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節 境外戰局(2)
字數:9058 加入書籤
七月十五日,由於英軍不戰而退,攻打德裏的日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德裏,日軍的“印度遠征軍”{正式番號是印度方麵軍}司令官木村兵太郎心花怒放,認為“敵軍懾於皇軍之無敵武威而不敢抵抗,故棄城而逃”,一邊急不可耐地給東京方麵發去捷報,一邊命令部隊大吹大擂地舉行入城儀式。欣喜若狂的東京方麵隨即高聲大氣地宣布“帝國皇軍解放印度之偉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接下來的一個多月內,充斥德裏的是黑暗恐怖的血雨腥風。木村兵太郎原本就是一個殘暴不仁、嗜殺成性的武夫,先前他縱容部隊在占領區內大開殺戒雖然被東京高層狠狠地訓斥了,但由於他縱容部隊的另一個結果是讓滿載財物從印度開往日本的船隻數量立刻翻了好幾倍,使得正愁財政吃緊的東京高層因此而態度曖昧了起來,加上東條英機竭力地給他說好話{木村兵太郎是東條英機的心腹部下},東京高層最終對他隻是不痛不癢地批評了幾句,沒有給予任何實質性處罰,因此,他愈發地有恃無恐、變本加厲。日軍占領德裏後,木村兵太郎宣布“皇軍連日來征戰殺伐,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因此解除軍紀,允許自由遊玩娛樂,既是犒賞皇軍將士,也是讓皇軍將士可以領略印度風情、飽覽印度風光,以促進日印親善和日印文化交流”。隨著這個冠冕堂皇的命令,十萬如狼似虎、凶性大發的日軍立刻把德裏變成了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由於韋維爾先前聲稱要死守德裏,與日軍在此展開最終決戰,因此木村兵太郎調動了三個師團、超過十萬兵力準備強攻德裏}。德裏全城群魔亂舞、鬼哭狼嚎,日軍不但燒殺"jian yin",更是進行掘地三尺的搜刮擄掠,前者是日軍自身在發泄獸欲,後者是日軍在執行東京高層的命令。根據《中華英雄報》的報道,“日軍無所不用其極地搜刮著印度人的財富,恰巧印度人喜愛黃金、熱衷收藏黃金製品,因此日軍猶如秋收時的農民般獲得一場又一場大豐收,小到婦女身上的金銀首飾,大到博物館裏的金銀文物,日軍統統不放過,就連宗教場所和墳墓也沒有逃過日軍的洗劫,寺廟裏的隻要是用金屬做成的神像雕塑,不管是金的、銀的還是銅的,都被日軍拆下來帶走,鍍金的則被刮掉金皮,不折不扣的‘佛麵刮金’。印度的活人不得安生,印度的死人也不得安息,日軍相信印度人在埋葬死者時會跟死者一起埋下很多金銀陪葬品,所以到處搜尋墳墓,遍地挖掘墳墓,搞得烏煙瘴氣、雞犬不寧”。日本政府財政緊張,饑不擇食的日本政府對印度這塊已經基本掌握在手的肥肉自然不會放過,更加不會客氣,雖然日本政府在印度戰事前反複盤算“吸取當年帝國和中國進行交戰的教訓,要對印度采取懷柔手段,不能讓帝國軍在印度戰場上重蹈先前在中國戰場上的覆轍”,結果日軍還是原形畢露、本性難改,但眼下,東京高層也不在乎了,一來“隻有使用粗暴手段才能快速地獲得大量財富,懷柔手段是不行的”,二來“英軍不堪一擊,印軍不值一提,加之印度人奴性十足,慣於順服、懦於抗爭,並不具有中國人那樣的血性。對待中國人,皇軍手段越嚴厲,中國人越抗爭不屈,但對於印度人,皇軍手段越嚴厲,印度人越懼怕順服”。說到底,日本人本來就是偽善的、殘暴的,在戴上“親善”“仁愛”的麵具後必然會感到戴得不舒服、不習慣,戴不了多久就扔了,露出根本就藏不住的滿嘴獠牙。
