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節 境外戰局(1)
字數:10820 加入書籤
從一九四二年春末夏初時開始,中國進入了“埋頭發展、悶聲發財”時期,與此同時,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繼續在世界大戰的泥潭裏互相撕咬著越陷越深,兩大陣營廝殺得戰火連天、血肉橫飛。中國跟德日意等國自然是屬於同一個陣營,但中國同時又跟美英澳等國處於非敵非友的微妙狀態,此時的中美關係、中英關係就像原先曆史上二戰期間的蘇日關係,雖然各自屬於兩大不共戴天的陣營,但互相卻“井水不犯河水”,也類似於原先曆史上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的中日關係,雖然已經大打出手,但互相卻沒有宣戰。中國這種“左右逢源”的戰爭立場一方麵讓德日意始終把中國當盟友,另一方麵也讓美英澳始終沒有正式地把中國當敵人,前者離不開中國,後者則不想讓自己再增加一個強大的敵人。
蔣緯國等中國高層忙得不可開交,德國高層和日本高層同樣忙得不可開交,在蔣緯國忙得團團轉的同時,歐洲、大西洋、太平洋、大洋洲、印度等戰場已經先後爆發了多場大戰。
五月份,南京軍結束中東戰事後,中東戰場上的德意聯軍和新加入的西班牙軍隊聯合在北非戰場上發動了一場新的大戰:直布羅陀戰役。德意西三國聯軍的此戰目的是奪取一直被英國人牢牢掌控著的直布羅陀海峽,該海峽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咽喉通道,戰略價值、軍事意義、經濟效益都極高,但讓西班牙人沮喪的是,該海峽北部是西班牙最南部,該海峽南部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非洲最西北部國家摩洛哥{摩洛哥處於法國和西班牙的瓜分狀態中,麵朝直布羅陀海峽的該國北部地帶是屬於西班牙的},按道理,該海峽就是西班牙的,可是,該海峽從1704年開始就被英國人霸占了,尤其該海峽的北部,那可是西班牙的本土,本土被異國侵占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容忍的。希特勒向佛朗哥承諾,德意西三國聯軍收複直布羅陀海峽後,屬於西班牙領土的海峽北部地帶完全交給西班牙,而屬於西班牙殖民地的海峽南部地帶{摩洛哥北部}由德國和西班牙“共管”,對此,佛朗哥自然大喜過望,因此派遣十幾萬西班牙軍隊的精銳部隊參加了直布羅陀戰役。麵對氣勢洶洶、大舉殺來的德意西三國聯軍,駐守直布羅陀的英軍雖然擁有非常完善的工事、非常堅固的要塞以及非常充分的準備,但還是難以抵抗,倫敦方麵不得不一邊從本土抽調部隊增援直布羅陀戰場,一邊向美國求援。華盛頓方麵知道直布羅陀海峽得失事關重大,因此給予倫敦方麵積極回應,美軍計劃分三批派遣超過10個師前去直布羅陀戰場,登陸北非,美軍打算先援助英軍守住直布羅陀,然後聯合英軍以非洲西北部為起點,反動北非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獲悉此事後,中國中東遠征軍在阿拉伯半島做好了萬一德意西聯軍丟失北非後的迎戰準備,同時提供了大量軍械物資包括大批坦克、重炮、飛機援助德意西聯軍,並且打算派遣部分部隊前去北非與德意西聯軍並肩作戰,但德意西聯軍並未因為美軍參戰和英軍援兵抵達而轉攻為守,繼續保持著節節進取的勢頭。德意西聯軍和美英盟軍圍繞著直布羅陀海峽展開了持續兩個多月的鏖戰,雙方不隻是出動陸軍,還出動了空軍和海軍{德意西聯軍的海軍力量包括被德國海軍控製的法國海軍},最終,德意西聯軍獲勝,以損失六萬餘人為代價{意軍和西軍的傷亡大大地超過德軍}攻陷直布羅陀海峽,殲滅美英盟軍五萬餘人。美軍在此戰中的表現得跟在菲律賓戰場上如出一轍,雖然裝備精良,但實戰經驗嚴重不足,因此跟德軍交手後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最終和英軍一起被德意西聯軍逐出了北非,若非因為美英聯軍掌握著大西洋的製海權,使用艦隊撤走了被德意西聯軍幾乎趕下海的部隊,踏上北非的美軍必然要因為被德軍打得無路可逃而全軍覆沒。直布羅陀戰役結束後,美英軍隊在非洲已經不存在能夠威脅到聯盟國的武裝力量。
