交通、經濟、教育、醫療、農業、工業等方麵上的成就都是可圈可點的,但是,“黃金十年”也有很多的、很大的不足之處,最明顯的就是重工業發展嚴重不足甚至出現了倒退,在原先曆史上,中日戰爭隨即爆發,東部的工商業精華因為沒有及時進行搬遷而遭到十分嚴重的破壞,使得中國的工商業在八年抗戰期間始終一蹶不振,直到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百業凋敝的中國{大陸}才得以複蘇。好在,此時因為有了蔣緯國的“先見之明”,所以中國東部的工商業沒有在中日戰爭期間遭到多大破壞,損失比較輕微,並在中西部繼續得到茁壯成長,加上中日戰爭進行一年零三個月就結束了,所以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工商業和經濟的破壞確實不是很大,接下來,中國的局勢一天比一天好,中國的百業和經濟自然愈發紅紅火火,呈現出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勢。早在1936年秋,蔣緯國就向蔣介石提出了“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構思,對此,蔣介石當然是大力支持的。蔣緯國此舉是想效仿此時的蘇聯和後世的新中國,實際上,後世新中國的“五年計劃”也是學習蘇聯的,但蘇聯在實施五年計劃時存在眾多的弊端、缺陷、隱患,後世新中國對其“吸取精華、擯棄糟粕”,所以比較成功,蔣緯國則更上一層樓。蘇德戰爭前,斯大林通過三個五年計劃把蘇聯變成了一個十分強大的工業國,但他使用的是十分粗暴的、殘酷的、冷血的鐵腕手段,堪稱“揠苗助長”。丘吉爾對斯大林是這樣評論的:“他接手的是一個使用木犁的農奴製國家,但他撒手人寰時卻留下了一個擁有原子彈的世界第二大強國”,後世的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對斯大林則是這樣評論的:“他確實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他為此而犧牲了不計其數的民眾的生命,沒有什麽貢獻是需要建立在犧牲民眾生命的基礎上的,因此他的行為是有罪的”。換而言之,斯大林一方麵把蘇聯“生拉硬拽地”從農業國快速地變成工業國,一方麵為達此目的而殺人如麻。這種發展模式,蔣緯國肯定不能用,所以他采取的是後世新中國的“溫和的發展模式”。雖然中國正處於戰爭時期,但總體而言,除了中日戰爭波及到中國本土,接下來的蘇聯戰爭、整場世界大戰{最起碼直到此時}都沒有波及到中國本土,因此,中國的工業化建設和經濟發展是可以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展開的,不需要像斯大林那樣“操之過急”{並且那樣做會害死很多很多的人}。蔣緯國製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銜接著“黃金十年”,從1937年開始,曆經1937年{同年展開大西遷和隨後爆發的中日戰爭}、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在1941年初時,第一個五年計劃宣告全麵完成,盡管在期間受到中日戰爭的影響,但該計劃還是提前近一年完成了{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了九個月完成}。之所以在受到戰爭影響的情況下還能提前近一年完成,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中國各界民眾“為了讓咱們中國也變成強大國家”而萬眾一心地勤奮苦幹;
第二,德國、猶太人、海外僑胞等外部盟友給予了大量的援助,特別是在資金、設備、人員方麵,其中,技術人員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德國支持的上萬技術專家、數萬技術工人和猶太人支持的上千技術專家、數十萬技術工人,中國的發展速度肯定會大打折扣,實際上,在這一點上,中國比蘇聯好得多,因為蘇聯在實施前三個五年計劃基本上是處於西方國家的嚴密封鎖中的,嚴重缺乏各行各業的技術專家和技術工人,幾乎得不到外部援助;
第三,蔣緯國給予的“英明正確無比的規劃”以及他不擇手段地弄來的巨額資金;
第四,中日戰爭期間,由於準備充分,中國工商業和經濟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並且戰爭還刺激了工商業和經濟的內需,而在中日戰爭之後,中國參加的戰爭都是對外戰爭並且屢戰屢勝,從境外掠奪了不計其數的財富、機器設備、技術人員,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發展,另外,在收複東北、台灣等日占區後,又全盤地接管了日本人在當地經營工商業的諸多成果。