日軍在印度戰場上打得“就像當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大口吞並中國東北時”輕鬆順手,唯一的麻煩就是“印度人實在太多了,管理起來有點費手腳”。日軍兵不血刃地占領德裏後,除了被中國伺機占領的部分地區,印度的東部、南部、中北部基本上都被日軍占領,但還有西部和西北部{後世巴基斯坦全境和後世印度西北部}處於英軍掌控中,由於英軍放棄了“德裏決戰”,因此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退到印度西部和西北部堅持抵抗。在地形上,印度東部和中部{後世印度}大部分是平原以及低矮平緩的丘陵,西部和西北部{後世巴基斯坦}大部分是山地,因此,日軍進展神速有著地形不適合英軍防禦的原因在內,但到了印度西部和西北部,當地山地延綿的地形就有利於英軍防禦而不利於日軍繼續快速推進了,另一方麵,英軍已經無路可走,唯有死戰到底,不僅如此,日軍在印度境內燒殺"jian yin"、擄掠搜刮的暴行也引起了印度人的憤慨,親日派印度人大大減少,反日派印度人大大增加。印度人雖然一直反抗英國人的統治,但是,“英國人好歹還算人,日本人則完全是披著人皮的野獸”,這使得大批原先立場反英親日或反英反日的印度人轉而選擇跟英國人並肩作戰,包括“聖雄”甘地。
木村兵太郎在興致勃勃地舉行完“皇軍解放德裏”的盛大儀式和慶祝典禮後,自認為穩操勝券的他給率軍西撤的韋維爾下達了勸降書。在勸降書裏,木村兵太郎態度傲慢,因為他一方麵認為韋維爾是自己的手下敗將,一方麵又認為韋維爾根本就是甕中之鱉,英軍最後控製區的四麵八方都是聯盟國的地盤,“諒他插翅難逃”,所以在勸降書用詞上非常“不客氣”,通篇滿眼都是“閣下與本司令官交手兩月有餘,閣下屢戰屢敗、狼奔豕突、抱頭鼠竄,猶如喪家之犬,莫非迄今還未看清形勢乎?若閣下不自量力,試圖繼續進行螳臂當車式可笑抵抗,戰無不勝的大日本皇軍將毫不客氣地發動雷霆萬鈞式打擊,把閣下徹底消滅”“若閣下執迷不悟,大日本皇軍將對英軍斬盡殺絕,即便是投降英軍或英軍傷員,也是一個不留”“閣下繼續抵抗,盡可一試,本司令官有充足把握在十五天內摘取閣下的項上人頭”等近乎羞辱和恐嚇的言語。
別說韋維爾是一個心高氣傲的英國人,哪怕是普通人,也會無法忍受木村兵太郎這種盛氣淩人至極的勸降書,因此木村兵太郎對韋維爾進行勸降的效果是無需多言的。本就沒有想過投降的韋維爾進一步地下定了“死戰到底、抵抗到底”的決心。
就在德裏被日軍占領的同一天,印度{後世印巴}北部原克什米爾地區北部、現中國拉達克省南部,一片崇山峻嶺間的一個盆地,幾千名裝備精良、彪悍壯實的軍人正在盆地裏耐心地等待著,沒多久後,一小群英軍出現在這些軍人的視線遠處,雙方立刻接觸上。英軍為首者是一名少將,此人是英印軍第15軍軍長威廉·約瑟夫·斯利姆。斯利姆詫異地看著眼前的這些似乎不像中國軍人的軍人:“我是英印軍第15軍軍長斯利姆,按照貴我雙方協議,前來接收軍械物資。”
對方一名明顯是領頭者的軍人走上前敬禮,然後用帶著印度特點的英語說道:“斯利姆將軍,軍械物資都在這裏,人員也集結好了,共計四千三百五十八人。”
“人員?”斯利姆愈發詫異,“為什麽會有人員?你們是中國軍人嗎?”