在直布羅陀戰役進行期間,美軍同時展開了一項重大行動。美軍一邊向北非派遣部隊,一邊向英國本土、愛爾蘭、丹麥所屬的格陵蘭島、丹麥所屬的冰島、丹麥所屬的法羅群島{該群島已在西歐戰事結束後被英國海軍占領}派遣部隊、展開登陸。美軍占領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是為了鞏固其在大西洋北部的控製權,占領愛爾蘭除了相同的目的外,還是為防止雖未加入聯盟國{主要是因為加入聯盟國後得不到德國的直接援助}但立場極度親德反英的愛爾蘭成為德國進攻英國本土的跳板和基地,愛爾蘭軍民進行了激烈的反抗,最終因為實力懸殊而失敗,至於登陸英國本土的美軍,自然是為了聯合英軍一起守住英國本土,防止英國淪陷,登陸英國本土的美軍主要是飛行員、防空兵等技術兵種,並且帶來大批飛機和防空炮。
大批美軍戰鬥機、防空炮進駐英國和英國空軍並肩作戰以及大批美軍艦艇和英國海軍並肩作戰,使得德國對英國本土展開的“無限製潛艇戰”和“戰略大轟炸”被蒙上一絲陰影。在西歐戰事於1941年11月份開始後,德國海軍就開始了對英國的無限製潛艇戰,由於準備充分{德軍此時用於無限製潛艇戰的潛艇的數量比原先曆史上多得多},取得平均每月擊沉超過80萬噸、最高甚至達到140多萬噸敵方船隻{絕大多數是沒有武裝力量的商船、貨輪}的輝煌紀錄,特別是在對美宣戰後,美國在短短兩個月內就損失了60多萬噸船隻,不可不說是慘重,但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心知肚明,德國對美宣戰後,德軍潛艇戰績雖然繼續不斷上升,主要是因為襲擊目標增多、活動海域擴大加上美國暫時缺乏防備德國潛艇的經驗和技術而導致的,而事實的另一麵是:德軍潛艇的損失數量也在慢慢地上升。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德軍潛艇想要獲得相同的戰果,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大。鄧尼茨對此有些擔憂。同樣感到煩悶的還有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他的飛機和鄧尼茨的潛艇陷入相同的處境:戰果是豐厚的,並且戰果還持續著一定地增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損失數量也在明顯地上升。
有鑒於此,德軍統帥部裏發生了激烈爭執,有人質疑“德國海軍不該放棄水麵艦隊的重建計劃”{實際上就是抱怨德國海軍不該聽蔣緯國的},但遭到希特勒的嗬斥,希特勒說“如果比賽建造水麵軍艦,德國是無法超越英國的,更何況美英同盟”,不過,有人仍然堅持“如果德國海軍一開始就重點發展水麵軍艦,再加上此時完全被德國控製的意大利和法國的海軍以及意大利和法國的造船工業,德意法三國加起來未嚐不能在海上戰勝英國乃至美英盟軍”,但該設想此時已注定是明日黃花、時過境遷,後悔也沒用{此時建造軍艦完全就是臨陣磨槍};對於如何打敗有美國全力支持的英國,部分德軍高層堅定地堅持繼續“無限製潛艇戰”和“戰略大轟炸”雙管齊下的路線,堅信如此早晚能摧毀英國,部分德軍高層認為原先的“用