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您能指點我怎麽辦手續麽

字數:3342   加入書籤

A+A-




    縣衙是一縣的首腦重地,在一般民眾的眼裏,看一眼縣衙的大門都是得戰戰兢兢的,不是真惹了官司,誰也不願意來這樣的地方啊。

    李誌權帶著楊三槐父女二人前行不遠,就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右拐,就見一麵大型照壁麵南而立,這是縣衙大門必有的屏蔽物。

    隻見照壁上繪有一幅怪獸吞食太陽的浮雕,這想必是以“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吞太陽”的畫圖,來警戒官員們不要貪贓枉法了。

    楊心蘭再打量了一下縣衙的格局,見它坐北朝南,大門有三間屋麵的闊度,大門簷下懸掛著一塊橫匾——仁理縣衙。

    看來,這個縣城應該就叫做仁理縣了,楊心蘭穿過來這麽久,連自已所在的國、城、縣都不知道叫啥名呢,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

    奈何村裏人都是最純樸、厚道的農家人,除了男人們偶爾到鎮上趕個集,幾乎都是不出村的,所以也沒幾個人知道這個城啊縣啊的都叫啥。

    看來,自已以後得尋個機會,找一本地方誌一類的書來看看了,如果能有一本國家地理之類的書,那就更好了。

    心思跑遠了,楊心蘭收了收心,繼續觀察著縣衙,見廊下的右側,立放著一麵大鼓,看來這應該就是專為百姓們擊鼓鳴冤之用的了。

    就是不知道,有幾個百姓敢隨便擊鼓鳴冤的,老話說的好,‘衙門口、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衙門裏若各個是清官,這樣的話也流傳不下來了。

    就是不知道,仁理縣衙裏的這位,是不是個好相與的,楊心蘭又覺得自已想太多了,自已今天又不是來告狀的。

    再抬眼看,隻見兩邊的門柱上書有一副楹聯:“居官司當思盡其天職,為政尤貴合乎民心”。

    即為官員,自當“盡天職”、“合民心”,這才是社會穩定和諧的重中之重,古今皆然!隻不知道能做到的凡幾。

    這‘一匾、一鼓、一楹聯’,生動地表現出了此縣長官的從政之道,就不知道是不是個表裏如一的。

    跟在裏正李誌權的身後邁進大門,就是第一進的庭院了,回頭再看大門的背麵,又有一副楹聯掛在門柱上。

    “為政不在多言,須息息從省身克已而出;當官務存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這是要求當官的也要‘吾日三省吾身’,要‘識大體、顧大局’啊!

    第一進庭院的正門就是儀門,那裏的正門隻有新官上任,或者有重大慶典,才能夠打開,其它時間都是要走偏門的。

    儀門兩旁的廊柱上,也有一副楹聯,寫的是:“好學近知,力行近仁,知恥近勇;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

    楊心蘭倒是知道這一副楹聯的上聯出自於《禮記中庸》,下聯出自於漢馬融的《忠經守宰章》。

    穿過偏門,就進入了第二進庭院,庭院的甬道上建有一座牌坊,牌坊的額匾上有三個大字“廉養德”。

    牌坊左邊的柱子上寫著:“公其心,尤善出”,右邊的柱子上寫著:“大其牖,天光入”。

    另立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的是明代郭允禮所寫的‘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

    由此可見,官員整治的廉潔威力是多麽的大,公平又是多麽的重要,為官的要害就在於廉潔和公正。

    穿過牌坊就是縣衙的大堂,也就是縣官大老爺‘升堂’的地方,大堂不算小,有五間屋的闊度,上方有“明鏡高懸”的匾額,寓意自是明察秋毫、處事公正。

    正麵的屏風上,繪有‘海水朝日’圖,應該是象征著清似海水,明如日月,而兩邊的柱子上,又是一副楹聯。

    上書:“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告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已也是百姓”。

    極其通俗的真理,可惜二十一世紀的官員們多數不懂得這個道理呀,可惜,可歎!隻不知此時衙內之人,可通了這一榮一辱,一飯一衣?若能,百姓之福也!

    楊三槐拉著回頭回腦,四麵閃眸,眼睛都快不夠使了的小閨女的小手,緊跟著裏正李誌權進了縣衙的側廊。

    裏正人熟路也熟,很快就找到了具體管事的趙書吏趙子健,說明了要辦的事由,趙子健就查了文書登記冊,明確了地理麵積。

    趙書吏把事情向縣丞如實地匯報了,知道是有人要買山窩屯百年無人問津的禿山包和廢水泡子,所以略一商量,這事也就談妥了,都沒通過知縣,可見是件好事。

    一共十二兩紋銀,李誌權問過了楊三槐父女,父女二人很痛快地就點頭應下了,縣衙這邊就寫下了文書,蓋上了大印。

    李誌權似乎是識字不多的樣子,接過了文書,拿在手裏仔細地看了又看,就遞給了楊三槐,楊心蘭卻先一步替爹爹接下了。

    把文書捧在小手裏,她也認真地看了,確無差錯,這才遞給了自家爹爹收好,楊三槐接過之後也不再看,隻是小心地收進了自已腰包的小暗格裏,係好扣子。

    “小丫頭還認字?看得懂文書?那可真是不得了,多少貴人家的小姐,專門跟先生學了幾年,也看不懂文書呢。”

    衙門裏管事的趙書吏,看到楊心蘭竟然是識字的,還能看得懂官衙的文書,覺得很是不可思議,看眼前這爺倆的穿著,也不像是很富裕的主兒啊。

    “承官爺您誇獎了,是西村的王家大婆指點過她,才認得幾個三瓜兩棗的,不值當官爺如此說。”楊三槐急忙抱拳解釋著。

    又從腰包的一個大格裏,掏出了十二兩銀子來,交到了趙書吏的手裏,趙書吏給開了交款的憑據,楊三槐和李誌權就和趙子健道謝別過,打算要離開了。

    楊心蘭卻是沒挪窩,而是睜著兩隻大眼睛,帶著點好奇地問到,“書吏大哥,我娘親要在集市上出個熟食攤子,您能指點我一下,怎麽辦手續嗎?”

    (m.101novel.com)