對方領頭者笑起來:“我們不是中國軍人,我們以前是為英國服務的,現在也可以重操舊業,我們將會進入印度,加入英印軍和你們一起抵抗日軍。”
“你們到底是什麽身份?”
“我們是廓爾喀雇傭兵。”
斯利姆頓時恍然大悟。廓爾喀雇傭兵是世界聞名的外籍雇傭兵之一,素來以紀律嚴明、英勇善戰、忠心耿耿而享有盛譽,這支雇傭兵是英國陸軍的精銳之一。廓爾喀雇傭兵的成員大多數是尼布爾的廓爾喀人,尼泊爾是藏南三國之一,中國已經收複了藏南三國,廓爾喀人自然跟著祖國一起歸順了中國。蔣緯國此時把四千多名廓爾喀雇傭兵“還給”英軍,目的是為了增強英軍實力,這麽做也不會露出破綻,不會讓日本人察覺到什麽{蔣緯國此舉實際上也是借助日印戰爭消耗掉廓爾喀雇傭兵,確保尼泊爾以後“更加聽話”,如此安排一舉兩得。}。
“太好了,你們的加入真是緩解了我們兵力不足的燃眉之急。”斯利姆很高興,他知道,廓爾喀雇傭兵戰鬥力效用,不但是不堪一擊的印軍難以望其項背的,就是英軍自己也大不如。
“軍火、彈藥、物資,都放在這裏了。”廓爾喀雇傭兵領頭者指了指身後,斯利姆看到山穀裏的那些蒙著防水布的東西堆積成了十幾座小山。
“這些東西已經放在這裏很長時間了吧?”斯利姆苦笑一聲。
“是的,一個多月前就向這裏運輸了,通過山裏的羊腸小道,十分艱難,但日積月累,一個多月下來就有這麽多了。大部分是英式武器,少部分是美式武器,加起來可以武裝超過一萬五千人,其中,光是子彈就有兩千多萬發,另外還有幾十輛坦克、一百多門大口徑火炮。”
斯利姆聽得又喜悅又羞愧又感到不可思議,他喜悅的是:得到這麽多的軍械物資援助,英軍在印度戰場上的處境自然會大大好轉,他羞愧的是:這些軍械物資都是中國軍隊繳獲的,是在馬來亞戰場上打垮了十五萬英聯邦軍隊後的戰利品;他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蔣緯國居然在一個多月前甚至在更早前就預見到了印度戰事此時的局勢,提前把東西都準備好,就等著眼下援助英軍,從而操控日英印度戰爭。蔣緯國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讓斯利姆感到不寒而栗。“這個蔣緯國真是太可怕了!”斯利姆心裏畏懼不已地想道,“難道中國這幾年能如此…”
在拉達克省和英屬印度西北部的交界處的崇山峻嶺裏,一共有三個大型軍械物資基地,蔣緯國提前一個多月就在這裏給英軍準備好了他們急需的東西,不僅如此,在印度西南部的卡拉奇港口,十多艘沒有懸掛國旗的大型船隻也不顯山不露水地開進來,給岸上早就等著的英軍卸載下大量的軍火、彈藥、物資。
十天後,日軍一個師團從德裏出發,一路向西,對英軍進行“窮追猛打”,目標是攻占印度西北部重鎮拉合爾{後世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趁勢拿下印度西北部,“順便剿滅英軍殘餘部隊”,但日軍經過通往拉合爾的博德瓦爾高原時遭到英軍蓄謀已久的伏擊。日軍驕傲自大、麻痹鬆懈並且孤軍深入,英軍則厲兵秣馬、眾誌成城、準備充分,並且進行了精心的策劃和周密的部署,同時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優勢,取得了日英印度戰爭爆發後的英軍第一場大勝仗,日軍則在印度戰場上吃了第一場大敗仗,死傷近萬人,一個旅團幾乎被全殲,一個旅團長和兩個聯隊長喪命。說到底,日軍長期以來的侵略目標都是中國,對中國進行了長期的情報偵察和刺探,所以掌握著十分詳細的中國地理資料,但日軍侵略印度則是蔣緯國改變曆史的結果,日軍打響印度戰事也是倉促上陣,所以日軍並不具有詳細的印度地理資料,結果在博德瓦爾高原裏猶如盲人騎瞎馬,繼而遭到英軍以逸待勞的伏擊,一下子損失慘重。