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摧毀英國”策略有些墨守成規,必須要與時俱進,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海軍艦隊跟英軍並肩作戰,使得德軍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損失越來越大,眼下,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已被拿下,地中海完全就是聯盟國的內湖,地中海內的意法海軍艦隊完全可以開出地中海,和德國海軍艦隊合兵一處,三國聯合艦隊加上德國空軍的支持,未嚐不能直接登陸英國本土,到時候爆發開的英國本土戰役就是用德軍的長處{陸軍}對付美英盟軍的短處{陸軍},既能摧毀美國在英國本土建立的並且數量越來越多的軍事基地,也能徹底地征服英國。
對於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方案,希特勒猶豫不決、搖擺不定,他曾征詢了蔣緯國的意見,蔣緯國不大支持“德意法三國海軍聯合艦隊加上德國空軍的支持,直接讓德國陸軍登陸英國本土”的計劃,他是存在私心的,他希望德意法海軍艦隊以後能被德國租借給中國海軍用於對付日本,不希望德意法海軍艦隊損失在大西洋上,所以他給希特勒的回複裏表態“不讚成”。
就在希特勒難以取舍的時候,英國人幫助他下定了決心。1942年5月5日,美軍為了報複日本,對日本本土發動了“杜立特空襲”{得到中國的暗中協助},此空襲後,美國上下一片歡騰,民眾人心大定,軍隊士氣大振,英國高層受此啟發,決定如法炮製,對德國展開英國的“杜立特空襲”以此鼓舞英國民眾的人心和英國軍隊的士氣。需要說明的是,自西歐戰事爆發後,英國空軍就斷斷續續地襲擾德國本土,轟炸目標主要是德國本土東部的資源區和魯爾工業區,但由於德軍嚴陣以待、保護嚴密,所以英軍戰果不大,德國損失輕微,英軍飛機沒有針對德國本土的城市即平民進行轟炸,一是英軍難以做到,二是英軍高層認為轟炸城市不如轟炸資源區和工業區,三是英國高層覺得殺傷德國平民是違反國際戰爭法、日內瓦公約的並且損害英國的名譽和英國軍隊的榮譽{英國前任首相張伯倫就多次公開宣布“即便敵國軍隊傷害了英國的平民,英國政府也絕不會卑鄙地襲擊敵國的平民”},然而,英國高層此時的信念已經動搖了,因為德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群在空襲英國本土時確實是轟炸英國的軍事設施、造船廠、兵工廠、港口,不刻意地轟炸英國的城市和平民區,但因為戰略轟炸機打擊能力強大,所以展開轟炸時不可避免地波及大量英國平民,累計炸死炸傷幾萬英國平民,以英國空軍轟炸機部隊司令亞瑟·哈裏斯中將為代表的一批英軍高層堅定地主張“以牙還牙,轟炸德國的大城市,給德國平民造成慘重傷亡”“既然德國空軍把炸彈扔到英國平民的頭上,那我們就有權力也把炸彈扔到德國平民的頭上”。因為眾多的原因,最終,英國空軍下定“空襲德國本土並且以德國本土大城市為目標”的決心。經過一個多月的縝密策劃後,英國空軍於6月10日淩晨時分動用了200多架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英軍新式轟炸機,載彈量高達近十噸}、哈利法克斯重型轟炸機{英軍專門為夜間轟炸設計的新式轟炸機,載彈量近六噸}空襲了德國本土北部的漢堡和不萊梅,甚至有十多架轟炸機一路飛向東南,飛到了柏林上空並且投下了幾十噸炸彈。