花了四年多一點的時間,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便全麵完成了,使得中國雖然談不上天翻地覆、脫胎換骨,但也是氣象一新、煥然一新,接著,在1941年春,第二個五年計劃啟動上馬,此時已經展開了一年多。由於工業化建設和經濟發展是一體的,所以蔣緯國嘔心瀝血地製定了大量的對症下藥的政策,比如:
雙管齊下地解決土地問題,一是工商業分流,鼓勵農村人口、農業人口流向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服務業、娛樂業等第二第三產業{有點類似於後世中國的農民工},二是戰爭紅利惠及民眾,把大量的新增國土分發給少地或無土的民眾,從而形成一個多方的良性循環;
為解決資金不足問題,除了跟猶太人借或要以及蔣緯國的“撈”和在國內的正常收稅,擴大化地實施“政府規劃、民眾集資、專業施工、收費還貸”的方式以加快各行業建設進度。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再加上中德親密如一日,因此德國不但是中國進行工業化建設的助力之一,還是中國的“最佳老師”。蔣緯國在規劃五年計劃時以德國為藍本,請德國專家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輕工業完全開放,允許並鼓勵民間資產進入,進行私有化的自由競爭,重工業和化工業大部分由國家掌管{其實是大部分被蔣緯國掌管在手},軍工業完全由國家掌管{其實是幾乎完全被蔣緯國掌管在手。次要的軍火零件可交給民營企業生產,但有軍工部門進行監督},同時以國內民營企業家作為主要的輔助力量,培養中國本土的民族資產集團,一方麵與“國營企業”進行互補,一方麵也利於提升中國民族資產的經濟水平。
體係被構建成型後,就像種下一顆果樹,結出果子除了悉心照料外就隻是時間問題了。蔣緯國的目標是中國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後能達到跟日本一樣的工業化水平{跟德國是沒法比的,德國的工業化水平太高了},眼下,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已經展開一年多,建設效果自然是越來越明顯的。數據最為直接,比起第一個五年計劃展開前的1936年,中國此時已經建成1300多個現代化技術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在中國曆史上首次出現汽車、拖拉機、飛機、重型機械、機床製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新興工業部門,五年下來,gdp比五年前的1936年增加了188%,工業產值則增加了超過500%,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量裏的比例從1936年的不到10%猛增至超過50%;機器製造業產值增加了8倍多,發電量增加了20倍,農業機器增加了30多倍,煤炭產量增加了超過10倍,鋼鐵產量增加了22倍,石油產量更是增加了400多倍{在蔣緯國展開奮鬥前,中國的石油年產量隻有五六萬噸,此時已經達到2500萬噸,其中近一半是巴庫油田出產的,並且這個數字隻是中國本土的石油產量,中國此時還控製著中東多個盛產石油的國家,因此石油產量十分巨大},增幅堪稱驚人{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成果不都是中國本土自己的,很大一部分是從別國搶奪來的或是因為獲得新領土而猛增的,最典型的就是石油,還有黃金,原本中國年產黃金隻有三十多噸,但此時卻達到年產黃金約六百噸的驚人數字,具體原因無需多言。}。
工業化的核心是重工業,中國目前有四大工業基地:東北{集中在遼寧省和黑龍江省}、華北{集中在山東省、山西省、河北省}、南部{分散在南方各省}、北部{分散在北亞各地},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體係,整體規模頗為龐大,整體實力頗為雄厚。世界八大列強裏,原本中國的重工業水平是倒數第一,但現在已世界是第四,僅次於美國、德國、英國,超越日本、意大利、法國、蘇聯{日本的重工業也在增長,但增幅不如中國,並且損失了東北使日本的重工業損失很大;意大利的重工業則因為意大利跟在德國後麵撿了不少勝仗、撈了不少戰果再加上德國的輔助而得到了一定增長;法國戰敗投降後,其重工業被德國擄掠走不少,元氣大傷,德國此舉既是為了充實自己也是為了削弱法國,防止法國東山再起;蘇聯就不用說了,其重工業被中德搜刮得近乎傾家蕩產,並且七成左右都是被中國搜刮走的。}。
“如果第二個五年計劃也能提前一年完成的話,那麽,完成時就是1945年初,嘖嘖嘖,時間剛剛好嘛,正是最終收拾小日本的時候。”蔣緯國在心裏打著算盤,“原先曆史上的八年抗戰現在變成兩個五年計劃了,挺好的。中日最終決戰到來時,中國可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了,嘿嘿嘿。”他忍不住笑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