這場博德瓦爾戰役在意義上不亞於原先曆史上中日戰爭期間的台兒莊大捷,它標誌著日軍在印度境內的迅猛擴張遭到了重大遏製,日英印度戰爭以此為轉折點,開始進入持久戰。
與此同時,位於南半球的的澳洲大陸。
澳洲大陸最東部的澳大利亞第三大城市,布裏斯班。這座城市此時渾身上下都是飽受戰火摧殘的痕跡,全城滿目瘡痍、遍地焦土,大片建築物已經變成廢墟和瓦礫,城內和城外到處都是炮彈和炸彈爆炸後的彈坑,以及以各種千奇百怪的姿態、四分五裂地散落著的屍骸。城內的美軍、澳軍、新軍{新西蘭軍隊}、當地居民正在抓緊時間拚命地修複著在日軍沒日沒夜的瘋狂攻擊下已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工事,準備迎接日軍的下一波攻城。城市外的野地上,十幾萬日軍猶如黃色的泥石流般在集結著,準備展開“最終進攻”。
進攻澳洲大陸的日軍是在澳洲最北部的達爾文港登陸的,隨後沿著澳洲的海岸線一路向西,繼而向南,撲向位於澳洲大陸東南的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澳大利亞地廣人稀,全國人口隻有700多萬,八成以上的人口聚集在城市裏,而澳大利亞的較大城市隻有六個,包括堪培拉在內的四個在東南部,一個在西南部{珀斯},還有一個在最東部{布裏斯班}。因此,布裏斯班是日軍展開澳洲戰事後第一個攻打的澳大利亞的較大城市,但日軍卻遲遲沒有拿下這座城市,最大的原因就是澳軍頑強抵抗,甚至連澳大利亞平民都勇敢地參加戰鬥。當日軍展開澳洲戰事後,澳大利亞政府立刻進行了全國動員,隻有700多萬人的澳大利亞組建起了整整20個師、約30萬兵力進行這場保家衛國的抗日戰爭,跟澳大利亞一直都是同氣連枝的新西蘭也派來3個步兵旅、2萬餘人助戰,另外還有1萬餘美軍參戰。此時,澳洲戰場上的美軍不算多,因為時間緊張、運力有限,美國海軍在開辟美澳海上運輸線後,從美國本土向澳大利亞運送人員、軍火、物資。澳大利亞政府對美國政府是這樣說的:“一個美軍的體重頂得上二十支步槍,運來一個帶槍的美軍不如給我們運來二十一支步槍。時間已經十萬火急,給我們槍,我們可以自己戰鬥。如果運美軍來,那運來的槍的數量就大大地減少了。”美國政府深以為然,因此主要向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運送軍火和物資,美軍不多,主要是飛行員等技術兵種。因此,澳洲戰場上此時跟日軍交戰的幾乎都是澳軍,美軍和新軍數量大不如澳軍。
澳大利亞人非常清楚日本人的本質和本性,畢竟日本人的殘暴、狠辣、凶殘、歹毒等特點在世界上早已是臭名遠揚,因此澳大利亞上下軍民一心,拚死抵抗日軍,讓日軍在澳洲戰場上打得十分不順,跟日軍在印度戰場上的順風順水相比簡直是雲泥之別。日軍的第一個大釘子就是布裏斯班,該城在六萬餘盟軍{以澳軍為主}和城內三十多萬居民的拚死堅守下,日軍連續猛攻了半個多月都沒能拿下,雖然消耗了盟軍過半實力,但自身死傷了超過兩萬人。惱羞成怒的日軍“澳洲方麵軍”司令官山下奉文抽調了兩個師團突入布裏斯班南部,截斷了該城向南通往悉尼、堪培拉等地的退路,完成對該城的全麵包圍,山下奉文先前對布裏斯班采取了刻意的“圍三缺一”,用意是試圖通過猛烈的進攻迫使守城盟軍放棄城市、向南逃走,沒想到盟軍死戰不退,被對方如此“不識抬舉”刺激得大為惱恨的山下奉文先徹底包圍城市,然後給城內盟軍下達最後通牒:如果盟軍不按照日軍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獻城投降,日軍攻占城市後將展開雞犬不留的屠城。