英軍此次空襲完全是以德國的城市、德國的平民為目標,損失很大,由於德軍飛機攔截、防空炮打擊、機械故障、迷航、惡劣天氣{英軍特地挑選了一個下雨和起霧的淩晨}而損失了足足一半飛機,但炸死炸傷德國平民超過三千人,給德國高層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希特勒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一方麵狠狠地訓斥了戈林,一方麵召開三軍高層會議,一錘定音地決定了“在繼續對英國和美國展開無限製潛艇戰以及對英國本土展開戰略大轟炸的同時,積極地整合德意法三國海軍的水麵艦隊,德國空軍同時要著手做好全麵配合的各項準備事務,最終讓德國陸軍登陸上英國本土,消滅英國,確保德國本土萬無一失”,此戰略計劃被定名為“海獅計劃”。
根據這項計劃,德國海軍開始逐步減少潛艇的建造數量,轉而投入魚雷艦和魚雷艇的建造{德國海軍準備跟美英海軍在英吉利海峽打一場海上大戰,建造戰列艦、巡洋艦、航空母艦肯定來不及了,所以學習中國海軍的做法,建造容易建造、建造周期較短但攻擊力十分強勁的魚雷艇以及相當於放大版魚雷艇的魚雷艦},德國空軍同時加大了針對敵方軍艦進行攻擊的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的生產。
德軍一邊繼續跟美英盟軍展開著空戰、潛艇戰,一邊則展開登陸英國本土的準備事務;英軍方麵,仍然以保住英國本土為首要目標,對於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加拿大,已經默認美國正在取代英國對當地的影響力和控製力,對於印度,完全鞭長莫及,隻能任其自生自滅,對於英國在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地的遼闊殖民地,英軍同樣鞭長莫及,隻能暫時忍受當地被聯盟國瓜分;美軍方麵,在對德戰場上,以保住英國本土為首要目標,暫時不考慮在非洲進行第二次登陸,更加不考慮在歐洲大陸展開登陸,同時加大對蘇聯的秘密援助,支持蘇聯東山再起;至於在對日戰場上,美軍以保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首要目標,並伺機消耗日軍軍力,逐步地跟日軍爭奪太平洋的製海權。
德軍在歐洲、非洲、大西洋上打得熱火朝天,日軍也在亞洲、大洋洲、太平洋上打得汗流浹背,並且日本陸海軍都因為“戰爭的客觀需求”而得到實力上的不斷增加。日本陸軍原本共有20個師團{近衛師團以及除了第16師團的第1至第20師團},跟美英展開大戰後,日本陸軍趁機向中德要求進行第四次擴軍,中德表示允許,因此日本陸軍又新建10個師團,番號是第21至第30師團,總計30個師團{除此之外,日本陸軍沒有獨立旅團、獨立聯隊等其他部隊},並且每個師團都是兩旅團編製,兵力達到3萬以上,再加上附屬的炮兵部隊、裝甲兵部隊、航空兵部隊等,日本陸軍的正規軍已經突破了120萬人,不僅如此,日本陸軍實際上還有比正規軍人數更多的預備役兵員,隻不過受限於財力上的吃緊,日本陸軍才沒有豢養更多的部隊。在跟中國軍隊大戰了一年零三個月後,又近距離地觀看了中國軍隊、德軍、蘇軍、英軍、美軍之間的戰鬥,日本陸軍自然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並以南京軍和德軍為榜樣進行效仿和學習,對自身進行改進,日本陸軍的這30個師團都進行了針對性的建設,有的師團是“步兵師團”,有的師團則是“戰車師團”{相當於南京軍和德軍的裝甲師},還有的師團是“機甲師團”{即機械化裝甲師團,相當於南京軍和德軍的機械化步兵師}、“兩棲戰師團”、“熱帶山地叢林戰師團”、“寒帶雪地戰師團”、“沙漠戰師團”等,其編製和部隊構成越來越類似於南京軍,比如日軍的炮兵、騎兵、戰車兵{坦克兵/裝甲兵}都不再獨立組建,而是分散進各師團裏,老牌師團有炮兵旅團、騎兵旅團,新建師團有炮兵聯隊、騎兵聯隊等,跟德軍、南京軍一樣愈發重視戰車{坦克}的日軍此時已經組建了專門的戰車師團,其整體戰鬥力和綜合戰鬥力都得到了很大進步。