麵對日軍的死亡通牒,布裏斯班的盟軍和居民仍然心如鐵石、不為所動。
徹底暴怒的山下奉文重新部署部隊,足足投入了四個老牌師團、十五萬餘兵力進行“最終攻擊”。正式攻擊前,山下奉文通過廣播對全體參戰日軍進行了動員講話,他是這樣說的:
“大日本皇軍的將士們,這裏,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這塊大陸,以後將會是日本的新國土,有了這裏,我們世世代代的子孫都可以過上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為了日本的未來、大和民族的未來、諸位的家人和孩子,請拚死一搏!務必在二十四個小時內粉碎前麵的阻礙!”
被連日激戰已經搞得都有些疲憊的日軍猛然間想起了此戰的目的和意義,一想到澳洲大陸以後會成為日本的新領土、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可以在這裏分到比在日本老家大好幾倍的土地,日軍上下頓時士氣大振,一起發出群魔亂舞般的嗥叫。
在持續近二十多個小時的惡戰後,苦苦堅持了半個多月的布裏斯班最終還是轟然倒塌,被在實力上占據絕對優勢的日軍給攻破、占領,守城盟軍戰死近一半,剩餘者幾乎人人帶傷,日軍也累計付出了超過三萬五千人死傷的沉重代價。戰鬥結束後,看著終於飄揚起太陽旗的、令他恨之入骨的這座城市,山下奉文冷冷地下達了新命令:“清洗全城!”
有軍官不解其意:“司令官閣下,請問‘清洗’是什麽意思?”
山下奉文回答道:“我不是已經給這座城市裏的所有人下達最後通牒了嗎?但是,他們沒有理睬,現在,他們應該為當初的決定付出代價了!”
有軍官吃驚地說道:“司令官閣下,如此一來,豈不是刺激得澳大利亞人拚死頑抗?”
山下奉文臉色鐵青:“難道他們不是已經在拚死頑抗了嗎?不做,他們拚死頑抗,做了,他們還是拚死頑抗,說不定做了可以讓他們從此亡魂喪膽、土崩瓦解。你們都聽好,我事先公開地下達了最後通牒,結果我卻沒有兌現,一來,豈不是玷汙了皇軍的尊嚴和軍威?外人豈不是誤認為皇軍敢說不敢做?如此,還有什麽震懾意義?二來,澳大利亞人接下來豈不是更加有恃無恐?悉尼、堪培拉、墨爾本、阿德萊德、珀斯,在皇軍兵臨城下時肯定拚死頑抗,因為他們深信不疑,皇軍是不會動真格的,皇軍再發出最後通牒,他們也會不以為然;三來,澳大利亞人性格頑劣,即便不好好地教訓他們,他們也會不自量力地以卵擊石,好好地教訓一下,他們很有可能會吸取教訓,並且,澳大利亞人數量稀少,對於人口損失是很難承受的,死個十幾萬人、幾十萬人,對於帝國、中國、蘇聯、德國而言,都是小事,但對於隻有七百多萬的澳大利亞人而言則是無法承受的重創,澳大利亞人會害怕這樣下去,他們會全族滅絕,從而讓他們士氣消沉、鬥誌瓦解;四來,澳洲以後會是帝國領土,澳大利亞人自然越少越好。”
軍官們紛紛感到心悅誠服:“哈依!司令官閣下高見!”實際上,他們都因為部隊傷亡太大而對澳大利亞人恨得牙癢,早就想要“教訓教訓”澳大利亞人了。
震驚世界的布裏斯班大屠殺因此而發生。落入日軍手裏的三萬多名盟軍{絕大多數是澳軍,並且大多數是傷員}在一夜之間遭到日軍集體屠殺,殺得眼睛發紅、獸性大發的日軍隨即展開屠城,殺人如麻、"jian yin"擄掠、無惡不作,死於日軍之手的布裏斯班居民約十七萬人,全城過半居民被殺,另外還有上萬起"qiang jian"事件,布裏斯班變成了一個恐怖絕倫的修羅屠宰場,澳大利亞軍民死難者總計超過二十萬。
攻占布裏斯班並把當地變成人間地獄後,日軍繼續前進,撲向下一個目標、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悉尼,繼而又爆發了一場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的惡戰。
日本陸軍在印度和澳洲戰場上鏖戰正酣,日本海軍也在太平洋上東奔西跑,四處尋找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殘餘力量以將其一網打盡。跟日本陸軍一樣,日本海軍的實力也在增長著,其中以航空母艦為當仁不讓的核心力量。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共有10艘航空母艦,包括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以及4艘大和級{扣除已經戰沉的鳳翔號和租借給中國海軍的龍驤號},在夏威夷戰役中損失了加賀號,還剩下9艘,但此時卻又增加了4艘:祥鳳號、瑞鳳號、飛鷹號、隼鷹號,使得日本海軍的航母數量增至13艘,新增4艘航母裏,祥鳳號和瑞鳳號是輕型航母,飛鷹號和隼鷹號是中型航母,這四艦都不是正規航母,前兩艘是用潛艇母艦改裝而來,後兩艘是用大型郵輪改造而來,但性能還算理想。這四艘非正規航母是日本海軍“高瞻遠矚思想”的產物,好幾年前,日本海軍就以美國海軍作為假想敵,知道造艦能力大不如對方的日本海軍為了彌補這種先天性的差距,挖空心思地搞出了一種“航母預備艦”,這種艦船是這樣的:看上去是民船或非戰列艦、非航母的軍艦,但在設計時刻意地將其設計成“一旦戰事爆發,可在很短時間內將其改裝或改造成航空母艦”的基礎結構,祥鳳號、瑞鳳號、飛鷹號、隼鷹號都是這種“航母預備艦”{日本海軍的航母預備艦不隻這四艘,還有七八艘}。
擁有13艘航空母艦的日本海軍進一步地獲得了實力上的優勢,因此,山本五十六渴望徹底全殲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想法也隨著四艘新航母的陸續服役而愈發炙熱,他為達此目的而處心積慮,他敏銳地看得出,美軍在海上采取保守避戰、保存實力的策略,同時,美國又不得不大力援助澳新特別是澳大利亞,日本陸軍多次向日本海軍抱怨“你們怎麽能坐視美國人的運輸船把堆積如山的軍火物資從美國運到澳大利亞?”“如果能截斷美澳海上運輸線,斷絕美國給澳大利亞的輸血管,帝國陸軍拿下澳洲將會事半功倍”“澳洲正在變成一個放大版的英國,英國在德國攻擊下死撐著就是靠美國的輸血,澳大利亞在帝國攻擊下死撐著也是靠美國的輸血”“德國海軍無力截斷美英海上運輸線是情有可原的,帝國海軍無力截斷美澳海上運輸線則是一種無能”等,因此,山本製定了這樣的計劃:日本海軍艦隊集中向西南太平洋,絞殺美澳海上運輸線,迫使美軍艦隊進行自投羅網式的迎戰,如果美軍艦隊出動了,正中日本海軍下懷,如果美軍艦隊不出動,正中日本陸軍下懷,日本海軍正好截斷美澳海上運輸線,援助日本陸軍打下澳大利亞。
山本的計劃看上去是麵麵俱到的、十分周密的,實際上美軍艦隊確實出動了,最終日美海軍艦隊在太平洋西南部海域內爆發了新一場的大戰。(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