日本陸軍此時分為三大集團:本土軍、北方軍、南方軍。北方軍規模最小,隻有三個師團,本土軍規模比北方軍略大一點,有四個師團,南方軍規模最龐大,擁有二十三個師團,其中,一個師團駐紮在菲律賓群島,兩個師團駐紮在印尼群島,十個師團在印度作戰,十個師團在澳洲作戰。從戰事難易程度看,印度肯定比澳洲好打得多,英軍戰力低下,印軍戰力更加低下,並且得不到英國本土或美國的援助,而澳軍{包括新西蘭軍隊}戰力卻十分強勁,美軍雖然戰力不高,但財大氣粗、裝備精良,但日軍投入印度的兵力跟投入澳洲的是一樣的,原因很簡單:英印軍雖然比美澳軍好打得多,但印度人口太多,足足有三億四五千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地人口總和,不包括緬甸和錫蘭人口,因為緬錫二地已經被中國占領了,另外印巴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和印孟東部也有一大部分被中國占領了},自然要派很多軍隊過去才能管得過來,至於澳洲,雖然澳大利亞人隻有七百多萬,但因為不好打,派很多軍隊也是自然的事情。由於印度戰場上的日軍“隻需數量不需質量”,日軍的十個師團隻有兩個是老牌師團,其餘八個都是新建師團;澳洲戰場上的日軍正好倒過來,隻有兩個是新建師團,其餘八個都是老牌師團,從而“既保證數量又保證質量”。
5月6日,日軍“印度遠征軍”先頭部隊在印度東部的處於南京軍控製中的吉大港登陸,繼而向印度東部內陸地區大舉進攻,日軍後續主力兵分兩路抵達,一路在印度東部繼續登陸,另一部經中國西蘭省{錫蘭島}在印度南部登陸,最終打算會師於英屬印度首府德裏。值得一提的是,日軍打印度並不是“單幹”,而是有幫手的,正是南京軍扶植起來的並交給日軍的“印度國民軍”,因此英軍那邊是“英印軍”,日軍這邊是“日印軍”,兩支印軍都聲稱“自己是真正的屬於印度人民的軍隊,對方是奴役印度的列強軍隊的走狗幫凶”。這場日英印度戰事爆發後,英印軍完全不是日印軍的對手,連戰連敗、喪師失地、望風披靡,日印軍則是戰無不勝、高歌猛進、所向披靡,不少日軍高層甚至這樣感慨道:“中國很大,印度也很大,但中國不好打,印度卻好打無比,並且印度的自然環境、地理條件比中國更好,可惜,天照大神偏偏把中國安排在帝國的附近,沒有把印度安排在帝國的附近。”
短短兩個月,日軍便攻占了印度東部全境和南部全境,攻城拔寨、掠地千裏,占領區累計超過150萬平方公裏的,並且兩路日軍還在印度東南部的比萊、賴布爾地區完成了會師,合兵一處,撲向德裏。英印軍總指揮韋維爾上將知道倫敦總部已經放棄了印度,整個人萬念俱灰,倫敦高層發給他電報,聲稱可以派潛艇來印度把他接回英國會送去澳大利亞。韋維爾拒絕了,他回複道:“我和你們一樣可以放棄印度,但我無法放棄在這裏為捍衛英國的尊嚴和利益而浴血奮戰的我的部下們,除非你們可以把他們跟我一起接走,否則我是不會一個人離開的,我是不會拋棄我的部下們的。”倫敦方麵當然不可能把韋維爾和他的部下都從印度接走,因為印度四周幾乎都在聯盟國勢力的包圍中。在下定了戰死在印度的決心後,韋維爾整頓部隊,把英軍主力都撤退到、集中到德裏,打算與日軍展開“德裏決戰”,他知道德裏肯定淪陷,所以準備跟所有英軍一起戰死在德裏。動員大會上,韋維爾動情地對部下軍官們說道:“倫敦方麵準備派潛艇把我接走,但我拒絕了,因為我要和你們一起離開或一起死在這裏,很顯然,我們是無法一起離開的,那我們就一起死在這裏吧!孩子們,我絕不會離開你們、拋棄你們的。我們在印度不但是孤立無援,並且插翅難飛,日本人凶狠、殘忍、野蠻,向他們投降等於把脖子洗幹淨讓他們砍,落入他們手裏後會生不如死,與其投降後被日本人活活地折磨死,不如光榮戰死!為了大英帝國,戰鬥!”
被日軍逼上絕路甚至是死路的英軍因為走投無路,爆發出破釜沉舟的決心和意誌。
英軍準備展開德裏決戰,日軍一邊在準備攻打德裏一邊則在忙著搜刮印度。印度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油水自然豐厚無比,雖然日本高層意識到“必須要用懷柔手段對待印度人,隻有這樣,印度人才會心向大日本帝國”“帝國軍在印度境內必須做到秋毫無犯、匕鬯不驚”,但日本政府此時財政嚴重吃緊,急需通過戰爭手段掠奪到外國的大量財富,自然而然,日軍在印度境內肯定不會跟印度人做到“軍民魚水情、軍民一家親”,況且日軍本來就不是什麽文明軍隊。在得到東京高層的指示和默許後,印度境內的日軍對印度人展開了一場場“支持日印親善的物資征集”“為解放印度進行募捐”等活動,也就是“日軍態度客客氣氣、禮貌溫和地跟印度人要錢要糧要物”,通過一番連哄帶騙,日軍確實在印度征集到不少財富物資,但跟東京高層預計的相差很大,印度人當然不會把全部家當支持日軍,大部分人都是“意思意思地給一點”,自然而然,為了征集到更多的財富物資,根本就不耐煩“陪著笑臉當乞丐”的日軍開始使用強硬手段,態度也變得不客氣起來,從笑裏藏刀的索取變成明火執仗的搶掠,流血事件迅速爆發開、彌漫開、擴散開,露出真實嘴臉的日軍對印度人強取豪奪、橫征暴斂,不肯交出財產的印度人輕者被打得血肉模糊,重者被刺刀捅死。日軍的蠻橫態度立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而印度人的反抗又讓日軍進一步地被刺激得凶性大發、本性畢現,沒多久後,日軍占領區內便血流成河,不少原本還歡迎日軍的印度人都悔恨莫及,到處是日軍在用武力搜刮著印度人,流血事件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殺了人的日軍在見了血後,立刻凶性一發不可收拾地幹起了各種惡事,殺人殺得上癮,同時便是大麵積的"qiang jian"。殺人放火、"jian yin"擄掠…日軍在印度境內徹底撕掉了“解放者”的麵具,幹起了他們最擅長的事,甚至有地方因為當地印度人協助英軍、反抗日軍或在日軍占領當地後對日軍搞暗殺、偷襲、破壞等行動而遭到日軍屠城和大屠殺。東京高層雖然十分惱怒前線軍隊“狗改不了吃屎”,但不得不承認,“讓前線軍隊放開手腳展開‘征集’後,帝國從印度獲取的財富確實像滾雪球一樣地大大增加了”。
日軍在印度境內殺人如麻、無惡不作,如此暴行肯定刺激得越來越多本來親日反英的印度人重新變得親英反日,更加讓英軍同仇敵愾、眾誌成城。德裏城內,韋維爾上將滿意地看著這座城市在幾十萬軍民齊動手下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成一座大型堡壘,“當年中國人在南京就是把日本人打得死傷慘重、被迫撤退的,也許…我在德裏也能做到,可是,我真的能做到嗎?”韋維爾上將憂心忡忡地暗忖,他隨即轉念一想,釋然地笑了,自己本來就打算死在這裏了,早死晚死又有什麽區別呢?
“將軍!有一個自稱可以帶給您獲勝辦法的人來找您。”副官急匆匆地跑過來,在稍微頓了頓後,副官看看四周,壓低聲音,“是一個中國人。”
“中國人?”韋維爾上將眉頭一擰、心頭一動。
五分鍾後,韋維爾在他的地下指揮部內單獨接見了來客。日軍完全掌握著印度戰場的製海權和製空權,德裏已遭到日軍轟炸機群多次轟炸,韋維爾不得不把他的指揮部移至地下。
“你是誰?”韋維爾用他的獨眼冷冷地看著來客,他憎恨日本人,同時也厭惡中國人,作為一個典型的西方人、白種人、高傲的英國人,他素來蔑視東方人、黃種人,特別是這場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更加憎惡以中國人和日本人為主體的東方黃種人了。韋維爾跟大部分的英國高層一樣,一方麵痛惜中日搶占了英國的大片殖民地,一方麵認為中日隻是在乘火打劫,打擊英國的是德國,中日隻是落井下石,所以德國是強盜,中日隻是小偷。眾所周知,小偷比強盜可惡,強盜作惡好歹是憑本事,小偷作惡隻是偷奸耍滑,靠的時候手段,不是靠實力。
“時至今日,我從閣下的語氣裏仍然聽到和從閣下的表情裏仍然讀到以閣下為代表的無數狂妄自大的英國人對中國的藐視。”客人露出一種毫不掩飾的奚落和挖苦,“你們英國人此時活像清末中國人,明明已是窮途末路、任人宰割,卻還帶著‘天朝大國’的可笑優越感。”
“我很忙!請你有話就直說!”韋維爾語氣冷冰冰、硬邦邦地說道,他看著對方,露出看蒼蠅一樣的表情。
“好的。”客人聳聳肩,露出懶得跟韋維爾計較的不屑表情,“本人是中國海外部調查統計局中南區區長劉企,我眼下的角色是蔣緯國將軍派來與閣下進行接觸的秘密特使。”
“蔣緯國?”韋維爾的獨眼裏露出狐疑的目光,“他找我有什麽事?他是特地派你過來看我的笑話的嗎?哼!”
“沒錯,蔣緯國將軍特地派我過來看你的笑話,順便在不情不願中打算幫你一把。”
“蔣緯國到底想幹什麽?幫我一把?他什麽意思?”韋維爾隱隱地感覺到了什麽。
“事情是這樣的,雖然我們中國跟日本聯盟了,但我們覺得吧,印度戰事持續得越久越有利於中國,將軍閣下您抵抗得越頑強既越有利於英國也越有利於中國,所以呢,蔣緯國將軍不介意幫幫您,雖然他討厭你們英國人的程度超過閣下您對我們中國人的討厭。韋維爾將軍,您的軍隊之所以被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鼠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軍隊士氣低迷、意誌消沉,二是沒有外界援助,武器特別是重武器,還有彈藥,都十分匱乏。但現在,您的軍隊已經不存在第一個問題了,因為您部下的小夥子們已經刻骨銘心地知道日軍是一支多麽沒有人性的軍隊,向他們投降是死路一條,還不如壯烈戰死,可是,您的軍隊還存在著第二個問題,英國本土對你們是愛莫能助,美國人對你們也是鞭長莫及,但我們,可以援助你們很多很多的武器裝備、彈藥物資,印度的四麵八方都是我們的地盤,陸海空都暢通無阻。”
韋維爾呆住了,半晌後,他沉聲問道:“這是不是你們跟日本人串通起來的詭計?”
劉企哈哈地笑起來:“拜托!您也太看得起自己了!您現在已經是陷入絕境,您的全軍覆沒隻是早晚的事,用的著詭計嗎?韋維爾將軍,我們的運輸潛艇、偽裝貨船就在阿拉伯海,隨時可以開到卡拉奇{英屬印度西南部的大型港口城市,在後世屬於巴基斯坦},潛艇裏和船上滿載著你們急需的軍火彈藥,另外,我們還在克什米爾地區也早早地為你們準備好大量軍火彈藥,隻要您願意,現在就可以派人去拿了,並且…”劉企嘻嘻地笑起來,“那些武器保證不會讓您的士兵用得不習慣,因為都是貨真價實的‘英國製造’,還有一部分是‘美國製造’,日本人絕不會起疑心的。”
韋維爾愣了愣,臉色變得很不好看,他知道,中國軍隊手裏的英國武器都是從馬來亞戰場上繳獲的,美國武器都是從夏威夷戰場和菲律賓戰場上繳獲的。這件事十分諷刺,中日聯合攻擊美英,但中國軍隊卻把繳獲到的美英武器在暗地裏給英軍用來打日軍。
劉企取出一份文件放在韋維爾麵前的辦公桌上:“具體的囤貨地點以及軍械的種類和數量,各種資料都在這裏了,我們早就為你們準備好了那些東西了,您直接派人開汽車或火車去搬就好了。對了,放棄這個不切實際的‘德裏決戰’計劃吧,您應該把您手裏的數量越打越少、得不到補充的部隊都撤到印度西部{巴基斯坦},拿著我們提供的軍火、彈藥、物資,慢慢地展開反擊,別擔心,我們會做好您背後的輸血管和軍火供應商的。”他笑著走出門去。
韋維爾心裏猶如打翻五味瓶地看著麵前的文件,他知道,自己已經成了蔣緯國的棋子,但他別無選擇。(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